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最前線|支援襄陽的“心靈捕手”

房間變得幽暗、悶熱、逼仄,四面的牆壁不斷向中間擠壓,讓人感到呼吸困難、急促。

疫情發生後的一段時間內,刁某生活在這樣的精神世界中。她斷定,新冠肺炎正在侵入她的身體。

“我的症狀嚴重,必須要進重症病房。”刁某奔向醫院。

血常規、病毒核酸檢測、肺部CT掃描……多項篩查結果顯示:刁某未染新冠肺炎。

另一種疾病正在她的體內蠢蠢欲動。

“這是一種常見的焦慮症表現,醫學上稱之為急性驚恐發作。”遼寧援襄醫療隊隊員、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醫師王哲說,面對肆虐的病毒,像刁某這樣開啟“自嚇模式”的人不在少數。

疫情影響的不僅是身體。在襄陽,一場心理戰“疫”在同步進行。數次穿行於“紅區”,王哲們衝鋒在抗擊疫情最前沿,全力支援當地開展心理疏導和救援工作。

2月26日,接到襄陽市中醫院緊急會診的請求,王哲、王璐、王舒三名遼寧援襄醫療隊心理援助團隊成員走進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隔離病區,對一名情緒發生劇烈波動的患者進行心理干預。

“有人在監視我,我兒子的生命在受到威脅。”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後,患者朱某神經系統的防禦罩被突破,恐懼和焦慮在體內擴張,甚至出現幻覺。

王哲表示,朱某的症狀表現屬於急性應激障礙,在外界環境突然發生變化以後,他的情緒、意識判斷、記憶力產生了劇烈變化。

這種情況下,靠簡單的心理撫慰,例如“話療”,很難奏效。“而是要依靠規範的藥物治療才能使患者神經系統恢復正常。”王哲說。

隨後的會診中,王哲的團隊給予患者一些抗焦慮的藥物,予以醫學處置,患者情緒逐漸平穩。

在王哲看來,個體應對重大突發事件時,往往無所依從,緊張無助的情緒會逐漸蔓延。這時心理恢復的力量,可以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這也是這次心理援助團隊支援襄陽的意義所在。

不止患者,奔忙在襄陽疫情防控一線的醫護、疾控等工作人員,也因為節奏快、強度大,承受著不小的身心壓力。

“醫務人員的心理問題是我們團隊援襄工作重點之一。”遼寧援襄醫療隊隊員、遼寧省精神衛生中心的王璐和王舒表示,目前正通過組織線上交流的方式,讓醫務人員們相互鼓勵,溝通感情,增強心理上的相互支持。

截至2月27日,王哲的心理援助團隊已進行精神科會診11次,接聽患者諮詢心理熱線35次,主動回訪患者心理熱線200餘人次,微信平臺回答患者和醫護人員諮詢50餘人次。目前已覆蓋60餘名遼寧援襄醫療隊隊員和70餘名襄陽本地一線醫護人員的心理保健服務。

2月27日,在襄陽一社區有密切接觸史的隔離區內,正在瞭解病情的王哲和同事們接到了當地居民送來的一袋子“暖寶寶”。“聽說你們是遼寧來支援的,這是我們的謝意。”

這溫暖一幕讓長期從事心理治療工作的王哲感觸頗深,“其實最好的心理干預方式,是人性化的關愛關懷。”

應對疫情

如何做好心理防護

疫情期間,普通公眾能做些什麼力所能及的事,來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提高應對疫情的心理免疫力呢?

對此,遼寧援襄醫療隊隊員、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醫師王哲提出了幾點建議:

理性辨別、認清疫情

由於現代化的通信手段和自媒體的快速發展,關於疫情的信息幾乎是鋪天蓋地而來。然而個人識別信息的能力有限,信息可能會自相矛盾,有的甚至是謠言,不僅導致信息過載,而且導致不確定感增加。這種情況下,只關注權威機構、媒體發佈的科學信息,謹慎對待“朋友圈”的各類信息,來源不明的信息不閱讀,不相信,不傳播。

學會轉移注意力

找到合適的方式排解情緒。可以多看一看可以讓你開心的電視節目、電影,閱讀自己喜歡的書、找找有趣的段子、做一些適合自身體能的運動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與親朋好友增加交流

人們越在困難時,越需要親密關係的鼓勵和安慰。相互加油打氣、彼此溫暖支持,是獲得安全感、降低緊張感的保障。在感到不安、焦慮時,可以通過視頻、微信、電話等各種方式與親朋好友充分交流,傾訴感受,保持與社會的溝通,獲得支持鼓勵。既能疏導負面情緒,也能通過積極的情緒提高我們的免疫力,增加抵禦疾病的能力。

特派襄陽記者:董翰博 田勇

最前線|支援襄陽的“心靈捕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