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姜維復國的最後一計,孤注一擲後,為何會失敗?

憧靈


以下是在下愚見。

當鄧艾入蜀後,劉禪先開城投降了鄧艾,並命令死守劍閣的姜維等人投降。但跟隨姜維的大部分都是諸葛亮的舊部,他們念及諸葛亮和劉備的恩德,都誓死也不降魏,姜維見眾將心齊,便詐降了鍾會,並與鍾會結為兄弟,打算利用鍾會,趁機復蜀,但是最後卻失敗了。

那姜維為什麼會失敗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隊友不行。其實鄧艾和鍾會都有反魏,自立的心,但是很明顯,這倆貨帶兵打仗可能還可以,但是他們的政治能力卻令人懷疑,尤其是鍾會,一方面他太信任姜維,另一方面他太心急了,想借部下的手,結果反被算計。

二、姜維太心急。姜維本意是想讓鍾會和鄧艾相爭,他好藉機復蜀。但是姜維前期準備還不夠充分,他並未和其他忠於蜀國的降將取得聯繫,也沒有聯絡以前的蜀國大臣,更沒有制定一套完整的計劃。而是匆忙間就讓鍾會對鄧艾下手,後面也沒有萬一計劃失敗的備用方案。

三、對手強。司馬昭是什麼人?司馬懿的親兒子,從小跟著司馬懿在官場、戰場上長起來的,他早就防著鄧艾或者鍾會造反了。還有鍾會和鄧艾的部將們,他們跟著主將攻下蜀國已經立下了大功,等回到魏國,他們就是功臣,就等著吃香的吃辣的,當他們猜測到主將有造反的傾向,他們自然是不願意,而且他們還會想法阻止,從而立下更大的功勞。

四、大勢已去。俗話說得好“擒賊先擒王”,蜀國的老大,boss,劉備的親生兒子劉禪都投降了,人家雖然降了,但是小日子過得更滋潤了,人家都“樂不思蜀”了,姜維你一個小弟還能翻起多大的浪來?就算你的計劃成功了,又把都城搶回來了,那麼你還能守住多久?魏國國力已經不是蜀吳能抗衡的了,天時地利人和都沒了,根本沒有任何可比性了。





墨上公子


姜維的復國計就是詐降計。姜維在投降鍾會後,利用鍾會對他的信任,也利用鍾會的野心,企圖利用鍾會先除掉鄧艾,然後第二步再除掉鍾會,最終讓劉禪復位,讓蜀漢復國。

這個計劃開始進行的很順利,鍾會抓住鄧艾獨斷專行的短處,誣告鄧艾,把他父子抓起來檻車送往洛陽,吞併了鄧艾的軍隊。但計劃進行到第二步出現了意外情況。曹魏的將領不願意造反,鍾會便把他們騙到府中關起來。與姜維合計,準備盡殺他們,發給蜀軍甲杖。誰知道消息走漏,曹軍殺進府邸,救出將領們。以監軍衛瓘為首,殺了鍾會和姜維。

姜維的詐降計的基礎是在鍾會的野心上的。但他並不知道,鍾會由於沒有家眷做人質,而且平時為人處世過於暴露,已經引起曹魏君臣的疑忌。但是為了伐蜀的成功,司馬昭暫時用他,同時也對他有著提防之心。

據《晉書景帝文帝紀》記載:初,會之伐蜀也,西曹屬邵悌言於帝曰:“鍾會難信,不可令行。”帝笑曰:“取蜀如指掌,而眾人皆言不可,唯會與吾意同。滅蜀之後,中國將士,人自思歸,蜀之遺黎,猶懷震恐,縱有異志,無能為也。”卒如所量。

在這裡我們就能看出,司馬昭在鍾會出師的時候,就已經對鍾會可能謀反做出了預判。他判斷蜀軍是敗軍無勇,而魏軍是懷土思歸,沒有人願意隨同鍾會造反。因此,鍾會的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且,在鄧艾被抓的同時,司馬昭就親自帶領兵馬來到長安,並派兵入蜀,開始在軍事上對鍾會可能的造反實施預防措施。鍾會立刻知道司馬昭的心思。在震懾之餘,鍾會倉促決定造反,不出司馬昭的所料,反而被不願意造反的曹魏兵將殺死,姜維也一同死難。

從這事件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來,姜維的計謀實在低級,而且計劃粗陋,難以成功。首先,要造反首先要有兵。鍾會是文人出身,手下的兵馬不是他親自帶領出來的,根本沒有推心置腹的人可以同謀。最後,他的手下去給他的對手傳遞消息就印證了這一點。而姜維的蜀軍,不能儘快武裝起來,在關鍵的時候,沒有一支可靠的兵馬可供使用,是這次失敗的主要原因。

