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九门提督这个职位,在清朝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

喵仔爱读史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简称九门提督或者步军统领,是清朝的驻燕京武官,主要负责京师守备和治安,类似今天的卫戍区司令员兼公安局局长,但职权更大。九门提督统合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品秩初为正二品,后于嘉庆年间升为从一品。

从无到有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定鼎燕京,设立了军警合一的军事机构——“步军统领衙门”,以系京师防务与治安。主官为“步军统领”,辖制满、蒙八旗步军营及九门官兵,同时节制南北巡捕二营,即绿营马步兵。步军营主要防守内城,按八旗方位防守。巡捕营主要防守外城(也称南城)及郊区的重要地方。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廷增设巡捕中营,仍由步军统领衙门主官节制,是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

沿革到消失

九门提督一职由于关乎京师防务,所以自设立以后主要由满族大臣担任。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清廷将巡捕三营(南、北、中)增为五营,皆为步军统领衙门节制,至此该衙门主官称谓正式变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设立安民公所,维持治安。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前的最后一任步军统领是慈禧太后亲信荣禄。1901年清廷仿效联军方式,设“善后协巡营”,后来改名“巡警总厅”,替代原步军统领衙门的巡捕营。1902年肃亲王善耆任步军统领,支持军警分离的改革。1905年清廷正式创设巡警部,并开办现代警察学校,培养警察人才。自此,军警编制分离,现代警察制度初步创立。

1911年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保留了这个官职,只是将其更名为“京师步军统领衙门”,辖左右翼总兵;1924年11月最终裁撤。

历史上有名的九门提督

隆科多是康熙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之弟,佟国维之子,佟国纲之侄。雍正由孝懿仁皇后抚养十几年,视为养母,故称隆科多为舅舅。

隆科多康熙末年累官至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九门提督,掌管北京城内外武力,地位十分重要。

影视剧《雍正王朝》中的隆科多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当康熙病重时,内外大臣均不得见,唯隆科多一人随侍康熙身边,得其临终嘱托。后隆科多秉康熙遗命,拥雍正登基。康熙死时,唯有隆科多一人传遗诏由雍正继位。治丧期间,隆科多九门提督、卫戍京师。因此大功,他被封为总理事务四大臣之一,吏部尚书,加太保,权倾一时。


史秀


好有趣的话题,我来回答一下

“九门提督”这个词我最早知道是在李连杰的《少年方世玉》里听到的,当时只觉得这个名字很好听,但也没有在意,但是后来又看了《正阳门下》这个电视剧,里面倪大红演的一个老爷子他自己称呼自己为“九门提督”到这后面我才想了解这个职位是什么意思了

“九门提督”这个职位在康熙年间就有了。他的职位在当时保护京城的算是禁军首领,你要问他这个职务,在当时有多厉害。那就要看跟谁比了,如果跟当时朝中的什么丞相啊!尚书啊,那些大臣比还是有些差距的。但是这个职位也是那些平民老百姓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这个职位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北京城的公安局局长,在当时这个职位就是负责整个京城的治安。你说他在那个时候有多大的权利呀。反正我估计是每天收红包都能收的牙痒痒。

而且这个职位只能是由那个皇帝特别亲信的人才能担任的。如果要是选择一个不太可靠的人来担当的话。那如果要是叛变,那可就麻烦了,在当时。

我的观点就是这样,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什么不同观点?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我是寒色之城,一个热爱文化的姑娘🌹)

ps:如果你想在悟空问答,回答问题得红包的话可以关注,私信我噢🌹


寒色之城


说到九门提督应该先知道他是管什么的?九门是什么?

清代九门是指京城的九个城门,东边东直门、朝阳门;西边是西直门、阜成门;北边是德胜门、安定门;南边就是崇文门、正阳门和玄武门。统称内九或者内城。这九门提督就是掌管内城的人,相当于内城的卫戍司令。


据记载,在清代全称就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初设立于顺治年间,起初只是管辖满、蒙、汉三祖八旗步兵,按职级来说,这步军统领相当于正二品衙门。到了康熙年间,为加强京城管理,就开始让步军头领提督九门事务,简称九门提督,职责就是掌管京城的守卫、门禁、巡夜、稽查、保甲、缉捕、审理案件、监禁人员、发信号炮等。到了后期这步军统领职责进一步扩大,京师内外城均属于其管辖,乾隆年间改成了"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全面负责京城内外的治安保卫工作,兵员数量在三万人左右。到嘉庆四年,其官阶升到了从一品,这一状况基本维持到清末。


