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柳宗元《江雪》里,既然已经“人踪灭”了,怎么又冒出个“孤舟蓑笠翁”呢?

蒋新国


人家孤舟蓑笠翁是没下雪前去钓鱼的,结果坐下来就开始下雪下雪下雪,人的踪迹被覆盖了无痕迹,百鸟因寒冷也不欢唱了,所以独钓寒江雪[捂脸]


南蛮子403512271


既然已经“人踪灭”,怎么又“孤舟簑笠翁”呢?

提问者无非是说,“人踪灭”,不就是没有人的踪迹吗?怎么又有一个“簑笠翁”。这个簑笠翁不就是人吗?

看看柳宗元的原诗吧!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将它翻成白话:

所有的山上,飞鸟都绝迹了;所有的路上,行人都不见了。只有那寒江上、飞雪中的一个老翁,站在船上、穿着簑衣、带着斗笠独自垂钓。

我们仔细吟读两遍后发现:在这首短短的小诗中,不仅“人踪灭”,而且“鸟飞绝”。但是,“人踪灭”的是“万径”,“鸟飞绝”的是“千山”。这“孤舟簑笠翁”,是在“寒江”之上“独钓”,并没有在“千山”,也没有在“万径”。这个提问为什么这样奇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怎么会这样问呢?


与其讨论这个问题,不如欣赏这首小诗。柳宗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写这首诗呢?事情是这样的:唐顺宗永贞二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牵头的革新运动。保守派和宦官极力反对,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名为司马而毫无实权。连住处都没有,不得不在龙兴寺的西厢安身。自从被贬到永州,柳宗元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只好寄情山水,以寄托自己的清高孤傲的情绪,抒写自己官场失意的苦恼。由此,他怀着忧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好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看不见“鸟飞”的不是一两个山,而是“千山”;看不见“人踪”的也不是一两条路,而是“万径”。鸟都到哪儿去了?很明白,躲到窝里去了;人都到哪儿去了?很明白,藏在家里烤火,甚至于藏到被窝里睡了。为什么呢?怕冷!一个“绝”字,一个“灭”字,把这种凄冷孤寂的情景写到极致。这些“鸟”“人”隐喻着什么呢?就是那些保守派和那些宦官。“鸟”“人”怕的是“冷”,保守派和宦官怕的是既得利益的丧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一个大大的背景,预示着保守派和宦官的势力是很大的,没有强大的力量对付之,革新就不可能成功。


从来,真理在开始时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发现真理的人是少数,所以,先进的理念要取得胜利,总是要付出很多很多的代价甚至生命。只有新的理念逐步被较多的人承认了,革新才有可能顺利地进行。“孤舟簑笠翁”就是这个坚持真理的形象代表。他不怕寒冷凄凉,坚持在这“寒江雪”中钓他的鱼。其实,他不是钓鱼,他是想“钓”同盟军。一旦革新派蓄积了足够的力量,那就再次开启革新的航程。因为,社会发展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只有向前,才会给大多数人带来好处。“雪”花飞进了“寒江”,温度不下降到更低的程度,是不可能结冰的。但是,随着量变引起质变的变化,江上总有结冰的日子,革新的春风也会吹拂过来。历史车轮总是要向前走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给这首诗提供了广袤无垠的背景,而“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这广袤无垠背景中一个特写镜头。似乎作者站立在“万里雪飘”的广大环境中的某一个高地上,俯视着江心的一个小景。其实,那个“孤舟”中的“簑笠翁”正是作者自己!

已经“人踪灭”,又有“簑笠翁”的疑惑不知释怀了吗!


用户60397079085


雪在不停的下,柳老先生来到江边,欣赏美景,放眼对岸,山岱起伏,人踪皆无,晴日江面上一群群的鸟儿已不见,天空中唯有雪花飞舞,想到自己仕途不顺,看到萧杀寒冬中的此景,烦闷之心稍舒,久久不愿离去,长时驻足,不知何时雪已停了,再望对岸,江边一棵老歪脖子树,象一个戴笠披蓑的老翁,一动不动的坐在岸边,正在垂钓,江心有一座小岛,貌似船形。眼观此情此景,大诗人来了诗兴,诗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俞远通


问题:有人问:柳宗元《江雪》里,既然已经“人踪灭”了,怎么又冒出个“孤舟蓑笠翁”呢?


