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是靜下心來讀書,還是讀書把心靜下來?你怎麼看?

用戶4616960835138


狀態也可以影響行為,反過來,行為可以影響狀態。


舉個例子:


一般我們在特別開心的時候都會笑;同時,有研究表明,當心情不好的時候,通過笑(哪怕一開始是假的),人的心情也會變得更好。


愛扯愛分享


對我來說是讀書能讓我靜下心來。

這個問題還是因人而異吧,主要看這個人什麼性格。

我是一個典型的內向型人格,對我來說在家待著自己獨處的過程是一個充能過程,而出門交際是一個放能過程,與陌生人交際是一件十分耗費心力的事,會讓我感覺非常辛苦。

在這種交際結束後,我回到家裡,找一本喜歡的書,讀一讀,對自己來說是一種莫大心理按摩。也能讓自己煩躁的內心安靜下來。

但是外向型人格,那種很難坐下來的朋友,讓他坐下來老老實實看本書都不容易,何況想通過強迫自己安靜下來讀書呢。

我想大部分人,尤其在心裡煩躁的時候,非常難以讀下來一本書吧。

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讀書的人本來就越來越少了,何況,想通過勉強自己安靜下來讀書是多麼的難得,因為現在外部誘惑太大了,短視頻平臺抖音在軟件下載中心常年排行第一就說明了人們在消遣娛樂的時候,想到的大概是手機,網絡。而不是安靜下來讀書。


子煜說


我覺得是讀書把心靜下來。

對我而言,也是讀書可以把心靜下來。

的確,靜下心來可以做很多事,所謂心靜自然涼。比如可以處理工作、做運動、聽音樂、畫畫、寫字等。但是讀書卻可以使自己不安、跳動、騷動、驛動的心靜下來,迴歸正常。

正所謂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並且,在靜下心來以後,可以做很多深思熟慮的決定,而不是那麼倉促。人生的路很漫長,關鍵處卻只有幾步,用心陪你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也許有人會說靜下心來讀書才是真正的讀書,但是心不靜時去讀書,一旦當你看進書時,看懂書時,讀進書時,你的心自然而然就會平靜,安靜,寧靜下來。它會給與一種來自靈魂的震撼。

記得我在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的時候,那段時間我感覺我很坦然,心裡面很安靜,完全進入了書中的角色。書中傳達出一種溫暖的情懷,挖掘出每個人內心深處的純潔與可愛,折射出人性的光彩和人生的詩意。這部小說所傳達出的精神內涵,正是對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傳統的自覺繼承。

所以,無論心靜不靜,讀書都會靜下心來。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需要多讀書,讀好書,現在的社會有些浮躁,人類活得更有些浮誇。我感覺唯獨靜下心來讀點書才能找到自己的內心,充實自己的人生經歷。


橋雁三


朋友:您好!

首先,非常感謝您能提出引發大家思考的這麼好的一個問題!

其次,我想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一、我對靜下心來讀書的理解

能夠靜下心來讀書,是一個非常自律且訓練有素的優秀的閱讀行為習慣。說明平時就養成了愛讀書,認真讀書,喜歡帶著思考讀書的好習慣。

把讀書當做暢遊知識海洋,汲取別人經驗智慧,豐富完善自我的愉悅享受過程和精神之旅。

二、我對讀書把心靜下來的理解

讀書把心靜下來,是通過讀書把自己帶入一個暫時跳出現實紛擾嘈雜的環境,逐漸進入書中營造的一個虛擬環境,慢慢放鬆心情,以此緩解來自現實的壓力,平復波動的情緒,給自己解壓的一種被動式閱讀。

三、雖然看似都是讀書,但二者的區別顯而易見

靜下心來讀書,是有目的有計劃主動學習的行為習慣。是為了獲取知識,提升自己,針對性很強的閱讀行為。

讀書把心靜下來,是把讀書當做靜心的一種手段,不是為了學習而讀書,而是為了把心靜下來而讀書。是一種被動式、消遣式、瀏覽式閱讀。

因此,讀書把心靜下來,對讀書的目的定位僅僅是:靜心。

對獲取知識的需求不明顯。因此,對所讀的書也就沒有針對性、計劃性,也許,隨便拿本書或雜誌翻翻而已。

綜上所述,我的建議是:

我們應該養成靜下心來讀書的良好習慣,真正通過靜心閱讀不斷提升自己,用知識武裝自己,使自己越來越優秀,用知識改變命運,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體現人生價值。

朋友,我的理解就是這樣,不對的地方,希望您批評指正,希望與您保持互動,有著更多的思想火花的碰撞,祝願我們與大家攜手並肩,共同進步!

最後,祝您愉快!