光绪三十二年,北京设立专门的警察部门,内外城巡警总厅,分化了九门提督的一些职权,其权利逐渐衰弱。辛亥革命后曾暂时保留这一职位,到1924年底,彻底被裁撤。


史说新传


九门提督,就是步军统领衙门,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军区卫戎区部队司令员兼北京市公安局局长,负责北京城的防卫和治安。

九门提督,是正二品武官,相当于中将军衔。权力很大,职责也很重,掌管着京城的守卫、缉捕、门禁、巡夜、稽查、保甲、禁令、审案、监犯、号炮等职责,就是一切与军警有关的事情。



历史上有些谁做过这个重要的官职呢?

说些比较出名的:

麻勒吉:很牛掰的,他是正黄旗人,顺治九年会试第一名,满族的第一位状元郎。

隆科多:这太有名了。参与过九龙夺嫡的大战,汗马功劳,做了九门提督十三年。

福隆安:他是福康安的弟弟,镶黄旗人,是个附马爷,娶了乾隆的女儿和嘉公主。

和绅:这太牛掰了。乾隆四十二年当九门提督,直到嘉庆四年,他倒了霉。

绵恩:定亲王。乾隆的皇孙,八岁就因箭术高超,被皇爷爷赐了黄马褂。

穆彰阿:很有名,是镶蓝旗人,林则徐的死敌。

耆英:这位也很有名,正蓝旗人。他签过《南京条约》。咸丰八年被赐自尽。

奕经:乾隆的曾孙子,镶红旗人。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

赛尚阿: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家伙,他是个蒙古人。他是最牛掰的,为什么,因为他活了六朝:乾、嘉、道、咸、同、光。铁乌龟啊!

载铨:上面那个绵恩的孙子。

端华:这是个铁帽子亲王,咸丰临终的顾命大臣,后来被慈禧和奕䜣联手做掉了。

荣禄:正白旗人。这个大家都知道,戊戌变法,他站在慈禧一边,镇压了六君子。

载勋:庄亲王。

善耆:肃亲王。没听说过他,但你肯定知道他女儿――川岛芳子。

毓朗:上面那个绵恩的孙子(载铨)的孙子。这一窝挺厉害的,总是孙子有出息。

即然号称是九门提督,肯定是管九个门了,哪九个门呢?是内九门:

北边的德胜门和安定门;

东边的东直门和朝阳门;

西边的西直门和阜成门;

南边的正阳门、崇文门和宣武门。

内城九门用途各自不同,九门走九车。具体规矩是这样的。

一、朝阳门走粮车。



那个年代没有铁运。北京城粮食从南方调运来,要走漕运――通惠河,运到通州,然后再装车进城,走的就是这个朝阳门。所以,朝阳门洞顶上,刻了一个谷穗。粮食来了,就存放在近处粮库中,“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

二、崇文门:走酒车。



崇文门城外有个酒道,美酒从南面的涿州等地运来,进京当然走南路。酒车先进外城左安门,然后到崇文门上交酒税。那时候京城酒肆招牌上写着“南路烧酒”,就是说,上过税了,不是走私来的。

三、正阳门:走“龙车”。



正阳门是皇家专用的,天子每年两出正阳门参加演艺活动,冬季去天坛表演祭天,惊蛰到先农坛表演耕地。

四、宣武门:走囚车。



刑场就在菜市口。犯人经刑部核定后,走宣武门出,拉到菜市口开刀。

宣武门洞顶刻了三个字:“后悔迟”,那肯定是迟了。宋朝的文天祥,清朝的谭嗣同都在这里壮烈牺牲。袁崇焕是在西市牺牲的(北京西四丁字街一带)。

五、阜城门:走煤车。



北京城西的门头沟产煤,煤车进城就走阜城门。阜城门洞顶上刻的是一朵梅花,梅煤同音。当年和珅就当过煤老板。

六、西直门:走水车。



天子不饮城中井,喝的是玉泉山的水。故宫里井多,但不是用来喝的,主要是供那些准备死社稷的君王往里跳,可惜他宁可上吊,井里就没有遗下他的龙骨。

西直门洞顶上刻着是水波纹。

七、德胜门:走兵车。



北方玄武主刀兵,出兵打仗过北门。取名叫德胜门。

德胜门东有门大炮,不是用来打仗,而是用来报时的。每日午时,德胜门、宣武门同时放一炮,老百姓就拿出手表来对点,与天子同刻。

八、安定门:走什么车呢?



