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明成祖朱棣如果不谋反是否可以善终?

大唐之风changan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不久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永乐。燕王从起兵造反,到攻破南京称帝仅用了三年时间,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藩王造反而登上皇位的。虽然这个过程不算长,但是中间的凶险可是非常大的,一旦失败就会全家被诛,还要永远在历史上留下造反被杀的恶名。那朱棣不谋反的话可以善终吗?

  答案是不能的,可以他看看被削藩后的几个兄弟下场就知道了。而且他本人在没起兵之前也是一直在死亡边缘行走。朱棣就只有一地兵马,他也明白起兵造反是没有太大可能成功的,但是不造反是死,造反也是死。他没有办法了,也只能搏一搏可能还有点希望,事实也证明了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对于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个沉痛的日子。在这一天帝国的储君朱标病逝了,他的死给朱元璋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朱标一直是朱元璋心中最完美的继承人,嫡长子身份、为人仁慈宽厚,在朝堂和军中都有很高的威望。朱标死后,朱元璋只能从儿子和孙子中选择继承人了,最后朱元璋还是选择了朱标的儿子为继承人。

  但是当时朱允炆还太年轻,威望也不够,朱元璋怕他镇不住这些开国元勋。于是他在晚年对这些曾经的功臣大开杀戒,能打的全都杀完了。为了巩固明朝的江山又让自己的儿子们镇守边境各地,没有命令不准离开封地。为了防止藩王叛乱还为朝廷留下了善于守城的将领。又为了防止朝廷中奸臣把持朝政,又留下祖训这个时候只要有皇帝的手令,藩王就可以领兵进京为国“靖难”,朱棣也是用这个借口起兵造反的。可以说朱元璋为了朱允炆能坐稳皇位操碎了心,可惜还是没能保住他的皇位。

  朱元璋认为自己的安排已经很完美,就这样安然的离去了。但朱允炆却不这样想,就藩王这一个就影响到了自己的皇位。于是他在登基之初的几个月就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

  建文帝第一个削藩的人是朱棣的同母弟周王朱橚,选择他第一是为了防止他支持燕王朱棣。而且其被次子举报图谋不轨。于是建文帝令李景隆以备边之名经过开封抓捕了朱橚,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后又禁锢在了南京。

  其后代王朱桂因罪被废,湘王朱柏被告谋反,因不想受辱举家自焚而死,齐王朱榑被告谋反后囚禁于南京,岷王朱楩受西平侯沐晟控告而被罢免为庶人。一年时间五位重要的王爷被废和死亡,这对于朱棣来说难免有点兔死狐悲的感觉。

  解决完了这五人,接下来建文帝的枪口对准了朱棣。因为朱棣的实力最强,为了防止逼急了他直接反叛。于是建文帝在对待削朱棣藩上面比较小心谨慎,但这也给了朱棣准备的时间。在朱棣的几个兄弟被废师他都没有下定决心谋反,当屠刀挥向自己的时候才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在期间朱棣为了麻痹朝廷,装疯卖傻让朝廷送回了他的儿子。而且乘机夺取了北平,控制了军队,这才有了对抗朝廷的资本,知道最后攻破南京登基称帝。

  虽然他的几个兄弟被废后都只是被囚禁,但这不代表就能安然的活着。没有兵权的藩王就是一个呗待宰的羔羊,以后只有要一点事情随便一个借口就会被杀。而且建文帝对待朱棣也没有那么放心,在这种尖锐的矛盾下,除了造反搏一搏,朱棣可以说没有活路了。


读史鉴往


我觉得明成祖如果不起兵造反,本本分分当自己的藩王,诚心诚意的辅佐侄子,是有可能善终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侄子朱允炆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朱彪死之后,朱元璋就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孙子朱允炆的身上,老迈的他已经把功臣血洗完毕,可以交给孙子了,但是他也有一丝隐忧,那就是自己重兵在握的儿子们如果造反该怎么办,于是他把这个问题抛给孙子,朱允炆的回答是用礼仪约束叔叔们,朱元璋对这个回答很满意,但是这也暴露了朱允炆过于理想化的弱点,他可以用礼仪约束叔叔,但是叔叔们脑子里根本就没有礼仪这两个字该怎么办?

