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 不时不食︱白露小酌,尝尝汪曾祺先生的两道下酒菜

不时不食︱白露小酌,尝尝汪曾祺先生的两道下酒菜

农历七月十七,白露

白昼仍然炎热,但在某天晚上

吹来一阵幽凉的风

你就知道,秋天来了

在太阳落山后的时刻,气温骤降

接近晨晓时分

草儿尖尖上就会挂着晶莹的露水

不时不食︱白露小酌,尝尝汪曾祺先生的两道下酒菜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也许秋白来源于白露,也许白露得名于秋之色白,总之看到此节气名,脑海中必定出现了一幅飒爽之秋景。

临近仲秋,柿子红了,葡萄紫了,瓜果次第成熟。临秋风渐长之时,我们却总想抓住一些夏天的尾巴。南方的夜里,仍少不了饮几杯酒,几筷小菜,将一天的疲乏随消逝的炎热而去。

不时不食︱白露小酌,尝尝汪曾祺先生的两道下酒菜

而在下酒小食中,最少不了的一位非毛豆莫属。

尽管毛豆常年都能见到,但最好吃的时节,大概要数秋天了吧。绒绒的豆荚隆起,似乎一个不小心,圆滚滚的豆子就会蹦出来。而若放任其继续熟成,待豆荚转靡黄松垮,将里头的豆子打出来晒干,就变成了黄豆。

两种不同口感的豆子却为同根生。毛豆可水煮可爆炒,黄豆可煎炸炖炒可做豆腐!这枚看似不起眼的小小豆子,却悄无声息地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熟的毛豆7月即上市,但到秋天的晚熟品种,豆子颗粒更饱满,咀嚼起来颇富糯性。

不时不食︱白露小酌,尝尝汪曾祺先生的两道下酒菜

毛豆最美味的时节,也是临近中秋的日子。据明代《如梦录》记载,开封人“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祭月光,家家虔设清供月饼、西瓜、素肴、果品、毛豆等类,请客饮酒名曰‘西瓜会’。”

在旧俗中,毛豆是被称为“素鲜”的拜月贡品之一。江浙一带,毛豆被称为毛豆荚。“荚”同“佳”、“吉”,是为祈盼吉祥如意、万事顺心。而在从前的北京,中秋拜月,上陈小桌,供以瓜果。而桌上不可或缺的则是西瓜、鸡冠花和毛豆。

为什么要有这几样呢?据说,西瓜切成莲花般的牙瓣象征莲台,鸡冠花状似灵芝代表仙草,而毛豆则为玉兔的化身“兔儿爷”坐骑的草料。

不时不食︱白露小酌,尝尝汪曾祺先生的两道下酒菜

汪曾祺先生亦有一段这样的味觉记忆,“中秋节煮毛豆供月,带壳煮……我父亲会做一种毛豆。”循着其父的料理法,我们尝试着做出他笔下的味道:

1/ “毛豆剥出粒,与小青椒(不切)同煮”

不时不食︱白露小酌,尝尝汪曾祺先生的两道下酒菜不时不食︱白露小酌,尝尝汪曾祺先生的两道下酒菜

2/ “加酱油、糖,候豆熟收汤”

不时不食︱白露小酌,尝尝汪曾祺先生的两道下酒菜不时不食︱白露小酌,尝尝汪曾祺先生的两道下酒菜

3/ “摊在筛子里晾至半干,豆皮起皱,收入小坛”

不时不食︱白露小酌,尝尝汪曾祺先生的两道下酒菜

没有特意寻找此菜确切的料理方法,单单按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下锅。本对还原其味不太报希望,未料到清水煮青椒与毛豆,竟飘出丰腴的肉香!

再添些酱油和糖,豆子咸鲜软糯,青椒之辣微妙地贯串始终,一筷入口便停不下来。难怪汪曾祺先生对其印象深刻,“下酒甚妙,做一次可以吃几天”。

不时不食︱白露小酌,尝尝汪曾祺先生的两道下酒菜

而回忆起“毛豆的后半生”黄豆,汪曾祺先生谈到一种名为“笋豆”的小菜。“稻香村、桂香村、全素斋等处过去都卖笋豆。现在不大见了”。问询朋友,才知道笋豆是传统的素食菜。

按汪曾祺先生的记忆,笋豆是这样料理的:

1/ “黄豆、笋干切碎”

不时不食︱白露小酌,尝尝汪曾祺先生的两道下酒菜

笋豆各家做法不一,有的用新鲜冬笋,有的用笋干。为了能让笋干更有嚼劲,翻煎两面至热气通透后再切碎。

不时不食︱白露小酌,尝尝汪曾祺先生的两道下酒菜

2/ “加酱油、糖煮”

不时不食︱白露小酌,尝尝汪曾祺先生的两道下酒菜
不时不食︱白露小酌,尝尝汪曾祺先生的两道下酒菜

黄豆因蛋白质丰富而被称为“素肉”,添以八角、酱油和糖等烹煮,确有一种红烧肉的垂涎香气。水烧干一半时放入切好的笋干,煮至收汁即可。

不时不食︱白露小酌,尝尝汪曾祺先生的两道下酒菜

看似雷同的毛豆与黄豆做法,滋味却不尽相同。毛豆较鲜辣清爽,黄豆则酱香浓郁;一个嫩脆,一个绵韧。

两道小菜看起来更似汪曾祺先生得闲的“饮水食豆”,无论配酒或茶,都值得细细咀嚼一番。有时这样的小食的确诗书意蕴长——鸿儒谈笑间,囊萤映雪时,似乎没有什么比一碟小豆更能“咂摸咂摸”了。

不时不食︱白露小酌,尝尝汪曾祺先生的两道下酒菜

而汪曾祺先生介绍的“笋豆法”简单,亦可套用其他食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试:

“我用煮笋豆法煮之,没有笋干,放一点口蘑。

口蘑是我在张家口坝上自己采得晒干的。

我做的口蘑豆自家吃,还送人。曾给黄永玉送去过。

永玉的儿子黑蛮吃了,在日记里写道:

‘黄豆是不好吃的东西,汪伯伯却能把它做得很好吃,汪伯伯很伟大!’”

图片|林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