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比較各國貨幣供給的簡單方法

比較各國貨幣供給的簡單方法

昨天在“M2七年翻一番很快麼?”一文中留了一個尾巴,說各國M2指標口徑不一致,不能簡單進行橫向比較,並說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來衡量各國的貨幣供應情況。今天就來說說這個簡單的方法。

說這個方法之前,先簡單回顧一下廣義貨幣(M2)的定義。根據百度百科,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指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加上企業存款、居民儲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它包括了一切可能成為現實購買力的貨幣形式,通常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變化和未來通脹的壓力狀態。各國的差異,就在於對“一切可能成為現實購買力的貨幣形式”的理解和界定上。一個簡單的例子,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在銀行的存款,算不算廣義貨幣?銀行大額可轉讓存單算不算貨幣?這在中國有爭議,美國曆史上還因銀行CDs算不算存款而上過法院。

不同國家對廣義貨幣的定義有分歧,我國在不同時期對廣義貨幣的統計口徑也在不斷調整。目前來看,我國廣義貨幣(M2)=流通中的現金+M0(單位活期存款)+準貨幣(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這個計算公式也經歷了很多變化,至少在2015年之前,非存款類金融機構(證券、保險、基金、信託等)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簡單說就是銀行)的存款還不在上面的統計之中。另外,在上面這個公式中,我們也還看不出來銀行結構性存款有沒有被計入M2,因為結構性存款又可以分為保本和非保本的,可能又有不同待遇。

由於電子支付越來越發達,金融創新越來越複雜,很多原來不能被視為貨幣(不能用於支付形成購買力)的產品都具有了流動性,因此M2的大趨勢是口徑範圍越來越大。這也是M2規模快速擴大的一個技術性因素。比如說個人和企業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顯然不是存款,但是現在出現很多T+0實時贖回到賬的貨幣市場基金,隨時可以用來支付,按道理說也應該被計入廣義貨幣。但是各個國家的普遍做法應該是沒有被計入M2,中國目前好像也只是把貨幣市場基金在銀行的存款計入了M2,。美國貨幣市場基金歷史遠長於中國、餘額規模遠大於中國,從這個角度看,美國的M2就是被低估了。

上面這些有些枯燥和囉嗦,趕緊進入正題。貨幣經濟學教科書上有一個公式:

貨幣供給=基礎貨幣*貨幣乘數。

教科書還會告訴我們,貨幣乘數=(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別代表法定準備金率、超額準備金率和現金在存款中的比率。這是非常理想和簡單抽象的結果,根本不要信。真實的情況其實是上面我說的那三段話,貨幣乘數與各個國家的制度、文化和實際的統計口徑密切關聯。

貨幣乘數=貨幣供給/基礎貨幣。

這裡面最有價值的信息是基礎貨幣。如果查基礎貨幣的定義,我們會看到:基礎貨幣也稱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強力貨幣、高能貨幣,因其具有使貨幣供應總量成倍放大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高能貨幣(High-powered Money),它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表現為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R)和公眾持有的通貨(C)。

這些也不用管他,基礎貨幣簡單說就是一個國家/經濟體央行的總負債。我們都說央行印鈔印鈔,央行到底印了多少鈔票?M2不是央行印的,基礎貨幣或者說央行的負債才是央行印的。M2是在央行印的基礎貨幣的基礎上,通過貨幣乘數放大之後的結果。因此我們要比較不同國家之間貨幣投放的多少,其實看央行的負債就可以了,而且各個國家之間是基本可比的,不用擔心統計口徑差異問題。

下面這個圖,列舉了中美日歐四大經濟體央行負債對比。過去十年,貨幣放水誰最狠,一目瞭然,我就不贅述了。

比较各国货币供给的简单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