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大明王朝1566》:海瑞得知皇上没杀他后,为什么哭着说无法代圣人言了?

宋安之


这个问题的关键词里有“圣人”,那么海瑞说的圣人指的是谁呢,从海瑞的奏疏李不难看出,大致是孔子,老子,孟子......这些儒家文化里所有人的一个集合体


嘉靖没有杀海瑞,海瑞为什么哭着说无法再替圣人们代言了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1. 海瑞自我代言圣人。海瑞冒犯嘉靖,与整个明朝的官僚体系作对,仰仗的就是他的信仰:圣人们在四书五经里面的教诲。所以他自己孝敬母亲,勤政爱民,舍己为人,清廉克己,刚正不阿......他读的是圣人的经典,也活成了圣人的经典摸样,并以此自豪。

圣人经典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就像他为官办事处处以大明律法为准绳,大明律法就是他的底气和靠山


2. 海瑞用圣人经典来要求嘉靖皇帝,以及整个明朝官僚体系。

嘉靖皇帝热衷于权力斗争,玩弄大臣,热衷修道求仙,自然不符合圣人经典对皇帝的要求。而整个大明朝的官僚体系已经严重畸形,党派斗争严重,人人自危自保,对百姓无人关心也无法关心,这与圣人经典的要求更是相去甚远。所有人都能看的出来,但是所有人都选择假装看不见。

海瑞尝试用自己对圣人经典的理解来向皇帝和整个明朝的官僚体系宣战,他用自己的行为向所有人展示圣人经典,他坚信他自己就是圣人经典的践行者,包括杀身成仁,冒死上书嘉靖帝


3. 只有杀身成仁才能代言成功

海瑞要代言成功有三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是自己要活成圣人经典的标准模板→这一步他做到了。

第二步是要找到一个绝佳的机会(有足够的影响力,有轰动性,有参考价值),让嘉靖和大臣与自己(圣人经典)形成对立→这一步他也做到了。

第三步,自己杀身成仁,让大明朝与圣人经典格格不入坐实写入历史。→这一步显然没有成功,他活下来了


嘉靖皇帝知道海瑞的目的,但他不认可他的做法。与大臣们斗了一辈子,聪明如嘉靖的他深知,杀了海瑞,也并不能改变明朝目前官僚体系的问题,嘉靖皇帝对黄河水,长江水的一番言论就是他给海瑞的答案。还有,嘉靖皇帝是不会用自己一辈子所塑造的形象和声誉来成全海瑞的。嘉靖高傲,自信,爱惜羽毛,这些都让他不可能杀海瑞

嘉靖知道要改动整个官僚体系,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杀一个海瑞就立竿见影的,这需要长远规划,而他自己因为痴迷修道成仙,丹药中毒,已经没有体力和精力来做这么大的一件事了,留给自己的儿子去做吧


好好向上天天学习


嘉靖帝根本不想杀海瑞,不杀的理由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每个人都看出了嘉靖帝不想杀海瑞,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给他这个台阶下。

当然不是他们故意要看嘉靖帝如何收场的笑话,而是不想当这个替罪羊,这是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

百官如果替海瑞求情,那就代表认同海瑞痛骂国父的做法,不被打成同党,日后也会受到牵连,而不求情,嘉靖帝就下不了台。

还好,最后陈洪提到海瑞的妻子和孩子双双去世,这是天意,于是嘉靖帝借天意之名,勾了海瑞死刑,当然,传达旨意的人是黄锦,此时的黄锦就代表着天意。

一、

宫里的太监们其实没什么可聊的话题,这次赶上了海瑞事件,一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一般兴奋。

毕竟八卦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宫里的太监来讲,就算是一个很平常的故事,他们也能给编出花来。所以,从黄锦接了旨意出门那一刻起,一群太监就围上了,过台阶有人要去搀,出门有人抬来轿子,拒了轿子又牵马:

“有旨意,不用轿马,我一个人走着去,你们一个人乘马先告诉镇抚司,等我的朱批到了再行刑。”

这么好的事情,哪能错过,领到命令的太监,立刻骑马往镇抚司飞奔而去。

这一路上他把马尾巴都给抽直了,就因为他扮演的是“刀下留人”的先行官,而且是皇上不杀忠良的“刀下留人”。有了这么一个“壮举”,他在宫里,这辈子都有故事讲了,而且这个故事还是他主导的。

所以,为了让“刀下留人”的戏码足够戏剧化,他就必须制造波澜,而不能直接告诉朱七或齐大柱,海瑞得救了:

“有旨意,海瑞已经勾决,午时三刻行刑!”

