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元宵燈謎的前世今生

探秘元宵燈謎的前世今生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天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暢讀小編先在這裡恭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元宵節,又稱“燈節”,顧名思義,這一天,除了要吃元宵,還要看花燈、猜燈謎。好的燈謎不僅謎面構思奇巧,猜謎的過程也是妙趣橫生。

探秘元宵燈謎的前世今生

一、字謎的開端

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

據暢讀小編調研,普遍認為字謎的開端是東漢蔡邕的曹娥碑隱語了。曹娥碑立於浙江上虞,記錄的是東漢時一個叫曹娥的孝女投江尋父的故事。曹娥的父親叫曹盱,是一個巫師。在一次祭奠海神時,由於水急浪大,曹盱不慎落水而亡,死不見屍。十四歲的曹娥不相信父親已死,沿江哭嚎了十七日,投入江中尋父,五日後父女倆的屍體相擁一道浮出。上虞仙靈被曹娥的孝心感動,遂令其弟子撰寫文章,記錄此事,並勒石為碑。碑文生動感人,令人嗟嘆。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曾到過上虞,路過曹娥碑時天已黑,蔡邕就用手把碑文一個字一個字摸著讀了一遍,讀後題了八個字,表示了對此碑的評價:“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這八個字被人補刻在了碑的背面,但卻無人懂得它的意思。

探秘元宵燈謎的前世今生

一天,曹操和楊修路過曹娥碑下,看到了這八個字,曹操對楊修說:“你能解出來嗎?”楊修說:“我能解出來。”。曹操說,你先別說,等我想想看。又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說:“我已經想出來了。”

探秘元宵燈謎的前世今生

兩人將答案分別寫在紙上,楊修說:“黃絹,指有顏色的絲織品,合成絕字。幼婦就是少女,猜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兒子,猜字為好。齏臼,也就是盛裝和研磨姜、蒜、韭菜等調味料的器具,它每天接受的都是辛辣之味的東西,所以是辭(繁體字為“受辛”)。所以謎底是絕妙好辭。”再看曹操寫在紙上的答案,果然與楊修相同。曹操只好感嘆自己的才華和楊修的差了三十里:“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二、猜謎變成燈謎

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

猜謎變成燈謎,還有個有趣的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有個財主,人稱笑面虎。他見了衣著體面的人,就拼命巴結,見了粗衣爛衫的窮人,就吹鬍子瞪眼。有個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爛,一次出去借糧時,被他趕出大門。王少回去後越想越氣,於元宵之夜,紮了一頂大花燈,來到笑面虎家門前。這大花燈上提著一首詩,笑面虎上前觀看,只見上面寫著:

頭尖身細白如銀。

稱稱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

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面虎看罷,氣得面紅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膽敢來罵老爺。便命家丁去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哎,老爺莫犯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這“針”怎麼是對你的呢?莫非是“針”對你說的,不然你又怎麼知道說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氣得乾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圍的人都樂得哈哈大笑。

探秘元宵燈謎的前世今生

這事傳開後,越傳越遠。第二年元宵,人們紛紛仿效,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人猜射取樂。所以就叫燈謎。以後相沿成習,猜燈謎、打燈虎成了元宵佳節的重要活動內容。春燈謎語,雖屬藝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經史辭賦,現代知識,包羅無遺,非有一定文化素養,不易猜射;而其奧妙詼奇,足以抒懷遣興,鍛鍊思維,啟發性靈,是一種益智的娛樂活動。

三、燈謎在今天

時代在發展,任何事物都要因時而變,燈謎也一樣。現在的燈謎,已經不再晦澀、難懂,逐漸向簡單易懂的方向發展。八十年代期間,以古詩詞為面的燈謎依舊很受歡迎,而以現代語言的新燈謎的發展勢頭也很好,尤其是大量應用在群眾展猜、謎會謎賽的謎題中。例如“中華杯”和“雙星杯”等眾多大型謎賽的謎題都是多用新語言、新謎材,時代氣息強,風格也多樣。其中,海派燈謎對現代燈謎的探索成效明顯,這類謎的風格在擬面上都用現代語言,不少是常用的口語,清新活潑,生活氣息濃厚,別解新穎靈巧,風趣有味。如上海謎家江更生在《撰制燈謎宜“三新”》一文中所總結的:“要走出制謎題材雷同、老化這一‘瓶頸’,不妨從‘三新’入手。所謂‘三新’即‘謎面內容新’、‘謎底材料新’和‘扣合手法新’。”這是對海派燈謎特點的一個概括。

探秘元宵燈謎的前世今生

探秘元宵燈謎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