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缅甸战场中美英联军为何能把日军打得满地找牙?

LIAIHONG


缅北野人山的拉加苏高地战斗,日军一个联队历时50天不能攻破新38第112团两个营的阵地,伤亡近千,联队长丸山大佐在报告中惊呼:“敌人的变化是惊人的,希望引起司令官阁下的重视”!

火力,能让“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军队满地找牙的只有火力。1944年的缅甸反攻战役中,盟军以绝对优势的火力彻底让日本军队崩溃,美英不提,仅以中国军队为例:



驻印军“X”部队,辖孙立人新38师和廖耀湘新22师,全副美械装备,训练用子弹远超所有老兵之前抗日七年消耗的弹药总和,步炮比例达到惊人的三比二,火力配备达到发达国家的A级标准,全部由美国教官辅导。

达罗战役,驻印军战车团一次出动270辆轻重坦克和90辆装甲车,钢铁洪流完全碾压日军第18师团,将师团司令部内参谋长獺尾少将以下数十名军官轧成肉泥,师团长田中新一及时逃跑仅以身免,连师团关防大印都被新22师缴获。



八模战役,中国驻印军的基本战术是:先以盟军飞机轰炸,再以坦克扫荡,最后才是步兵冲锋,将八模整个城市炸成一片废墟,日军意志几近崩溃,尸横遍野,70多伤兵集体自杀。以中缅印战役第一阶段的5个月作战结果为例:日军第18师团伤亡10800人,而驻印军仅伤亡7000余人,比较一下抗战八年各战役的中日军队伤亡情况,就知道“X”部队换装后的强大火力和战斗力。

在云南准备反攻的则是中国远征军“Y”部队,计有实现美式装备的第六军、第八军、第五十四军等部共20万大军,以卫立煌为司令官。每个美械军新增一个105mm榴炮营;每师新增一个75mm山炮营;每团新增一个战车防御炮连(四门);每营新增一个迫击炮排、一个火箭筒排、重机枪一个连(六挺);每连配齐轻机枪9挺,“汤姆逊”冲锋枪18支,六零迫击炮6门。



史迪威将军就评论说:如果中国士兵的武器装备达到或超过日本人的标准,打败他们不成问题。甚至为了保证“Y”部队的山路运输,美国人从印度直接空运1200匹良种骡子到云南。

美英盟军的绝对空中优势也是中国两支部队战无不胜的重要因素,由于太平洋战争的惨败,在整个缅甸上空,日军第五飞行师团仅有50架飞机可以出动,而陈纳德的“飞虎队”就投入了500架作战飞机,尚不计英国远东空军的力量,所以整个中缅印战场上空几乎是盟军飞机的天下。


度度狼gg


第一次入缅作战的时候,被英国人坑惨了。等到第二次反攻的时候,确实打的日本人满地找牙,其实原因挺简单的。

首先是咱们远征军的待遇好了。远征军退到印度之后,成了中国驻印军,开始休整。当时美国人财大气粗,各种好吃好喝,最好的装备,本来就是精锐,这下更牛了。

再看看反攻时候的日军,因为补给线被切断,吃的喝的用的都非常紧张。尤其是一线部队,一人一天只有一个饭团,还不一定能及时供应。那咋办?找到啥吃啥。

日本随军记者自己都说,当时的日军已经饿疯了,什么草根树皮的,地上的泥都抠了吃下去。吃了不消化,送进医院之后只能吐血而死。对比而言,此时的中国驻印军,是按照英国驻印军的标准来的,至少在吃方面,顿顿肉罐头是没问题的。

有这么一件很有名的事情,当时仗打得比较激烈。一个日军副官忽然接到报告,说前面好不容易攻下了中国军队的一个阵地。

日军一听都乐疯了,赶紧冲过去,想要吧啦一点吃的东西。运气很好,他们找到了大米饭,不过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都泡在阵地的粪坑里呢,中国士兵还在旁边写着:“日本兵,你饿吗?那就吃吧。”怎么办?吃还是不吃?

