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戴梓康熙年間就發明了28連發的“機關槍”,為何反被流放寧古塔?

王昆立


在回答該題目之前,筆者首先要糾正題中兩處錯誤。一是戴梓發明的是連珠火銃,並非機關槍。儘管題主將機關槍打上引號,但兩者相差甚遠實在不得同語。二是戴梓流放至盛京(今瀋陽),而非寧古塔。雖均屬極北之地,但盛京乃清朝重都,它和寧古塔的關係就好比現今的省會與村鎮。實際上戴梓在康熙年間發明的火器不止連珠火銃,他還發明瞭威力更大的沖天炮,他的這些發明不僅大大加強了清朝的軍事實力,還為清朝在國際上掙足面子。按理說以他的功績定然十分受寵,更何況康熙對軍事和國際關係相當重視,那為何他會被流放?

<strong>

客觀原因:當一個優秀的人遭到小人嫉妒時,危險便悄悄降臨。

主觀原因:正義之人似乎如出一轍地剛硬、耿直、不通人情世故。

戴梓號稱我國古代的火炮專家。他自幼聰明過人、又勤奮好學,且愛好廣泛。在父親的影響下,少年時期喜歡上機械製造。他經常在學問之餘動手製造火器,不僅種類多,還能射中百米以外的目標。清康熙十三年(1674)吳三桂起兵造反,康親王傑書奉命率兵前去平定。戴梓棄筆從戎,隨康親王出征。由於他在出徵時為康親王出謀劃策且將連珠火銃獻於康親王,所以班師回朝後便得康熙重用。

實際上這個時候康熙對他只有賞識,還算不上喜愛。直到康熙二十五年(1686),荷蘭政府派使者前來“訪華”,為表誠意帶了許多貢品,其中含有“蟠腸鳥槍”。而康熙為彰顯大國風範便命戴梓仿造了10支一模一樣的槍,並回贈給荷蘭使者。過了不久,康熙又讓他仿造“佛郎槍”(西班牙、葡萄牙所造的炮),他僅花五天時間就完成了。

第二年,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曾向康熙炫耀他們國家發明的“沖天炮”(又稱“子母炮”),並誇下海口:“沖天炮”只有比利時人能造。然而他花費一年的時間都沒有造出來,可戴梓只用了8日便大功告成。“沖天炮”造好後,康熙率眾臣親臨現場觀看試射,只見“沖天炮”的火力威猛,彈無虛發。康熙龍顏大悅,極力嘉獎。不僅為此炮賜名為“威遠大將軍”,還下令把戴梓的名字鐫刻在炮身上以示紀念。“沖天炮”在往後許多戰役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戴梓至此則深得康熙喜愛。

但喜歡又如何?君王的臉翻起來比書還快。“沖天炮”事件對戴梓來說是喜又是悲,南懷仁因為此事顏面盡失,對戴梓恨之入骨。另外由於戴梓剛正不啊、直言不諱,在朝中得罪過不少人。所以南懷仁找準時機,尋找盟友——陳弘勳(張獻忠的養子),與他一同陷害戴梓。當時清朝嚴行海禁,他們就趁機給戴梓戴了頂“私通東洋”的帽子。聽到與東洋有關,康熙勃然大怒,不顧之前的功勞直接將戴梓流放到至盛京。

戴梓流放後的生活十分困苦。每逢盛京的冬天,他只能“夜擁敗絮臥冷炕,凌晨蹋冰拾榛子”。好在他才華橫溢,還能靠賣字畫維持生計。這種生活長達了35年,他每日盼著皇恩浩蕩,得赦回京。可盼了35年,也未能再回故里,最終客死他鄉。縱觀他的一生,他時刻堅守自己剛正不阿的品性,並將生活情感寄託在詩作中。正所謂“磨劍半生虛售世,著書千載枉驚人。”


鄧海春


這個問題可笑的要死。

戴梓這個自來火槍,根本不是他自己發明的,而是仿製昂立亞國進貢的琵琶鞘燧發槍,就是下面這貨。

這是故宮收藏的琵琶鞘燧發槍,昂立亞國其實就是英格蘭,所以說這種火槍的專利是屬於英國的。當然,這種槍的特點就是在槍托開兩個空間,一個空間作為貯存彈丸的彈倉,一個是貯存發射藥的藥倉。彈倉和藥倉由機輪和槍膛連接,由擴機將彈丸和發射藥推入槍膛,再扣動扳機燧發發火。


