07.26 胡适为沈从文做过媒吗

胡适为沈从文做过媒吗

沈从文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沈从文一生创作结集作品70余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沈从文是湘西人,早年投身行伍,随当地一支土著队伍浪迹湘川黔边境一带。20世纪20年代末经徐志摩推荐到中国公学任教,结识了在此读书的张兆和,并很快陷入了爱河。有人说两人恋爱是校长胡适做媒,也有人说根本没有这回事,事情真相究竟如何呢?

沈从文初识张兆和

胡适先生年轻时曾在中国公学读书,因为这个渊源,1928年中国公学原校长因学潮辞职后,校董会便邀请胡适来上海执掌校政,胡适对母校很有感情,欣然同意了。

胡适为沈从文做过媒吗

胡适

胡适来校后,胡适将校务交给教授和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自己兼任文理学院的院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公学原来只有300多名学生,一年之内便增长到1300多人,发展很快,据说有一位同学60多岁了,高等师范毕业的,慕胡适之名而来。胡适大胆延聘教授,不计学历,不计派别,很有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作风,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就是这个时期来校任教的。

沈从文当时虽然已在文坛崭露头角,但却从未教过书,对于中国公学的教职,他心里充满了期望和不安。上课前沈从文做了仔细准备,并专门雇了一辆车子拉他到校,预备的资料也很充分,讲一堂课绰绰有余。所有这一切都给沈从文增添了很大的勇气和底气,当时他在文坛已小有名气,同学们也都想一睹这位作家的风采,故来听课的学生极多。

走上讲台,沈从文抬头一望,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头,心里蓦然一惊,大脑一片空白,原先想好的话题一下抛到了爪哇国。1分钟过去了,他一言未发,5分钟过去了,他依然不知从何说起,众目睽睽之下,他竟然待了十几分钟。最后好容易开口了,他一面急促地讲述,一面在黑板上抄写提纲,原来预备一堂课的内容,10多分钟便匆匆而毕。沈从文再次陷入窘迫,他无助地望了望同学们,拿起粉笔在黑板写了这样一行字:“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要哭了!”

看着沈从文怯怯的模样,听课的学生们哄堂大笑,这位“小先生”虽然怯场,倒是个实诚人。消息传到学校同仁那里,被当成笑料:“这样的人也配做先生,居然十几分钟讲不出一句话来!”有人向胡适告状,胡竟然一笑了之:“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在沈从文第一堂课的听众中,就有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张兆和。张兆和聪明可爱、单纯任性,是中国公学最漂亮的校花,沈从文很快便爱上了这位活泼的女弟子。腼腆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只是悄悄地给她寄去了一封封文字优美的情书,他在给张兆和的信中这样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的话道出了多少恋人的心声。

梁实秋的回忆

梁实秋和沈从文后来曾在国立青岛大学做过同事,私交甚笃。1949年后,梁实秋写了许多怀念大陆旧人的文章,其中有不少文字涉及沈从文。

对于沈从文在中国公学初登讲台冷场的故事,梁实秋颇不以为然,他在《忆沈从文》中这样写道:“一位教师不善言辞,不算是太大的短处,若是没有足够的学识便难获得大家的敬服。因此之故,从文虽然不是顶会说话的人,仍不失成功的受欢迎的教师。”

梁实秋认为沈从文在中国公学最大收获是婚姻问题的解决,而其中出力最大的当属校长胡适。梁实秋对沈从文了解颇深,他知道沈从文虽然口才不好,但文才出众,多次给张兆和写信都碰了钉子,急得想要跳楼。但最后沈从文还是屡败屡战,继续以纸笔代喉舌,给张兆和寄上一封封文字优美的情书。据梁实秋回忆,张兆和实在被缠不过,并且同学们都拿师生恋打趣她,情急之下便去找胡适先生告状。

在胡适办公室,张兆和指出沈从文信中这样一句话:“我不仅爱你的灵魂,我也要你的肉体。”张兆和认为这是对她的不尊重和侮辱,要求胡适先生想法制止沈从文。

张兆和出身合肥张家,是有名的世家,胡适与其父亲也熟悉,张兆和此番来找胡适,就是让他主持正义的。胡适没有说话,皱着眉头,板着面孔,一直听张兆和倾诉。张兆和说完了,胡适问她预不预备回信,她说不回。胡适又告诉张兆和,你不妨看看他的信,如果喜欢可以交往,不喜欢也不是大不了的事情。最后张兆和居然被胡适说服,默不作声地走了。回去后张兆和按照胡适的吩咐,仔细读了沈从文的情书,觉得还可以交往——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张兆和成了沈从文一生最爱的妻子。

梁实秋与胡适、沈从文和张兆和都非常熟悉,这段内幕他如何得来不得而知,但他一直认定沈张之恋是胡适做的大媒。多年以后,梁实秋还在文章中这样回忆:“胡先生曾自诩善于为人作伐,从文的婚事得谐便是他常常乐道的一例。”

罗尔纲的说法

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1930年毕业于中国公学,是胡适的得意弟子。毕业后罗尔纲又在胡适家中待了几年,为胡适父亲整理文稿,有时还辅导胡适儿子的功课,其间得到胡适先生不少教诲。后来,罗尔纲写了一本《师门辱教记》的小册子,讲述了他跟随胡适先生做学问的事情。胡适很喜欢这本小书,1958年将其重印,并更名为《师门五年记》。几十年后,罗尔纲又写了一本《胡适琐记》,真切细致地记述了胡适从事学术研究、政治活动以及社会交往的情景。

罗尔纲在中国公学读书时与张兆和是同班同学,也是沈从文的学生。后来罗尔纲研究晚清兵制和太平天国历史,沈从文知道此事后,专门对他说:“兆和家里有许多淮军史料,你要用时,她可以写信介绍你到合肥去看。”张兆和祖父是淮军高级将领,曾经做过总督,家里藏有许多当时的资料。罗尔纲后来回忆说:“虽然没有去张家看史料,但我至今还是感谢他(指沈从文)的好意。”

对于胡适为沈从文和张兆和做媒一事,罗尔纲有不同看法。罗在《胡适琐记》中回忆,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白吉庵出版《胡适传》后送给他一本。罗尔纲读后告诉白吉庵,胡适为沈从文和张兆和做媒的事情其实是子虚乌有,那时与今天不同,风气还比较保守,虽然男女同学一起上课,却从来不说话,更谈不上校长去介绍师生恋爱的事。罗尔纲建议白吉庵找张兆和问一问,白吉庵果然去问了,张兆和幽默地说:“报纸上有此一说。”

罗尔纲是胡适和沈从文的学生,与张兆和又是同学,对此事自然很有发言权。但罗尔纲毕竟是晚辈,有些私密话胡适不方便对他透露,却可以对好友梁实秋倾诉——相比较而言,还是梁实秋的回忆比较可信。(王 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