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花園行動”失敗,艾森豪威爾為什麼要替蒙哥馬利背黑鍋?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4年8月,巴黎解放。人們紛紛湧上街頭,迎接法國第2裝甲師入城。然而,入城的法軍部隊卻高喊“我們是巴頓的第3集團軍!”,一下子將解放巴黎的榮譽和光環,戴在了美國人的頭上。這個意外收穫,讓艾森豪威爾和巴頓等人喜出望外。

除了羨慕,就是恨的英國人,眼看著自己的位置被美國人取代,“爭搶”利益的想法更重了,最終釀成了“市場花園行動”的慘敗。就在大家紛紛指責英國人“好大喜功”時,出乎意料的是,艾森豪威爾卻主動承擔了責任,這是為什麼呢?

丘吉爾希望盟軍繼續進攻意大利,遭到拒絕。

自美軍參戰以來,處處搶佔英國人的風頭,就連一路扶持過來的法國人,也念美國人的好,這讓丘吉爾等人很不舒服,此時的英國人,可以用“酸楚”來形容。在他們看來,是該為英國爭取點什麼的時候了。

巴黎的解放,標誌著諾曼底戰役的結束。盟軍下一步何去何從,再次成為英、美兩國軍隊爭論的焦點。丘吉爾抓住這個機會,極力主張盟軍應該“恢復”對意大利的進攻,但艾森豪威爾對此不以為然,他十分清楚其背後的原因。

西西里島戰役,巴頓力壓蒙哥馬利獨佔鰲頭,成為美國參戰後,取得的最大成就。為此,美國拿到了在盟軍中的話語權。不甘心的丘吉爾“力勸”艾森豪威爾進攻意大利,試圖依靠美軍的力量,成就英國人的輝煌。

“吃力不落好”的事情,誰都不願意幹。作為盟軍總司令的艾森豪威爾為了平衡各方利益,只好“和稀泥”,一面進攻意大利,一面準備諾曼底登陸。可想而知,最終打成一場爛仗,進攻被無限期推遲,主力部隊調往倫敦,參加反攻歐洲大陸“霸王行動”。這件事,讓丘吉爾始終念念不忘。

就在艾森豪威爾準備為盟軍再獲得一個補給港,從海上進攻法國馬賽港時,丘吉爾表示,盟軍已經擁有了布列塔尼半島的港口,應該將進攻意大利作為下一步行動的方向。說白了,就是美軍繼續給英軍當“配角”,英國人獲得榮譽。

其實,丘吉爾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是希望拖延戰爭進程。作為一個堅定的反蘇主義者,他更願意看到蘇軍與德軍進行死拼。同時,他還可以利用美國的強大實力,去撈取戰後英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利益。

艾森豪威爾斷然拒絕了他的主張。丘吉爾是個“難纏”的人,他到處遊說,甚至鬧到羅斯福那裡,好在羅斯福對他的過分要求也予以反駁,盟軍如期攻佔了法國南部的馬賽港。不出所料的是,英、美兩國媒體之間又開始一場爭論。

英國人的胡攪蠻纏,美國不再顧忌“情面”。

細心的人們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一旦美國人的風采佔據媒體頭版頭條的時候,英國媒體就會“興風作浪”,不斷抨擊。巴頓“扇耳光”事件如此,現在為取得勝利的榮譽,雙方媒體進行激烈的爭吵更是如此。

在英國人看來,盟軍的地面指揮官是蒙哥馬利,勝利自然屬於英國人;而美國人認為美軍出人、出力最多、傷亡最重,勝利的榮譽非美國莫屬,甚至一些媒體直接將矛頭對準了馬歇爾等人,批評他們“讓英國人統治著盟軍陸海空部隊”。

輿論的譴責,讓馬歇爾十分生氣,他強烈要求艾森豪威爾,直接負責美軍地面部隊。說白了就是,不能再聽英國人的指揮了,美國人要當家作主。其實,艾森豪威爾也好不到哪裡去,他被指責為“英國人的傀儡”。馬歇爾的要求,正合他意。