彈倉和藥倉

機輪
再補一張圖,連珠火銃內部結構

這種槍的優點很明顯,只要一次性將彈倉和藥倉貯滿,就可以省卻裝填時間,提高了射擊效率。這是因為當時的火繩槍和燧發槍都要將發射藥從槍口倒入槍膛,再用通條搗實,然後將彈丸從槍口送入,再瞄準射擊。但是缺點也十分明顯:第一,發射藥無法搗實,導致火藥不能充分燃燒;第二,氣密性存在問題,容易漏氣。這就導致彈丸的射程和殺傷力打了折扣,而且這種火槍製造工藝複雜,不適合大規模裝備,所以雖然東西方都在同一時間接觸了這種火槍,但是都在同一時間拋棄了這種雞肋,繼續將前裝槍使用了兩百多年。所以,這種東西只能作為君主、貴族獵奇的玩具而不會成為制式裝備。戴梓的紡織品相比於原廠貨並沒有什麼創新,只是把槍托拉長讓其能夠貯存28發彈丸罷了。


至於這貨是機關槍嗎?當然不是,這貨嚴格來說就是一種後裝燧發槍,其發火原理和現代機步槍大相徑庭,而且彈藥也是分裝的,根本不是現代的定裝彈。

《中國大百科全書》定義機槍是帶有兩腳架、搶架或是槍座,能實施連發射擊的自動槍械。《蘇聯軍事百科全書》定義是步兵射擊用自動武器。日本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的定義是一種扣引扳機不放時能夠連發,同時又可進行單發的口徑11毫米以下的自動武器。可見各國對於機槍的定義有一個共同點,即機槍是自動武器。自動武器是指靠發射時形成的火藥氣體的能量自行退殼裝彈和連發射擊的武器,即只要扣住槍械的扳機不放,就可連續射擊,直至彈倉的彈藥全部耗盡為止。

另外再附上英文槍支分類

火繩槍:Arquebus;滑膛步槍:Musket;線膛步槍、來復槍:rifle ;連珠步槍:repeating-rifle;半自動步槍:a semi-automatic rifle;、a self-loading rifle;自動步槍:automatic rifle;突擊步槍: Assault rifle;衝鋒槍:submachine gun;機槍:machine gun

這個琵琶鞘自來火槍以及戴梓的紡織品頂多屬於repeating-rifle,不可能是machine gun,甚至連步槍都算不上。


至於戴梓為何被流放,是這樣的,根據《清史稿》記載:

梓通天文算法,預纂修律呂正義,與南懷仁及諸西洋人論不合,鹹忌之。陳弘勳者,張獻忠養子,投誠得官,向梓索詐,互毆構訟。忌者中以蜚語,褫職,徙關東。後赦還家,留於鐵嶺,遂隸籍。

所以可以得出結論,戴梓情商不高,和康熙的大紅人南懷仁結了樑子;同時又命犯小人,導致被南懷仁給擺了一道,才被流放關東,最後成為鐵嶺人。呵呵,根本不是某些二傻說的康熙防漢,而且康熙對火器的興趣遠高於明朝,清朝也逐漸成為全火器軍隊。

最後說一下,拜託各位二傻無知就要點臉,少張嘴放屁。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首先,戴梓的28連發機槍,沒有任何的實戰能力。稍微想一下就知道,所謂28連發機槍,就是28個裝好彈藥的子銃,安裝在琵琶型槍身內部,使用一個槍管對外射擊。由於這是單兵武器,因此採用的子銃都非常小,可以裝填的彈藥非常有限,而且槍管很短。

這種武器的射程威力都非常有限,從身管和子銃長度來看,真正射程不會達到鳥槍的三分之一。也不具備重新裝填能力。畢竟在戰場上,為28個子銃重新安裝火藥和鐵子,需要的時間起碼在20分鐘。

同時,這還是一支火繩槍擊武器,這種武器實際戰鬥能力,還不如清軍從準噶爾獲得的土耳其技術贊巴拉火繩槍,裝藥多,身管長,可以在遠距離打穿鐵甲,直接導致了鐵甲在我國大面積被淘汰。在火繩槍,抬槍排槍射擊下,這種所謂的28連發機槍,根本就是自殺武器。

