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一些書法家為啥喜歡寫關於茶的文章?

漢墨人生1


茶和書法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由於書法的介入,茶風更為興盛。當時文人們早晚都離不開茶。飲茶成為文人雅士的嗜好,書法家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淡淡的清茶擱在書桌上,一股淡淡的清香,一邊品著上好的茶,一邊閱讀古人的碑帖拓本是一種享受。

前幾天我讀過《閒來松間坐——文人品茶》,書法與茶都含有在儒、釋、道三個方面的內涵。它們有許多共性:書法分雄強和婉約,同樣茶也分雄強與婉約,書法與茶是同路人,它們的美文學宗旨相同,所以書法家喜歡寫關於茶的文章。

一襲書法,一壺香茶,最能喚起美好的知覺。





雲陽軒書畫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明代楊慎說:“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獨品茶兼品士。”品茶,可以說經常在品茶之外的情趣。而書法人喜歡品茶,則容易品見字裡行間的妙趣。

  “茶”字的寫法有點淵源。一千多年前的“茶聖”陸羽在《茶經》將“荼”字去掉一劃,寫成茶,一直通用到現在。元趙孟俯臨漢史游的急就章中的茶字寫法還是“荼”。

  茶與書法,屬於兩種不同的門類,但在諸多方面,兩者卻有著一些共同的特點,如對環境的講究,器具的賞用,用水的要求等等。

  正是由於這些因素,使兩者具有“與眾不同”的特殊意趣。在中國曆代書法作品中,不乏看到許多與茶相關的佳作。

  1、《一夜帖》北宋·蘇軾

  北宋文人陳慥,字季常,與蘇軾友善,兩人書信來往甚頻,《一夜帖》即為其中之一。《一夜帖》,又名《季常帖》、《致季常尺牘》。《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其文曰:“一夜尋黃居寀龍不獲,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榻,更須一兩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細說與,才取得,即納去也。卻寄團茶一餅與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紙本,行書,縱27.6釐米,橫45.2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2、《新歲展慶帖》北宋·蘇軾

  該帖亦稱《新歲未獲展慶帖》,是蘇東坡寫給好友陳(季常)的一通手札。共十九行,247字。

  《快雪堂法帖》、《三希堂法帖》摹刻,《墨緣匯觀》著錄,該貼用筆精良,章法上也多過人之處,正如岳珂所評:“如繁星麗天,照映千古”。

  據其內容來說,該帖不僅是蘇軾書跡中的一件傑作,也是茶文化的一件珍貴資料。

  紙本,行書,縱34.4釐米,橫48.69釐米,現故宮博物院收藏。

  3、《啜茶帖》北宋·蘇軾

  《啜茶帖》,也稱《致道源帖》,是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寫給道源的一則便札,22字,縱分4行。《墨緣匯觀》、《三希堂法帖》著錄。

  其書用墨豐贍而骨力洞達,所謂“無意於嘉而嘉”於此可見一斑。

  紙本,縱23.4釐米,橫18.1釐米,現藏故宮博物院。

  4、《奉同公擇尚書詠茶碾煎啜三首》

  北宋·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元年(1064)舉進士。宋代著名書法家,“宋四家”之一。該作是其所書自作詩,建中靖國元年(1101)八月書寫。

  5、《苕溪詩帖》北宋·米芾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鹿門居士等。世居太原(今屬山西)遷襄陽(今屬湖北),後定居於潤州(今江蘇鎮江)。

  曾任書畫學博士,官至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又因嗜古物如命,不拘小節,世有“米顛”之稱。《苕溪詩帖》是米芾的一件代表作。

  詩中記述了他受到朋友的熱情款待,每天酒餚不斷,一次,米芾身體不適,便以茶代酒,事後作了這首詩。作品如下:

  6、《道林帖》北宋·米芾

  米芾自書詩帖,詩曰:“樓閣明丹堊,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擁帚,茶細旋探簷。”詩中描寫的是:

  在鬱鬱蔥蔥的松林之中,有一座寺院,僧人一見客人到來,便“擁帚”、置茗相迎接。“擁帚”亦稱“擁慧”,掃地之意。

  古人迎候尊貴,惟恐塵埃觸及客人,常擁帚以示敬意。“茶細旋探簷”,意為從屋簷上掛著的茶籠中取出細美的茶葉。

  “探簷”一詞,生動地表現了寺院僧人以茶請客的同時,也記錄了宋代茶葉貯存的特定方式:

  7、《精茶帖》北宋·蔡襄

  《精茶帖》也稱《暑熱帖》、《致公謹帖》,藏於故宮博物院,該帖亦入刻《三希堂法帖》其文曰:“襄啟,暑熱不及通謁,所苦想已平復。日夕風日酷煩,無處可避。人生韁鎖如此,可嘆可嘆…”

  8、《思詠帖》北宋·蔡襄

  宋皇佑二年(1050年)11月,蔡襄自福建仙遊出發,應朝廷之召,赴任右正言、同修起居注之職。

  途經杭州,約逗留兩個月後,於1051年初夏,繼續北上汴京。臨行之際,他給邂逅錢塘的好友馮京(當世)留了一封手札,這就是《思詠帖》。

  信札全文如下:“襄得足下書,極思詠之懷。在杭留兩月,今方得出關,歷賞劇醉,不可勝計,亦一春之盛事也…”