第二,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既然準備造反,就要趕快計劃實施。而鍾會姜維二人日夜謀劃,卻不見實質行動。在造反前,才匆忙和衛瓘商量,衛瓘何許人,監軍!他怎麼會和你們共同謀反?在這個時候,如果他有一點猶豫,就應該當機立斷,立刻編造個理由殺了他。對於下面的軍官,該撤換的撤換,該殺頭的殺頭。可鍾會姜維什麼都沒有做,只是在等死。真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第三,司馬昭事先已經對鍾會有所防備,對一切都做了比較周密的部署,並親自帶兵坐鎮,鍾會就算是造反成功也難以長久。

雖然姜維的計策失敗了,但是他對蜀漢的忠心天日可表,值得敬佩。


歷史笑春風


離間計,公元263年,鄧艾和鍾會開始伐蜀,鍾會與姜維對峙於劍閣,在兩軍相持不下之時,鄧艾做了一個大膽的行動,他率領兩千人偷渡陰平,後來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當鄧艾突然出現在成都城下時,劉禪引領文武百官出城投降,在得知劉禪投降後,姜維不得不投降鍾會,但是姜維的內心是不甘心的,畢竟自己當時手中還有十萬大軍,如果輕易投降了曹魏,那豈不是有負丞相所託,於是姜維心生一計,他想說服鍾會發生叛亂,想憑藉鍾會的力量來消滅曹魏,達到興復漢室的目的,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十分愚蠢的行為,在當時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姜維的這一舉動無異於以卵擊石,只會徒增更多的傷亡,最終鍾會的叛亂很快被平息,而姜維也死於亂軍之中。

失敗的原因有三個:

原因一,是姜維有豬隊友在坑他,姜維的合作對象鍾會,早就已經表露出來了想要造反的念頭,司馬昭對鍾會起了防範之心。

原因二,是姜維選錯的合作對象,當初是鄧艾帶大軍佔了成都,姜維知道鄧會和鍾會有矛盾,才選擇和鍾會合作。

原因三,是姜維的造反的時機不對,當鍾會的士兵剛剛打完丈,更本不想再戰,結果激發了士兵逆反心理。


大駕光臨欣賞


大家好,我是愛上唐詩。

三國中姜維是個悲情人物,終其一生,九伐中原,沒有得到曹魏的一寸土地,反而浪費了蜀漢大量的物力人力財力,最後的結局也是很悲慘。

姜維最後一計在三國演義的一百一十九回裡有詳細描寫——“假投降巧計成虛話,再受禪依樣畫葫蘆”。若要分析姜維最後一計失敗的原因,無外乎內因和外因。

先說內因,起於諸葛亮。諸葛亮雖然雄才大略,但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不善於培養人才,更不信任身邊人,以致於蜀漢後期無人可用,沒有人可以接班承擔重任。雖然一出祁山受了姜維,讓諸葛亮如獲至寶,其實姜維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可堪大用,僅僅是比諸葛亮身邊的人強一點。諸葛亮將所學傾囊相授於姜維,可以算是看走了眼。姜維九伐中原以失敗告終,就是最好的證明。姜維繼承了他老師的弱點,同樣沒有培養出棟樑之才。

再說外因。曹魏雄踞中原,國泰民安,實力雄厚,人心穩固,一統天下已經是大勢所趨,沒有人可以與曹魏抗衡。姜維屢次發兵,勞民傷財,使本來就薄弱的蜀漢國力雪上加霜,打仗是要燒錢的。即便姜維偶爾打幾次勝仗,即便假投降的計成功了,也無法逆歷史的洪流,弱國不可能統一強國。所以,姜維和鍾會雖然為此計費盡心機,無奈何鍾會手下的將領們沒人呼應,因為他們對曹魏政權的認同感更高,忠誠度也更高,實力強才是一切。

所以,姜維最後一計,表面上是被人告密,再加上突發心口疼病,功敗垂成,根本原因還是自身原因加上外部環境,逆勢而為,失敗也是情理之中。


愛上唐詩


姜維的最後一計為什麼會失敗?

提起姜維姜伯約,真讓人感慨!若論起姜維的人品,和老師諸葛孔明幾乎在伯仲之間,對蜀漢的忠誠,也絲毫不遜色於諸葛亮。最終卻落得個身首異處,全家蒙難,令人唏噓不已!

