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元宵灯谜的前世今生

探秘元宵灯谜的前世今生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畅读小编先在这里恭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元宵节,又称“灯节”,顾名思义,这一天,除了要吃元宵,还要看花灯、猜灯谜。好的灯谜不仅谜面构思奇巧,猜谜的过程也是妙趣横生。

探秘元宵灯谜的前世今生

一、字谜的开端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

据畅读小编调研,普遍认为字谜的开端是东汉蔡邕的曹娥碑隐语了。曹娥碑立于浙江上虞,记录的是东汉时一个叫曹娥的孝女投江寻父的故事。曹娥的父亲叫曹盱,是一个巫师。在一次祭奠海神时,由于水急浪大,曹盱不慎落水而亡,死不见尸。十四岁的曹娥不相信父亲已死,沿江哭嚎了十七日,投入江中寻父,五日后父女俩的尸体相拥一道浮出。上虞仙灵被曹娥的孝心感动,遂令其弟子撰写文章,记录此事,并勒石为碑。碑文生动感人,令人嗟叹。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曾到过上虞,路过曹娥碑时天已黑,蔡邕就用手把碑文一个字一个字摸着读了一遍,读后题了八个字,表示了对此碑的评价:“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被人补刻在了碑的背面,但却无人懂得它的意思。

探秘元宵灯谜的前世今生

一天,曹操和杨修路过曹娥碑下,看到了这八个字,曹操对杨修说:“你能解出来吗?”杨修说:“我能解出来。”。曹操说,你先别说,等我想想看。又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

探秘元宵灯谜的前世今生

两人将答案分别写在纸上,杨修说:“黄绢,指有颜色的丝织品,合成绝字。幼妇就是少女,猜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猜字为好。齑臼,也就是盛装和研磨姜、蒜、韭菜等调味料的器具,它每天接受的都是辛辣之味的东西,所以是辞(繁体字为“受辛”)。所以谜底是绝妙好辞。”再看曹操写在纸上的答案,果然与杨修相同。曹操只好感叹自己的才华和杨修的差了三十里:“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二、猜谜变成灯谜

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出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提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

探秘元宵灯谜的前世今生

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三、灯谜在今天

时代在发展,任何事物都要因时而变,灯谜也一样。现在的灯谜,已经不再晦涩、难懂,逐渐向简单易懂的方向发展。八十年代期间,以古诗词为面的灯谜依旧很受欢迎,而以现代语言的新灯谜的发展势头也很好,尤其是大量应用在群众展猜、谜会谜赛的谜题中。例如“中华杯”和“双星杯”等众多大型谜赛的谜题都是多用新语言、新谜材,时代气息强,风格也多样。其中,海派灯谜对现代灯谜的探索成效明显,这类谜的风格在拟面上都用现代语言,不少是常用的口语,清新活泼,生活气息浓厚,别解新颖灵巧,风趣有味。如上海谜家江更生在《撰制灯谜宜“三新”》一文中所总结的:“要走出制谜题材雷同、老化这一‘瓶颈’,不妨从‘三新’入手。所谓‘三新’即‘谜面内容新’、‘谜底材料新’和‘扣合手法新’。”这是对海派灯谜特点的一个概括。

探秘元宵灯谜的前世今生

探秘元宵灯谜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