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柳宗元的《江雪》诗,为什么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骑蜗牛走高速


诗人利用寥寥数字,触景深情,景色凄凄静静,情感惨惨戚戚,让读者身临其境并陷入深思,引起共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群山中飞鸟不见踪影,道路上行人路见人踪迹。孤舟中老翁披蓑戴笠,寒江上大雪纷飞垂钓。


不难看出,老翁钓的是鱼,但更是寂寞。

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谪居时所作,因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过着拘禁的生活。只好通过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此诗最妙之处,莫过于句句写景,同时又句句抒情,景不离情,情不离景,并且步步递进,将清高、孤傲,以及政治上的失意与郁闷之情推到了极致。

  • 首句写群山,但却用精准的数字“千”,没有鸟,却写“飞绝”。“千”为实数,却为虚用,让您在固定的数量上有着无限的遐想。本来没鸟,却写飞没了,寂静中待着生机,连绵不绝的群山中却没有一只鸟,“千”与“飞绝”前后呼应,更显寂静,情感降至冰点,奠定了感情基调。

  • 第二句与首句手法相同,“万径”与“踪灭”前后呼应,本无人,写人走没了。山、鸟、路、人本来是平平常常的景与物,相互配合之下,却有着无限的寂寞与幽静,实在巧妙绝伦。
  • 三、四句的“孤”与“独”,呼应了前两句的“千”与“万”,有了千、万,孤、独更顺理成章,没有千、万,孤、独就显得平淡无奇。四句句首字字呼应,这还有谁。

“寒江雪”只有三字,用在诗尾,却有着万字的作用。

寒江雪,让句句都有雪,江上一笼统,山上、路上也都被白雪覆盖,仿佛天下都陷入了沉寂,把所有的物与景,情与感,都带入了诗人自己的心境,读之则寒,想之则寂,引起共鸣顺理成章。

“蓑笠翁”就是作者,作者就是读者,读者就是“蓑笠翁”。

如此寒冷寂静的环境下,老翁心如止水,孤独垂钓,这正表达了诗人对老翁的赞美,不畏严寒,不可侵犯,也正是自身的写照,谪居的诗人,遭受了严似的打击却不屈不挠,孤独寂寞却不沉沦,自己的高风亮节正适合这美妙绝伦的“寒江雪”。感同身受的读者,进入了诗人的心境,也就变为了那“蓑笠翁”。

整诗看似简单,小学生都可以看懂表面意思,却意味深长,不细细琢磨,难以参透玄机所在。这才是真正的艺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诠释无边无际的情感。


语留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唐代柳宗元的诗。柳宗元当时被贬湖南永州,写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江雪》。本诗只有20个字,却能讲述着自已低落心境和当时永州的荒芜。这首诗是我小学印象最深刻的一首诗。我非常佩服大诗人,将20个普通汉字组成的一首诗如此有深度,如此有意境,如此有诗意。我们来剖析一下,先看他的每句开头的字都是量词或代表量词,千、万、孤、独这四个字从大至小,让大环境变成了小心情。千山的鸟,万径的人,孤舟的老翁,寒江的雪,本来这几个名词不怎么相连,却让他用几个动词形容词给接活了。飞、绝、灭、钓、寒。千山鸟飞本来是好的景象被这一个“绝”字打入了冷宫。万径人踪代表繁华又被这一个“灭”字,变得死气沉沉。在前面两句心如死灰的诗句的照应下,第三句,孤舟蓑笠翁,实际是比作自已的处境。一条孤独的小船坐着一个孤独老翁,在干嘛呢?“独钓寒江雪”,第四一个总结。每座山上连鸟都不飞了,每条路上早就没人走了,偏偏一个孤独的老头在寒江去钓什么呀,很多人会说在钓鱼,但是柳大师为什么要说钓“雪”呢?这个雪字就说明了鱼很难钓到,而且为了生计不得不去钓。这就显示柳大师是真正用字高手。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同意我的观点,请关注我,有粉必回。


