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紀念品的男孩會15門語言,自家小孩學了半年還只會how are you

中國的快遞行業是個臥虎藏龍的地方,有的快遞小哥是飽讀詩詞歌賦,有的快遞小哥會解決顧客的作圖需求,甚至還能上開得了挖掘機,下得廚房炒菜。你永遠都不知道身邊飛馳而過的快遞小哥掌握哪種技能。

而那些旅遊區的街邊小樊,或許也有些異於常人的天賦。

有一個14歲的小男孩,為了兜售紀念品,他學會了至少15種語言。


賣紀念品的男孩會15門語言,自家小孩學了半年還只會how are you


有的女遊客聽說他會法語,用法語對他說“Je fais coucou”,小男孩流利的回覆了一句法語。

有的遊客試著說粵語,小男孩也毫不遲疑的用粵語來介紹他框裡的東西:“1個1美金。”

他還熱情的推銷著其他商品:“這個笛,不會吹我教你,不會不要錢。”


賣紀念品的男孩會15門語言,自家小孩學了半年還只會how are you


後來有顧客用日語、泰語、普通話詢問,都得到了相應的答覆。

最後男孩甚至問遊客有沒有用過抖音,還毫不羞怯的唱了幾句《我們不一樣》:

“我們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我們在這裡,賣東西給你……”


賣紀念品的男孩會15門語言,自家小孩學了半年還只會how are you



通過走訪瞭解到,小男孩名叫莎裡(Salik),家住吳哥景區斑黛喀蒂寺(Banteay Kdei)旁的村子,家裡還有爸媽、哥哥和弟弟。

莎裡今年14歲,讀9年級

哥哥16歲,讀11年級

弟弟12歲,讀5年級

......

原來柬埔寨的公立學校是半日制,放學後,那些富家子弟會去各類補習學校學習。而窮人家的孩子,只好去打些零工補貼家用。他們三兄弟都會多種語言。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莎裡這裡,生活才是他最好的老師。

為了生活,莎裡學會了15種語言。同時也學會了如何與陌生人溝通,這些技能是課堂上如何教授都學不會的。

而好多孩子報了英語班,也只是應付家長的一項任務而已,並沒有放在心上。不過是順著老師的ABC跟著讀出來而已。

我們且不說現代教育的方式有何不妥,回望過去,從歐洲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這樣的環境下,需要一個老師告訴那些工人們如何操作機器就夠了。不需要工人們有什麼創新,因為創新是交給那些發明家的工作。

然而這種傳授式的課堂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可是當今坐在課堂上的小孩們,未來都是有著無限可能的。我們卻一刀切的給予了很多很多,不管他喜不喜歡,接不接受。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並不是“教”,而是“育”。是給他一片土壤,給他陽光的方向,然後讓他自由生長。

而不是給他一個花盆,要求他只能長到一般齊。


賣紀念品的男孩會15門語言,自家小孩學了半年還只會how are you


我們拼命給孩子報英語班、拼音班、奧數班、鋼琴班,生怕他落後於同學,生怕別人考了滿分而自己的孩子卻在及格線徘徊。生怕別人才藝展示的時候百花齊放,而自己的孩子卻只能當看客。

我們恨不得代替他成長。卻終究無法阻攔他的朝向。

人們總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一直不明白,什麼是初心?什麼是始終?

為什麼我們總要以終點的結果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呢?

景區兜售紀念品的小男孩,未來就算賣紀念品又能怎樣呢?就是墮落和不上進嗎?

記得《心靈捕手》裡那個數學天才,每天都在做著工地搬磚的工作,好友勸他不要浪費天才,要用到真正發揮價值的地方。他想了好久好久。最後他不再搬磚,也沒有接受科技公司的高薪工作,而是去找女朋友。

誰知道他最後是不是泯沒在芸芸眾生之中呢?又有什麼關係?

數學家說世上少有這樣的天才。而這世上僅有一個自己。

為什麼不為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去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