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疫霾未除,步履不停——中日医院医务处的抗“疫”记录


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里尔克



谁也未曾料到,一座座空城,刻在了庚子新年的记忆中,成了一个时代的见证。樱花东街甲2号这个平素里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院落,也因为一场疫情瞬间变得肃穆与安静。

精诚合作,筑守防线

自2020年1月19日医院启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工作以来,医务处就在崔勇副院长的指导下实施了三级防控战略部署,应娇茜副处长带领全处11名职工,在院感办、院办、护理部、勤保处等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开始逐步构建一个全院无死角防控网络体系。

每一个人对来势迅猛的新冠病毒最初的认知都几近于“零”,医务处联手院感办迅速组织全院职工开展学习,通过现场培训及网络传播等多种途径,从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院内防控方案到院感防护知识,多层次、多维度的加深了大家对疾病的认知。

医护人员是患者生命健康的守护者,首先做到医护人员“零感染”才能有效的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防止病毒大面积传播。医院每天的人流量高达上万人次,门诊限流工作、病区合并管理、病房探视制度管理、重点科室人力资源支持……在应娇茜副处长的带领下各项工作都以最高的效率,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医务处的刘文婷告诉我们:“这个过程中,每天都会有各种突发事件、不理解、冲突、纠纷发生,压力山大,辛亏应处是一个思维敏捷、思路清楚、行动果敢的将领,她带领和指引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克服一切困难构建院内防控体系。我们要谢谢她的鼓励和指导,我们自己也成长了许多。”

中日医院是国家呼吸中心,众多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慕名而来,如何早期识别和诊断新冠患者,防止在院内形成交叉感染,是首要任务。基于此医务处迅速组建了由呼吸中心、急诊科、感染科、ICU、微生物实验室等多学科专家领衔的会诊团队,建立微信会诊机制,依靠强大的微生物实验室(北京市第二家具有核酸检测确诊能力),疑似患者在6-8小时内即可明确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在此期间需要预留出充足的隔离期,在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每次都只用3天时间就组建了一个隔离病房和2个综合病房投入使用。同时在疫情初期2天内就与上级部门建立了畅通的转诊流程和制度,至此,患者的就诊、会诊、疑似隔离、排查后收治、确诊后转诊的流程管理形成了闭环,它是整个防控体系(共由65个流程和制度构成)的核心内容。

抗“疫”工作不能停,其他急危重症患者的医疗需求也不能耽误,医务处克服重重压力和困难,对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手术、急性心梗、脑卒中、介入治疗、危重孕产妇救治等15个紧急医疗流程进行了优化和梳理,确保了特殊时期医院正常诊疗工作的进行。

我们从未见过如此安静的中日医院,这里是我们生活、工作的共同体。此时此刻,医务处的每一个人都在夜以继日的忙碌着,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我们的医院。因为秩序,因为坚守,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团队在困难面前的坚韧和团结。

京楚同心,携手抗“疫”

疫情爆发以来,应上级部门要求,医务处分别遴选上报了市级、区级新冠肺炎会诊专家名单,并负责新冠患者外院会诊的对接任务,此外,先后在院内征集5批相关专业医师驰援武汉一线。

这段日子,应娇茜副处长奔走于医院的每一个角落,医务处的每一项工作她都事必躬亲,从组建专家团队、腾空病房、疏解病人到构建流程、教育培训、沟通协调、与难缠的病人家属谈话…….连日来的奔波劳碌下,她消瘦了许多,大家都劝她多休息一下,她却说:“我们再苦再累也要扛过这段时间,否则出现疫情的大爆发,我们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抓紧时间查漏补缺,把网织密织牢,不能出现漏网之鱼,再坚持一下我们就胜利了。”1月21日,应处的爱人(北京医院 ICU副主任)作为北京医院第一批医疗队队长奔赴武汉,当时忙于工作的应处都没有来得及去跟爱人告别,应处说:“我心里是有准备的,国家和医院培养我们这么多年,这个时候病人有需要,医院有需要,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我们全家人都支持他去!”

医务处负责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工作的孙薇平日里总是热情大方、阳光向上,然而这段时间大家却很少看到她的笑脸:“这几天一听到《武汉伢》这首歌,我真的是忍不住想哭,同济医科大学培养了我,武汉就是我的第二故乡,那里也是我的家,现在真想去为她搭把手……”

2月4日,医务处的两位同志作为医院第四批医疗队成员奔赴武汉,应娇茜副处长为他们送行时说:“在武汉前线,一要保重自己,二要继续辅助临床做他们最坚实的后盾,这是咱们医务处每一个员工自始至终的信念与初心!”

是的,“无论身处何方,都要做临床最坚实的后盾”这就是医务处每一位员工的信念与初心。此时此刻,无论是身在武汉,还是留在北京,他们每一个人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用最平凡的方式,维持着医院的运行、维护着医疗秩序的井然。山川异域城不开,日月同天待春来,岂曰无衣万众起,与子同袍胜疫霾。



文字采写:中医妇科刘宝琴(宣传组)

素材提供:医务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