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劉秀退功臣進文吏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誰做得好?

今古大觀


劉秀和趙匡胤,是開國之君中,難得不殺功臣的皇帝。兩人成功登基後,對於功臣的態度也是出奇的一致。雖然兩人都對功臣權力做出了限制,但論效果,還是劉秀處理得比較成功。

劉秀實行退功臣、進文吏

光武帝劉秀登基後,鑑於西漢權臣當政、外戚篡權以及地方尾大不掉等現象,劉秀為了加強皇權集中,展開了一系列措施。

劉秀之所以能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脫穎而出,功臣集團的作用不可小覷。但和劉邦大封功臣,後續又逐一剪滅不同,劉秀的措施是比較溫和的。

優以寬科,完其封祿。

到光武帝末年,封侯的大臣大約有130多人。對這些人,劉秀在給予高官的同時,也不吝賞賜。但等到東漢統治穩固後,劉秀卻又出臺了嚴厲的措施。

第一,讓擁有重兵的功臣遠離京師,不讓他們扎堆聚集在京師,遠離了政治中心。第二,劉秀非常注意控制功臣的封地大小,而且不讓他們參與朝政,讓他們享受榮華富貴而不任職,只定期朝拜皇帝而已。

退功臣,架空三公,劉秀把實權放給了自己的私人秘書團——尚書檯。原來尚書檯只是負責公文發放,資歷淺、任務輕。但劉秀卻加大了他們的權力,最後甚至不經過三公便可處理天下事。

為選擇士人到朝廷當官,劉秀進一步完善了察舉制,以此保證官員的來源,稀釋原本功臣集團的權力。這些人因為沒有軍功可恃,也不易對皇權產生威脅,自然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皇權穩固。

趙匡胤實行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的政權,為了避免再出現這樣的情況,趙匡胤也採取了杯酒釋兵權,使得手下大將交出兵權。趙匡胤這樣做,固然沒毛病,也終結了五代以來,武將憑藉武力篡權的現象。

但在後續的過程中,趙匡胤卻有些矯枉過正。通過一系列的措施,讓兵將分離,“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然而兵將不相習,這樣的軍隊戰鬥力自然強不到哪裡去。而且平常時候,還常常通過頻繁調動軍隊,將領卻留在原地不動。

趙匡胤為了革除唐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弊端,做得有些過了頭。整個宋朝,不得不用兵,卻又看不起兵。大量的軍隊沒有戰鬥力,而朝廷卻又不得不養著如此多的兵。時間一長,冗官、冗兵、冗費的問題便壓垮北宋王朝了。

而劉秀在退功臣、進文吏的過程中,並沒有完全剝奪功臣領兵的權力。許多擁有重兵的將領,甚至在邊疆一呆就是幾十年,甚至親自上表請求迴歸都不被允許。所以,東漢雖然戰力不比西漢,但依舊能把大敗匈奴。而宋朝就比較悲催了,基本被周邊的遊牧民族政權輪番狂虐。

即使到了三國時期,蜀漢、曹魏、孫吳等都能對周邊形成壓制,而北宋基本是一直被周邊壓制。因此,雖然劉秀、趙匡胤都是壓制了功臣,大力提拔了士人參政,但顯然劉秀做得更好。

劉秀在加強皇帝集權的過程中,依然讓戰力飽滿。而趙匡胤固然加強了皇權,最終卻是“積貧積弱”。兩者高下,一望可知。當然,兩人面對的背景大不一樣,這一點也是我們要明晰的。只能說單從效果上看,劉秀顯然更成功。


歷史鉤沉


建武十三年,隨著劉秀統一了大部分疆土。這些功臣怎麼處理,是不是會也造反,劉秀的老祖宗劉邦功成後大肆屠殺武將。劉秀不願意這樣做,那麼該如何處置這幫功臣?

劉秀很快便想出了辦法,即“高秩厚禮,允荅元功”。在吳漢徵蜀歸來後,劉秀大宴群臣,並對功臣大肆封賞。劉秀對待功臣的策略,僅僅就是重賞?當然不可能。在重賞功臣的同時,劉秀還罷免了左、右將軍,提倡“偃干戈,修文德”、“去甲兵,敦儒學”。劉秀釋放的政治信號,很快便引起了部分功臣的警覺。為了避免步上漢初韓信的後塵,鄧禹、賈復急忙放棄兵權。其他大將看這兩人都交出了兵權,便同耿弇一樣交出將軍印。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奪得皇位後,就思考唐朝末年,不過十年時間就換了12個皇帝,為什麼會這樣呢,大臣說到還是問題之癥結就在於藩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治理的辦法也無奇巧可施,只要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安定。

果然,宋太祖不久後就採取措施解除了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

於是在一天晚上宋太祖把石守信等禁軍高級將領留下喝酒,酒興正濃時,宋太祖突然屏退侍從。他嘆了一口氣,口吐苦衷,說:“我若不是靠你們出力,是到不了這個地位的,為此我從內心裡一直念及你們的功德。然而,當天子太過艱難,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夜晚都不敢安枕而臥啊!”石守信等人驚駭地忙問其故,宋太祖繼續說:“這不難知道,我這個皇帝位誰不想要呢?



shadow背影


個人認為劉秀要做的好一點。具體有以下幾方面對比

其一,劉秀得隴望蜀之後,基本上統一了大部分疆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也為了與民休養,開始止武修文,開始大力啟用文官,對於,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兄弟們當然也沒有忘記,賜予他們高官厚爵,但是收了他們的兵權。避免了擁軍自傲,但僅只是不讓他們參與政事,並不是將他們棄之不用。而趙匡胤則是直接將他們做富貴閒人,從根本上重文輕武,給北宋的朝廷留下了長久的隱患。