在朱棣已经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朝廷和朱棣互相各有攻防,各有损伤,朱棣也并不一定就会赢,朱允炆也打过几场大胜仗,但是这时候的朱允炆对待朱棣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告诫手下的将领不要伤害到叔叔。这一句话让朝廷的兵马不敢再展开手脚和朱棣大战了,因为他们明白皇帝始终把朱棣当叔叔,而这些兵将才是外人。但是朱允炆为什么不想想,若是他的爷爷朱元璋,或者叔叔朱棣遇到这件事情会怎么办,一定会悬赏缉拿,彻底杀死敌人才放心。

另外,如果朱棣没有谋反,而是按照侄子削番的道路走,那么他对于朝廷也没有什么威胁了,以那么善良的朱允炆肯定会让叔叔享受一世的荣华富贵的。


月轮皎皎


不知道题主所说的善终是指怎么样死去,囚禁在一个阁楼里面,那都不能去,吃喝拉撒都是残羹冷炙,最后正常老死,我觉得比现在在监狱里面的无期徒刑还要残忍,这最少还能散散风。

如果朱棣束手就擒,因为他在所有藩王里面是威胁最大的,估计就算朱允炆不杀他,也会在凤阳囚禁到死,那样的话就太憋屈了,算不得善终。

朱棣本身就是一个武将出身,既然可以武力反抗一下,那为什么不试试呢,试试证明,朱棣也试出了一片新天地,让朱允炆不能善终,可怜的建文帝。


梦回伍千年


导读:开门见山先说结论吧:个人认为如果朱棣不谋反的话,被说善终了可能会死的很惨。所以说随着建文帝暴力削藩开始就注定了朱棣必反,否则就只能等待抄家吧。


朱棣造反的背景

朱元璋在做吴王时就册封长子朱标为世子,到大明王朝建立后自然顺理成章的做了太子之位。也本无可厚非,诸位大臣和朱元璋都把朱标作为储君来培养。但是宽厚仁慈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一下子打破了朝局的平衡。

朱元璋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忠实拥趸,所以根本没有考虑其他皇子继位的可能性。直接宣布册封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但是由于朱元璋已经年迈,已经没有充足的时间来亲自调教皇太孙。为防止主少国疑,朱元璋只能操起屠刀屠戮功臣来确保皇太孙的皇位稳固。无数功臣宿将或杀或贬,否则也轮不到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这两位来撺掇建文帝轻易的削藩。

客观的说,建文帝着手削藩的大政方针并没有错。因为明初的藩王不但有封地,还有自己的王府机构和私人武装权利极大。所以为稳固中央政权,削藩势在必行。

但是削藩这个大事在一个没有经验的帝王和两个理想化的大臣的轻率决定下粗暴的就展开了。建文帝无视藩王手中的军队和影响力,天真的以为一道圣旨下去藩王还不束手就擒。所以削藩手段简单粗暴:短短数月之内: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等亲王废为庶人;齐王和代王被软禁;湘王为保名节举家自焚。这么惨烈的削藩行动,建文帝居然还不收手。

俗话说兔死狐悲,那些藩王不但是大明的臣子还是王府的当家人。上下上千口人,影响手下文臣武将的前程能束手就擒吗?不可能。再说每个藩王手里还有3000-15000范围的军队。


朱棣起兵造反

由于朱棣为燕王,濒临蒙古边境。曾亲自率军北伐蒙古,所以整个北方除了宁王以外就属他的影响力大。况且此时皇子中从老大朱标到老三都已经去世,老四朱棣成了诸王之首。所以削藩,朱棣的燕藩是重中之重。


况且燕王要声望有声望,要战功有战功。所以真是建文帝猜忌的对象。所以如果朱棣放任束手就擒,最好的结果也是终生圈禁。显然,这距离所谓的善终十万八千里。所以朱棣不得不铤而走险,骗取宁外的精锐军队起兵靖难。


