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我在武漢方艙醫院的日子:治病、拍視頻、當志願者

情人節那天,黎明(化名)拖著自己的行李住進了武漢市江岸方艙醫院。

從起初的恐慌到發自內心的感激,再到對戰勝新冠病毒充滿信心與希望,黎明住院十多天裡,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狀態,“一切似乎都在好轉。”

期間,他在某短視頻平臺註冊了一個賬號,專門發佈在方艙內拍攝的許多視頻,包括日常生活、患者跳舞、醫護人員工作等,吸引了很多人關注。

如今,黎明的核酸檢測已經顯示了一次陰性,離出艙僅一步之遙,“出去以後,我最想見到妻子,幫她做家務。”

我在武汉方舱医院的日子:治病、拍视频、当志愿者

方艙醫院的醫護人員給患者測溫。受訪者供圖

我在武汉方舱医院的日子:治病、拍视频、当志愿者

2月19日,方艙醫院的午餐,菜品包括胡蘿蔔燒牛肉、肉圓燒白菜、魷魚卷、燒茄子、青菜等

。受訪者供圖

鄰居偶爾“有點吵”

黎明住進的江岸方艙醫院,由武漢市塔子湖體育中心改建而成的,共設病床1000張。醫療救治工作主要由河北、天津兩支醫療隊派隊員600餘人負責,河南、江西兩支醫療救治小隊共50人協同參與。

2月12日,醫院開艙使用,當日下午就收治了首批患者,約三四百人。等到黎明等第二撥患者進入時,已經幾乎沒有艙位了。

在方艙的一天,是非常“規律”的。

6點多,患者們就開始陸續被護士叫醒,做每天第一次例行檢查。用體溫槍檢測量體溫、用指夾式血氧儀測量血氧飽和度,再問詢每位患者的身體情況,並記錄在冊。

第一次檢查過後,就是7點的早餐時間。在黎明看來,方艙醫院的伙食“相當不錯”,“7點吃早餐,12點吃午餐,晚上5點吃晚餐。三餐時間非常規律,伙食也特別好。”

黎明介紹,方艙日常的早餐比較清淡,主要是包子、花捲、饅頭、雞蛋、鹹菜、水果和牛奶等;午餐和晚餐比較相似也比較“硬核”,四菜一湯、兩葷兩素,外加主食以及牛奶或水果。葷菜中,牛肉和羊肉出現頻率比較高,其次是豬肉、雞肉和鴨肉。

除了正餐,還有“加餐”。“我們還時常發發零食,今天發個沙琪瑪、明天發個奧利奧餅乾,感覺就像待在家裡一樣。”黎明說。

在方艙醫院,醫護人員24小時倒班工作,一天4個班,每班6個小時,每個班醫護人員都要進行一次常規查房。

吃過早餐,8點多醫護人員開始每天的第二次查房,下午3點多進行第三次查房,晚上8點半左右則是每天最後一次查房。

除了常規的測溫和測量血氧飽和度之外,醫生還會根據患者當日的情況發放治療藥物,“一人一方”,並根據病人的狀態評判病情是否惡化、是否可以做核酸檢測順利出艙等。

大概到晚上11點,方艙裡大部分人開始準備休息,因為是睡“大通鋪”,大家作息和習慣又不一,能否睡得安穩睡得好“全看運氣”。

“睡覺的時候,方艙裡的打鼾聲此起彼伏,有的時候感覺比較吵,就會睡不太好。”黎明說,“還有件事兒讓我印象特別深,之前我旁邊有一個老爹爹(老爺爺),準備睡之後手機還外放郭德綱的相聲,他耳朵可能比較背,音量很大,然後聽著聽著直接睡著了。”

“那天晚上,我們大家應該都是聽著郭德綱的相聲入睡的,睡得也不太好。第二天早上,我們跟老爹爹說了這件事兒之後,他就再也沒外放過了。”