其二,劉秀只是重用文官治理天下,並非用文官去掌管天下,劉秀的雲臺二十八將雖不參與朝政,但一旦國家有需要他們人要奔赴邊疆,還是武將負責軍事。而北宋杯酒釋兵權之後,武將完全被文臣打壓,常常出兵,武將帶兵,但文官監軍,也就是說,軍事決策權掌握在文官手裡。外行指揮內行,打仗焉能獲勝!所以,東漢依然軍力強大,而北宋軍事孱弱,尤其對外戰爭,更是勝少敗多,屈辱求和。

其三,由於對待武將的政策的差異,東漢王朝依然名將如雲,而反觀北宋,有名之將屈指可數,更是很少得到重用,鬱郁不得志。東漢王朝並不是限制武將的能力,只是限制武將勢力,不讓他威脅到中央的皇權威信。而北宋則直接導致武將不受重用和信任,導致武將缺乏,直接導致國家的保衛力量從根本上削弱了,也是導致北宋靖康之恥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顯然對比下來,劉秀做的顯然要比趙匡胤好的多!


華夏長河五千年


劉秀做得更好!

表面上都是解除功臣兵權,提拔文官治國。但劉秀將一文一武平衡得很好。沒有因為集權軍權而輕視軍事力量的發展,只不過通過解除功臣兵權而移交給自身更可控的人手中。

趙匡胤採用趙普建議,杯酒釋兵權,功臣坐大造反的問題是解決了,但從此重文輕武,人們覺得當兵打仗沒出息,國防失去保障,邊防重地連年遭受北方民族侵擾,以致北宋最終被金所滅。甚至連偏安一隅的南宋也飽受戰亂,最終被元所滅。


BuddyYee


中國歷史上開國皇帝處理開國功臣,比較典型的莫過於三種方式: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飛鳥盡,良弓藏”誅殺功臣的殘酷方式;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開國功臣兵權的和平方式;還有就是漢光武帝劉秀“退武進文”收繳兵權按封就國的明智方式,即《後漢書·光武帝紀》謂東漢光武當朝“退功臣而進文吏”之舉。就是解除功臣的兵權,更新為和平時期以文吏為核心的隊伍。劉秀通過這一項措施,最終實現了偃武修文的治國方針。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就是借鑑劉秀的經驗。

  趙匡胤

  趙匡胤做了皇帝后,最開始時所採取的方法是將重要軍職頻繁換人,但這種辦法並不長久。最終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解除了將領的兵權。

  比較劉秀與趙匡胤,他倆的手段相對厚道,雖然手法一樣,但也有高下之分。

  畢竟他們出身不同,性格不同,登上皇位的方式不同,面對的人群不一樣,所以方式也有差別。

  都是善待功臣,避免了誅殺功臣的悲劇,既保全了功臣,又實現了軍權的集中。

  劉秀面對的是地方豪強,給予功臣經濟上的特權和補償來換取他們政治和軍事上的權力,並和他們聯姻來穩固自己的統治。

  雲臺二十八將

  趙匡胤面對的是手握重兵的高級將領,以高官厚祿為交換條件的做法解除了他們的軍權,並沒有給他們特權,這樣他們就是沒有牙的虎而已,形不成割據勢力。

  劉秀的做法其實是在進一步的削弱中央,而且讓地方豪強進一步的坐大,為東漢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不僅解除了那些將領的兵權,也解決了自唐中期以來數百年的地方強於中央的局面,實實在在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單就從效果上來看,劉秀和趙匡胤雖然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趙匡胤的手段更高明些。


歷史怪味豆


毫無疑問是劉秀,看看東漢和北宋的歷史就知道了,東漢也曾中興過,對外戰爭勝多負少,國祚近200年。反觀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導致全國武力水平下降,第二代皇帝對外就吃敗仗籤條約,你敢信!?杯酒釋兵權間接導致北宋,南宋的滅亡,和蒙古的稱霸中原,從此中華民族再難恢復漢唐風采,可悲可嘆


落英神劍Zzz


劉秀退功臣進文吏與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都收到了異曲同工之妙!

數一數中國歷史上的帝王有五百人左右,真正稱的上聖明的,屈指可數。樹起大旗打天下的時候,一呼百應,可是當建立了國家政權當上一國之君之後,在怎樣處理功臣這個問題上,卻是大相徑庭!

作為一國之君,應該是個明君,應該樹立一個正確觀點:保證國家的發展,保證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作為一個明君,應該正確的去處理建國功臣。如果那些大臣落後了,不能與時俱進了,那就換新的吧!但是,他們在建國時畢竟是有過功勞的,只要他們不反對國家政權,不違反國家法律,就不要去殺戮他們,看一看,他們該乾點什麼就讓他們去幹點什麼,讓他們繼續為國家做貢獻。


大樹天音


看效果,明顯是劉秀啊,東漢好歹還有對外燕然勒功這樣的輝煌戰績,兩宋那真是被少數民族打的是丟盔棄甲,兩次亡於異族之手。


wjn寫字的地方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重文輕武打壓削弱了武將兵權令北宋衰弱,劉秀退功臣進文吏但依然重用武將東漢軍事實力依然強大,劉秀做的更好。


小龍女5505


兩位並駕齊驅,基本齊平[贊][贊][贊][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