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何為“智者”與“愚者”:從楊修被殺之事說起


何為“智者”與“愚者”:從楊修被殺之事說起

蠢演義

說到所謂“智”與“愚”,前明遺民陳確(1604—1677)在其《瞽言》中有句名言,叫做:“上智者必不自智,下愚者必不自愚”——翻譯成現代漢語是:有頂級智慧的人一定不會以為自己有多少智慧;而頂級愚蠢的人也一定不會以為自己有多麼愚蠢。因為“上智者”清楚地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因而立身行事總是謙虛、謹慎,從不炫耀自己;相反的,“下愚者”卻總是自我感覺良好,有點滴長處就想作以炫耀,容易遭人嫉恨......關於這點,《三國演義》中的楊修被殺即為典型例證:

大家知道:楊修出身官宦世家,聰明好學,有俊才,後來擔任曹操丞相府裡的主簿。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他之所以後來被曹操殺掉是由三件事情引起:一是“闊門事件”。說的是曹操新建一座花園,將要竣工之 時帶領楊修等人去巡視。走到一個院門兒前曾在上面寫上一個“活”字。“人皆不曉其意”,楊修卻猜出“門”內添“活”是一“闊”字,原來領導是嫌此門開得太闊,便隨即招來工匠重新修整—— 曹操知道後固然遂了自己的心意,卻因這麼容易被人猜中意圖大為不快。從此對楊修產生顧忌;二是“一合酥事件”:說的是有一天曹操收到一盒精美點心,便順手在盒子上寫了“一合酥”三字而離開。楊修見了,立即把曹植等人叫來把盒子裡的點心一口氣吃完。曹操得知後詢問,楊修答曰:丞相不是明明在盒子上寫著“一人一口酥”嗎,我們遵照您的囑咐已經吃掉了——曹操雖然表面上不置可否,心裡更增加了對楊修的嫌惡;三是“雞肋”事件。是說在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曾率部進軍漢中與蜀軍對壘,結果因種種原因駐紮數月而無任何進展。此時的他雖有撤退之心,可礙於面子猶疑不決,當晚他正在喝雞湯,有軍士入帳內問其夜間口令。曹操正挑起碗中雞肋食用,便隨口答道:“雞肋!口令是雞肋!”楊修聽到後立即猜測出領導有撤兵意圖,便提前讓軍士收拾行李,做好撤離準備。曹操得知,追問此事,他振振有辭地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由此而推測而出——終致曹操雷霆震怒,以擾亂軍心罪將楊修處決。

因此,史書有評曰:楊修之死,系“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導致。是典型的“聰明反被聰明誤”。筆者深以為然。可若從兩人的工作關係來看,楊修作為曹操主簿,總攬府中大小事宜, 正應是一個提前領會領導意圖並及早做出安排之人。如果說他有什麼“愚”處的話,那就是沒有徹底洞悉人性,即:在封建帝制條件下,面對直接上司,不宜聰明太過外露。即使馬上領會了領導意圖,也應該佯裝不知,走一條“曲線救國”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