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姜维复国的最后一计,孤注一掷后,为何会失败?

憧灵


以下是在下愚见。

当邓艾入蜀后,刘禅先开城投降了邓艾,并命令死守剑阁的姜维等人投降。但跟随姜维的大部分都是诸葛亮的旧部,他们念及诸葛亮和刘备的恩德,都誓死也不降魏,姜维见众将心齐,便诈降了钟会,并与钟会结为兄弟,打算利用钟会,趁机复蜀,但是最后却失败了。

那姜维为什么会失败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队友不行。其实邓艾和钟会都有反魏,自立的心,但是很明显,这俩货带兵打仗可能还可以,但是他们的政治能力却令人怀疑,尤其是钟会,一方面他太信任姜维,另一方面他太心急了,想借部下的手,结果反被算计。

二、姜维太心急。姜维本意是想让钟会和邓艾相争,他好借机复蜀。但是姜维前期准备还不够充分,他并未和其他忠于蜀国的降将取得联系,也没有联络以前的蜀国大臣,更没有制定一套完整的计划。而是匆忙间就让钟会对邓艾下手,后面也没有万一计划失败的备用方案。

三、对手强。司马昭是什么人?司马懿的亲儿子,从小跟着司马懿在官场、战场上长起来的,他早就防着邓艾或者钟会造反了。还有钟会和邓艾的部将们,他们跟着主将攻下蜀国已经立下了大功,等回到魏国,他们就是功臣,就等着吃香的吃辣的,当他们猜测到主将有造反的倾向,他们自然是不愿意,而且他们还会想法阻止,从而立下更大的功劳。

四、大势已去。俗话说得好“擒贼先擒王”,蜀国的老大,boss,刘备的亲生儿子刘禅都投降了,人家虽然降了,但是小日子过得更滋润了,人家都“乐不思蜀”了,姜维你一个小弟还能翻起多大的浪来?就算你的计划成功了,又把都城抢回来了,那么你还能守住多久?魏国国力已经不是蜀吴能抗衡的了,天时地利人和都没了,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了。





墨上公子


姜维的复国计就是诈降计。姜维在投降钟会后,利用钟会对他的信任,也利用钟会的野心,企图利用钟会先除掉邓艾,然后第二步再除掉钟会,最终让刘禅复位,让蜀汉复国。

这个计划开始进行的很顺利,钟会抓住邓艾独断专行的短处,诬告邓艾,把他父子抓起来槛车送往洛阳,吞并了邓艾的军队。但计划进行到第二步出现了意外情况。曹魏的将领不愿意造反,钟会便把他们骗到府中关起来。与姜维合计,准备尽杀他们,发给蜀军甲杖。谁知道消息走漏,曹军杀进府邸,救出将领们。以监军卫瓘为首,杀了钟会和姜维。

姜维的诈降计的基础是在钟会的野心上的。但他并不知道,钟会由于没有家眷做人质,而且平时为人处世过于暴露,已经引起曹魏君臣的疑忌。但是为了伐蜀的成功,司马昭暂时用他,同时也对他有着提防之心。

据《晋书景帝文帝纪》记载:初,会之伐蜀也,西曹属邵悌言于帝曰:“钟会难信,不可令行。”帝笑曰:“取蜀如指掌,而众人皆言不可,唯会与吾意同。灭蜀之后,中国将士,人自思归,蜀之遗黎,犹怀震恐,纵有异志,无能为也。”卒如所量。

在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司马昭在钟会出师的时候,就已经对钟会可能谋反做出了预判。他判断蜀军是败军无勇,而魏军是怀土思归,没有人愿意随同钟会造反。因此,钟会的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且,在邓艾被抓的同时,司马昭就亲自带领兵马来到长安,并派兵入蜀,开始在军事上对钟会可能的造反实施预防措施。钟会立刻知道司马昭的心思。在震慑之余,钟会仓促决定造反,不出司马昭的所料,反而被不愿意造反的曹魏兵将杀死,姜维也一同死难。

