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成功拯救了大明王朝,历史会怎么评价他?

灬余生1


崇祯皇帝的风评差吗?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对崇祯的评价都是惋惜大于斥责,无一例外地认为崇祯不是亡国之君,只是时运不济。事实也确实如此,崇祯皇帝接手的是自己的高祖父嘉靖以来便已经摇摇欲坠的烂摊子,换任何人到他的位置上,都不可能实现明王朝命运的逆转。

如果崇祯真的在那种条件之下,做到了逆转命运,那么崇祯皇帝绝对担得起古今中外第一大帝的称号。难道当时的情况真的是无法挽回吗?

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喜欢用“运势”来解释一个王朝的兴衰,这种所谓的“运势”,并不安全是唯心主义的,迷信的,而是这些因素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之下无法做到系统而精准的总结,所以只能以“运势”含糊地区进行概括。运势,包括了制度,经济,生产关系以及自然环境等,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最终构成了“运势”。

明朝的灭亡,明朝“运势”之不济,崇祯虽然负有一定责任,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酿成明末无法挽回局面的主要罪人,是崇祯皇帝的高祖父,聪明一世的明世宗皇帝——朱厚熜。

明朝是一个奇葩的朝代,在一定程度上,它的存在是逆时代潮流的。从唐朝开始,古代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渐渐开始发达,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得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主动参与者;这之后的宋朝和元朝两代,更是将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提升。然而,到了明朝,这种良性发展的步骤被打断。朱元璋由于其眼界的原因,将海洋看作是大陆政权的威胁而不是机会,借着当时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之乱,朱元璋顺势实行了海禁政策,自此之后,明朝将自己与整个世界隔绝,中华古典文明的发展趋于自我封闭。永乐时期的郑和下西洋,虽然场面上的确够宏大,然而,郑和下西洋,却是彻底闭关的前兆。

郑和在下西洋过程中,一路拔除了华人在海外的商业据点,并且使得海洋世界彻底成为明王朝宣扬国威的一个舞台,明朝也因此耗尽财力,致使后来的宣德朝大臣对航海变得格外憎恶,航海行动自此停止。

明朝的封闭,还体现在其严苛的户籍制度上。户籍制度,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存在,但这种制度在明代,彻底成为了固化社会的工具,尤其明显的是所谓的军户制度,将军人的身份固定化,将军人的人身限制于卫所之中,军户逐渐成为卫所军官的私人奴仆,战斗力大大降低;而其他的诸多“贱籍”,同样遭受着比以往历朝历代均残酷的剥削。此举使得社会之中的创新因素和动力彻底消失,明朝社会的发展陷入了一潭死水。直到隆庆开关,明朝政府方才开放了月港这一小港口进行贸易,且对象仅限于东南亚。但此时已经太迟了。

这种死板而僵化的社会结构,对于明朝初期的恢复,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久而久之,当社会安定下来,需要活力之时,明朝却难以提供。征收农业税的对象依旧仅限于自耕农,但俩拿过一方面,明朝的朱姓王爷又在疯狂兼并土地,自耕农数量越来越少,因而税收的负担都转移到了剩下的自耕农身上,导致了百姓的负担不断加重;而户籍制度对“贱籍”的限制,最终导致了被束缚者大量逃亡,成为流民,这个问题明朝始终没有能够解决,并且最终因此灭亡。

另一方面,军户逐渐沦为军事农奴,战斗力大为下滑,帝国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到了明朝后期,边境将领不得不依靠招募家丁——即隶属于将领本人的私人武装,来完成抵御蒙古和满洲入侵的力量。

明朝一系列制度的弊端,在嘉靖年间已经显现出来。然而,自由天资聪颖,读书破万卷的嘉靖皇帝,却乐此不疲地进行着自己的权术平衡游戏,沉迷于修仙之中,丝毫不去想办法改变。嘉靖之后,崇祯之前的皇帝,在面对日益颓败的帝国,不仅不去想办法阻止它的堕落,反而都抱着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极享乐态势。尤其是被一些网民封为“一代贤主”的明熹宗和“大明救星”的魏忠贤魏公公这对君臣,一面向百姓加征所谓的“三饷”,一面大肆修建宫殿,将大明朝最后一点积蓄化为奢侈的宫殿。