劲兴


柳宗元的《江雪》诗,为什么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答案很明白,就是因为这首诗蕴含了典型的“诗歌美”和“情感美”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由于他的诗歌美,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进而让读者体会理解到诗歌内在蕴含的情感美,从而进一步引发了读者的内心共鸣。


《江雪》的对仗、衬托、用字美

其一,用字精炼

前面两句,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实际上未必有千山,也没有谁算是不是有万径,这里运用了夸张手法,表现了范围之大,一下子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天地俱在的感觉。

柳宗元当然不是学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他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起到一种衬托的作用。有了“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了种一下子把读者想象的焦点,瞬间拉到了茫茫风雪中的一叶孤舟、一个渔翁身上的效果。


其二,对仗考究

古诗一般都讲求对仗,虽然对仗不是诗词美不美的标准,但是有对仗,诗歌就有一种郎朗上口的美感。

《江雪》诗中,“千山”对“万径”,“鸟飞绝”对“人踪灭”;“孤舟”对“独钓”,“蓑笠翁”对“寒江雪”。你看,对仗是何等工整,使人读之,每每有一种想要摇头晃脑,不忍停口的感觉。

纵使对比“诗圣”杜甫,柳宗元《江雪》这首诗的用字功夫也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不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愧属于文宗层次的人物。


《江雪》的平仄韵律美

《江雪》的平仄,很多人觉得不是很顺口,特别是第四句的“雪”(仄仄平平仄),但其实这可能是历史演变的缘故。

现在的普通话,很有可能并非当时柳宗元所用的语言,但是如果用现在的“粤语”,也就是古汉语来读的话,“雪”变为入声,则整首诗歌平仄就符合了。同时,用粤语朗诵这首诗时,由于“绝”、“灭”、“雪”三字都入声,“绝”“灭”“雪”在粤语中是又押韵的。这时候《江雪》就更具一种韵律美。


《江雪》的离尘感,是很多红尘中人的向往

《江雪》刻画了一幅图画: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白雪世界是如此的一尘不染,没有飞鸟走兽,没有人烟足迹,世界万籁无声;但是偏偏有个渔翁的存在,你不知道渔翁从何而来。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心中构造出来的、在当时社会当时世界不可能有的一个幻想境界。这样的世界,不正是我们很多人都向往的吗?无论你生活在都市,还是农村,总避免不了有很多烦恼、很多喧闹、很多琐碎的俗事,面对这一切,有谁不曾经在内心中构造过《江雪》这样的一个远离尘世的世界。

所以当读到《江雪》这首诗歌时候,内心能不产生共鸣吗?


《江雪》流露的孤独,引发人孤独的共鸣

与魏晋陶渊明相比,桃花源只是隔世,但是还是热闹的,桃花源有老人小孩,有鸡鸭家禽。然而柳宗元却连多余的连一个动物都不要,其他一个人都不留下,他只要一张孤舟、一件蓑衣、一定斗笠、一把钓钩,还有漫天的飞雪,雪是寒冷的,但是雪又是洁白的。

寒江里面有没有鱼?谁也不知道,柳宗元在乎的只是这份感觉。

柳宗元得到了宁静,得到了独处,但是也得到孤独。

独孤恐怕每个人心底都有的感觉了,人老了会孤独,热闹后会孤独,挫败后会孤独,思念时会孤独,无人倾诉时会孤独。。。。。

那么,当你读到这首《江雪》时,能不对诗中流露出来的孤独感共鸣吗?

谢谢~


文药书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绝句,题为《江雪》。这首以白描手法创作的二十字诗,犹如眼前之景直接入诗,柳宗元信手拈来,似乎并无十分独到与奇特之处。然而,这首五绝却引起了诗坛乃至政坛的强烈共鸣。后世读此,也为柳子厚这首“小诗”而深深折服,其中,苏轼、苏辙兄弟的评价最高,也最到位。

苏东坡先生的题跋说:“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东坡先生何其大才,竟然自愧不如,说自己的天赋达不到这个水准。

苏辙在《对床夜语》中赞道“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钓雪》一诗之外,极少佳者。”原来这首绝句并没有命题?还是苏辙有意无意的改了标题呢?我倒以为,苏子由的《钓雪》比《江雪》更妙。苏轼只说自己的天赋写不出这样的诗,苏辙干脆说这首五绝力压全唐。别看大唐诗人如过江之鲫,但极少有人写出这样的五言绝句来。

那么,为何这首只有二十个字,又以白描手法写的一副雪景的绝句,为何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引起了苏东坡这等大才子如此共鸣呢?