如果是火炮,所謂的28連發機槍,又威力太小,在紅夷大炮和子母炮面前,無論射程,還是威力,都相差不是幾十個檔次的問題。

到了1870年在高性能炸藥,金屬子彈,全新冶金技術和機械技術出現以後。法國才出現了37管機槍,但是都是使用定裝金屬子彈,使用搖動手柄轉動。完全不是戴梓那種,28個小火銃綁在一起,使用一根槍管的多管火繩槍可以比較的。

但是就是這樣這種蒙蒂格尼式機槍,也因為不適合實戰而被淘汰。至於,戴梓那種多管火繩槍,其實在明朝就有,各種10管火繩槍,早就證明在實戰當中沒有任何用處,就連射程只有16米的騎射都可以輕鬆碾壓。

比戴梓那種武器還要神奇的各種火繩武器,在明朝數不勝數。一個比一個神奇,就是都沒有實戰能力。什麼28連發機槍,沒有上彈,閉鎖,擊針擊發,退彈等等能力,也沒有金屬子彈。就是把一堆小火銃綁在一起而已,明朝把100支火箭綁在一起的一窩蜂都有,就更不要說這個28管小手銃了。


深度軍事


戴梓康熙年間就發明了28連發的“機關槍”,為何反被流放寧古塔?(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小編首先分析一下標題再回答問題,首先戴梓不是流放寧古塔,而是盛京,就是現在的瀋陽,其次,標題顯示戴梓是因為發明“機關槍”才被流放,其實不是這樣的,背後的隱情小編為你一一道來。

戴梓其人和他的機槍

戴梓是浙江杭州人,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戴蒼,是清早期著名的畫家,代表作《看竹圖》,在父親的影響下,戴梓從小就喜愛讀書,簡直是無所不讀,戴梓的一生多才多藝,他懂天文、通兵法、擅詩畫、會治水,最厲害的是擅長機械、兵器製造,最不喜歡的是爭權奪利,用現在的話說,是一個典型的技術男。

那一年,吳三桂造反,耿精忠起兵響應,進犯浙江,康親王傑書奉旨討伐,戴梓棄筆從戎,隨軍出征,由於他長期以來對軍事很有研究,很快嶄露頭角,受到康親王重視,兩個人的計謀經常不謀而合。

平叛勝利後,康親王把他推薦給康熙,康熙親自召見,給了他一個翰林院侍講的職務,到南書房編史書去了。

專業不對口呀,戴梓老鬱悶了,於是就在家裡搗鼓,最終他發明了一種叫做“連珠火銃”的武器,這種武器的儲藏了28發火藥鉛丸,有兩個銃機,實現了連續射擊,這可不得了,簡直就是機關槍的前身,具體實物見下圖。

這是電視劇中倪大紅扮演戴梓發明的“連珠火銃”,太雷人了,你以為觀眾都瞎呀,這明明就是丹麥生產的麥德森機槍。真正的“連珠火銃”已經不復存在了,不過和下面這個故宮收藏的17世紀末荷蘭的燧發槍倒是有幾分相似,可以參考一下。

有點像現代的獵槍,還是沒有機槍的形態,但是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它比麥德森機槍早了200多年。

網友會想,如果清朝軍隊全部配發這種武器,是不是可以橫掃全球了,最起碼不至於被列強圍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戴梓並沒有將這種大殺器交給部隊,而是“藏器於家”,據說是被一個夢給嚇到了,有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人責備他“上天有好生之德,你要是把這件武器流落人間,你就會斷子絕孫”,於是“連珠火銃”成了戴梓的私人收藏品了。

戴梓和南懷仁,要命的火炮

“連珠火銃”雖然比較牛,但是在戴梓一生的軍工創造力,這只是一個小玩意。

1686年,荷蘭使者送給康熙一杆“蟠腸鳥槍”,康熙送給戴梓研究,戴梓很快就給山寨了,造出來10枝贈送給荷蘭使者,把對方嚇了一大跳。

後來康熙讓他仿造西班牙、葡萄牙造的“佛郎機”,戴梓5天時間就給造出來了,威力更猛,康熙對他在火器方面的才能深感詫異。

其實,戴梓最厲害的大殺器是“沖天炮”,來自比利時的傳教士南懷仁向康熙炫耀他們國家的“沖天炮”多麼多麼厲害,康熙就命令南懷仁負責建造,他折騰了一年也沒有結果,康熙非常失望,就命令戴梓負責建造,從下命令到拉出來試炮,只用了8天時間。