崇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了皇帝。对于此时的崇祯而言,大明帝国早已不是家族的宝贵财富,而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此时的明朝,东北有强大的清国皇太极,此时的皇太极已经在满洲完成了封建化改革,其各项典章制度已然完备,后来甚至在火器方面都超越了明朝;东南有从西欧来的殖民者和大海盗郑芝龙,西欧人不断进犯明朝的海疆,郑芝龙更是借此机会将东南诸省控制在自己手中;而西北,中原地区则是一片混乱,连年的天灾,加上朱姓王爷的剥削,百姓是在无路可走,纷纷拿起武器,反对明王朝,起义军往往在失败之后的很短时间内,就能重整旗鼓,而明军的数量却越来越少——不仅是因为阵亡,更是因为明朝军队一批批地投靠了起义军,原因很简单,明朝给不起军饷。

崇祯的处境,可以说是进退无路,军队靠不住,大臣靠不住,自己的几百万朱姓王爷亲戚也靠不住,百姓,更是已经对明朝彻底失去了信心。正所谓,神仙难救。这就是明朝的运势,这就是明朝的气数。气数,并不是虚无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造成的种种社会矛盾。历史给了明朝机会,但是无论是朱厚照,朱厚熜,还是朱载垕,朱翊钧都没有抓住——朱翊钧甚至有机会延长明朝的国祚,但这一切的可能性都随着张居正的去世而烟消云散。到了朱由检这里,机会,已经错过了。


庭州行者


崇祯的历史评价本来就不算差,甚至还有些“悲剧英雄”“以身殉国”的意思。如果崇祯逆天改命,真的挽救大明王朝,那么怎么吹都不过分啊。

以明朝的范畴来说,如果崇祯成功了,他的历史地位绝对会超过明仁宗、明宣宗和明孝宗这些明代“二线好皇帝”,跻身第一集团。第一集团有谁,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罢了。崇祯的历史地位甚至有可能超过朱棣,排名大明皇帝的第二。

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没有什么成色特别足的“中兴”,像“同光中兴”,“万历中兴”,宋高宗的“绍兴中兴”这些看起来都快喝笑话一样了。唐宪宗的元和中兴虽然的确很牛,几乎完全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维持的时间过短,也就一两年的时间;而“光武中兴”呢,根本就不是经典意义的中兴,光武帝基本属于白手打天下啊。

也就是说,如果崇祯能够拯救大明王朝,外御关外的满洲八旗,内平农民起义,给大明王朝续命上百年的话,他将是中国历史排名第一的“中兴帝王”,是真正意义上将一个濒临崩溃的王朝挽救回来的典范。仅就这一点,崇祯就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很深的印记。

更不用说,崇祯接手的大明王朝已经基本属于烂摊子,内外交困,陷入死局,可能给到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帝王都无法逆天改命。如果崇祯做到了,就绝对堪称雄才大略了。

如果崇祯更进一步的话,不仅能够挽救大明王朝,对外还能够消灭关外的满洲八旗,重回一统;对内还可以打造一个“崇祯盛世“,将大明朝重新带回巅峰。那么,我可以相当笃定的说一句,崇祯在大明朝的历史地位将可以和明太祖朱元璋并驾齐驱;放在历朝中国皇帝的视野中,崇祯也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一级别的啊!

可惜,这一切都是意淫。


张明扬不说话


以明朝的范畴来说,如果崇祯成功了,他的历史地位绝对会超过明仁宗、明宣宗和明孝宗这些明代“二线好皇帝”,跻身第一集团。第一集团有谁,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罢了。崇祯的历史地位甚至有可能超过朱棣,排名大明皇帝的第二。

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没有什么成色特别足的“中兴”,像“同光中兴”,“万历中兴”,宋高宗的“绍兴中兴”这些看起来都快喝笑话一样了。唐宪宗的元和中兴虽然的确很牛,几乎完全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维持的时间过短,也就一两年的时间;而“光武中兴”呢,根本就不是经典意义的中兴,光武帝基本属于白手打天下啊。

也就是说,如果崇祯能够拯救大明王朝,外御关外的满洲八旗,内平农民起义,给大明王朝续命上百年的话,他将是中国历史排名第一的“中兴帝王”,是真正意义上将一个濒临崩溃的王朝挽救回来的典范。仅就这一点,崇祯就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很深的印记。

更不用说,崇祯接手的大明王朝已经基本属于烂摊子,内外交困,陷入死局,可能给到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帝王都无法逆天改命。如果崇祯做到了,就绝对堪称雄才大略了。

假设一下如果崇祯皇帝真的能挽救处于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历史不会有太高的评价!说不准评价更低,因为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如历史上曾经的那些王朝如出一辙,已经是千疮百孔了,即使能挽救一时,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最多能将王朝的寿命再苟延残喘几十年而已!