我在武汉方舱医院的日子:治病、拍视频、当志愿者

方艙醫院給患者志願者發的紅帽子和紅袖標。受訪者供圖

我在武汉方舱医院的日子:治病、拍视频、当志愿者

黎明作為志願者幫忙送餐。

受訪者供圖

患者當起志願者

黎明表示,在江岸方艙醫院,平均每位醫護人員要照顧30-50位患者。除了常規的醫療照顧外,醫護人員還要照顧每位患者的日常生活,發放餐食、發放生活用品、登記每位患者信息等,事無鉅細。有時候,他們會忙不過來。

因此,方艙裡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患者志願者。目前,江岸方艙醫院的志願者約有20名,多為輕度患者中恢復較好、幾乎沒有身體症狀的患者。

2月19日,黎明報名成為志願者,領完一個寫著“武漢志願者”的紅帽子、一個寫著“志願者”的紅袖標之後,就開始“上崗”工作了。

他的第一次志願行動是幫忙送餐。

送餐聽起來容易,但在人力相對欠缺的方艙醫院,其實是件“麻煩事”。黎明說,方艙醫院的正餐有菜、飯、湯、水果4種,要分別拿,送餐車又很小,每次發放餐食時,醫護人員都要跑來跑去,非常辛苦。“醫護人員根本忙不過來,可能到最後飯菜都涼了,志願者一起幫忙,效率非常高,大家都能吃上熱飯熱菜,也不會讓醫護人員過於辛苦。”

志願活動也出現過“小插曲”。

一次,黎明送餐時,一對新入住的夫妻看到餐車立刻圍上前要求先拿飯,而不是在病床邊有序等待。因為他們的無序行為,多個患者也圍堵上前,志願者無法正常發放餐食。在志願者勸大家回到床邊等待發放餐食時,那對夫妻卻惡言相向,“不就是志願者嗎,你管我呢?”

這樣糟心事,志願者碰到了不少,但大多數人在耐心的勸說下,都收起了脾氣。黎明也表示能夠理解,“畢竟住進醫院,大家心裡可能都不好受。”

志願者還要面臨體力上的考驗。

黎明介紹,每次發放餐食都要持續半個多小時,不僅推著餐車來回跑好多趟,還要分發餐盒,著實是個“體力活”。當志願者幫忙分飯的幾天,黎明每天的運動步數甚至達到了一萬步,“真的挺累的,但我就當作鍛鍊身體了,能幫上點忙自己也挺開心的。”

2月17日,江岸方艙醫院舉辦了一場特殊的生日會。

一個碩大的方形草莓蛋糕和幾個圓形的7寸蛋糕出現在病區的活動區內,這是河北和天津醫療隊為生日在2月份的48名患者和醫護人員集體慶生。

這場特殊的生日會上,除了“常規項目”吃蛋糕之外,大家還吃了長壽麵、表演了節目、視頻連線了家屬,不時還傳來大家呼喊的“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等口號。

2月14日情人節那天,方艙醫院的醫護人員用手帕紙等物件,折了一朵小花送給患者,稱這是“情人節的禮物”,很多收到花的患者非常開心。

跳舞,也是醫護人員和患者會共同參與的活動之一。

黎明說,醫護人員會鼓勵患者在用餐結束後“適當活動一下”。大多數患者會選擇在室內或者室外廣場走動一下,部分舞蹈愛好者則在方艙繼續“起舞”,一名醫護人員還購買了三個小的手持音響,送給方艙裡的跳舞愛好者。

“這樣的活動,給了每一個人繼續前行的希望。”黎明說。

我在武汉方舱医院的日子:治病、拍视频、当志愿者

2月17日,江岸方艙醫院,河北和天津醫療隊為生日在2月份的48名患者和醫護人員共同慶生。受訪者供圖

視頻記錄“方艙日記”