這門火炮長二尺一寸重三百斤左右,能在三里的射程內發射空心爆炸鐵彈,對快速移動的目標造成極大的殺傷,還能調整射角,來改變射程。

經過實射,此炮火力威猛,彈無虛發,康熙非常高興,大加讚賞,賜名“威遠大將軍”炮,還把戴梓的名字刻在炮上,並用來對付準噶爾叛亂,成為清軍的一個秘密武器,立下了大功勞。

戴梓成也“沖天炮”,死也“沖天炮”,造炮本來是康熙的科學啟蒙老師南懷仁的任務,結果讓戴梓給摘下頭籌,南懷仁丟了臉,伺機暗中報復。

戴梓冤案

戴梓這個技術男,不善於當官,他剛正不阿,敢講敢說,在朝廷得罪了一些人,造“沖天炮”更是讓康熙的紅人南懷仁丟臉,這都給他埋下了禍根。

張獻忠的養子陳宏勳投降清朝後,封了一個官職,他向戴梓索賄,戴梓根本不吃這一套,南懷仁知道此事後,立即找到陳宏勳,讓他出面,誣告戴梓“私通東洋”,康熙不辨真假,立即逮捕戴梓,最終判流放,舉家流放到盛京。

到盛京後,天寒地凍,敗絮冷炕,一家人過得非常艱辛,只能到山裡撿榛子充飢,幸虧除了造武器,戴梓還有一個看家本事——畫畫,他的畫在當地還是比較受歡迎的,雖然不能大富貴,溫飽是解決了。

讓一個技術男不玩技術玩書畫,戴梓在盛京過得非常鬱悶,閒暇之餘寫詩抒發心情,由於他經常和老百姓在一起,所以他的是滿滿都是抒發農民的苦難生活。

戴梓在盛京和鐵嶺流放了35年,沒有一天不盼望著皇恩浩蕩,赦免回京,但是他始終沒有盼到康熙的赦免令,最終於雍正四年(1726年)在鐵嶺抑鬱而死,終年78歲。而排擠他的南懷仁於1688年去世,終年65歲。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首先需要糾正一下,提問裡康熙年間戴梓發明的“28連發機關槍”,嚴格來說,根本不是機關槍。而且晚年淒涼的戴梓,也沒有“流放寧古塔”。

它的學名叫“連珠銃”,是一種琵琶形狀的新型火槍,其槍脊上儲存火藥彈丸,以機輪來操縱裝填,開火時一口氣能連發28發。這種當時的新穎火器,屬於一款升級版的燧發槍。與今天故宮博物院收藏的17世紀末荷蘭燧發槍性能相似。雖然屬於當時領先全球的槍械,但與近代機關槍真心不搭。研發成功後也沒裝備軍隊,只成了戴梓的私人藏品。

但雖然如此,這構思精密的“連珠銃”,依然是清初軍工強人戴梓的實力見證。而且放在戴梓一生的奇特軍工創造裡,“連珠銃”也只是個小意思。

戴梓,浙江官吏家庭出身的讀書人,年輕時就不愛四書五經,卻偏愛讀書人鄙薄的火器軍工技術。三藩之亂時,一腔熱血的他放棄安逸生活從軍,親手開發的火器,從此在戰場上初露鋒芒。後來一路官升康熙皇帝的南書房翰林院侍講,其爐火純青的研發能力,這時起更是大爆發。要論貢獻最大的,卻是他的一項獨家成果:沖天炮。

沖天炮,又名“威遠大將軍”炮,這種戴梓研發的野戰炮,長二尺一寸重三百斤左右,能在三里的射程內發射空心爆炸鐵彈,對快速移動的敵人形成覆蓋殺傷,且能夠通過調整火炮的射擊角度,來操縱射程的遠近。即使對面是高速兇悍的騎兵,也保證能以洶湧火力大殺一片。後來清王朝平定準噶爾叛亂的戰爭裡,戴梓的沖天炮更成了清軍戰場的神奇,多次把擁有沙俄火器的準噶爾騎兵瞄準了暴錘,殺出清王朝赫赫武功。