如果崇祯帝真的能挽救大明王朝,历史不会有太高的评价!因为历史是在前进的,即使他成功挽救王朝于水火之中,但不会有后来康乾盛世的丰功伟绩吧!因此这个假设不成立!自古以来,顺应历史潮流的都会冉冉升起,而开历史倒车的最终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压的体无完肤!


爱屋及乌iR


与其说崇祯拯救大明,还不如说他应该先拯救好他自己!为什么说他需要拯救呢,那就先看他执政的所作所为,剖析一下他究竟对大明做了些什么贡献。

从他为政十七年的行事风格来解读崇祯的性格:1、勤政节俭爱民: 他节俭到自己的龙袍补了再补的穿,饮食节俭从不铺张浪费!他严于律己,事必躬亲,十七年如一日的不忘初心而砥砺奋进,把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发扬光大,从这点可以看出他是心怀子民,能体恤民情、了解百姓疾苦的皇帝!身为皇帝能以身作则的这样约束自己,确是难能可贵的,但如果他能应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利资源,制定一系列防腐反贪的利国利民政策,相比之下,就算他一天换一件龙袍,也只不过是九牛一毛的事!

2、多疑反复无常和不识人,也用不好人:在他十七年的皇帝生涯里,换重要大臣又比换龙袍换的勤,而且还换不来一匹有用的千里马,都换来些吹牛拍马之人,在紧要关头要么临阵叛逃,满朝文武一个锦囊妙计都拿不出来,急得崇祯团团打转,真是国难思良将,多么期盼张良转世,韩信重生!

3、好面子:也许是他出生高贵的原因,比起他老祖宗朱元璋就差多了,他缺少朱元璋能屈能伸、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内忧外患时,李自成向他讨封,他都不会学一下高俅招安宋江的策略!当李自成快攻陷北京城,众臣让他迁都,他又拿出了大侠和勇士风范,宁愿吊死煤山,也不逃跑!

4、治国方面:他应该是没弄懂《道德经》中那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精髓,要不然他就不会东一榔头西一钯的折腾了!最终国库无钱,又叫臣子们捐款,试想就凭他节俭、多疑、不经明察就乱杀的脾性,大臣有钱也是不敢拿出来的,万一拿出来他又整个财产来历不明罪,不是又自找苦头,所以个个都表示清廉说无钱可捐!一国之主还真被钱逼得出此下策!实在是国之不幸!


瑞气冲霄


崇祯皇帝个人能力不算差,但是运气太差。崇祯皇帝也想励精图治,但是已经无法挽留明末的系统性危机。

天子死社稷,34岁的崇祯吊死北京煤山,让后世多有感慨。确实,崇祯的一生具有悲剧性意义,因此引发了诸多同情。面对内忧外患,后金崛起引发了边疆危机,各省民变特别是李自成起义让朝廷捉襟见肘,财政的匮乏使得事事难做,朝堂之上东林党之间还暗流涌动,你争我抢。崇祯皇帝接手的是哥哥天启皇帝留下的烂摊子。但是,18岁的新君登基,愤然诛杀阉党魏忠贤,重新起用东林党清流,倒颇有几分振兴的气象。但是皇帝一人着急没用,大明的天下得靠官僚体制来运作,这其实就是人治的诸多无奈。

有时候,能力发挥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人生机遇。有时候,能力太强反而是一种命运的惋惜。

作为末代皇帝,崇祯表现出了并不昏聩的个人素质,登基后就勤于政事,生活节俭。为了安抚各地不宁的状态,曾经六下罪己诏,可谓是年轻有为。遗憾的是,无论是后金还是李自成,朝廷都只能望洋兴叹。可以看出,无论是清代文人还是后世历史学家,对崇祯的评价都是同情大于批判。如果崇祯皇帝挽留了大明,扶大厦之将倾,那么作为中兴之主的形象存在,是没任何问题的,甚至后世评价还可以再高一些。