如果说朱棣靖难是违反祖训的话,还不如说建文帝朱允炆先违反祖训下辣手野蛮削藩。并且有削藩后湘王自焚的先例在,朱棣怎么敢赌建文帝所谓的人品。所以起兵防抗哪怕战死沙场也不会比野蛮削藩在糟糕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起兵靖难是必然的结局了。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从朱允炆的行事方式来看,朱棣假如不谋反,是有可能善终的。我来分析一下:

一、朱棣谋反说到底是朱元璋种下的恶果。原因是:其一,朱元璋所定的封建诸王之制埋下了祸患;其二,朱元璋对朱棣的偏爱助长了后者的野心。

先说第一点。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全然不顾汉初“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历史教训,大兴封王建国之制。洪武三年(1370)四月,朱元璋把太子之外的十个儿子封为藩王,他的理由是“天下之大,必树藩屏,上卫国家,下安民生”,“为久安长治之计”。

为了保证朱明王朝不改姓,不变色,朱元璋不仅规定了诸王丰厚得惊人的俸禄,而且赋予了他们政治、军事大权。诸王拥有少则几千人、多则数万人的“护卫甲士”军队,朝廷在封国内驻扎的“守镇兵”的调发除了要得到皇帝的“御宝文书”之外,还须得到藩王的令旨,否则不得发兵。

朱元璋甚至还给予了诸王“清君侧”的权力,在《祖训录》中规定,“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之”。后来燕王朱棣造反,就是打着“祖训”的幌子。

到洪武末年,拥兵自重的藩王已经威胁到中央政权,皇太孙朱允炆都认识到这一点。有一次朱元璋对朱允炆说:“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朱允炆则反问:“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问得朱元璋顿时语塞。

再说第二点。

因为性格、脾气和作风与自己相似,朱元璋对第四子朱棣是有偏爱的,曾经想立他为皇储。

洪武二十五年(1392),皇太子朱标病死,由谁来继承皇位便成为一个问题。朱元璋对廷臣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贤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为太子,何如?”翰林学士刘三吾反对说,把二子秦王、三子晋王置于何地?他建议立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储。最终,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

但后来秦王、晋王都已先死,当朱元璋死后,朱棣便认为有足够的资格继承皇位,怎么可能甘居侄子朱允炆之下呢?因此在朱允炆即位的当年,朱棣便杀朝廷地方大吏,起兵“靖难”。

朱棣和道衍和尚

二、建文帝朱允炆虽然感受到强藩的威胁决意削藩,但并没有对诸王赶尽杀绝,只是废为庶人。

还在当皇太孙的时候,朱允炆对于藩王的威胁其实已经有自己的考虑。当他反问祖父“诸王不靖,孰御之?”时,朱元璋一时不能回答,便问他的意见。朱允炆道:“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也就是说,不到最后一步,他不会对叔叔藩王们痛下杀手。

事实上,朱允炆后来也是这么做的。即位后,朱允炆听从黄子澄、齐泰的建议开始削藩,将诸王废为庶人,派朝廷官员前往北京监视燕王朱棣。但他对燕王发动叛乱的可能性估计不足,当朱棣兴兵时,朱允炆还在和方孝孺、陈迪等一些文士讨论周官法度,更定官制呢。

因此,可以推测,如果朱棣甘于接受削藩,不起兵造反的话,最可能的结局也是被废为庶人,应该没有性命之忧。当然,以朱棣的性格,这种假设是不可能的。

建文帝朱允炆



听三哥说历史


朝廷大张旗鼓地削藩,让朱隶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与其束手就擒,不如放手一搏。


巢湖听风90356897


只有被害死,是唯一的结局


习惯孤独d


如果没有野心,一心服软听话应该可以善终的。


80后爱电影


朱元璋有二十几个儿子,但是皇帝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英名,无论是功还是过,所以权力这个事情真的不好说。

拥有雄才大志,却得不到实现,对人生也是痛苦的。

从明朝的历史来看,就是没有立好一个机制。

江山社稷怎能沦落在一两个人在身上。

儿子分家是俩家,兄弟分家如邻舍

善终很难,有谋士的人心本不平静


疯颠吾痴


对于明朝不太清楚,我只知道大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