饿疯了啥都能做出来,几个日军冲过去把大米捞出来,然后跑到河边洗了洗,捏成饭团吃了起来。然后,大家都纷纷跟着吃了。

不仅是这样,真正打起来的时候,盟军的飞机先过来炸两遍,然后各种轻重坦克往前压,步兵再跟后面扫荡战场。日军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就连日军最精锐的18师团,都被直接碾压。

孙立人将军就说:“这些狗杂种,审一下他们,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正法!以后都这么办。”命令很快就得到了执行,日军俘虏感受到了中国军队对他们的仇恨和愤怒。

(日军饿的捞鱼吃)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驻印军肚子里憋了一年的火,终于撒出来了。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就等着冲过去团灭日军,所以斗志昂扬,战斗力把日本人完全惊呆了,他们不相信这是一年前失败的中国远征军。

不管你信不信,先打的你满地找牙再说。


七追风


在二战中的缅甸战场,中美英三个国家联合对日军作战,沉重的打击了日军,但是这场战役并不轻松,中美英尤其是中国方面都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对于缅甸来说,对于中国方面来说,是关系到能否打通国际运输线的关键一仗,由于中国当时羸弱的工业,对日作战中大量的物资都需要依靠盟国的援助,中国国内自产的武器弹药是无法满足战争巨大的消耗的。对于英国来说,收复缅甸可以彻底消除日军对于印度的威胁。而美国在缅甸投入的兵力不多,主要依靠中国军队,美军提供空中掩护和后勤补给。

打通滇缅公路对于改善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具有重大的意义,著名的驼峰航线其实运输量不大,而且主要的物资都是给了陈纳德的14航空队,对于急需的地面作战武器运量不大。打通滇缅公路,可以使美国海量的军用物资可以运进中国,从而充分发挥中国充沛的人力资源进而打败日本法西斯。

中国军队在1942年第一次入缅甸作战失利,一部分退去印度。在印度的蓝姆伽,退到印度的新22师,新38师统一编为新一军,并且接受美式武器和训练。由于在印度后勤保障等条件没有什么限制,所以新1军非常阔气,通过驼峰航线回程的飞机运输新兵,使新一军兵强马壮。尤其是新38.22师。在印度方面的英国军队叫做中国驻印军。

这两个师每师有1.5万人,各种车辆300辆,骡马1000匹。105榴弹炮12门,75山炮24门,57反坦克炮12门,37反坦克炮24门,82迫击炮36门,60迫击炮162门,重机枪108挺,轻机枪360挺,火焰喷射器85具,火箭筒108具,冲锋枪卡宾枪400多支。同时,驻印军还直辖三个炮兵团,一个重炮团,一个坦克团,一个编有5个营的坦克训练班,两个工兵团等战斗支援部队。

而在中国境内,也编成中国远征军,准备配合驻印军。远征军原计划有41万人,32个师。

远征军每个师计划有1.3万人,三个团,每个团有82迫击炮8门,37反坦克炮4门,每个连都有60迫击炮2门,9挺轻机枪,18支冲锋枪,5支卡宾枪,9具掷弹筒。应该说,远征军虽然没有驻印军阔气,但是相比原来已经是鸟枪换炮了,所以在远征军反攻滇西前,远征军提出了以火力对火力,以速度对速度的口号,表示已经可以和日军一决高低。不过远征军由于运输的原因,编制上的火器缺编很大,人员不够充实,大部分是都没有到万人,大部分只有七千多人。

英军准备投入缅甸的部队主要是第15军,第4军,一共6个师。

日军在缅甸开始只有4个师团,第18.33.55.56师团,后期增兵5个师团,一共9个师团,其中15军3个师团15.31.33师团,进攻印度英帕尔,28军辖2.54.55师团,在缅甸西南部,进攻啊恰布,第33军辖18.53.56师团,负责滇西缅北作战。对于日军来说,1943年底到1944年初的形式已经和上次缅甸战役时完全不同。首先参战的中国军队已经是鸟枪换炮,并且通过整训,技术战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由于后勤补给的改善,实力上有了极大的提高。而且英军方面,虽然投入的兵力不多,但是重视程度远远不是上一次时刻想着撤退了而是要进攻。

而日军方面,在第一缅甸战役的得手,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战役的突然性,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现在攻守双方的位置互换,而自身武器落后,后勤不利的弱点就完全暴露了出来。特别是在进攻英帕尔的行动中,日军15军的后勤保障工作已经成为了后勤保障不力的典型反面教材,8万日军有5万损失,大部分是由于后勤工作的问题,没有粮食弹药的供应,大量日军饿死在丛林之中。

而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战果,基本全歼了日军18,56师团,打死41142人,同时重创第2,49,53师团。而自身阵亡31443人,负伤35978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作为抗战历史上,唯一一次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战役还是要我们永远记住的。