那麼姜維為什麼會失敗呢?主要有兩點:

〈一〉姜維只看到了表面上的利害機會,對人情人性不通不懂。姜維接到劉禪的命令投降以後,看到魏軍統帥鍾會有叛魏自立的野心,就輕易地認為可以利用鍾會,殺掉不願意造反的魏軍將領,等事情成功以後自己再殺掉鍾會。還給劉禪寫密信:“希望陛下忍受幾天屈辱,我要讓社稷危而復安,日月暗而復明。"

其實事情哪有這麼簡單的?還在司馬昭派鍾會領兵入蜀的時候,就有西曹屬邵悌提醒鍾會不可信任的問題。司馬昭回答說:"西蜀滅亡以後,百姓們震驚害怕,不可能再起心造反;我們中原派去的將士,滅蜀以後,也都想回來父母妻子團聚,不會與他共同造反。鍾會如果作惡,只會自取滅亡。"亊情果然如司馬昭預想的一樣,當鍾會開會,假傳魏太后討伐司馬昭的詔書、並逼迫軍官們簽字同意以後,就把這些軍官們關了起來。但終歸萬事倥傯,百密一疏,被關起來的一個軍官胡烈與外面的士兵通了消息,眾軍士一哄而起,鍾會、姜維共同被殺。

〈二〉姜維所賴以起事的鐘會同樣地不通人情人性,而且利令智昏,謀事簡單。還在早先司馬昭任用鍾會的時候,司馬昭的夫人王氏就對司馬昭說:"鍾會這個人見利忘義,喜歡挑事,過分寵信必然生亂,不可託付重任。"作為大政治家的司馬昭豈有不知,當利用鍾會除掉了矜伐自傲的鄧艾以後,便派心腹賈充領兵一萬經鈄谷,駐紮樂城,自己親領十萬大軍駐長安,威懾鍾會。

鍾會除去鄧艾以後,手下共有十五、六萬的兵士,準備派姜維領五萬人出斜谷作前鋒,自己領兵隨後進發。到了長安以後,騎兵走陸路,步兵坐船經渭水入黃河,五天以後步兵可到孟津,然後和騎兵會攻洛陽,一下子就可以平定天下,登上皇帝寶座。正當鍾會沉浸在自己的春秋大夢中的時候,收到了司馬昭親手寫的自己進兵斜谷、洛陽的書信,鍾會一下子就慌了,不懂人情又倉促起事……。

朽木欲雕證章,夕輝錯作朝陽,悲哉!


夕陽飛鶴1


公元263年,鄧艾和鍾會開始伐蜀,鍾會與姜維對峙於劍閣,在兩軍相持不下之時,鄧艾做了一個大膽的行動,他率領兩千人偷渡陰平,後來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當鄧艾突然出現在成都城下時,劉禪引領文武百官出城投降,在得知劉禪投降後,姜維不得不投降鍾會,但是姜維的內心是不甘心的,畢竟自己當時手中還有十萬大軍,如果輕易投降了曹魏,那豈不是有負丞相所託,於是姜維心生一計,他想說服鍾會發生叛亂,想憑藉鍾會的力量來消滅曹魏,達到興復漢室的目的,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十分愚蠢的行為,在當時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姜維的這一舉動無異於以卵擊石,只會徒增更多的傷亡,最終鍾會的叛亂很快被平息,而姜維也死於亂軍之中。不得不說,姜維在面對真正的對手時,並沒有展示出自己的謀略,在鄧艾偷渡陰平之前,姜維也沒能及時做好判斷,在與鄧艾的交鋒中被完敗,由此也能看出他學藝不精,只學到了諸葛亮的一點皮毛本事,以這樣的才能又怎能不辜負諸葛亮的生前所託呢?




往事不再從來


作為三國最出色的謀士之一,諸葛亮在晚年悉心栽培姜維和馬謖,而馬謖在失了街亭之後就被諸葛亮忍痛斬首,而姜維就成了諸葛亮唯一的愛徒了,諸葛亮也將一生所學傳授於姜維,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也將北伐大業託付於姜維,希望他能傳承自己的遺願,北伐成功,早日光復漢室,但是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七次北伐均無功而返,由於常年北伐,蜀國國力空虛,也為蜀國的覆亡埋下了隱患。那麼回過頭來看,姜維作為諸葛亮的傳人,他的謀略又如何呢?