可惜的是,历史不能假设,也无法重演,崇祯吊死的歪脖子树还在北京,静静地看着历史的循环与奥妙。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史学界对崇祯皇帝的评价并不差,因为崇祯并不是一个穷奢极欲的皇帝,而且他还有一个勤俭的优点,堂堂一国之君竟然穿带补丁的内衣。而在中国历史上,如此节俭的帝王只有隋文帝杨坚和崇祯皇帝朱由检。



史学界还有一个普遍的认同,明朝的灭亡责任并不在崇祯,而根源是万历皇帝。所以,如果崇祯成功的拯救了大明王朝,那么崇祯皇帝就成了名符其实、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到时候,历史对他的评价比现在还要积极,他的功劳甚至比朱元璋还要大。因为想要做到这一步,崇祯皇帝至少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一、崇祯即位后,所面临的是一千疮百孔的国家,整个社会局面远比我们想像中要复杂的多。尤其是阉党集团经营多年,树大根深,不但祸乱朝纲,甚至染指国家的军事战略。尽管崇祯上台后马上将魏忠贤除死,但是阉党集团余孽并没有彻底铲除,仍如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袁崇焕之死,阉党余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奈之下,崇祯皇帝选择了自毁长城。所以,包括东林党、阉党在内的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是崇祯皇帝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天启皇帝的不作为,给了阉党集团做大的机会,而万历皇帝最大的过错,就是坐视后金的崛起而无动于衷。当努尔哈赤的后金铁骑如星火燎原席卷辽东,如梦初醒的明王朝也敲响了灭亡的丧钟。如果,崇祯皇帝要想拯救大明王朝,灭掉后金是他的必经之路。但是,崇祯皇帝根本做不到,因为没有强盛的国力的支撑,明朝对后金的战争,结果只能是被虐的体无完肤。

三、社会矛盾激化是农民起义暴发的必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明朝后期并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土地兼并、残酷压榨、横征暴敛成为了压垮农民的三座大山。如果,崇祯皇帝想稳定国内局势,必须得给老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如果要现实这个目标,崇祯皇帝就得劫富济贫、虎口拔牙,而实现财富的重新分配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崇祯皇帝拯救大明王朝的现实意义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个汉民族政权,它的成功延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清朝的统治并没有带领中国走向开放、自信、包容、富强,相反清朝的闭关锁国,无视民族尊严,让整个社会进入了麻木不仁的病态。大航海时代已经如火如荼,而清朝统治阶级依然志得意满,夜郎自大,闭门造车,而且还用它的愚昧扼杀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究其根源,满清是从奴隶社会直接过度到封建社会,所以并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当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而清政府还在反其道而行之。所以,如果崇祯皇帝拯救了大明王朝,他还拯救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的看法!


国史春秋


这个问题提的只是如果!但是历史很是无情的,历史没有如果!

假设一下如果崇祯皇帝真的能挽救处于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历史不会有太高的评价!说不准评价更低,因为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如历史上曾经的那些王朝如出一辙,已经是千疮百孔了,即使能挽救一时,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最多能将王朝的寿命再苟延残喘几十年而已!

如果崇祯帝真的能挽救大明王朝,历史不会有太高的评价!因为历史是在前进的,即使他成功挽救王朝于水火之中,但不会有后来康乾盛世的丰功伟绩吧!因此这个假设不成立!自古以来,顺应历史潮流的都会冉冉升起,而开历史倒车的最终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压的体无完肤!


晓双侃历史


崇祯解救了大明王朝,我们假设下,那应该是成功镇压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流民叛乱自古都是因为吃不饱饭,若是活得好好的谁也不会去做造反分子。

然而大明到了这个时候,就像一个癌症病人,长期被各种内耗困扰,社会财富的分配也已经被垄断定型,一个社会缺少内在的发展动力,却充满了中国文化里最典型的宫廷朝堂内斗,这样的病人,即使你今天治好了他,他明天说不定就又发热。

而我们汉文化又缺少对外扩张的主动,无法把矛盾转移出去,那就只能不断内耗,内耗结果就是终究有一天,会被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