红色手电筒


我是余雯雯,一个爱历史的女生,前面一个月刚刚观看了《中国远征军》这部电视剧,所以对中国远征军熟悉了一点,我来说说我理解的吧,不足不正确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首先我们第一次入缅作战是失败的,其实原因有很多,比如英军这一位盟友在此期间就经常坑队友。只有第二次缅甸作战,我们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我一直认为我们的精锐在同等装备之下是完全能和日军一对一较量的,是的,入缅作战都是我们的精锐,其中有杜聿明的第五军,孙立人的第新38师,这都是我们的精锐中的精锐。

第二,我们有英美联军作为同盟,在武器装备上,在制空权上,在补给方面,都是不弱于日本的,所以我们拥有了这些,我们就能打赢战争。

第三,我们是正义之师,日本是入侵者,我们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包括缅甸,印度的人们的支持。

主要还是我们的部队能过发扬不怕牺牲,奋勇杀敌,为民族解放,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心和恒心不可动摇。

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甸、滇西的反攻作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近30万中国官兵,不畏艰险困苦,英勇顽强,舍生忘死,虽付出伤亡67000余人的巨大牺牲,但力胜强敌,夺取了反攻战役的完全胜利,完成了打通中印公路等战略任务,在抗战史上是最早进行反攻作战的重要战役,也是中国最早驱敌出国的胜利之战,从而为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而且为中国军民赢得了荣誉,提高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声誉和历史地位。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还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从中华民族抗击外敌的历史考察,这是1894年1895年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出国作战,而且是取得最后完全胜利的光辉战斗;从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考察,这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唯一一次中国、美国和英国三国军队共同的对日作战,是中国与盟国军事合作的成功范例。

以上就是雯雯的理解,这里也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聊聊你的认为,也欢迎大家关注我,谢谢大家支持,祝您生活愉快!


雯雯聊热剧


缅北大反攻,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不多的一场战略战役级别的胜利,(别喷,台儿庄,张古山,昆仑关,雪峰山,界牌等,都是战斗级别,或战役级别的局部胜利,并没出现战略级别的胜利。)战斗最终胜利,远征军和驻印军也是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军队阵亡3万多,受伤3万多,战役毙伤日军4.9人。没有题主所说满地找牙那般轻松,不要给人“手撕鬼子”一样的“神通”,那样也是对先烈的不敬。

能取得这场大胜的原因应该有这么几条:

第一,装备得到极大改善。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特别是中美英开罗宣言的发表,缅北形成三国联合作战。美国援助下,参战部队全部换装美式装备,还增加了大量大口径火炮和坦克战车,真正的“鸟枪换炮”了。


第二,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民国时期,全国受教育的人口不多,全国人口文盲占八成以上,一般是不征学生参军的,投笔从绒者必须是自愿,或进军校,或在部队中也很快提升或做文官。至44年,日军兵锋己至贵州,国统区不得不作深度动员,号召青年学生入伍报国,喊出了这句著名的口号。十万青年学子,不少补充进了远征军和驻印军中。知识青年加入,能够更快更好掌握先进武器,部队战斗力提升明显。

第三,驻印军经历了系统的,较长时间的训练。练兵很重要,很多人只关注战役过程,往往忽视有战斗力的部队即是打出来的,更是练出来的。训练时再辅以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抗战到底的决心。战力又有很大幅度提高。

第四,战役历时一年半,在整个过程中,全程掌控制空权,以前被日机随意狂轰烂炸而无还手之力,这战终于让日军也尝到了这种滋味。虽然缅北山区轰炸效果不是特别好,但保证部队从容调动,行军。这在抗战中也是难得的。

日军在兵力,补给,装备,空中都无优势的情况下,利用地势,工事,打得还是很顽强,这点还是不要否认。


净月暖阳


主要是当时盟军和日军之间的实力对比已经产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太平洋战争初期,盟军在东南亚地区可谓是损失惨重,但不是兵力问题,主要是由于盟军应战不力,缺乏重武器,制空权丧失等等问题。加上日军当时是士气正旺,兵员作战能力也比较高,战斗力很强,因此才会有盟军在战争之初的大溃败。

而到了战争后期的反攻时,盟军已经占据了决定性的优势。先是重武器方面的优势,盟军强大的航空力量已经控制了东南亚地区的制空权,不仅能给部队提供作战情报,还能直接打击日军。同时,盟军当时在火炮。装甲车辆。步兵轻武器等方面均占有决定性的优势。

