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一戰二戰的歷史中,德國兩次攻打法國,為什麼一敗一成?

奉史為師


在一戰與二戰中,德國都是重要的戰爭發起國,並且在戰爭初期,德國每次都是先向西進攻,但是德國這兩次進攻的結果卻完全不同,一戰時期的施裡芬計劃最終陷入苦戰當中,二戰時期的曼施坦因計劃卻成功佔領法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下面讓我們一探究竟。

兩次計劃詳情

施裡芬計劃:將德東、西兩線,東線主要針對俄國,西線則針對法國。其中,西線部隊由79個師組成,東線只有 10個師夾雜部分地方部隊,東西兵力比大致為1:8。西線又分為左、右兩翼,比例也是1:8,左翼部隊中一部分在凡爾登中央地段,這裡是巴黎的西北入口,也是法對德防禦體系的重心所在,這部分兵力主要用於戰爭時起到牽制作用。其餘的左翼部隊部署在法德邊境線上,隨時準備進攻。西線中的右翼,是德軍的主力部隊,也是德軍能否贏下這場戰爭的勝負手。一旦戰爭打響,東線德軍部隊牽制俄軍,將俄軍限制於東普魯士邊境。於此同時,集結西線的右翼以凡爾登地區為中心向西南方向旋轉進攻,通過中立國比利時,從而到達法國與比利時的邊界進入法國,在穿越比利時平原、橫掃法國沿海後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包圍巴黎,然後繼續向東,從法軍背後包抄其主力部隊。而西線的左翼的任務,便是誘敵並抵禦法軍主力的攻擊,直至對法國主力軍形成包圍圈,再一舉拿下法國。

曼施坦因計劃:把德軍主力部署在法德交界的阿登山脈,以對法軍造成突然襲擊,而德軍在北方部署的軍隊則負責吸引法軍注意,最後將法軍包圍殲滅。德軍主力將翻越阿登山區,攻擊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和法國北部等地,然後再從西、北兩個方向進攻巴黎。在法國精心構築的“馬奇諾防線”正面的德軍則組織佯攻,牽制法國軍隊,等到主力攻佔巴黎,並推進至該防線側後時,再發起總攻,與主力前後夾擊,圍殲法國主力軍。

兩次計劃的異同

從作戰路線上看,施裡芬計劃是從比利時進攻,從法國西北進入法國境內,在法國境內展開總攻,從而殲滅法軍,曼施坦因計劃是越過阿登山進入法國,推進到法國主力軍的後方,與從比利時進攻法國的德軍形成包圍之勢來消滅英法軍隊主力軍,然後再去總攻拿下法國。

從戰略上來看,施裡芬計劃甚至更有戰略價值,因為相比二戰“曼施坦因計劃”,施裡芬計劃當初剛剛提出就是專門針對雙線作戰而設定的,在戰爭的初期,法俄雙方的軍事部署也證明了施裡芬的正確,施裡芬作戰計劃當中的法俄軍事動員時間差是存在的,假如不是之後陷入僵局使得德軍無法在這個時間差之中完成作戰,施坦因計劃是有實現的可能性的,而曼施坦因計劃的關鍵點在於翻越阿登山脈,達到戰術奇襲。

從兩者的表面上的不同看本質,其實區別主要在於施裡芬計劃是一場失敗於戰術的戰略計劃,而曼施坦因計劃是一場戰術上的完勝導致的戰略勝利。

戰爭結果不同的原因

造成兩次戰爭結果不同的具體原因,首先就是一戰時期與二戰時期的德法軍事環境完全不同。在一個大前提下——兩次作戰計劃都是閃擊戰計劃,一戰時期最為代表性的新武器是馬克沁機槍,由於它的出現,使得當初拿破崙戰爭時期的騎兵與炮兵配合作戰的模式慢慢消失,戰場環境變為塹壕作戰,最為不利於進行速戰,勢必會導致成消耗戰,並且這個時期初次登上戰場的坦克還不足以改變整個戰場環境。二戰時期,德國核心成就在於裝甲集群的領先,而且相比法國坦克,德軍在二戰時期的坦克基本上都是為了滿足閃擊戰需求而設置的,武器裝備的不同決定了戰爭形態的不同。

一戰時期與二戰時期的戰爭環境完全不同。一戰時,俄國出兵速度還是比施裡芬的預想要快一些。當時日俄戰爭雖然對俄造成了不小的損失,但沙俄在一戰爆發時還是及時地派出了軍隊,將德國的東線戰力進行了消耗。當時執行施裡芬計劃的是小毛奇,小毛奇原本完全按照施裡芬起初制定的作戰方案來採取行動,但後來被迫進行戰術改動,計劃並未與戰略戰術實際情況真正契合。而二戰時德軍可以說是全軍出擊攻打法國,沒有在其他地方消耗太大軍事實力。