也走兵车,得胜回朝走安定门——旗开得胜,收兵安定。

要是打了败仗呢?打败仗也走安定门。这次打输了,下次再打就保不准能赢了。

上面这一段是骗你们的。实际上,安定门走粪车。

清朝那时候,地坛附近是粪场,这里是肥料聚集地。

九、东直门:走砖木车。



过去的砖窑都在东直门外,砖车和从南方运来的木材也从这里进,都是建材 ,大兴土木的时候,这里最热闹了。

不仅仅是砖瓦、木材车,各种各样的车都从这儿走,东直门大街有三里多长,是石板路,两旁都是商铺子,茶米油盐酱醋茶,日用百货,都在这街上。


馋嘴肥猫铲史官


九门提督这个官职在清代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设立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治所位于崇文门。

清代早期丰台大营和香山健锐营虽然也负责拱卫京师治安,但是都没有九门提督重要和直接。历代皇帝都会对九门提督重点部署,隆科多在雍正继位中就发挥了重要的运用。

辛亥革命之后九门提督暂时沿用,退位后的清廷利用它作为内卫部队,冯玉祥1924年赶走溥仪之后,其职权归京师督察厅主办。康熙和雍正年间,九门提督衙门只有三个营,名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到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巡捕增设左、右两营,变成中、南、北、左、右五营。

随着京城规模扩大,至于嘉庆四年,又添设左、右翼总兵各一人,左翼总兵节制南营、左营,右翼总兵统辖北营、右营。由于内城面积大,需要严密监控与管理,故而九门提督下属兵士分散驻守(“泛”指基层的军队编制)、稽查城门、缉捕盗贼、申禁巡夜等。

除此之外,九门提督还负责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品秩初为正二品,后于嘉庆年间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下属军队编制隶属于兵部,挑选八旗、绿营兵勇严格训练,兵部往往从马步兵中挑选,交付统领衙门使用。

九门的称呼来源是,清代的京师内城,共有城门九座,分别为: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城、西直、德胜、安定。每门由城门尉、城门校,城门领,城门吏等负责。

巡捕五营分布于外城和四郊。中营驻扎于圆明园一带,由副将(从二品,隶属于总兵)一员带领,下分五汛(每汛有官兵370人至580人不等);南营分防外城及南郊,下辖六汛;北营分防北郊,左营分防东郊,右营分防西郊,以上三营均各辖四汛。巡捕五营总计二十三汛。南、北、左、右四营设参将一人,游击一人。

可以说,九门提督负责京师的卫戍、警备和治安保卫,关乎京师安定。在清代,九门提督的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通称“步军统领衙门”,故而长官简称为“步军统领”。由于工作险要,人员长期保持在3万人左右,且人员精干,装备精良,忠诚度极高,还设置有火器营。为了方便联络,在北海设置白塔山信炮管理部门。

若京城发生暴乱、敌情、火灾、爆炸,则凭金牌奉旨发炮。京城驻防官兵闻炮声后,立即分区集合待命,活动迅速。九门提督某些意义上属于御林军,保护皇家安全。而且,多由满洲亲贵,心腹重臣担任正职,故而在朝廷中有极大发言权,甚至可以干预皇位传递和皇位废立。著名的九门提督有隆科多,蒋临照,荣禄等人。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秦右史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简称九门提督或步军统领,是清朝驻京武官,设立于康熙十三年,主要负责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旱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逻、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实际上为清朝禁军的统领,初为正二品,嘉庆年间升为从一品,(这个职位十分重要,是由皇帝的绝对心腹满臣担任,汉臣再有能力,再得宠也不能担任此职),九门提督衙门位于位于崇文门,辛亥革命后任沿用,1924年其职权归京师警察厅。











HMSVICTORY


九门提督是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最开始设立于康熙十三年,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直到1924年,冯玉祥赶溥仪出紫禁城,这一职务才撤销。