不誇張的說,在康熙年間半個世紀的征戰裡,以其奇特創意不停升級火器裝備的戴梓,幾乎是親手把清軍火器水平拽到世界先進位置。而且這位康熙年間的幕後英雄,還寫出了著名的《治河十冊》,是近代中國黃河治理工作的絕對寶典。對四書五經無感的他,詩文卻寫的獨具一格,其針砭時弊的詩歌,堪稱清代中前期裡的獨一號。想要了解清初的世態民情?體會康熙年間的苦難民生?讀戴梓的詩,經常就是秒懂。

可以說,放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如戴梓這般多才多藝的強人,也是相當罕見。能夠如此人物,能夠主動請纓,半生為國家嘔心瀝血,真堪稱“天賜大清”。

但無奈的是,當時的康熙皇帝,還是特別寵信外國傳教士南懷仁之流,多次以強大軍工發明搶了南懷仁風頭的戴梓,當然也就招了恨,終於給戴梓編造了“私通東洋”的罪名,也就不出意外,慘遭康熙帝流放。雖然不是流放到酷寒的寧古塔,卻也被趕到了盛京(今瀋陽),度過了三十五年流放生涯,直到雍正帝登基後才得到赦免,卻也已年老體衰。雍正四年(1726),這位不世出的軍工強人,黯然病故在鐵嶺。

而在戴梓病故一百一十四年後,鴉片戰爭戰場上,面對武裝到牙齒的英國侵略者,清軍的火器裝備,竟破爛到連康熙年間都不如的地步。猴急著要造火炮的清王朝,連當年的造炮圖紙都找不到。這恥辱的景象,真辜負了當年戴梓,那一腔報國的熱血。

參考資料:《清朝文獻通考》、《皇朝禮器圖式》


我們愛歷史



哎,這問題問得,真是邏輯混亂、顛三倒四!

不明就裡的人,看了問題,就會認為戴梓慘遭流放,就是因為發明了28連發的“機關槍”。

但是,他下面又問“為何”反被流放,這可不是前面都已經給出答案了,緊接著又問“為何”,真不知為何還要問“為何”?

事實的真相是:戴梓遭受流放,並非因發明28連發的“機關槍”獲罪,被流放的地點也不是寧古塔。

先簡單說一下戴梓其人。

戴梓是很有些來頭的,其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戴蒼是清代早期的畫家,擅長畫肖像、人物以及山水、竹石。題材以《看竹圖》最多,代表作卻是《煙雲歸耕圖》。本世紀初,戴蒼的一幅《看竹圖》在香港嘉士德拍賣,以39.8萬元的價格成交,即其繪畫藝術成就是非常高的。

也因為父親有代表作《煙雲歸耕圖》,戴梓晚年在遼東曾自號“耕煙老人”,著有《耕菸草堂詩鈔》傳世。

戴梓自幼聰穎,喜愛機械製造,少年時代,就“自制火器,能擊百步之外”。

現在看“能擊百步之外”的武器,並不會感到特別驚奇。

但對比一下以後差不多一百年,即在乾隆三十年,清軍在新疆作戰鳥統的射程,不過只有三十多步而已。

由此可知戴梓的跨越時代性。

當然,戴梓跨越時代性最大的就是製作出“連珠火銑”。

《清史稿》記,清康熙十三年(1674),戴梓從軍赴浙閩徵耿精忠時,曾獻上該“連珠火銑”。

“連珠火銑”配備了兩個相互銜接的銃機,銃背裝有彈匣,可貯存28發火藥鉛丸,當扳動第一個機輪,隨著火藥和子彈落於機膛,第二個機輪即跟著開始扣動,如此循環,可連續射擊28發子彈,也叫二十八連珠火銑。

中國古代戰爭器械研究的專家、同濟大學機械系研究員陸敬嚴先生認為,戴梓的“二十八連珠火銑”就是現代機關槍的前身,設計巧妙,不僅去掉了舊式火銑用火繩點火的原始操作,也吸收了西方洋火器能夠連續射擊的優點,極大地提高了戰鬥力,比歐洲人發明使用機關槍早200多年,威力和優越性超過當時世界強國的同類火器。