對於姜維北伐失敗的事我們暫且不提,畢竟勝敗乃兵家常事,如果我們從他與鄧艾的最後一次對峙中就能看出,其實姜維並沒有學到諸葛亮真正的本事。

公元263年,鄧艾和鍾會開始伐蜀,鍾會與姜維對峙於劍閣,在兩軍相持不下之時,鄧艾做了一個大膽的行動,他率領兩千人偷渡陰平,後來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當鄧艾突然出現在成都城下時,劉禪引領文武百官出城投降,在得知劉禪投降後,姜維不得不投降鍾會,但是姜維的內心是不甘心的,畢竟自己當時手中還有十萬大軍,如果輕易投降了曹魏,那豈不是有負丞相所託,於是姜維心生一計,他想說服鍾會發生叛亂,想憑藉鍾會的力量來消滅曹魏,達到興復漢室的目的,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十分愚蠢的行為,在當時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姜維的這一舉動無異於以卵擊石,只會徒增更多的傷亡,最終鍾會的叛亂很快被平息,而姜維也死於亂軍之中。

不得不說,姜維在面對真正的對手時,並沒有展示出自己的謀略,在鄧艾偷渡陰平之前,姜維也沒能及時做好判斷,在與鄧艾的交鋒中被完敗,由此也能看出他學藝不精,只學到了諸葛亮的一點皮毛本事,以這樣的才能又怎能不辜負諸葛亮的生前所託呢?


達人放映室


我覺得姜維最終失敗,是敗於人心。

姜維為了蜀漢的江山,付出了自己最後的努力。

他利用魏國將領,鍾會與鄧艾之間的分歧。使鍾會反叛與自己聯手。這樣化敵為友的計策是非常高明,差點力挽狂瀾。

但是他與鍾會都忘記了一點,鍾會的主力部隊全部都是北方人,他們在是士兵之前,首先是人,人就有思想就有情感,如果這群人反抗曹魏,那麼他的親戚妻兒會是一個怎樣的下場?

士兵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戰爭機器,所以我以為最終姜維會走向失敗,就是因為失去了人心。




羅納爾多啦A夢fly


姜維死後被人剖心挖膽,妻子孩子亦慘遭殺害,一家人能有如此下場,全因這姜維生前的為了蜀漢大業所施行的最後一策。

鄧艾取小路突襲成都,一戰功成,迫使劉嬋及眾大臣投降。並要求劉嬋傳詔,使各地的蜀漢軍隊放棄抵抗,而當時正領兵在外的姜維聽說了這個消息,雖然不甘心,但只能向正在交戰的鐘會軍投降。

雖然投降,但姜維心中復國的念頭一直沒有斷過。經過一段時期的蟄伏還真讓他發現了一個好機會,因為當時接受姜維投降的鐘會因為對鄧艾十分不滿,如今看鄧艾攻破成都,定然是首功,回到魏國身份地位高於自己,那時自己的處境堪憂,或許會遭到迫害。

所以就有了反叛的念頭,姜維見此就對鍾會行了反間計,堅定了鍾會反叛魏國的決心。

先是陷害鄧艾,奪了他的兵權,統領魏國大軍,後又派姜維攻打長安,然而最終天不遂人願,剛剛攻打下蜀漢的魏國兵士,十分疲累,此時又聽到毫無緣由的反水攻打魏國的消息,士氣更加低落。

由此魏國不費吹灰之力就繳平了叛亂,鍾會與姜維盡皆被殺死,其中姜維因為鼓動叛亂被兵丁剖心挖膽,家人全部被殺死。


王遺風


姜維復國計劃為何最後還是失敗呢?對此 在小編看來,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姜維高估了鍾會的能力,雖然陷害了鄧艾,控制了蜀中魏蜀兩國的大軍,囚禁了大部分不願跟隨自己造反的將領。但是,鍾會卻沒有控住好這一批將領,導致風聲走漏。鍾會的當斷不斷使其被胡淵趁機率部攻殺。

二、低估了司馬昭的能力;鍾會引兵十萬伐蜀漢,邵悌對司馬昭說:鍾會單身遠出,無人節制,必謀不軌。可司馬昭依然派他前去,只因當時朝中唯有其能滅西蜀。

司馬昭言:西蜀之將新遭敗軍亡國之禍,心膽皆破,不足以言勇,故不敢參與陰謀;而魏國將士之念故鄉,也必不肯與之同流合汙。鍾會若作亂,只會自滅宗族而已。

果然,鍾會叛亂,司馬昭帶兵剛到長安,鍾會已俯首。原來司馬昭早在鍾會身邊安插了自己的親信。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司馬昭卻正好相反,疑而用之,然後再設計殺之。難怪世人都說司馬家族的智慧都被司馬懿父子用光了。

三、蜀漢在姜維連年北伐帶領下,上至朝中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早已苦不堪言。當時鄧艾雖然兵臨城下,但成都尚有兵馬,在外還有姜維的數萬大軍。可劉禪卻在譙周等益州本地士族的勸說下投降了。說明了蜀漢上下早有分歧,滅亡是早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