嘴上念着旨意,眼神却一直飘向跪在地上的锦衣卫们,要观察他们的表情,以便积累素材,给他英勇救忠良的故事增光添彩。

当然,该铺垫的铺垫完,正事也得办,不然得罪了朱七和齐大柱,以后日子也不好过:

“七爷,黄公公是午时正领的旨,皇上特意说了叫他走着将勾朱送来,他老人家那条腿你们也知道……”

这句话一出,朱七立马就明白了,冲一脸疑惑的齐大柱大喊一声:

“谢神!”

二、

其实想想也蛮戏剧性的,当年海瑞救下齐大柱,也是利用拖延战术,在淳安县跟前来行刑的徐千户周旋,硬是拖过了午时三刻,错过了时辰,救了齐大柱的命。

这次,唯一一个想替嘉靖帝杀海瑞的陈洪,却打断了黄锦的腿,反而成全了这次“天意”,错过了午时三刻,救下了海瑞。

牢房中的海瑞也流下了泪水:

“求仁不能,取义不得,遗骂名于君父,博直名于己身,皇上不让我死,哪里还谈得上代圣人立言?”

这句话,很多人根本读不懂,为什么嘉靖帝不让海瑞死,就等于自己留下了骂名,而海瑞却留下了直名。而嘉靖帝留下骂名,海瑞留下了直名后,反而是不能代圣人立言了呢?

要解释清楚这一件事,我们就必须从海瑞上疏的出发点谈起:

海瑞上《治安疏》表面上是抨击嘉靖帝,是在讲嘉靖帝以一人之心,笼全国之心,以全国之力,供养他自己。如果这样理解,那就真的是大错特错了,海瑞直指大明朝的病根并不是皇上,而是体制,他是要改制!

不仅他知道问题所在,王用汲、胡宗宪、高翰文,甚至所有有脑子的人都知道,连高翰文请罪前都跟海瑞讲了:

“刚锋兄,你是裕王爷赏识的人,有朝一日整顿朝纲,整顿官场,你义不容辞啊!”

这里面的关键词,就是整顿朝纲,整顿官场,而提出这个建议之前,他们俩在干嘛?

在算沈一石的账本,高翰文背诵出来,海瑞再背诵进去……

三、

而海瑞上疏真实目的的表露其实早在浙江时就有过了,他一心要彻查郑泌昌和何茂才案子,但被谭伦前来劝说阻止。

他当时就当着王用汲的面喷了谭伦:

“大明朝开国至今,亲王郡王皇室宗亲遍于天下……至于皇室宗亲宫中宦官各级官吏所兼并之田庄占天下之半皆不纳赋……”

也就是说,海瑞这次上疏,不仅是针对嘉靖帝,更是向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地主权贵开了炮。

他的《治安疏》言外之意就是讲大明朝的体制出了问题,由于体制出了问题,才导致财政出了问题,财政有问题,国家就出了大问题。

而这种体制的受益人是官僚阶级,是地主权贵阶级,而嘉靖帝对这类人的态度却是暧昧的。甚至可以说是狼狈为奸,嘉靖帝利用几派平衡,从中获利。虽然有时候嘉靖帝也会压制一下官僚集团,但根本解决不了大明朝的本质问题。

所以,海瑞是希望通过这篇《治安疏》挑开嘉靖帝跟官僚集团的矛盾,所以才把“天下人不值陛下久矣”这种老百姓抱怨的锅甩给嘉靖帝。

而且是以直臣,是以文官的名义甩过去的,而嘉靖帝要想把这个锅再甩给海瑞,那就必须在体制问题上驳斥海瑞。而他一旦把体制当筹码去驳斥海瑞,那就等于承认了体制有问题,那就必须要改制。

海瑞希望看到的结果就是嘉靖帝像朱元璋或者朱棣那样,跟整个官僚集团斗争,用皇权压制官僚。也就等于皇权对官僚集团和地主权贵开战,揪出他们背后的利益链。

四、

海瑞这次上疏是死谏,是必须要死的!

只有他死了,才能证明他说的是荒唐的,是根本不会存在的。而嘉靖帝为了验证海瑞说的话是荒唐的,那他就必须承认不是他昏庸,而是体制出了问题。

也只有海瑞死了,嘉靖帝才能大张旗鼓地向官僚集团开战,才能达到海瑞最终拯救大明朝的目的。因为海瑞料定嘉靖帝会爱惜自己的羽毛,爱惜自己的名声,必然不会容忍海瑞的骂。而且他也相信,嘉靖帝有能力,能不受这次上疏影响,能在保住皇上脸面的前提下,完成这项改制。

可是,海瑞活下来了,活下来就代表嘉靖帝背下了这个锅,放弃了维护自己的名誉。

原因就在于海瑞上疏真的太迟了,但凡早个三年,嘉靖帝也会杀了他,也会理解他的一片苦心。只是这时候的他已经老了,已经活不了几天了,再加上这次事件中,百官都拥护海瑞,反而让他更加的孤立。