兵器專家王錦光先生說:“這種連珠銑非但在我國算是首創,就是當時在世界上也可算是新穎的武器。”

韋鎮福在《中國軍事史.兵器》中也說:“這種類似近代機關槍的火器,在當時世界上尚未出現。”

李少一等在《干戈春秋》上乾脆認為連珠火銑就是機槍,稱“戴梓的發明比西方人早了一個多世紀。”

可惜的是,康熙、以及後來的眾多清朝統治者頭腦裡固守著“騎射乃滿洲根本”的思想,一直以刀、矛、弓、箭這類冷兵器為主,未對戴梓的發明製作予以足夠的重視,終使中國武器史大大落後於西方世界,從而造就了悲慘而屈辱的中國近代史。

戴梓獲禍,主要是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的誣告陷害。

戴梓原先在編纂《呂律正義》時,就和南懷仁產生過分歧;後來康熙命令南懷仁造沖天炮,南懷仁“造之一年而不成”,而戴梓僅用八天就造出來了,這使南懷仁“慚且憤”,臉上掛不住,有了加害之心。

另外,有一個名叫陳弘勳的人,原是張獻忠的養子,投靠清廷得居高官,曾向戴梓索賄不得,他和南懷仁相勾結,誣陷戴梓私通日本。

康熙不由分說,把戴梓流放到了盛京(今瀋陽)。

戴梓在盛京活得很累、很慘、很狼狽,靠賣字畫為生,過了差不多過了三十年才獲赦,但已垂垂老矣,回不了鄉,留居鐵嶺(今遼寧鐵嶺), 改年病逝,享年78歲。


覃仕勇說史


戴梓(1649-1727)字開文,錢塘人,多才多藝,除了卓越的火器製造才能,在詩書繪畫,天文曆法方面也有造詣,康熙12年,三藩叛亂,次年6年,康親王傑書率軍南征,路過杭州時,25歲的戴梓以布衣身份從軍,獻上“連珠火銃”製造之法,班師回朝後,經康親王傑書推薦,戴梓受到了康熙的召見,授翰林院侍講之職。

戴梓所該改良的“連珠火銃”,在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也有記載,由於此敘述來自其後人戴遂堂,所以描述應該相對可信。根據紀曉嵐的記載,此銃“狀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於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牡牝,扳一機則火藥彈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矣,計28發。”。根據描述可知,這是一種連扳連射的燧發槍,簡化了裝填手續,每裝填一次,可連續發射28發子彈。

今天,不少歷史研究者,誤認為這是一種類似近代機關槍的槍支,但機槍的原理是利用擊針後裝式槍機,第一發槍彈射出後,利用火藥燃氣的反衝力,推動槍管後座一段距離,並利用後座的衝力,完成打開槍機,退出彈殼和裝彈重新發射這個程序循環,與單發燧發槍的工作原理完全不同。

根據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舶來火器顯示,有一支二等自來火二十出琵琶鞘槍,來自“昂里亞國”,其彈藥裝填方式與技術都與戴梓的“連珠火銃”十分相似,所以說,戴梓的“連珠火銃”應該就是基於這支燧發滑膛後裝槍進行的改良。

除此之外,戴梓還成功放置過西洋進口的“蟠腸鳥槍”和沖天炮,康熙親自命名後者為“威遠將軍”炮,是後世臼炮的早期雛形,適合於曲射,仰攻山間城寨工事,沖天炮在康熙35年遠征噶爾丹之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那麼為什麼戴梓會被流放?根據清史稿的記載,康熙三十年(1691),由於和“南懷仁及諸西洋人論不合,忌之。陳弘勳者,張獻忠養子,投誠得官,向梓索詐,互毆構訟。忌者中以蜚語,褫職,徙關東。後赦還家,留於鐵嶺,遂隸籍”雍正四年(1726),戴梓卒於遼東,年七十八。戴梓在遼東流放長達三十五年,有《耕菸草堂詩鈔》四卷。

順便說一句,康熙一朝對火器的製造進行了非常嚴厲的規定。為了維護八旗軍對綠營的武器裝備優勢,以及阻止各地人民武裝起義的可能,康熙規定,造炮之處分為三,最精良的在紫禁城內的養心殿造辦處,產品稱“御製”,供京營八旗使用,第二處在景山,產品稱“廠制”,質量稍次,而清軍主力綠營所用火炮,在鐵匠營製造,質量最低,技術最為落後。各地方只能製造單兵輕火器鳥槍和輕型火炮,以及火藥,各省督撫必須先向兵部工部申請,批准後才能開始製造。