从这事件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来,姜维的计谋实在低级,而且计划粗陋,难以成功。首先,要造反首先要有兵。钟会是文人出身,手下的兵马不是他亲自带领出来的,根本没有推心置腹的人可以同谋。最后,他的手下去给他的对手传递消息就印证了这一点。而姜维的蜀军,不能尽快武装起来,在关键的时候,没有一支可靠的兵马可供使用,是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既然准备造反,就要赶快计划实施。而钟会姜维二人日夜谋划,却不见实质行动。在造反前,才匆忙和卫瓘商量,卫瓘何许人,监军!他怎么会和你们共同谋反?在这个时候,如果他有一点犹豫,就应该当机立断,立刻编造个理由杀了他。对于下面的军官,该撤换的撤换,该杀头的杀头。可钟会姜维什么都没有做,只是在等死。真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第三,司马昭事先已经对钟会有所防备,对一切都做了比较周密的部署,并亲自带兵坐镇,钟会就算是造反成功也难以长久。

虽然姜维的计策失败了,但是他对蜀汉的忠心天日可表,值得敬佩。


历史笑春风


离间计,公元263年,邓艾和钟会开始伐蜀,钟会与姜维对峙于剑阁,在两军相持不下之时,邓艾做了一个大胆的行动,他率领两千人偷渡阴平,后来的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当邓艾突然出现在成都城下时,刘禅引领文武百官出城投降,在得知刘禅投降后,姜维不得不投降钟会,但是姜维的内心是不甘心的,毕竟自己当时手中还有十万大军,如果轻易投降了曹魏,那岂不是有负丞相所托,于是姜维心生一计,他想说服钟会发生叛乱,想凭借钟会的力量来消灭曹魏,达到兴复汉室的目的,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十分愚蠢的行为,在当时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姜维的这一举动无异于以卵击石,只会徒增更多的伤亡,最终钟会的叛乱很快被平息,而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

失败的原因有三个:

原因一,是姜维有猪队友在坑他,姜维的合作对象钟会,早就已经表露出来了想要造反的念头,司马昭对钟会起了防范之心。

原因二,是姜维选错的合作对象,当初是邓艾带大军占了成都,姜维知道邓会和钟会有矛盾,才选择和钟会合作。

原因三,是姜维的造反的时机不对,当钟会的士兵刚刚打完丈,更本不想再战,结果激发了士兵逆反心理。


大驾光临欣赏


大家好,我是爱上唐诗。

三国中姜维是个悲情人物,终其一生,九伐中原,没有得到曹魏的一寸土地,反而浪费了蜀汉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最后的结局也是很悲惨。

姜维最后一计在三国演义的一百一十九回里有详细描写——“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依样画葫芦”。若要分析姜维最后一计失败的原因,无外乎内因和外因。

先说内因,起于诸葛亮。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但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不善于培养人才,更不信任身边人,以致于蜀汉后期无人可用,没有人可以接班承担重任。虽然一出祁山受了姜维,让诸葛亮如获至宝,其实姜维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堪大用,仅仅是比诸葛亮身边的人强一点。诸葛亮将所学倾囊相授于姜维,可以算是看走了眼。姜维九伐中原以失败告终,就是最好的证明。姜维继承了他老师的弱点,同样没有培养出栋梁之才。

再说外因。曹魏雄踞中原,国泰民安,实力雄厚,人心稳固,一统天下已经是大势所趋,没有人可以与曹魏抗衡。姜维屡次发兵,劳民伤财,使本来就薄弱的蜀汉国力雪上加霜,打仗是要烧钱的。即便姜维偶尔打几次胜仗,即便假投降的计成功了,也无法逆历史的洪流,弱国不可能统一强国。所以,姜维和钟会虽然为此计费尽心机,无奈何钟会手下的将领们没人呼应,因为他们对曹魏政权的认同感更高,忠诚度也更高,实力强才是一切。

所以,姜维最后一计,表面上是被人告密,再加上突发心口疼病,功败垂成,根本原因还是自身原因加上外部环境,逆势而为,失败也是情理之中。


爱上唐诗


姜维的最后一计为什么会失败?

提起姜维姜伯约,真让人感慨!若论起姜维的人品,和老师诸葛孔明几乎在伯仲之间,对蜀汉的忠诚,也絲毫不逊色于诸葛亮。最终却落得个身首异处,全家蒙难,令人唏嘘不已!