其实他的队友只有一个,就是海瑞啊,结果这两个队友掐起来了,导致百官受益。

就这样,嘉靖帝以昏君之名与世长辞,把改制的重任压到了裕王头上,而且明确告诉了他,海瑞是一把利剑,希望他能跟海瑞合作,完成这项工程。

所以,嘉靖帝临终前才下了两道圣旨,一道是把楚王的田园分给百姓:

“一共一百四十五万七千三百二十六亩,全退发给过去替楚王种田的百姓吧。”

一道是:“赦免户部主事海瑞诏”,并对裕王说:

“将来对付那些贪官墨吏,或要推行新制,唯此人可一往无前,所向披靡!”

这句话的重点就是推行新制,也就是改制!

而海瑞在得知嘉靖帝驾崩之后,竟然是哭得昏厥了过去,因为他的话真的就应验了:

“遗骂名于君父,搏直名于己身!”

嘉靖帝是带着昏君的骂名走的,而留下了空有直名的海瑞,而裕王也罢、世子也罢,他们即位之后,也是没有把改制的任务执行下去,等大明朝走到崇祯一朝,也就真的无力回天了。

所以,海瑞在得知自己获救了后,闭着双眼,已经是泪流满面……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杨角风发作


《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帝是个百分百的小心眼,而且极其记仇,对于敢公开上疏骂自己的海瑞恨不得千刀万剐了他,但是这种想法不能直接说,因为这会伤了自己“从谏如流”的好名声,而海瑞就是想来个“文死谏”,用自己的生命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代言。

严嵩在位的时候,海瑞肯定已经死了。因为对于这种敢触皇帝“逆鳞”的臣子,严嵩肯定会想尽办法整死他,徐阶则比较“鸡贼”既不愿意替嘉靖皇帝整死海瑞得罪士林舆论,也不愿意直接得罪嘉靖皇帝,就把海瑞这个“皮球”给踢回去了,嘉靖皇帝心中肯定一万只“草泥马”奔过。

严嵩当首辅的时候,对于这种敢得罪嘉靖皇帝的臣子,肯定会发动党羽,写这些人的黑材料,罗织罪名,把这些不知好歹的所谓清流搞臭,然后发动党羽坚决要求处死这些人,嘉靖皇帝则待在幕后,一副无辜的表情,在杀完人之后,甚至还会留下几滴眼泪,就像海瑞之前的周云逸,明明是皇帝授意打死的,打死之后,嘉靖皇帝还在御前会议上公开表示同情,并且抚慰家属,典型的“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

徐阶则不一样,不好听的说,徐阶属于“两面派”,既想当首辅,又想当清流领袖,他也不想到了最后落得像严嵩一样“身败名裂”,所以对海瑞的处理很是审慎,他把海瑞定成了冒犯君父的罪,就像儿子得罪老子,杀不杀让君父来定,嘉靖皇帝何等精明,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是不能杀的,杀了海瑞肯定会影响自己“明君”的形象,一时间海瑞的事其实被“拖”了下来。但是拖着就是胜利,因为嘉靖皇帝此时已经病入膏肓,只要拖个一年半载,皇帝死了,裕王继位后,肯定会把海瑞放出来,重新启用。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可以说是个十足的“儿孙奴”,不光是生前给宗室子孙定下了十分高的政治经济待遇,并且考虑到死后,怕自己的子孙出昏君,怕臣子中出权臣,创立了极其完备的“言官”制度,因此,可以说,明朝虽然君主集权,但是敢骂皇帝的臣子有的是,而且还行成了“不杀言官”的传统。

在明朝,上书“骂皇帝”有时候是一笔极其冒险的政治投资,只要尺度拿捏的好,既要骂的看起来痛快,显得说话“带种”,又不能突破皇帝底线,虽说是有规矩“不杀言官”也不敢保证皇帝恼羞成怒之下把人就给办了,最好是能让皇帝关一阵,打几回。

虽然受点罪,但是从此之后,就会成为“士林典范”,也就是海瑞所说的“代圣人言”,被放出来后,这种骂过皇帝受过处理的干部,在履历上就像加上了金星一样,就走上了晋升的快车道,当然按照《大明王朝1566》里的人物设定,海瑞不是官迷,他骂皇帝真的是为了代圣人言。

只不过,在嘉靖皇帝死后,海瑞确实走上了仕途的快车道,按照海瑞的举人出身,在明朝能做到知县,主事之类的位置已经算是烧了高香了。结果海瑞在嘉靖帝死后,屡获提拔,升迁速度在举人出身的官员中,可以说是一骑绝尘,最后病死在南京右都御史的任上,获赠太子太保,可以算是功成名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