实际职权

虽然名义上九门提督负责京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事务,但是实际上是皇室的禁军统领,其地位相当重要。大致相当于北京卫戍区司令兼任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担任人物

设立之初为正二品,后来升半格为从一品,这一职务关系到了北京城的防务,所以从设立之初一直由满人担任,像是比较有名的有“隆科多,福隆安,和坤,定亲王绵恩,穆彰阿,郑亲王端华,还有清朝末年的荣禄,庄亲王载勋,肃亲王善耆等等。



职位权力

九门提督统帅的部队长期保持在3万人以上,而且人员干练,装备精良。

九门提督除管辖衙门本部外,还下设八旗步军营、巡捕五营、内外城十六门管理机构和白塔山信炮管理部门。

这些人马不仅控制着北京城的内外城,而且还在京城的外郊和圆明园有着驻军。

历代帝王登基称帝,首先需要拉拢的就是九门提督。康熙驾崩时,隆科多因为时任九门提督,所以对雍正的继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体来说,九门提督因为掌管着京畿重地,所以其实际的作用相当的重要。


我是越关


九门提督,是提督九门步军统领的简称。

所谓九门,是指清朝时期,北京一共有九座城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以及阜成门。

康熙十三年,即公元1674年,始设九门步军巡捕衙门,其长官即为提督九门步军统领,民间俗称为九门提督。在这里,九门是用来代指京城。

九门提督的主要职掌是负责京城内外门禁,统帅八旗步军五营,级别并不是特别高,(一般为从一品或正二品,与地方上的提督和巡抚差不多),但因为掌握了国家心脏地区以及皇室的安全,故而历来都由皇帝最亲信的大臣兼任。

九门提督能够指挥的军队大约有三四万人左右,这在全国的兵力也只有几十万的前提下,也算是权力很重的了。

如果是放到今天,清朝的九门提督大概相当于首都卫戌部队司令兼政委,上将军衔。


聂作平


九门提督,全称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简称(九门提督)。或者步军统领。是清朝的驻京武官。所管辖的部门为步军统领衙门,设立于康熙十二年。主要负责北京城内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保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禁令 缉捕,断狱等职责。因此被称为九门提督。官职为(从一品),实际上就是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


九门提督统领的满,蒙,汗军八旗步兵和京师绿营的马步兵巡捕营。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军区司令长官。论军衔的话,估计得是一个上将军衔吧。

步军统领衙门,其编制除本衙门外,还下设有八旗步军营,巡捕五营,内外城还设有16门管理机构和白塔山信炮管理部门。大概人数在3万人左右。九门提督之下设有左右翼总兵各一人,于九门提督同堂办公。其步兵营设有左右翼尉为各一人。(官职为正三品)。巡捕五营内各设有参将一人分管五营(官职为从二品)。九门内设有门领二人,城门史二人,门千总二人。(官职为正七品)。

八旗步兵营主要驻守在内城。巡捕五营分布于外层和四郊。白塔山信炮部门,遇到紧急情况后,负责向内城九门中发射信炮报信,令京城驻防官兵闻炮声后,立即集结待命。步军统领衙门,在当时清朝是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直接关系到京城的安危。

步军统领衙门成立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撤销于1924年,原因是(冯玉祥率部进入北京,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


隆科多,满族镶黄旗人,佟佳氏,大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康熙二十七岁也就是(1688)年,他当时就曾任过步军统领,也就是上面讲九门提督一职。由此可见九门提督这个职位的重要性,和权利之大,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


任驰赢天下


九门提督在清宫剧里经常出现,是一个听着就挺牛皮哄哄的官儿。九门提督主要负责京城和紫禁内城的安全守卫,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卫戍军区司令、北京市公安局长和北京市武警总队总队长的职能。提督是一个动词,意思为提调督察


由于是皇帝的安全第一负责人,这个职位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属于正二品。能担任这个职位的一般是皇帝的亲信大臣,往往级别比这个职位更高的满族官员。和坤就兼职这个职务,你就能知道这个职位确实挺牛的。还有一个传奇人物也担任过九门提督,六指铁丐吴六一。一般要政变或即位就得必须得到九门提督支持。雍正即位就得到了当时九门提督隆科多的拥护。

大清朝灭亡以后,袁

世凯的北洋政府继续保留了九门提督这个职务,更名为京师步兵统领。一直到1924年才取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