於是,艾森豪威爾宣佈盟軍司令部遷移至法國,並親自指揮盟軍地面部隊。這個消息,自然引起了蒙哥馬利等人的強烈反對,但反對無效。按照分工,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群向東北的魯爾地區進發,布萊德雷和巴頓向東直指梅斯。

蒙哥馬利仍不死心,他提出結束戰爭的最快方法,就是把巴頓留在巴黎,有他“搗亂”,盟軍的進攻節奏常被打亂。同時,他要求將全部的補給品交給第21集團軍群,由他們代表盟軍取得勝利。艾森豪威爾對他的無理要求,斷然拒絕。

兩人爭吵得很激烈,儘管蒙哥馬利不是一次給艾森豪威爾難堪,但艾森豪威爾為了大局,對蒙哥馬利還是依舊的尊重。出於團結的目的,他答應將空降集團軍交由蒙哥馬利指揮。美軍將領對此大為不滿,尤其是巴頓,“這算什麼最高統帥”。

蒙哥馬利的“市場花園行動”失敗,艾森豪威爾也有責任。

艾森豪威爾取得了盟軍地面部隊的指揮權,蒙哥馬利心裡十分的不爽。在他看來,這是美國打壓英國的一部分,是公開的和英軍“叫板”。於是,他一改過去“膽小謹慎”的做法,制定了一個大膽冒險的計劃,這就是“市場-花園行動”。

首先,空降集團軍交由蒙哥馬利指揮,這是一個大顯身手的機會。一方面空降部隊在前方“開路”,地面沿著這條道路進入荷蘭,這是一個宏大的多軍種聯合作戰,足以吸引全世界的眼球;另一方面,可以充分顯示英軍的強大。

其次,減少倫敦遭受德軍V型導彈的攻擊。戰爭期間,德軍為了遲滯盟軍的進攻,向倫敦發射了一萬多枚V型導彈。造成人員的損失和恐慌心理還是很大的。只有快速推進,才能真正銷燬這些部署在荷蘭境內的導彈發射陣地。

更為重要的是,因為有重大軍事行動,盟軍的所有補給只得先緊著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群使用。無形之中,限制了美軍的行動,從而將盟軍的攻擊節奏牢牢地掌握在英國人手裡。此計劃一出,立刻遭到美軍將領們的反對。

雙方據理力爭,艾森豪威爾只得繼續“和稀泥”。不過他傾向於蒙哥馬利的計劃,因為地面部隊進攻過於迅速,致使空降部隊已閒置了50多天,準備好的18次空降計劃“泡了湯”。現在正是利用他們的好機會,順便檢驗一下空降部隊的戰鬥力。

“市場行動”順利展開,3個空降師按原計劃空投到指定位置,與德軍展開激烈的戰鬥。可是,緊隨其後的“花園行動”卻推進艱難,英軍第30軍遭到德軍的層層阻擊,根本無法突破。一個星期後,沒有後勤保障的空降兵被一一蠶食。

“市場花園行動”遭到滅頂之災,2萬人的空降部隊損失1萬多人,戰損比將近60%。這次行動失敗,蒙哥馬利應負主要責任,艾森豪威爾過於遷就英國人的做法,也難辭其咎。事後,艾森豪威爾做了深刻的反省,但蒙哥馬利始終不認錯。

如果,美軍沒有英軍,能夠獨立完成解放歐洲的重任嗎?歡迎大家討論和留言。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艾森豪威爾》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艾森豪威爾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人,他所處的職務雖然是最高軍事負責人,但功能卻更接近一個政治領導人而非軍事指揮官。用後世給艾森豪威爾的定義就是“軍人政治外交家”。