那么姜维为什么会失败呢?主要有两点:

〈一〉姜维只看到了表面上的利害机会,对人情人性不通不懂。姜维接到刘禅的命令投降以后,看到魏军统帅钟会有叛魏自立的野心,就轻易地认为可以利用钟会,杀掉不愿意造反的魏军将领,等事情成功以后自己再杀掉钟会。还给刘禅写密信:“希望陛下忍受几天屈辱,我要让社稷危而复安,日月暗而复明。"

其实事情哪有这么简单的?还在司马昭派钟会领兵入蜀的时候,就有西曹属邵悌提醒钟会不可信任的问题。司马昭回答说:"西蜀灭亡以后,百姓们震惊害怕,不可能再起心造反;我们中原派去的将士,灭蜀以后,也都想回来父母妻子团聚,不会与他共同造反。钟会如果作恶,只会自取灭亡。"亊情果然如司马昭预想的一样,当钟会开会,假传魏太后讨伐司马昭的诏书、并逼迫军官们签字同意以后,就把这些军官们关了起来。但终归万事倥偬,百密一疏,被关起来的一个军官胡烈与外面的士兵通了消息,众军士一哄而起,钟会、姜维共同被杀。

〈二〉姜维所赖以起事的钟会同样地不通人情人性,而且利令智昏,谋事简单。还在早先司马昭任用钟会的时候,司马昭的夫人王氏就对司马昭说:"钟会这个人见利忘义,喜欢挑事,过分宠信必然生乱,不可托付重任。"作为大政治家的司马昭岂有不知,当利用钟会除掉了矜伐自傲的邓艾以后,便派心腹贾充领兵一万经钭谷,驻扎乐城,自己亲领十万大军驻长安,威慑钟会。

钟会除去邓艾以后,手下共有十五、六万的兵士,准备派姜维领五万人出斜谷作前锋,自己领兵随后进发。到了长安以后,骑兵走陆路,步兵坐船经渭水入黄河,五天以后步兵可到孟津,然后和骑兵会攻洛阳,一下子就可以平定天下,登上皇帝宝座。正当钟会沉浸在自己的春秋大梦中的时候,收到了司马昭亲手写的自己进兵斜谷、洛阳的书信,钟会一下子就慌了,不懂人情又仓促起事……。

朽木欲雕证章,夕辉错作朝阳,悲哉!


夕阳飞鹤1


公元263年,邓艾和钟会开始伐蜀,钟会与姜维对峙于剑阁,在两军相持不下之时,邓艾做了一个大胆的行动,他率领两千人偷渡阴平,后来的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当邓艾突然出现在成都城下时,刘禅引领文武百官出城投降,在得知刘禅投降后,姜维不得不投降钟会,但是姜维的内心是不甘心的,毕竟自己当时手中还有十万大军,如果轻易投降了曹魏,那岂不是有负丞相所托,于是姜维心生一计,他想说服钟会发生叛乱,想凭借钟会的力量来消灭曹魏,达到兴复汉室的目的,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十分愚蠢的行为,在当时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姜维的这一举动无异于以卵击石,只会徒增更多的伤亡,最终钟会的叛乱很快被平息,而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不得不说,姜维在面对真正的对手时,并没有展示出自己的谋略,在邓艾偷渡阴平之前,姜维也没能及时做好判断,在与邓艾的交锋中被完败,由此也能看出他学艺不精,只学到了诸葛亮的一点皮毛本事,以这样的才能又怎能不辜负诸葛亮的生前所托呢?




往事不再从来


作为三国最出色的谋士之一,诸葛亮在晚年悉心栽培姜维和马谡,而马谡在失了街亭之后就被诸葛亮忍痛斩首,而姜维就成了诸葛亮唯一的爱徒了,诸葛亮也将一生所学传授于姜维,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也将北伐大业托付于姜维,希望他能传承自己的遗愿,北伐成功,早日光复汉室,但是姜维在诸葛亮死后,七次北伐均无功而返,由于常年北伐,蜀国国力空虚,也为蜀国的覆亡埋下了隐患。那么回过头来看,姜维作为诸葛亮的传人,他的谋略又如何呢?