绝唱,雪景如在目前

这句话,是明代桂天祥在《批点唐诗正声》中,对柳宗元《江雪》的评价。与苏东坡兄弟一样,桂天祥也认为,这首诗是“绝唱”。然而,《批点唐诗正声》是一部专业的唐诗点评,必须全面的对唐诗进行客观的评价,这与苏东坡兄弟所站的立场、审视的角度就不一样了。桂天祥的这句点评,一句话就点明了《江雪》所描写的场景,告诉读者,写雪景大概就被柳子厚写绝了。后人再写雪景,也就很难超越这首五言绝句了。但是,《批点唐诗正声》却并没有说,《江雪》四句都能力压全唐。

我认为,说写雪景是绝唱,《江雪》当得起。不仅柳宗元之后,还是柳宗元之前,以五言绝句写雪景的,似乎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准。不过,比柳宗元稍早的刘长卿,也写过一首有关雪景的诗,题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其四句是: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五绝其实也非常好,非常绝,同样是以白描的手法,写了雪景,其意境也是十分高古清雅,同样可以把读者吸引到诗的意象之中,产生心里上的共鸣。刘长卿写的是暮色中的雪景,远山苍白,雪景开阔,衬托了孤寂的被大雪笼罩成白色的贫家小屋。孤独的行人在雪夜中独自归来,雪地上留下了一串寂寞的脚印。柴门中传出的犬吠声,打破了雪夜的宁静,但却更增添了风雪之夜的沉寂,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假如说,唐代以五言绝句写雪景,刘长卿这首也是不遑多让。仅从画面意境来讲,不在柳宗元之下。

如苏辙所言,柳子厚的《江雪》倘若改做《钓雪》,恐怕更能凸显主题,更能衬托雪景,更能让孤舟独钓的老人体现柳宗元当时的心境。

柳宗元在《江雪》中,把雪景的场面写得更加大更深邃。与刘长卿的那首五言绝句相比,这是一动一静的两幅绝佳雪景图。刘长卿在画面中赋予了声音、动作,以此来反衬雪夜的寒冷、宁静。柳宗元的画面却几乎就是静止的,所有的鸟儿都不见了踪影,所有的路上都没了行人。即便是那个独自垂钓的老者,也是孤独静止的,大冬天的能钓到鱼吗?他又能钓上几条鱼呢?没有鱼儿咬钩,便很少有动作,同样是一幅相对静态的场景。

我觉得,因为有刘长卿这副寓动于静的雪景图,才有柳宗元那首孤独寂寞,一切似乎都凝固了一般的雪景绝唱。这可以说是一种超越,但都是当世绝唱,两首诗都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各具千秋,没有第一。

其实,柳宗元超越前人的,并非只是一副雪景图。能够引起更广泛共鸣的,还是《江雪》所蕴含的深意。

蓑笠翁“力压”夜归人?

北方有冰钓,南方却没有雪钓,这个天气,是没有人去河里钓鱼的。然而,江面上却有一只孤独的小船,船上坐着一个带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者,在漫天大雪的江里钓鱼。

从这首诗的前两句来看,四周万籁俱寂,也隐含着路上连一个行人的脚印都没有。那么,这个老者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难道他就住在船上吗?他就是一个渔民,平日里也在这条江上以捕鱼为生?假如他就是居住在这条船上,那他有没有家人呢?

如此一联想,这位孤独的垂钓老者,便更让人感到孤独如一阵裹夹着寒雪的冷风,扑面吹来,让人从心底里感到凄凉。

刘长卿诗中的那个“夜归人”,不管他是谁,也不问他从哪里来。毕竟,他是回家了。家中肯定还有家人,虽然即将推开的是“柴门”,但屋里当可避雪驱寒。那么,寒江孤舟上的老者呢?