這個“軍人政治外交家”說白了就是和稀泥的,他必須中立在美軍與英軍中間,協調好雙方的關係,讓尿不到一壺的高級將領們能坐在同一張桌子上,共同謀劃盟軍的戰略方針。

可以說,如果沒有艾森豪威爾的居中協調,美、英、法軍擺一塊兒早炸鍋了。美軍的巴頓等人自北非起就相當鄙視以蒙哥馬利為首的英軍,認為他們都是群瞎指揮的蠢材。而戴高樂為首的自由法軍又與美軍關係極壞,因為美國更喜歡與維希法國勾肩搭背。英軍這邊也很麻煩,他們得到了最多的美國軍援,卻相當喜歡與美國搶功,還時不時理直氣壯的賣隊友。

你們說,如果沒有個不偏不倚的“總舵主”壓寨,盟軍還打什麼仗?無論是北非大登陸還是攻佔西西里,都涉及到好幾個國家的利益,同時還得為高級指揮官們的行為操心。艾森豪威爾很好的完成了這些令人抓狂的工作,他頂住了蒙哥馬利等人的奚落與鄙視,按住了屢屢要爆炸的美軍將領,還很好的在保留戴高樂面子的同時,讓這位自由法國領導人乖乖的靠邊站了,最後得到實際利益的總是美軍。

市場花園作戰是蒙哥馬利提出的,集合了盟軍幾乎全部的力量,動用了海量的戰爭物資,然而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空降”的行動,卻讓英軍指揮得一團稀爛,蒙哥馬利一再犯低級錯誤,美軍空降兵、英軍空降師被砸到德國裝甲師和大群步兵中間,下場悲慘無比。

市場花園的失敗,主要問題誰都明白,就是英國人又開始犯渾,企圖無恥的搶劫勝利果實。他們將戰爭主動權押在了一場豪賭上,希望能通過控制萊茵河的橋樑,一口氣插入德國心臟,然後可以最大程度的在戰後利益分配上甩開美國,還能搶在蘇聯人攻入德國前遏制住蘇聯的腳步。

結果英國人的算盤打爛了,他們戰略上機關算盡,戰役戰術上卻是個渣渣,不僅葬送了大批精銳的軍隊,連盟軍順風順水的戰略態勢也丟得精光。

但是我們要認識到,市場花園行動的失敗並不能算是美國的失敗,雖然他們也葬送了大批精銳空降兵不假,但毫無疑問這次行動讓英國急吼吼搶食吃的戰略破產了。我們也要明白,蒙哥馬利其實也沒辦法,他實際上是倫敦的傳話筒,貫徹的是倫敦高層的意志,結果輸得晚節不保。

這時候怎麼你能落井下石呢?成熟的政治家當然要成熟的看待問題,既然核心問題並非蒙哥馬利而是唐寧街,那麼艾森豪威爾就必須要拉攏面子丟光的蒙蒂,以團結自己的盟軍指揮部。

而英國高層經此一役後,實際上也喪失了一切主動權,相當的時間內他們都不能再做什麼了。如此美國人便可以將逆勢作為收拾更多利益的機會,最終踩到英國人頭上去。那麼有巴頓等人唱黑臉就行了,他艾森豪威爾當然要唱紅臉。

再說了,既然美國人已經拿到了實際的指揮主動權,英國人失去了指手畫腳的能力,那麼何必還與傻了吧唧的英國人一般見識呢?不如抬抬莊,哄著你一點,然後將你慢慢駕開,變成一個做不了事兒的擺件。這是艾森豪威爾的辦事風格,戴高樂就是給他這樣擺平的。

說白了,市場花園行動是場骯髒的國與國的政治博弈,它並不僅僅是場軍事戰役,政客們用各種套路和手段,藉由士兵們的鮮血來了次內部交鋒。最後黯然退場的蒙哥馬利得到了美國人的高帽子護住了面子,而美國人自己則悶聲掌握了政治上的勝利,這種黑鍋,艾森豪威爾背一萬口都沒問題呀。

後來艾森豪威爾放棄了讓盟軍進攻柏林,卻還擺出副急吼吼要進軍的樣子,搞得明明有攻城協議的蘇聯人發蠻似的攻克柏林,付出的犧牲簡直不忍目睹。你看,艾森豪威爾正是這樣一位敢於用“捨去”來獲得的領導人,無怪乎他能成為總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