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智伯之死”为何会被司马光点名批评?揭示了家国衰败的原因

春秋末期的晋国,智氏、韩氏、赵氏和魏氏四家卿大夫共同执掌国政,这其中又以智氏一族的实力最为强大。面对体量相当于自己三倍的智氏,韩赵魏中的任意一家都生不起反抗的心思,但是在一番激烈的军事斗争后,智氏首先出局。“智伯之死”也被后世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点名批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智伯之死”为何会被司马光点名批评?揭示了家国衰败的原因

61岁的晋文公重耳回国后,为了在短时间内率领晋国实现霸主政治,在军事上首创三军六卿制,由此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六卿出将入相轮流掌管军政,后来范氏和中行氏被联合剿灭,智氏凭借强大的实力攫取了这两家大部分领土和财富。智氏的领导人智伯想要取代晋国国君建立自己的国家,但是碍于韩赵魏三家存在,只能徐徐图谋。


“智伯之死”为何会被司马光点名批评?揭示了家国衰败的原因

智伯的才能非常出众,不仅身材高大、相貌堂堂,而且技艺出众、做事果决。为了能够削弱另外三家,智伯假借增强晋国国君实力的幌子,先后强令三家献出指定的领土,实则是为了发兵攻打寻个由头。韩氏和魏氏两族深知智伯的强势,纷纷献出土地。但是当求取土地的命令传到赵氏的时候,赵襄子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原来赵襄子的母亲是胡女,赵襄子本人的身份是非常低微的,但好在父亲赵简子选择以贤良作为选拔继承人的标准,但是低微的出生仍然给赵襄子带来了强大的阻力,这其中最大的阻力便来自智伯的干涉。智伯为了削弱三家的实力,希望赵简子立平庸的伯鲁为继承人,好在赵简子顶住了智伯的压力,选择赵襄子作为继承人,因此赵襄子恨智伯这货恨得要死。


“智伯之死”为何会被司马光点名批评?揭示了家国衰败的原因

赵襄子拒绝割地给了智伯发动战争的借口,智伯率领智氏、韩氏和魏氏的军队一同攻打赵襄子,赵襄子只能远走晋阳据城自守。智伯率军围城后久攻不下,于是掘河灌城,结果效果显著。一天智伯带着韩氏和魏氏两家的首领前往前线视察,视察的时候顺带吹嘘自己掘河灌城的计策,却不想忧心忡忡的韩氏和魏氏想到了自己家旁边的河道,想到未来的某天自己也会成为掘河灌城的受害者。此时困守城中的赵氏已经弹尽粮绝,只能派人前往游说韩氏和魏氏两家,这也坚定了两家联合反抗智伯的信心。于是在三家的夹攻下,智伯率领的军队猝不及防,智伯被杀,智氏一族尽数诛灭。


“智伯之死”为何会被司马光点名批评?揭示了家国衰败的原因

“智伯之亡”带给了后人诸多思考,为何能力出众的智伯会惨败于能力平庸的赵襄子手中呢?司马光认为智伯的取死之道就在于才能有余,德行不足。智伯因为才能出众,往往自视甚高。在宴会上戏耍韩氏的首领和谋臣取乐也就罢了,在处理军政上自作主张,不听从谋臣的劝诫,谋臣的劝诫应验后又因为放不下脸面,反而选择疏远谋臣。结果导致身边诸多的谋臣外逃避祸,智伯终于为自己的行为咽下苦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