能夠盡上自己的一份力,是很多人在這場疫情中想做的事情,深處疫情風眼中的黎明選擇用視頻記錄方艙生活。

黎明在某短視頻平臺註冊了一個賬號,叫“武漢方艙日記”,專門發佈在方艙內拍攝的諸多視頻,包括日常生活、患者跳舞、醫護人員工作等,這些視頻吸引了很多人關注。

剛住進方艙時,黎明只是拿起手機“隨便拍拍”,但拍著拍著,他覺得這成了一種“責任”。

因為醫護人員工作期間無法使用手機,很難留下一些影像記錄。黎明起到了幫助記錄“歷史瞬間”、搭起醫護人員與家人橋樑的作用。

“我的朋友在這裡工作,如果遇到了能幫忙拍個視頻嗎?”一名網友在黎明的視頻下評論道。

“你剛剛拍的視頻能傳給我留個紀念嗎?”一名醫護人員向黎明問道。

“不僅是病人,醫護人員、公安、城管、維保人員等,他們和他們的親朋都很擔心,有的醫護家屬通過我尋找醫護人員,讓我拍視頻給他們看。”黎明說,“平時這些醫護人員這麼關照我們,我也想用我的方式、拍視頻的方式去關心他們。”

通過十多天的接觸,黎明覺得,照看大家的醫護人員平凡又偉大,“他們很多都是95後、00後,年紀比很多患者都小,還要費心盡力地照顧我們,真的是非常辛苦。”

醫護人員的辛苦,黎明都看在眼裡。

身著防護服,連續工作6個小時,期間不能吃、不能喝、不能去衛生間,照顧大量病患,無論何時都要為病患帶來積極與正能量。“一次,我看到一名護士忙碌之後站在門邊扶著把手,氣喘吁吁地說,‘稍微歇一會我再過去’。”

“這些醫護人員來一線、上戰場前可能沒有考慮那麼多,直接來武漢幫助救助我們了,真的讓我們非常感動和感激。”黎明說。

我在武汉方舱医院的日子:治病、拍视频、当志愿者

黎明鏡頭下的方艙醫院醫護人員。受訪者供圖

“我們是知恩圖報的武漢人”

住進方艙前,對自己的病情,黎明沉浸在一種巨大的恐懼中。“1月22日開始,我幾乎沒怎麼出過門,僅有的幾次也只是出門購買生活物資,每次出門防護做得特別到位,但最後還是發燒了。發燒之後,自己就特別擔心、特別忐忑,怕自己染病、怕傳染給別人,起初害怕去醫院檢查,擔心自己沒感染,結果去了醫院被傳染上了……”

最後他還是選擇了去醫院進行核酸檢測,檢測結果:陽性。

確定感染後,黎明反倒稍許釋然。隨後他立刻聯繫社區,進行了一天的隔離,2月14日,轉進方艙醫院。

起初,因為身體不適和擔憂染病的不確定性,黎明狀態非常差。但伴隨著身體症狀的消失,以及確診後住進方艙受到醫護人員及其他患者的鼓勵,“我覺得快扛過去了,現在心態也好多了,覺得一定能戰勝新冠病毒。”

2月20日上午,江岸方艙醫院首批5位病癒者出艙。此後,每天都有一二十位病人治癒順利出艙。

“出艙的條件是兩次核酸檢測陰性加上CT好轉,我第一次核酸檢測已經顯示陰性了。”黎明說,如果一切順利,他本週即可“出艙”。

出艙後的病癒者還需進行14天的隔離醫學觀察。14天后,如果沒有任何問題,就可以回家了。

回家後最想做什麼?黎明說,最想見到妻子,幫她做家務,“我感染以後,妻子一個人在家承擔一切,還要照顧孩子,真的非常辛苦,也承擔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出院之後我最想見她,回家幫幫忙,讓她清閒幾天。”

在這場疫情下,除了一個個“小家”,還有“大家”。

“武漢是一個只有夏天和冬天的城市,夏天非常熱、冬天非常冷;武漢是一個九省通衢的城市,坐擁大江和大湖。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武漢人,有胸懷、很豪爽。”黎明說,“每一個武漢人都知恩圖報。現在,全國各地那麼多人來支援我們、支持我們。等我們病好了,疫情過去了,一定會回報大家。”

新京報記者 徐美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