至於單兵火槍,根據《皇朝禮器圖式火器》,共有58種,其中御製御用槍16種,而燧發槍有3種,這種技術先進的利器,全部只能“御製御用”,嚴禁外傳,另外,清代中後期後,根據《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嚴格規定了所有重型火器的樣式,成本,固然有利於監督管理,但也不利於改良創新。另外,由於中國缺乏歐洲的自然科學研究基礎,使得本土火器只能採取對西來產品進行仿造和局部改良之路,所以即使戴梓沒有遭遇貶斥,中國本土軍工技術的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


用戶69792950182


戴梓算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了,他懂兵法,還知天文,書畫也畫的比較好。除此之外呢?他還是火器專家,這就十分厲害了。

在康熙年間,由於耿精忠和吳三桂叛亂,這才給了戴梓在歷史上出場的機會,他在戰爭初期應徵入伍,後來因為有功,被授予道員。後來戰亂平定了之後呢?康熙也是一個慧眼識英雄的皇帝,知道他能文善武,就任命他為翰林侍講。

後來到了康熙二十六年,他又發明了沖天炮,這個大炮後來被皇帝稱之為威遠大將軍,他算是又立功一件。

據說在昭莫多戰役中,這個威遠大將軍炮可算是大顯神威,這一次是康熙第二次親征,他們當時面對著葛爾丹的強兵,康熙這邊擺好了威遠大將軍,好不威風,在戰爭開始之後,僅僅三炮,就將葛爾丹嚇得轉身就逃。也為康熙掙足了面子。

當然,除了威遠大將軍,戴梓還發明瞭一種連珠火統,而且還可以連發二十八珠鉛彈,這個也是對火統的一大改進。但是這個武器卻沒有敬獻給皇帝,所以並沒有得到推廣。



戴梓才能出眾,尤其是在武器方面,所以他也算是得到了皇帝的寵信吧。但是大清朝嘛,還有那些封建官員,大家都知道,他們是最看不得別人居功了,尤其這個戴梓還是一個漢人。而且戴梓也是敢言人過,自然也是得罪了不少人。所以有人暗中去中傷他也是不足為奇。

南懷仁就是其中一個,南懷仁是比利時人,他也是研究大炮的。當年在威武大將軍炮上,戴梓算是給了南懷仁一個難堪,於是他也是一直都在憋著報復。後來就誣陷他,說他私通東洋,沒想到康熙就這麼信了,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所以戴梓就被流放了。



戴梓被流放之後,日子也是十分的難過,只得以賣字畫為生,不過他倒是活得挺長,一直到雍正四年才因病去世,享年78歲。


眾森淼


這個問題的問法,很容易讓人覺得這個叫戴梓的受了很大的冤屈,好像他沒有被流放寧古塔,也許就沒有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和抗日戰爭了。

戴梓是明末的火器製造家,從小就喜歡機械,因為生在官宦人家,所以有條件研究製造火器。他博學多才,懂天文曆法河渠,兵法,是著名的機械兵器製造家,曾經制造了連珠火炮和威遠將軍炮等多種火器。



當時耿精忠為響應吳三貴的叛亂,騎兵進犯浙江,康熙皇帝派兵征討,戴梓棄筆從戎,隨進出證,很有軍事才華,對軍事情勢的分析很準確,因此頗得康親王的賞識,戴梓還向他推薦了自己發明的連珠火銃。

後來康親王班師回朝,康熙帝召見戴梓後,發現他是個人才,於是讓他入了南書房,來荷蘭政府派遣使者來到中國,進貢了蟠腸鳥槍,戴梓仿造了十隻,康熙把仿造的槍回贈給了荷蘭使者。他又奉命仿造了弗朗吉,結果五天就完成了,由於比利時使者炫耀自家的炮沒有人能造出來,康熙把任務交給了戴梓,他也只用了八天的時間就造出來了,康熙皇帝一高興,賜名——威遠大將軍。