當然,造成這兩次戰爭結果不同的根本原因還應該是當時國力上的差距。一戰之前,雖然法國確實在已經開始慢慢衰落,已經不再是歐洲的唯一中心了,但普法戰爭之後的德國其實也是外強中乾,戰爭初期法軍及時後撤併且避開了德軍的包圍計劃,而之後德軍遭遇僵局之後後續無力,開始被協約國集體反擊,最終導致失敗。二戰之前的經濟大危機造成了世界局面的洗牌,法國更加衰落,而1933年希特勒上位之後,集中德國力量進行軍國建設,將納粹德國打造成了完全的戰爭機器,結果在“曼施坦因計劃”這場豪賭之中,可以押注豐厚的籌碼與英法對賭。


奉史為師


一戰時,法國作為同盟國,最後拼死終於取得了勝利,那麼為什麼到了二戰的時候,不到六週就被德國打敗,全面淪陷了呢?兩個戰爭之間也只是相差了二十多年,這二十多年裡面,為什麼法國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

一戰時法國打贏戰爭也是非常吃力的,而且還損失了一大批人。到了二戰時,當初的那一代人早已經死的死傷的傷,不像第一代人那麼具備強烈的民族復仇意識做支撐,他們已經打不動了。而且一戰時德國採用的是陣地戰,二戰時採用的是閃電戰,第二種法國根本吃不消。

一戰結束後,法國雖然作為戰勝國,但是並沒有得到多少補償,戰後元氣沒得到很好的恢復。而德國作為戰敗國,也沒有受到多大的懲罰,而且德國的工業製造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都比法國強上很多。

二戰時,法國和德國兩國的實力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上。其實在一戰之前,法國社會上就已經出現了很多問題,人口、經濟、社會結構上都有明顯的缺陷,只是一戰的勝利掩蓋了這些不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的這些問題就一下子都湧現出來了。



御前帶刀侍衛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好回答的,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德國和法國的軍事實力其實都不差,而為什麼我們現在取笑法國,那真就是陰溝裡翻船的,首先,眾所周知法國是第二殖民地大國,無論是經濟、軍事都是名列前茅的,可是為什麼法國在二戰僅38天就投降了?真是給高盧雞丟臉,畢竟拿破崙還是爭霸過歐洲,甚至是差點統一,其實裡頭是有原因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戰爭,首先雙方的實力基本都是對等的,誰也不服誰,就嘚需要一場戰爭來分清楚誰是大哥,所以雙方可著勁的幹,看家本事全都拿出來,而且當時德國是新興大國,法國本身就是大國,所以雙方的實力其實是差不多的,而且也和軍事理念有關係,一戰打消耗戰、塹壕戰甚至還有紳士的情況發生,哪像現在偷襲、耍計謀卑鄙無恥的。都是面對面的幹。所以雙方的損失和實力都是不足於吞併對方,只是不斷的消耗,就是因為這樣,法國徹底殘廢了。

而二戰時期法國卻被吞併的原因就是一戰留下的後遺症,害怕戰爭,徹底恐戰,而德國可是德意志民族,屬於越戰越勇,誓要報仇,玩命的提升自己,而縱觀法國,害怕再次引起戰爭,開始消極主義,這也是為什麼二戰英法對德國實施“綏靖主義”的主要原因,還有一點就是投降主義在法國盛行,愛國主義衰弱,只要是看一場戰爭失敗,法國軍隊就無心再戰也是和一戰後遺症是有關係的,還有一點就是軍事戰術上的問題,法軍還在奉行一戰時期的對策,而德國已經是“閃擊作戰”恰好是法國的剋星,德國只要突破法國防線,法國就朝不保夕。


鵬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攻打法國湊從戰爭角度講沒有失敗,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境內有幾百萬德軍攻入,而德國境內沒有任何協約國軍隊。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和同盟國處於膠著狀態的時候,美國參戰成為協約國,再加上西班牙流感,致使德國國內經濟崩潰百姓民不聊生,然後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舉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德皇威廉二世於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被迫宣佈退位,10日逃往荷蘭。新的德國政府宣佈投降。第二次世界世界大戰德國攻打法國從戰爭角度講是勝利的。


良花


一戰的主要戰場就在法國境內,大量的戰爭殘留物毀壞了土壤種植功能,法國在一戰後經濟恢復緩慢,特別是農業。

即便法國知道德國還會捲土重來,法國也打不起一場全面戰爭了。所以準備了一個馬其諾防線,只要能撐住幾個月,其他盟國就能趕過來救援。

誰知道法國軍隊竟然一觸即潰,然後只能老老實實學習德語。


筆不意馳


很簡單,

一戰時的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跟英法一條心,

自己國內總動員還沒有完成就衝了上去,

小毛奇不得不從法國戰線抽調大量生力軍往東線,

以保衛德意志基石——普魯士容克地主集團。

而到了二戰,

英法拋棄了和蘇聯合作的政策,

別出心裁,鼓勵希特勒削了斯大林,

在那個叢林法則背景主導的時代潮流下,

這哥倆又不傻,反殺英法。


顫動的丹田


一戰時,德,法,英,三國進行的是消耗戰,德國人口,工業產出,資源,都不如英法兩國,所以失敗。而二戰,德國用的是閃電戰,在沒損耗多少實力的情況下,以擊敗法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