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一起聊聊中医“养肺”

中医的“肺”

肺主气,司呼吸,极易受到外邪侵袭,故称为“娇脏”。又肺脏在五脏之上,所以又称为“华盖之脏”。

在中医理论里,肺的主要功能大概是以下六点:

1、主气

气有两种意义:

一是呼吸之气。人的呼吸要靠肺,吸进自然界的清气(氧气)和呼出体内浊气(二氧化碳)。正常情况下,气道通畅,呼吸均匀,不堵不费力;如受邪气侵犯伤肺,则肺气堵塞诱发咳嗽,气喘,呼吸不畅等症。这个功能是最直观的,也是咱们最熟悉的。

二是“真气”。《内经》曰:“真气者,所受于天”,这是比较抽象的中医概念。真气来自于清气和饮食水谷产生的精微之气结合。咱们经常说的气血、气有推动作用主要说的是这个真气,如果真气不足(也就是气虚),会体倦无力,自汗,气短懒言等。之前也经常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胃不好也就无法把吃进去的东西转化为精微之气,从而无法最终形成真气,导致气虚(气血不足)。

2、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1.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浊气;2.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3.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肃降:1.吸入自然界的清气;2.是将肺吸入的清气和脾传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散布;3.是肃清肺和呼吸到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3、通调水道

人体内水液代谢依靠肺、脾、肾三者一起作用,小便才能顺利。上面也有讲,此点主要依靠肺的肃降,如发生异常,水液滞留诱发水肿等症。

4、主声

声音产生和肺有关,肺气充足则声音宏亮,气虚则声音低微。外邪犯肺,则肺气闭塞,声音嘶哑或失声,比如感冒时。

5、开窍于鼻

鼻是气体出入通道,与肺直接相连。肺气正常,则鼻窍通利,嗅觉灵敏。如肺有病则鼻塞、流涕、嗅觉异常、呼吸困难等。

6、肺合皮毛

皮毛指人体肌表和毛孔,是人体抵抗外邪第一道防线。肺气足则皮毛润泽,汗孔开合正常,身体不易受外邪侵袭。如肺气虚弱,则卫外之气不足,肌表不固,容易自汗,易受外邪攻击感冒生病。“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外邪之所以进入人体本质上还是肺气不足无法更好的滋养皮毛。


中医讲整体观,脏腑都是紧密相连协调工作的,肺脏与其他脏腑也会互相影响:

1、肺与脾: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脾土生肺金,脾是肺之母,脾气强-->肺气强。通常肺气虚要同时补脾气效果更好。

2、肺与肾:肺金生肾水,肺是肾之母,当肺的压力大时会影响到肾。当然,纵欲过度也会诱发气虚、气血不足等症,“儿子”的行为也会影响“母亲”。

3、肺与大肠:与大肠相表里,肺的问题会传导到大肠,大肠长期便秘也容易导致肺热等。一般肺有热,会有便秘,要先调便秘排热再调肺。有一种便秘是气虚所致,此时要补肺气。

4、肺与心:肺主气,心主血,二者是气血关系。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和肺都有直接关系。

5、肺与肝:肺在五行为金,肝在五行为木。本应是金克木的关系,但如若肝火过旺,木火刑金,肺脏会反受其累。


如何养肺

1、远离寒/火/燥

肺为娇脏,怕寒怕火怕燥,冰冷之物应需远离(包括夏天),过于干燥之物则应少吃。肺喜润,平时饮食可多吃些清爽清淡的食物,尤其是白色食物,如百合、萝卜、荸荠等。

2、勿久卧

久卧伤气,有的是越睡越困,不是没睡够,而是睡过了,反而气更加虚。

养成好的作息习惯,规律生活,适当锻炼,有助于保养肺脏。

3、防油烟/粉尘/雾霾

相当一部分肺病,都是由空气尘埃造成,此类外邪应当远离。

特别是经常做饭的女性,需注意厨房的通风,炒菜油烟也是有害的。

4、戒烟

烟的危害不仅是上条中提到的烟雾、粉尘的危害,烟中的各类化学物质、有害物质,可能是引发癌症的罪魁祸首。

5、情绪调节

生气不仅伤肝,也会伤肺,有的火大喘不上气,憋得难受,其实根源还是肝火大,自己要有意识调节情绪,千万别憋在心里,找合适的渠道发泄出来,伤害小很多。

悲伤肺,过于悲伤,比如林黛玉这样的,整天愁眉苦脸,伤肺得肺病,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是大笑,比如看看喜剧电影之类。

如果情绪波动源于性格问题,则非药食可以改变,多读书提升精神境界或者随着年龄增长成熟会好很多。如果非性格问题,则可以就导致情绪失调原因主动去改变,消除外因。

6、空调

现在的空调致病越来越多,尤其夏季明显。老年人、儿童不建议直吹空调,本身体质较弱,直吹则有损阳气,可以在一个房间打开空调,居住在另一房间。

7、防风

中医里”风“分为内风和外风,防风主要指的是外风,也就是外邪的一种(风邪),风邪可以通过皮肤,鼻,咽喉侵犯人体。如遇到大风情况,需穿戴好,尤其是颈项、脑后等敏感位置。

8、按摩,健身

穴位按摩, 比如膻中穴、内关穴、尺泽穴等,可以常按摩,养肺强肺。

练习保健操,比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

9、健脾

脾土为肺金之母,中医讲:“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只有源头把关,才能防止痰湿袭肺。可食用健脾食物,如山药、芡实、小米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