这个老者在风雪弥漫中难道无家可归,没有亲人,只有那只不能避风遮雪的小舟相伴。也只能在鱼儿也几乎绝迹的江面上试试运气,能钓上一条鱼,是不是能够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度过饥寒呢?

柳宗元没有给出答案,因为,所有的生命似乎在这一刻都凝固了。在大雪弥漫之中,别说“人踪”,“万径”又在哪里?

《江雪》通过这样一个孤独的蓑笠翁,将整首诗的意境陡然拔高。以第三句的奇妙承转,引导读者陷入无穷的思绪之中,为这个孤寂无助,四顾茫然,钓雪寒江的老者感到无限的饥寒和凄凉。

但是,那位孤独的老者为何窘迫到冒着风雪严寒去江中钓鱼呢?

柳宗元于凄凉之中寄托希望

《江雪》是柳宗元谪贬永州时所作,正是其人生低谷落寞之时。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翰林待诏兼度支使、盐铁转运使王叔文联合王伾、柳宗元等人,发起永贞革新,推行政治改革。这场改革因为“永贞內禅”而突然被终止,王叔文被赐死,王伾、柳宗元等九人悉数被谪贬到边远地方任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柳宗元则被谪贬到湖南永州任司马,这里,当时有“南荒”之称。

公元805年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接到诏令,再贬为永州司马。远离了朝廷,与志同道合者天各一方,在南荒之地孤独一人。到达永州,柳宗元暂居住在龙兴寺。半年之后,母亲去世,柳宗元便更显得孤寂苦闷。其实就是那个钓雪的蓑笠翁,写的就是诗人自己。

此时的柳宗元虽然才三十几岁,正当人生迈向事业颠峰的最佳时机。因为追随王叔文变革,从京官而一落千丈,来到这荒凉之地。心里巨大落差,使他感到孤独无助,同道死的死,贬的贬,还有谁能够记得这个永州司马,使之重归朝堂,再展才华呢?柳宗元此情此境,正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这只“孤舟”上,柳宗元孤寂的生活、“独钓寒江雪”。

以诗言志,诗言心事,柳宗元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加之自己卓越的诗人才华,便是苏东坡所说的“殆天所赋,不可及也”。柳宗元感慨自己,把心中的落寞孤寂写得淋漓尽致,这才引发了仕途沉浮的诸多文人的赞誉和共鸣。而诗评家们却并不十分以为然,清代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就这样评价柳宗元及其《江雪》:

余谓此诗乃子厚在贬时所作以自寓也。当此途穷日短,可以归矣,而犹依泊于此,岂为一官所系耶?一官无味如钓寒江之鱼,终亦无所得而已,余岂效此翁者哉!

徐增批评柳宗元留恋官场,垂钓实则钓官。徐增说,既然如此苦逼,不愿意在鸟不飞,人不至的地方呆下去,何必像一叶孤舟那样依泊于寒江呢,归去即可。

从这则诗评中,可以看出,当年苏辙也是读懂了刘子厚这首绝句,因而,命题为《钓雪》。

自然,雪是钓不上来的。此后十年中,柳宗元屡次请求回京,但朝廷就是不予重用。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回京,但却立即被改贬柳州刺史,在长安呆了不到两个月。四年之后,唐宪宗再诏子厚先生进京,但是,这年十一月,柳宗元病死在柳州,时年四十七岁。

虽然“永贞革新”有其积极意义,但王叔文的评价却非常不好。《旧唐书》说他妖言惑众,《新唐书》则更直接的说:“叔文沾沾小人,窃天下柄,与阳虎取大弓《春秋》书为盗无以异。”