前言

柳宗元《江雪》一诗是五言绝句种的精品,四句都是写景,但是景中含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前面说无,后面说有,在古诗中其实很常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是整幅画面的背景

在图画、摄影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象我们称之为背景。

在江雪一诗中,前两句是背景,孤舟蓑笠翁是主要景物,用今天的话说处于c位。

诗词基本就是把情和景的安排好用以表达主题。诗中的景物类似于画面中的景物,有远景、有近景,有宏大的景物,有细微的景物。

例如江雪诗中,远景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近景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种景物的安排,可以衬托出渔翁的孤单与寂寞的身影,其实更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二、省略与转折

诗家语中,常有省略的现象。这首江雪也可以理解位:千山万径,鸟无踪人无迹,唯有一个老渔翁在垂钓。省略了“唯有”二字。

这种前面否定,后面转折的现象在古诗中比比皆是,例如:

白居易《见元九悼亡诗因以此寄》:
夜泪闇销明月幌,春肠遥断牡丹庭。人间此病治无药,唯有楞伽四卷经。

第三句不是说没有治病的药方了吗,第四句又给出了一个药方: 楞伽四卷经。意思是除了...就没有了,倒装用法。

施肩吾《金吾词》
行拥朱轮锦幨儿,望仙门外叱金羁。染须偷嫩无人觉,唯有平康小妇知。

第三句说没有人发觉,第四句却说有一个人知道。

韦庄《登咸阳县楼望雨》
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尽日空濛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

第三句说看不到什么东西,第四句却说,(只有、除了)天空中飞翔着一行大雁。

结束语

修辞学中 有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的区分,诗家语不可与论文、散文的语法相提并论。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万径人踪灭,就是说很多路上都没有人的踪迹了,10001条上还有一排脚印。就是钓鱼者的脚印。还有一个就是老头儿划着船来的,还有一个就是老头儿常年住在船上。还有一个就是老头儿昨天来钓鱼的,一晚上都没回去,结果第二天下大雪了。😂😂😂😂😂😂😂😂😂


向正义人鼓掌


没啥问题,闲得无聊,钓雪钓到成雪人,懒行懒动径无踪,许是老柳最美的遇见吧,鸟儿不拉屎的寒江竟会有一舟一人从心上掠过……人踪人踪人踪灭,飞绝飞绝鸟飞绝。


惊鸿一8一


千万不要随便胡说而毁了这首诗的意境,这是古诗中我非常喜欢的一首。对于一个北方人来说,尤其是小时候在乡下农村里长大的人来说,那时候的冬天真的呢能够深刻体会到诗中的意境。白雪皑皑的田野和小山,一个人也没有,世界就像进入了童话模式,静悄悄的,我都想融化在这白皑皑的世界里。后面两句更是神来之笔,在这样的环境里,一片孤舟、一个老人、一片江雪,更加加深了诗的意境,让人赞叹不已。每次读到这首诗,总是感同身受,意境满满,叹为观止。


哇啦456


这首诗是诗人遭贬谪后的孤独绝唱。不知你发现没有,藏头是“千万孤独”,藏尾是“雪翁灭绝”。整首诗是写诗人的心境中的强烈孤独之感,己到了快要灭绝的程度。

整首诗贴合“孤独”的主题,也非常符合自然细节,“人踪灭”是写的陆上的情境,“簑笠翁”是写江上的情境,也是作者自已。如果一个人都没有,谁记下的这雪景!!谁在雪中忍受孤独!!


李风辰


又一个闲的蛋疼的


二七塔下


老柳可是大家,而且不是别的什么大家,而是文学大家,专门为当世乃至后世提供文学智慧的,这就很不得了,谁也比不上,当今之人,连他的一根汗毛也别想比得上,只有我除外。

老柳这首诗作,真可谓千古绝唱。四句头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倒过来就是“独孤万千”,也非常通顺。

作品中的那个老翁,也许是老柳本人。他是为了生计去钓鱼吗?我看不是。作品中明确的说“独钓寒江雪”,可见不是钓鱼。那么寒江雪能钓吗?显然不能。不惟寒江雪不能钓,天上雪更不能钓。

但是当我们远远的看到有人坐在河岸边钓鱼,首先会想到什么呢?会想到一种境界,一种天地皆净,万籁俱寂的境界,这就是自然之美,不带一点儿人为修饰人为雕琢。这种美是古典之美,自古美到今,而且会永远美下去,直到万古千秋。

这种美一直都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人多的地方也有,只是被人糟蹋了,破坏了,就像今天这样子,把天地图画糟蹋殆尽,而且不知止,还在死劲儿糟蹋,美其名曰发展。

老柳描绘的地方是圣地,是天堂,是净土,但愿我们都能来到这个地方,开启一场净化心灵之旅。

如果你找不到这么一个地方,那么就把老柳的这首诗装在心里吧。也可以浓缩成一句对偶联:野渡雨来风戏水,空山雪飞月照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