此时,日军方面不仅丧失了制空权等,作战主动权也失去了,陷入了被动防守的局面。而此时的日本兵员素质也有很大下降,很多都是一些训练水平低下的新兵,再加上日军武器装备上的劣势,根本就不是盟军的对手。

不过这只是整体情况,由于日军处于防守,因此很多时候能凭借地理优势占据优势。比如在松山战役中,日军几乎挖空了松山,有完备的地下掩体和作战工事,极大的抵消了盟军的优势,最后担任总攻的中国军队伤亡要比日军多很多。


战争之王


感谢阅读头条号《历史很好玩》。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一直给人以嬴弱和不堪一击的印象,但是中国军人在缅甸战场上的铁血表现一改以往的负面形象。实际上,这种大反转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首先,中国远征军、驻印度军队和美英联军经历了一个从败到胜的转变,滇缅公路保卫战铩羽而归,也曾造成重大的伤亡。当时,后来在爱国主义的激励下,10万学生参军抗日,军事素质有了极大的保证。其次,以史迪威将军为代表的美军高级将领高度重视对中国军人的训练,高标准严要求,据称训练用的子弹都要多于国内抗日使用的弹药规模。坦克、装甲车等美式军械大量装备部队,步炮比高达三比二。军机的数量甚至成中美英的压倒性优势,日军只有挨炸的份儿。杜聿明第5军,孙立人的新38师,廖耀湘的新22师等部队,都是王牌中的王牌,精锐中的精锐。第三,缅甸人民深受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和掠夺,深恶痛绝,因此对于中美英军的正义之师表现了极大的支持,可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历史很好玩


缅甸战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为1942.2--1942.8;第二阶段时间为1943-1945。

第一阶段在缅甸作战的主要是英军和中国军队,美国军队没有参与,只是让史迪威当了中国军队的指挥官。1942年中国政府应英缅当局的邀请,同时保卫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中英政府出于共同的目的保卫缅甸,中国政府派出了中国远征军第一路10万人入缅作战。由于英国并不真心保卫缅甸,只是把远征军当成它们后撤印度的后卫,加之令出多门,导致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入缅作战以失败告终。中国远征军一部分败退野人山回国,一部分去了印度。


第二阶段主要为中国军队和美军。退到印度的中国远征军被改编为中国驻印军。美国的史迪威在印度借了英军的一块地方训练中国军队。经协商,英军将印度的兰姆伽划给了中国驻印军,武器装备和后勤全部由英军提供,美国则提供军事教官。在美英的帮助下,中国驻印军的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均优于日军。

1943年中国驻印军开始实行缅北大反攻,主力为新一军和新六军,军长分别为孙立人和廖耀湘。由于中国驻印军全部装备美式装备,同时美军提供空中支援,制空权掌握在盟军手中,加之中国军队全部由美军训练。中国驻印军在武器装备、后勤运输、制空权、战斗力和活力方面均优于日军,日军怎能不败呢?


历史军魂


缅甸战场的反击作战是1944年10月30日,此时双方兵力对比如下:

日军、

第15军、28军、33军三个军,总共10个师团又3个旅团空中力量包括1个飞行师团。

中国、

逗留在印度的新编第一军,包括新22和新38两个师,以及中国云南境内的30个轻装美械师

英国、

参战兵力并没有精确的记载,只知道英国的反攻兵力从缅甸北部英帕尔和南部仰光夹击缅甸

美国、

仅仅是提供支持英中两国反攻的物资而已,其中以陈纳德为总司令的地14航空军名义归美国

“英帕尔战役”

日本加强缅甸的兵力之后才有先发制人战术,进攻北缅甸反攻的战略基地“英帕尔”,日军的第15、31、33三个师团兵力8.56万其中包括印度解放军的7000人,保卫英帕尔城中的第四军团。但是日军只携带3周的粮食和大批牛羊大象,再加上远离缅甸中部的基地造成日军补给异常困难(这一点颇像苏德战争中的德军)。

后勤补给不充足再加上日军装备过于原始,火炮以92式步兵炮等小口径武器为主无法撼动拥有坚固要塞的英帕尔,而英军的恩菲尔德步枪和布伦轻机枪组成的火力优势压倒了日军三八式步枪和大正十一式重机枪,英军也拥有更多的远程火炮在火力密度上远超日军,这是取胜的关键。


再加上远道而来的日军无法获得缅甸仅有的日本航空兵力“飞行师团”的空中掩护,失去制空权后的日军远不如德军能打,就像救援“巴斯托涅”的1010空降师一样,美英联军空运了1.2万援兵和1.9万吨物资,并对城外缺医少药的日军狂轰滥炸,最终日军败下阵来。

