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景生启:驾驶2.6公里长的火车,人机合一精准到米!

景生启:驾驶2.6公里长的火车,人机合一精准到米!

景生启:驾驶2.6公里长的火车,人机合一精准到米!

653公里的大秦铁路,承担着中国铁路1/4的煤炭运量。如同大动脉,为整个东部地区输送“血液”。大秦铁路运营30年来,已累计运输煤炭近60亿吨。

设计能力为1亿吨的大秦铁路,经过数次扩能改造后年运输能力达到了4.5亿吨。在一条铁路线上完成如此大的运量,得益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载运输技术的成熟运用。这其中,就包括在大秦线开行运载效率更高的2万吨重载列车。一列2万吨列车运送的煤炭,能装满4000辆载重5吨的汽车。景生启就是一名驾驶2万吨重载列车的司机。

今年46岁的景生启担当机车乘务工作已经25年了。

景生启:驾驶2.6公里长的火车,人机合一精准到米!

25年来,景生启经历了大秦铁路主型机车6次转型升级,他驾驶重载列车在大秦线上往返1400余趟,累计安全行车超过180万公里,运输煤炭2100多万吨。

25年来,景生启由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技校生,成长为一名精准掌控2万吨重载列车操纵技术的“铁路工匠”,成为中国铁路第一个操纵3万吨列车的重载司机、全路第一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重载司机……他说:“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为自己有幸成为中国铁路重载技术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奋斗者,能够在大秦铁路服务国家发展的奋斗进程中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感到无上光荣。”

司机操着工程师的心

“什么是榜样?景‘大车’就是咱们的榜样!”

近日,在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员工行为规范》推广中,景生启作为标准作业的形象代言人再次成为职工们追捧的明星。他的“一次值乘作业标准流程”成为全局“学标、对标、达标”活动的样板。

在外人看来如同军人一般精准的标准化作业,对于景生启来说只是常年的习惯使然,是他第一次听到“大车”这个称呼时就在心底种下的种子。

景生启:驾驶2.6公里长的火车,人机合一精准到米!

景生启:驾驶2.6公里长的火车,人机合一精准到米!

“大车”是对火车司机亲切的称呼,包含着对火车司机能力大、责任大、贡献大的赞许。1993年,大秦线全线开通之初,20岁的景生启从一名中专生成为湖东机务段的一名学习司机。在他成为一名正式“大车”前,父亲叮嘱他说:“无论是种地还是做木匠活,咱都讲究个实在。当火车司机是个多能耐的事,实实在在学好手艺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景生启的父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木匠,对做人和技艺有着自己朴素的理解。父亲的话,一直是他职业生涯的座右铭。

从小就目睹父亲精湛木工技艺的景生启,对驾驶机车也有着精益求精的执念。从跟着师傅一板一眼学起,景生启就以匠人特有的拙朴对待学标落标。运行中,每遇一个信号,司机需要手指、呼唤,一个单程至少要做600多次。在一些人看来,这些单调的动作仅是一种形式,偷点懒并不影响安全。景生启却从不懈怠,每次都“剑指精确、握拳有力”。

景生启:驾驶2.6公里长的火车,人机合一精准到米!

景生启:驾驶2.6公里长的火车,人机合一精准到米!

景生启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有关机车构造原理、行车操纵标准、非正常处理办法等经验,在别人认为“只要能开车就行”时,他却视《技规》《行规》为一名司机的“宝典”。他能随口背出任何一条规章,对大秦线20个站场设备、31个分相坐标烂熟于心,被大家称为“活规章”。一门心思钻研驾驶重载业务的景生启,逐步掌握了韶山3型、韶山4型、DJ1型、和谐1型、和谐2型等6种机型的驾驶技术。

在景生启家中,有一个堆满资料的柜子,里面除了有勾画得密密麻麻的业务书籍外,还有他在一张张线路纵断面图、站场示意图中手记的操纵要点、坡道受力分析计算结果。大秦线先后更换过6种机型,开行过6000吨、1万吨、2万吨列车,进行过3万吨列车试验,每一次的机型更换、载重试验,他都要进行LKJ操作、操纵预案等方面的分析,都要记录下操纵心得及优化方法,难怪有人说他是“驾驶员操着工程师的心”。正是这种“国家有需要,大秦有担当”的使命感、这种匠人匠心的执着精神,为他在实践中不断钻研、不断进取、不断奋斗注入了不竭动力。

心诀全在一把闸上

距首都北京以北100公里有座名为渭水河大桥的铁路桥,大秦线在这里画出一个漂亮的S形大弯。2.6公里长的钢铁巨龙“浓缩”在S形大弯中,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动感震撼。

当人们感叹钢铁巨龙的磅礴之势时不会想到,列车过桥驶入军都山隧道后,即刻进入大秦线驾驶难度最为复杂的区段:从8.46公里的军都山隧道开始,是长达51公里、坡度超过12‰的连续下坡区段。在这样的坡道上操纵重载列车,撂闸猛了,冲击力瞬间集中释放,轻则造成中部机车渡板变形,重则造成断钩分离;撂闸浅了,则可能引发列车超速甚至放飏……

今天,大秦线的司机通过这一复杂区段时,都能够精确掌握排风、充风、速度三者的最佳操控时机。而这,都得益于景生启创造的“生启治坡法”。

653公里的大秦线仅大同到茶坞的300多公里线路上就有近1公里的海拔落差,并有52座隧道、540座桥梁,桥隧相连、地形复杂。2006年,大秦线开始大规模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列车越长,冲击力越大。开行2万吨列车,解决纵向冲动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儿。景生启作为最先掌握2万吨操纵技术的优秀司机之一,成为总结2万吨操纵法的担纲人。

重载列车的驾驶心诀全在一把闸上。

景生启:驾驶2.6公里长的火车,人机合一精准到米!