他的這一份才華,遭到了當時比利時人南懷仁得妒忌,戴梓作為康熙皇帝的科學啟蒙老師,深受康熙帝器重,但是卻讓南懷仁在威遠大將軍的事情上丟了臉,於是暗中報復,他夥同他人誣陷戴梓私通東洋人,結果被康熙帝流放。



假若戴梓沒有被流放,反而受到重用的話,我也不認為就一定能避開後來八國聯軍侵華,因為滿清是很害怕漢人崛起的,說是滿漢一家,但是隻是嘴巴說說,從始至終都沒有當成一家人,防漢人防的很緊,所以也害怕漢人有了厲害的武器再把他們趕出關外,因此戴梓的任何發明,都只能是一個小範圍內傳播的東西,或者說專供皇室把玩的玩意,與私通小東洋的罪名相比,一個做“玩具”的奴才,則是無所謂了。


風雲一點通


回答:並不是,史學界隨著對史料的進一步研究,認為戴梓在康熙年間製造的“連珠火銃”並不是現代機關槍的始祖,而是仿造了英國進貢的自來火槍。

這種槍沒有多大實用價值,只能成為皇室的玩物。


實際上我們平時說清朝火器技術停滯,是從雍正到乾隆時期的事,在康熙年間由於戰爭不息,清朝軍隊是相當重視火器技術的,如果戴梓真的製造出那麼先進的”機關槍“,沒理由不被用到戰爭中。


比如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葛爾丹叛亂,康熙當時動用精銳的京城八旗,其中的火器營是主力部隊,昭莫多之戰成為清朝火器運用的極致的經典戰例。


清軍所用武器裝備也皆為當時最新技術革新下的火器, 既有南懷仁等傳教士鑄造之" 輕便以利蹬涉" 的火器, 又有戴梓等本國科學家鑄造的威力巨大的" 沖天炮"。(大概是一種臼炮)

戴梓所造沖天炮更是在決戰中”三墮其營, 遂大捷" 而居功甚偉。


所以你看,其實戴梓發明的武器很受重用。並不存在埋沒的問題。


真正讓清朝火器技術開始停滯的,恰恰是很多網民們喜歡的雍正皇帝,他在任時著手削減西方傳教士的影響,推行“國語騎射”政策,從而間接的讓清朝的火器技術停滯更新。


那麼回過頭來說,戴梓在康熙年間製造的“連珠火銃”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先說說“連珠火銃”是怎麼出名的。

它被今天人所知,是因為乾隆時期的著名大文人-紀曉嵐在他的那個記述清朝段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提過一筆:


據戴梓的三兒子戴亨說,自己父親心思巧密,喜歡和西洋傳教士爭勝負,在欽天監任職時,戴梓與 當時欽天監業務上的最高負責人南懷仁關係不好。於是被打擊迫害,送到遼寧鐵嶺安家。


戴亨講,自己曾見父親在家造出一把鳥銃,長得像琵琶。能連射28發鉛丸子彈,本來打算獻給軍隊,但是夢中遇到有人責備:上天有好生之德,你讓這種武器流傳於世,豈不會貽害子孫? 戴梓醒過來很恐懼,於是隱瞞了這件武器,沒有交給朝廷。


這件連珠火銃後來被戴梓的孫子偷去賣了錢,從此不知所終。


據歷史學家成東等考證,在今天故宮裡有這樣一件文物,全長108釐米,槍管長66釐米,口徑1.6釐米,為燧髮型火槍,槍上有一木牌,寫了滿漢文字“康熙年間庫儲二等自來火二十出琵琶鞘槍一槓,系昂里亞國槍(英國)”。

這把槍可自動完成上彈和裝藥操作,點火將彈丸射出,再轉動扳手,可以繼續發射共20枚彈丸。


這把槍的特點,除了能射20發,而不是28發以外,和紀曉嵐的記載完全一致。


而且歷史學家還找到了第二個證據:戴亨本人還跟遼東文人金兆燕講過一件事,在《耕煙先生傳》中明確記載,有外國使節獻火槍,康熙命令戴梓仿造了10把,回送給外國使節。以示國力之強大。


從以上的證據來看,戴梓的“連珠火銃”其實是仿造了英國人送的火槍,不過有所改進,把原來的連射20發,改為了28發而已。
而戴梓受迫害,也是因為“反動學術權威”南懷仁所為,而非像現在網絡傳說的:被清廷迫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