从历史的评价中,似乎也可以读到,柳宗元为何要做“孤舟蓑笠翁”,于寒江“钓雪”了。

今天,我读这首诗,其实并没有在意它的历史背景和写作意图,仅是从艺术表现上,欣赏它的凄凉之美、孤寂之美、无奈中追求希望之美。这首五言绝句的艺术成就是毋容置疑的。

若我选择,以五言绝句写雪,更愿意推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为绝唱。刘随州仕途同样坎坷,还曾遭诬陷入狱。但是,在人生最苦寒的时候,毕竟有归去之意,愿意在风雪之夜,回归贫寒白屋。

郑板桥有联云:“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大抵如斯。


绿野萍踪01


首先说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江雪》这首诗通过短短二十个字便为我们勾绘出雪域万里、孤翁独钓的辽阔画面。群山连绵,放眼望去极目皆为一望无际的雪白,在这个雪白的世界看不到飞鸟也看不到人影,整幅画面留下的只有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的老翁。诗人通过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雪域万里荒无人烟与江上老翁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老翁的孤独与诗人内心的落寞,同时也映射出作者抑郁不得志的愤懑。

为什么《江雪》这首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呢?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事事都被人理解、顺心如意。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四大喜事,因为能够做到的人非常少所以就显得弥足珍贵,人生难免抑郁不得志,当我们的志向不被人理解时,心中难免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再品此诗不禁感同身受不能自已。



写诗填词的小毅


唐朝诗人柳宗元这首五言绝句,为什么两千多年来,都能引起不同朝代人们的共呜?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明白,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是纯粹抽述寒江独钓的自然景观,还是曲折抒发作者逆境独立的抱负情怀?从柳宗元写这首诗时的遭遇看,应该是后者。

柳亲元本来在京城为官,但因参予“永贞革新”运动遭遇失败,被贬到几千里外的湖南永州,当任一个司马的闲职。同僚排挤,下属冷眼,刚来时竟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寄居在寺庙里。同来的母亲和女儿,不久后相继离世,且永州环境恶劣,经济落后,条件艰苦,贬官一个,孤身一人,在这样的地方,无异于陷入了绝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其说是诗人眼中的自然环境,不如说是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

但诗人却没有倒下,没有退缩,而是在逆境中艰苦努力,为永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受到了永州人民的爱戴。这是后话,这里不提。

人生在世,谁能保证自己一帆风顺?征途有险,哪一个奋斗者会不能意料?人情冷暖,又有哪一个失败者没尝过滋味?鸟绝人无,毫不理会,这是何等冷静的淡然!孤舟蓑笠,寒江独钓,又是多么坚强的悠闲!此等品格,怎能不叫追求者敬佩!此等情怀,又怎能不让过来人动心!所以说,这首诗之所以能让人共鸣,与其说它的意境容易让人领会,不如说众人的心境能够与诗人的相通。

(图片源于网络)


甲辛


题主好,《江雪》这首诗也是本人特别喜欢的诗,所以浅谈下个人看法。

原文如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们就直奔主题,说说为什么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柳宗元

柳宗元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虽然他的文章的成就大于诗词,但是他的诗词里同样体现了理性,犀利,讽刺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不管是当时的人们,还是现在的我们,都是受追捧的,尤其是在人们对社会的大环境产生不满的时候,更能产生共鸣。

而柳宗元其人对于百姓来说,是一位好官,他参与的“永贞革新”,是为朝廷和百姓做实事的。可惜事与愿违,革新失败后被贬,至此以后,他的仕途就再没有达到能够让他一展抱负的地位。而这样一位被当时的腐败政府所压迫的好官,是被人们所认可的,而他的作品自然也同样被世人所认可。

如果一个作品要让人产生共鸣,那么首先必须被认可才行。

江雪

这首诗是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司马,过着被管制和软禁的生活的时候所写。

前两句是描绘的幽静寒冷、孤立无援的场景。“千山”所组成的群山之中,连一只鸟都没有,“万径”所构成的地域里,居然毫无人迹,如此恶劣的坏境是怎么造成的呢?所以看似写景的诗句,充分发挥了诗人文笔犀利、极尽讽刺地写作特点。