在外行看来,景生启的操纵并没有什么特别。他轻握手柄的拇指和食指不时推拉一下,长大列车就能平稳前行。但在行家眼中,那只手柄上的一毫米偏差,在列车上的体现可是天壤之别,看似简单自然的一招一式却处处透露出几十年的功底。熟悉景生启的人更清楚,这种精益化的操纵是一种“人机合一”的境界,是他对车、路精准掌控的结果。

要把自己的操纵技术变为可推广、可复制的操纵法,景生启感到无从下手。之所以被称为心诀,是因为车况、路况、天气、载重等变量因素太多,操纵难度大。一些人说,在大秦线上驾驶2万吨列车就如同中国烹饪,大师的秘诀并不在于看得见的流程,而在于随变而变的掌控。从“输入”到“输出”,景生启开始了新的奋斗。

为了将个性化的操纵技法转化为模块化的操纵方法,景生启给自己编制了时间表,每趟出乘前设计一套操纵预案,运行中试验一种操纵手法,退勤后再对照运行曲线,在脑海中“复盘”每一步操纵得失。他根据自己的操纵心得,计算出2万吨列车在长大下坡道运行的下滑力,并结合不同车底及温度、湿度等诱因,制定针对性操纵方法,减少了列车纵向冲动,达到“杯满不溢”的效果。经过近半年的努力,针对大秦线16个起伏坡道的“操纵模块”成功出炉,2万吨列车中部机车渡板变形等多个难题迎刃而解,景生启首创的“分步循环制动法”被命名为“生启治坡法”,填补了我国重载列车操纵技术空白。

铁路男儿更要担当

如果问景生启,25年的重载岁月哪个时刻最难忘,他一定会告诉你是2014年的4月2日。那一天,他驾驶着3万吨重载试验列车,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重载技术自主创新的成果。

操纵3万吨重载组合列车,最大的难点是准确掌握头、中、尾4台机车的相对距离和所处坡道位置,保证多台机车牵引、制动的同步性,否则,极易发生牵引时前拉后拽、制动时前堵后拥等危险状况。

这样的重任并非任何一位重载司机所能担当,这样的肩负也意味着景生启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在正式试验前的40多天里,受命进入试验组的景生启完全处于忘我的状态。在3万吨列车的静、动态试验中,他白天和操纵团队上车试验,夜晚就在试验组里梳理试验数据,将每趟车的操纵实况密密麻麻地记在5个大本子上。每个细节,他都要反复推演上百次,修改、试验,再修改、再试验,不断优化操纵方案。由他主导的“3万吨列车操纵法”,为确保3万吨列车成功试验开行提供了操纵技术依据。

景生启:驾驶2.6公里长的火车,人机合一精准到米!

景生启:驾驶2.6公里长的火车,人机合一精准到米!

那段日子,他的妻子为照顾老人和孩子,辞去稳定的工作,一门心思地支持他。为了不让老人担心,他没有告诉老母亲自己在忙什么。直到母亲看见他驾驶着3万吨列车出现在电视上,才知道自己的儿子从事着一项伟大的试验。

3万吨重载试验的圆满成功,带给景生启的不仅是荣誉和成就,而且是一种“献身重载事业就是献身中国梦”的精神升华,让他对重载司机的责任与担当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说:“3万吨重载试验是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大秦人从来就以国家需要为使命,我们不仅要把重载技术一代代传承下去,而且要把重载精神发扬光大。”

培养更多优秀的重载司机成为景生启新的奋斗方向。

2018年,中国铁路总公司在“六线六区域”实施“货运增量”行动,大秦线作为增量重点,今年要完成4.5亿吨任务。太原局集团公司实施了提高2万吨列车开行比重、提升列车达速率等一系列提效举措,使大秦线重载列车平均追踪间隔由14分钟压缩至12分钟。景生启说:“这样的车流密度,一列不畅就会影响全线的运输效率,必须让更多的司机都能具备‘贴线’运行的能力。”

“贴线”运行是指司机根据信号指示,达到实际运行速度与线路限制速度高度吻合的最佳状态,目前只有景生启等少数几名司机能做到。在他的倡导下,湖东机务段组建优秀司机培带团队,把过去的“1+1”培带模式拓展为“N+N”培带模式,以“滚雪球”的方式促进2万吨列车司机技能的整体提升,为大秦线提质增效提供了操纵技术支撑。

心有所念,终有回响。踏上新时代新征程的景生启更加豪情满怀:“既然选择了重载事业,我就要用一生来担当。”


文字:樊康屹 赵 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