  《思詠帖》書體屬草書,共十行,字字獨立而筆意暗連,用筆虛靈生動,精妙雅妍。通篇雖不及“茶”、“茗”一字,但其中蘊含的風流倜儻的人物形象,及其遊戲茗事的清韻,則真是呼之欲出,嫋嫋不絕。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子巖說


茶宴又名“茶會”,“湯社”,“茗社”。“茶宴”一詞最早見於《吳興記》,該書成於454年前後,書中提到:“每歲吳興,毗陵二郡太守釆茶宴會於此。”茶宴是古人以茶宴請賓客,招待朋友的一種方式。名茶和水果,點心相結合,是古代最講究的正統茶宴方式。在茶宴上,賓主一邊細啜慢品,一邊賦詞作對,談笑風生。

酒會醉人傷神,而茶能醒神健身,且有提神,消食,明目,祛邪的作用,因此唐代時飲茶之風盛行,茶成為當時的一種珍貴

飲料。茶宴的形式多種多樣,可分為三大類:一是清飲,常常呼朋喚友于花間竹下,以茶代酒;二是寺院舉辦的大型茶宴,如徑山茶宴等;三是茶季時在茶葉產地舉辦的品茶歌舞宴。唐肅宗年間,湖州的紫筍茶和常州的陽羨茶是入貢朝庭的貢品,每年到茶季到來時,湖州和常州的太守都要到兩州毗鄰的顧渚花山“境會亭”聚會,由州太守和知名人士共同品嚐和審定貢茶的質量。同時,皇帝還派出茶吏,專使,太監到“貢茶院”,“茶舍”,專門監製貢茶,這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茶宴。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作詩描寫過茶宴的盛況:“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鬥新。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從此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因生病不能參加茶宴而惋惜不已,足見茶宴受文人喜愛的程度。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飲茶聚會,聊天聯誼的習慣。茶話會就是在古代的茶宴,茶會和茶道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發展起來的。最早的茶話會出現於北宋,由太學生自發組織,頗似今日的茶話會。此外,北宋時還有皇家的茶會。

茶會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一杯清茶,輔以果品”的茶話會,是一種簡樸無華的社交性集會最佳形式。在內容上和禮儀上,既不像古代茶宴,茶會那樣豪華和隆重,也不像日本“茶道”那樣有一套嚴格的禮儀和規範,只是飲清茶,或佐以糖果,糕點,是聚會交談的一種新形式。如遇有喜慶佳節,新春團拜,學術討論,開業典禮等,大家以茶代酒,隨便漫談,感情融洽,氣氛熱烈,即不奢華浪費,又省時間益身心。內容、人數不同的茶話會釆用不同的形式。如果與會人員只有幾個人,可用一張圓桌;如果是幾十人甚至幾百人,一般每桌安排10人,或將方桌拼成長方形;如果是幾百人,上千人的大型茶話會,則常用圓桌,與會人員團團圍桌。

  • 正因為我國有如此豐富的茶文化和豐富的茶文化活動,所以歷來受到書法家們的青睞,這也是為什麼書法家為啥喜歡關於茶的文章的原因。



虎哥143993466


意境相通!


東方文化是意象美。書法和茶,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之一。書法是藝術,茶文化是美、是藝術。

書法的創作過程是精神狀態的藝術化過程、美的過程、意境的昇華的過程。

茶的種植、採摘、烹製、茶藝、飲茶、茶文化,也是一個藝術過程、創作過程、享受的過程。

二者何其相似來爾!

我們說趣味相投。書法的靜謐、傳承和文化性,不可能尋找躁動、鼓譟、動感十足的項目作為互動的對象,互鑑的對象。

文化意義相近、追求相似、境界相同、文化密碼同步,決定了書法和茶文化的互鑑和親近。


聿劍傳統文化


“茶”字可分解為三部分,上部為廿,中部為八,下為十八,廿加八十八,合計為一百零八歲,寓意:人常喝茶健康長壽,可以活到108歲,可稱為“茶壽”。


漢墨人生1


喬也代表了人生當中的一部分,一幅一沉,一摞一逼和,毛筆寫字一樣一揚頓挫,可是呢?茶中你能評到苦酸澀的味道,這代表了人生不同階段,你所要經歷的事情,所以呢,你能從一件事物當中看到另一個自己的模樣,看到另一個畫面,你會想到自己原來也能從這些東西。從小的細節之中品味道不一樣的人生


偶然回眸


書法是陶冶情操的手段之一,茶也是國人修身養性的必備基礎。

兩者有著相同的功效,所以書法中寫茶也能陶冶性情。


浪費口水的魚


我認為原因極其簡單,書法家愛喝茶,所以就有了你的問題。


圍棋小先生


人生如茶,沉時坦然,浮時淡然。書法亦是如此,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尋城鹿鳴


因為茶文化酒文化是中華五千年精髓文化,博大精深,能表現很多中華文化的精華,所以書法家就喜歡用書法的形式來表現茶文化及人文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