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消失的老字號之“馨欣灌腸鋪”

在北京,有許多的老字號,就好像全聚德、同仁堂、步瀛齋等等,多如牛毛。這些老字號都各有特點,書寫這些老字號的文章數不勝數。所以我就不重複了,現在說說一些已經沒了的老字號,因為各種原因,消失於街頭巷尾,雖然不像那些大牌老字號被髮揚光大,但也絕對有著自己輝煌的歷史,獨特的情懷。

“炸灌腸”想必不少人都吃過,要說來歷卻沒幾個清楚。建立清朝的滿洲人,老家在東北,屬於漁獵民族,其中獵鹿是一項主要的打獵活動。打來了鹿,就把尾巴剁下來,認為是最補的地方,切成一片一片的油炸著吃。入關後,就把這個“炸鹿尾”帶到了北京,您要聽傳統相聲“報菜名”裡,還有“蒸鹿尾(音:葉兒)”這道菜。

到了清中後期,國力下降,滿人也不熱衷打獵了,怎麼辦?又想吃這口兒,就用豬大腸,灌上豬肉、豬肝、松子等食材,最重要的是豬血,因為鹿尾巴里中心是一股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特徵,最後還要衍生一個小吃,您先記著我賣個關子。把這些灌好的的腸,再切成一片一片的炸著吃,也有蒸著吃的,並且要蘸蒜鹽汁。

消失的老字號之“馨欣灌腸鋪”

蒸鹿尾兒

最後,到了清末,四處風起雲湧,槍聲一響,辛亥革命,鐵桿莊稼也沒了。滿人連肉都吃不上了,怎麼辦?還想吃這口兒,就用澱粉揣上豬油灌腸,再炸著蘸蒜鹽汁吃,民國時期估計滿洲人吃在嘴裡,心中是滿酸楚的,一波兒不如一波兒了呀。不過這到成全了一道北京小吃。

消失的老字號之“馨欣灌腸鋪”

炸灌腸需要一邊薄一邊厚

我個人是很喜歡吃炸灌腸的,不過現在許多飯館炸的亂七八糟,像炸薯片一樣,全都又薄又脆,我估計許多年輕廚師連地道炸灌腸什麼樣子都沒見過。其實炸灌腸需要一邊薄一邊厚,一邊焦一邊嫩,這樣才正宗。

我兒時住在南池子,在南池子北口,有一家“馨欣灌腸鋪”,父親曾經帶我去吃過,炸的焦嫩適中,油香卻又不膩,盤子吃完了也很乾淨,沒有多餘的油,可見廚師對火候的掌握。進門處,有一大盆蒜鹽汁,由食客自取。這完全是老北京飯館的風格,相互信任,也沒見誰擓一大碗的。本來嘛,都是街里街坊的,誰會坑誰呀,哪像現在去快餐店多要一包番茄醬就跟要了誰命似的。

只可惜後來這家店就消失了,並沒有被傳承下來,再路過南池子北口的時候,也只看到行色匆匆的人群,嬉戲的兒童,就好像這裡從沒有“馨欣灌腸鋪”一樣。

揭開謎底,“炸鹿尾”還催生了一個北京的回民小吃“炸羊尾”,這其中的豆沙餡就是模仿鹿尾巴中的那一股血的。所以他們的關係是這樣的“炸灌腸”是“炸鹿尾”的直系孫子,回民“炸羊尾”是“炸鹿尾”的遠房表侄。

消失的老字號之“馨欣灌腸鋪”

“炸羊尾”不同於另一道京城小吃“奶油炸糕”,主要區別就在有豆沙餡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