后两句写的是人,其实作者表达的场景极其简单:一人、一舟、一鱼竿。而正是这极致的简洁,反应出了作者内心的清高、性格的孤僻。作者在前两句中,所提到的,被当时正大步走下坡路的社会所造成的恶劣环境中,还能出淤泥而不染,过着与世无争的自由生活。这正是当时的人们乃至生活在功利社会的我们所向往的“世外桃源”。

短短二十字,即描绘了当时现实社会的腐败场景,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深入人心的诗句,想要人们不产生共鸣都难。

大环境

这里说的大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当时的社会背景在前文中已说过,腐败不堪、贪官横行。而当时的人文方面,其实喜欢诗词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诗在唐朝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作为科考的必考项目,由此可见,在当时的人们心中,诗词是被广泛流传和认可的。

那么现代社会呢?我前文中也说过了,我们现在已经变成了功利社会。在这个一切以利益为先的生活中,人们感到了厌烦、疲惫,但是又不得不这样。所以内心中都向往着一种清净、无为、与世隔绝的生活,而《江雪》就是给我们这样一幅画面,即使是虚幻的,也满足了很多人的内心思想,使得他们知道,向往这种生活的大有人在。至于人文方面,其实不必多说,以现在人对古诗词以一种仰望的角度去看待,就可看出,诗词在现代人心中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文化。

综合来看,被认可的人所写的被认可的作品,又符合人们的内心思想,所以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探讨。

(文中图片转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之,立删)


悟不悟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这首《江雪》之所以引起人们共鸣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所处写作时期。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请问填写什么龙飞凤舞


这首詩在五言绝句中属上乘之作,从字面上去看,已经是美不胜收了,再从意境上更进一步的去理解,就会看到作者当时的胸怀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藉河东(山西永济)人,人又称为柳河东。曾协助王叔文等改革弊政,反对宦官擅权等,后来宪宗即位,随即被贬。文学造诣很深,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们来看看柳宗元的原詩是怎样去写的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在千山万岭中,鸟都飞得绝迹了,在条条的小路上连人的影子都没有,只在江水中有一艘孤零零的小船,船上有位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正在冒着漫天的大雪在静静的垂钓。

詩中前两句描写景致,用的是对仗的笔法,字字珠玑,句句对仗,不仅景色写得很美,文字也是整齐工整,使阅读者心旷神怡。后两句借描写一个在大雪天孤舟独钓的蓑笠翁,比喻自己像蓑笠翁一样的孤独和寂寞,但又同恶劣环境的对抗的内心感受。

谢谢悟空问答平台!谢谢大家对我的鼓励支持!




封护胜463


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先来看柳宗元的这首《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首家喻户晓的短诗。千山万岭不见飞鸟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足迹。一叶孤舟,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著名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它为什么能够引起其人们的共鸣,我们来分析一下。

这首诗是作者在其被贬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极大刺激和压抑,诗情或说是灵感爆发,写下这首借描山水之景,抒孤傲之情的著名诗句,以发泄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郁闷和苦恼。

我们在拜读完柳宗元的诗作会发现,他的诗有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客观的境界写得比较幽僻清冷,而诗人本身的主观意志则显得寂寞、孤独和不识人间烟火。

这首诗之所以让人心潮澎湃,不仅在于写作手法上万般讲究,更在于其内容万般优美,是诗又如画。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寂静,一尘不染又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性格却又如此孤傲。这是因当时的社会背景而产生并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觉,虚无缥缈远离尘世。从诗的描述,吓咋一看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仔细的推敲会发现,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这个背景要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显得越发突出了。

用词手法上,我们看,“千山”、“万径”,不是随便来的,而是为了给下面的“孤舟”和“独钓”作陪衬用的。结构的严谨更是一绝,“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非常常态化的字词在这里经过巧妙的搭配,变得一下子太极端和太绝对。一种不可思议的场景一下子就展现了出来。

接下来的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由于上两句的衬托,场景急转180度,有浩瀚回到平凡,给人一种由天而降下来的感觉,诗情画意,好不爽惬。远景到近景,幻觉到现实,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又静如止水。怎么描述都不为过,怎么描述都不尽然。

如此的手法,如此的境界,怎不引起人们的共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