对于姜维北伐失败的事我们暂且不提,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我们从他与邓艾的最后一次对峙中就能看出,其实姜维并没有学到诸葛亮真正的本事。

公元263年,邓艾和钟会开始伐蜀,钟会与姜维对峙于剑阁,在两军相持不下之时,邓艾做了一个大胆的行动,他率领两千人偷渡阴平,后来的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当邓艾突然出现在成都城下时,刘禅引领文武百官出城投降,在得知刘禅投降后,姜维不得不投降钟会,但是姜维的内心是不甘心的,毕竟自己当时手中还有十万大军,如果轻易投降了曹魏,那岂不是有负丞相所托,于是姜维心生一计,他想说服钟会发生叛乱,想凭借钟会的力量来消灭曹魏,达到兴复汉室的目的,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十分愚蠢的行为,在当时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姜维的这一举动无异于以卵击石,只会徒增更多的伤亡,最终钟会的叛乱很快被平息,而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

不得不说,姜维在面对真正的对手时,并没有展示出自己的谋略,在邓艾偷渡阴平之前,姜维也没能及时做好判断,在与邓艾的交锋中被完败,由此也能看出他学艺不精,只学到了诸葛亮的一点皮毛本事,以这样的才能又怎能不辜负诸葛亮的生前所托呢?


达人放映室


我觉得姜维最终失败,是败于人心。

姜维为了蜀汉的江山,付出了自己最后的努力。

他利用魏国将领,钟会与邓艾之间的分歧。使钟会反叛与自己联手。这样化敌为友的计策是非常高明,差点力挽狂澜。

但是他与钟会都忘记了一点,钟会的主力部队全部都是北方人,他们在是士兵之前,首先是人,人就有思想就有情感,如果这群人反抗曹魏,那么他的亲戚妻儿会是一个怎样的下场?

士兵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机器,所以我以为最终姜维会走向失败,就是因为失去了人心。




罗纳尔多啦A梦fly


姜维死后被人剖心挖胆,妻子孩子亦惨遭杀害,一家人能有如此下场,全因这姜维生前的为了蜀汉大业所施行的最后一策。

邓艾取小路突袭成都,一战功成,迫使刘婵及众大臣投降。并要求刘婵传诏,使各地的蜀汉军队放弃抵抗,而当时正领兵在外的姜维听说了这个消息,虽然不甘心,但只能向正在交战的钟会军投降。

虽然投降,但姜维心中复国的念头一直没有断过。经过一段时期的蛰伏还真让他发现了一个好机会,因为当时接受姜维投降的钟会因为对邓艾十分不满,如今看邓艾攻破成都,定然是首功,回到魏国身份地位高于自己,那时自己的处境堪忧,或许会遭到迫害。

所以就有了反叛的念头,姜维见此就对钟会行了反间计,坚定了钟会反叛魏国的决心。

先是陷害邓艾,夺了他的兵权,统领魏国大军,后又派姜维攻打长安,然而最终天不遂人愿,刚刚攻打下蜀汉的魏国兵士,十分疲累,此时又听到毫无缘由的反水攻打魏国的消息,士气更加低落。

由此魏国不费吹灰之力就缴平了叛乱,钟会与姜维尽皆被杀死,其中姜维因为鼓动叛乱被兵丁剖心挖胆,家人全部被杀死。


王遗风


姜维复国计划为何最后还是失败呢?对此 在小编看来,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姜维高估了钟会的能力,虽然陷害了邓艾,控制了蜀中魏蜀两国的大军,囚禁了大部分不愿跟随自己造反的将领。但是,钟会却没有控住好这一批将领,导致风声走漏。钟会的当断不断使其被胡渊趁机率部攻杀。

二、低估了司马昭的能力;钟会引兵十万伐蜀汉,邵悌对司马昭说:钟会单身远出,无人节制,必谋不轨。可司马昭依然派他前去,只因当时朝中唯有其能灭西蜀。

司马昭言:西蜀之将新遭败军亡国之祸,心胆皆破,不足以言勇,故不敢参与阴谋;而魏国将士之念故乡,也必不肯与之同流合污。钟会若作乱,只会自灭宗族而已。

果然,钟会叛乱,司马昭带兵刚到长安,钟会已俯首。原来司马昭早在钟会身边安插了自己的亲信。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司马昭却正好相反,疑而用之,然后再设计杀之。难怪世人都说司马家族的智慧都被司马懿父子用光了。

三、蜀汉在姜维连年北伐带领下,上至朝中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早已苦不堪言。当时邓艾虽然兵临城下,但成都尚有兵马,在外还有姜维的数万大军。可刘禅却在谯周等益州本地士族的劝说下投降了。说明了蜀汉上下早有分歧,灭亡是早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