儒家文化熏陶下,越往后,血性越少,而长久以来形成的优越感,更加重了对外扩张的轻视,自我感觉守着一片地方挺。

所以,靠修补是没用的,历来改朝换代,都是一次社会财富再分配,依靠的是血流成河!相当于把一部分矛盾用无数人的生命来解决!而一次新的分配财富,又让无数老的贵族倒台,让其他人看到继续努力的希望。

崇祯皇帝再能耐,也无法给大家这个希望,这念头一旦点燃,就不说给碗饭吃那么简单了。


剧饮千杯


崇祯皇帝如果成功拯救了大明王朝,估计和后来清朝同治皇帝的评价是差不多的,多半也是没有太高的。因为在封建时代延续一个王朝其实并不是那么难,能让王朝重新强大,这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同治皇帝时期,他面临的局势和崇祯是非常相近的。当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席卷了大半个南方,大清王朝处于岌岌可危的局面。同时当时列强也频频入侵,朝廷毫无招架之力,北京城甚至都被攻陷了。可以说同治皇帝时期的清朝,是比崇祯时期的明朝还危险的。
为什么同治皇帝最后还是让大清延续下来呢?因为大清做的很多事情虽然没有底线,但是的确在当时是保全朝廷最好的方法。大清一心剿灭内乱,为此甚至不惜和外国列强联合起来剿灭了太平天国。因为清朝的统治者认识到了外国列强是不想推翻清朝的,他们要的只是利益,真正会推翻大清统治的是像太平天国那样的农民起义军。
不可否认明朝到了崇祯时期已经病入膏肓了。但是如果说崇祯皇帝的明朝一定要灭亡,那倒是未必。换句话来讲,崇祯如果不自杀,脸皮厚点,撤回吴三桂军队,收缩自己的防线,逃往南京,明朝肯定能够接着延续好多年。
因为历史上很多封建王朝的首都都被人占领过,但是皇帝只要不被杀,重新号召天下军队出兵勤王,极有可能重新恢复统治。比如唐朝的安史之乱,黄巢起义都是如此,封建王朝的生命力其实还是很顽强。
所以只要崇祯不死,大明朝就有名义的统治者。只要等待时间,各地的地主武装训练军队,朝廷极有可能镇压住李自成的部队,甚至还有可能重新收复北方。不过,大明朝若干年还是会灭亡,因为农民起义即使不灭亡一个王朝,那么也会削弱王朝的实力,这个时候各地会出现强大的地方势力。这些地方势力慢慢军阀化,随后朝廷才会慢慢灭亡。
至于说崇祯皇帝通过改革,让明朝再次强大,这多半是不可能的。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明史卷二十三 本纪二十三》: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文昭仁武皇帝,讳由检,光宗第五子也,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母贤妃刘氏,早薨,天启二年,封信王,六年十一月,出居信邸。



七年八月,熹宗大疾,召王入,受遗命,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崇祯元年。

以下内容为明高宗武皇帝如何剿灭李自成叛乱,如何把皇太极打回宁古塔老家,如何整顿吏治,如何革新财税,如何改革兵制,如何清除党祸云云……

因内容无法做到逻辑自洽,以达到题主所言挽救大明朝的结果,故而省略三千字……



赞曰;昔光武帝中兴,宋高宗复宋,得以延国祚,存社稷,功莫大焉!此二君者史皆称为中兴。帝即位于社稷动荡之际,受命于国家危难之时,彼时关中大旱,流民贼子乱起,宗庙社稷危亡顷刻间;东虏所谓黄太吉彼辈,扫蒙古诸部,迫藩国朝鲜贡之,数次掠我中原,侵吾疆土,掠吾人民,已成肘腋之患。

然帝恭俭仁厚,坚毅果敢,临此大夏将倾之危,选贤与能,擢栋梁贤臣为阁部,革弊吏治,肃清党祸,充盈岁入,得以易边军之龌龊,练强军以卫天下,拔良将以御敌,方平内患,逐虏于山野之间。赳赳雄断,于谋咸赞,受命昭天,以隆大明!



大概我想在另外某个不知道存不存在的时空里,会有这样一本《明史》来评价这位逆天改命的皇帝吧。或许大明又能活个百八十年,又或许只是昙花一现,谁又知道呢?

反正崇祯陛下已经含恨九泉,无面目见祖宗了。

以上纯属戏说,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