“胡康河谷战役”

自从滇缅公路沦陷之后,美军投入1万多人加上中国远征军修建一条连接印度和云南的“中印公路”,而打通经过日占区的部分就交给了中国的2个远征军师和30个美械师,从印度进入缅甸的就是新22和新38师,这支部队经受了高强度的训练、配备了媲美美国师级单位武器,士气高昂的投入胡康河谷战役,

应战的是臭名昭著的日本第18师团,这是一个政府圈养的孤儿军团类似阿拉伯帝国的奴隶军团,中国两个远征军师围攻第18师团8个月之久,并在该师团补给线上与救援的日军第54师团苦战2月,最终歼灭18师团一半兵力,逃走的第18师团撤回国内一直到战败投降。

“密支那战役”

拿下胡康河谷之后中国军队进攻重镇密支那,美军也派来麦瑞尔突击队空降占领密支那机场与守备军114连队作战,值得一提的是该联队的长官“丸山房安”是整个反攻作战中唯一自杀殉国的日本将领,这说明日军开战之处的士气和素养已经荡然无存。驻守缅甸中部的日军第58师团伤亡惨重逃近泰国丛林后也来了一场类似“野人山”的死亡行军直到战争结束才摸出来。此战同时英军第15军也夺回仰光。

“滇西大反攻”

中国云南的军队虽然没有完成史迪威计划的30个美械师训练计划,但是依然补充了很多机关枪、卡宾枪、重机枪、重炮、火焰喷射器和反坦克火箭弹,在火力输出上远远超过驻守缅甸任何一支日军部队。使用中日美混编武器的20万中国军队发起打通中印公路的滇西反攻,

装备简陋的日军

全歼龙陵、松山、腾冲、八莫等地几千人的守备军距离印度方向的远征军仅有80公里,也证实这一时期证明中国军队只要在装备上追平日军,即便是地形不占优势也能撕碎日本的防御,更何况我们获得美式装备后火力输出和远程炮火均在日军之上。

并不是日军战力下滑,而是中国军队快速成长

初到缅甸的中国反攻部队吓坏了日本守军,丸山大佐再给第33军的求救信中说:“中国军队的成长非常惊人,战术能力和火力均不是2年前的支那部队”,当时中国军队装备大量美制155mm火炮和60mm迫击炮,以及数量众多的美制冲锋枪和机关枪,装备水平已经将日军甩到了原始社会。再加上太平洋战场战局急转直下,大量日军航空部队被抽调离开缅甸,日军唯一一个航空师团仅有飞机50架不到而陈纳德统帅的空军多达1000架飞机可用,两年前盟军失去制空权而丢掉缅甸,两年后在绝对制空权打击下轻松夺回缅甸。

日军装备突然落后了


兵器世界


在战争初期中英美联军并没有打败日本。

日本军队由于受到忠君爱国思想的洗脑,在武士道精神的引领下,在战争前线的作战意识十分强烈。再加上当时日本控制了东南亚的空海,雄赳赳,气昂昂,一时之间不可阻挡。日军一向重视丛林作战,在缅甸的雨林中穿梭起来,十分得心应手。日本一向都是远离本土作战,他们形成了独特的一套后勤补给体系,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对后勤补给的依赖程度不高。

而英国军队就不一样,当时的欧洲战场打的不可开交,英国根本就没有精力来管缅甸战场,再加上英国在东南亚的根本利益是印度,只要没有人动印度这块地盘,英国人也不会动用真格。大部分参加缅甸战争的都是英印军,印度人一向懒散,他们的战斗意志和作战经验远不如日本。虽然英国给英印军的装备都是不错的,但缅甸的地形和植被都不适合开展重装备作战。关键在于二战前期英国战线拉的特别长,领导阶层只能顾主要的在远东地区选择了印度,缅甸被暂时放弃了,表面上看起来是有所损失,但实际上减轻了英军的战略负担。

虽然英国军队的战斗意志不强,但他的队友中国军队战斗意志绝对不弱于日本,而且中美英联军是反法西斯的正义军队,在当地得到了缅甸人民的支持,中国派出了将近三十万士兵奔赴缅甸战场,死伤惨重。再反过来看日本军队,贪心不足蛇吞象,日本在战争前期虽然占据优势地位。但由于其战线拉的太长,主要兵力被中国死死的牵制住了,到了战争后期不免捉襟见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