朱紹靈


讀書是每個人都會做的一件事,有的人把它當成一生中的伴侶,有的人卻在半路把它放下,書,可以濃縮世界,可以讓我們體會世間萬物,更可以讓我們去進步,它是無聲的老師,指引著我們每個人。

靜下心來讀書還是讀書把心靜下來,其實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係,沒有什麼從屬的成分在其中。

讀一本書需要我們心無雜念,專心用心,只有這樣才能領會書中的道理,豐富我們的知識,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記憶深刻。古人云,兩眼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當我們走進一本書的世界,它又能帶給我們,安心、靜心的法門,讓我們不在困惑,不在與世俗紛爭,獨善其身。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有靜心才能體會書中寶藏,汲取書的養分,讓我們更加知性和自信。

所以,我們應該靜心的去讀一本書,書也會把我們帶到一個更為安靜心境,兩者相生相息,不可分離


帶著儒意去遠航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首先要學會靜下心來讀書,沒有一顆安靜的心,你讀不進去,或者效率低。當你真正能夠靜下來讀書的時候,書中的精神食糧會潛移默化你的靈魂,讀書和唸佛有點類似,就是找感覺。讀的是書,淨化的是心靈;反過來,你博覽群書之後的陶冶,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也或當你獨處的時候,一絲絲一縷縷的靈感,或者是書中那種思想的火花,會促使你思考一些問題,這時你就到了是書把你變得愛思考問題了,知識越積越多,金子般的警句熠熠生輝,有時候睡覺之前念三五個字,你就會變得不一樣。比如當你高調時候,自己暗示自己該低調一點了,有邋遢的時候了也可以換一襲漂亮的裙子。睡覺以前把一天的所有的事都刪掉,美美睡個好覺,第二天醒來時,按部就班,規劃好一日,或者幾日的事。所以靜下心來讀書,和讀書把心靜下來是互為的,二者相互轉換,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於人的心裡和思維。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道理,讀書多了,還需要沉澱和悟性。只有靜下來的時候,你的第六感覺才會與眾不同哦。所以既要靜下心來讀書的勇氣,又要有讀書使人心靜的使命。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先讀書,後生華。讀多了會沉澱,沉澱了會生出新境界。循環往復,你就是高人了。


阿英嘎


這個問題相當有趣且認真。

要我說,“靜下心讀書”與“”讀書來靜心”,兩者都沒錯。但如果非要追問,以哪一種為準,卻是非常不必要。因為,你首先得明白,你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假如,你想要的是讀書,“靜下心”只是讀書的理想狀態。可能受習慣、性格、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你不一定能達到“靜下心”的狀態。這種情況下,你要做的是解決影響因素,投入到讀書這件事上來。時日一久,“靜下心讀書”自然可得。

相反地,你想要的是靜心,讀書只是靜心的方式之一。這對於不好讀書的人來說,反而躁動難安,適得其反。靜心的方式何其之多,例如美術、音樂、茶道、書法等等,不一而足。何必舍“真香”的路徑而求遠呢!

以上是本人內心所思所想,相當認真。[大偵探皮卡丘][大偵探皮卡丘]





hello慄小姐


讀書自然會使人心靜,腹有詩書氣自華,生活工作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個人是煩心時,生氣時就選擇窩在沙發上讀一本書,讀著讀著心情就平復了,回頭再想想自己都覺得為何要生氣呢?沒有必要了呀。書和音樂一樣都能夠撫慰我們的心靈,人世繁雜,唯有書最能撫凡人心。


愛你千陽


你好!

首先這兩個問題本身就是相互聯繫的,就像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一樣。當今社會在不停地進步,我們要跟上節奏就需要與時俱進。那就需要讀書,讀書就要先靜心,只有靜下心來才能領會真諦取得真經。只有靜下心來好好讀書才能開闊視野,豐富知識,鍛鍊思維,提升素質。所以要靜下心來讀書。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雨順,難免會遇上坎坷,當遇到困難內心受挫時,讀書是一劑安撫心靈的良藥,通過讀書使內心不再那麼煩躁;當遇到失敗時,讀讀書尋找一些成功的案例,看看他們是如何面對挫折的,再對比一下自己,這時的你一定會你靜下心來好好思考自己失敗的原因,然後尋找到讓自己儘快走出困境的道路。

所以雞生蛋,蛋生雞。讀書能靜心,靜心去讀書。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寧1


讀書這件事,其實是需要一段可以靜下心來的空閒時間。只要你不靜心,肯定是讀不進去的。

當你讀著讀著,陷進去在文字的邏輯裡時,就會發現,此時的自己心是如此的平靜,即使當天的閱讀任務已經完成了,還是想繼續幹點啥事讓自己繼續做下去。

選書,一定要選自己感興趣的題目和類型,不要看雞湯類和網紅推薦那種,我就比較喜歡社會科學類的書籍,很有現實意義能引發人的思考。

這件事可能不能給你帶來什麼明顯的利益回報,但是你看進去的都是也屬於自己無形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