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中國古代歷朝,你喜歡哪個朝代的哪個皇帝,為什麼認為他是一代明君?

墨染萬城


諸君吉祥!我是雲清看世界,非常開心和諸君探討這個話題。如果讓我們做個選擇的話,我會選擇秦朝和秦始皇。為什麼這樣說呢?請聽在下慢慢道來。平心而論秦朝並不是一個存在時間多麼長的時代,並且還是一個短命王朝,而且被史書描述成暴秦。無論是陳勝吳廣起義還是項羽劉邦發難都和秦朝有關。可是諸君知否,就是這樣一個王朝,其實它存在的意義非常大,可以說是承前啟後。秦始皇在後人的眼中是“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勸君少罵秦始皇,焚書事業好商量”。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分崩離析的局面,書同文車同軌,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這些都是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事情,為以後漢朝的文景之治乃至後來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都打下了厚重的基礎。





雲清看世界


明孝宗。

明君者—明天下大事,明人間疾苦,明四時更替,明忠奸暴仁

明孝宗,朱佑樘,憲宗第三子,1487年至1505年在位。

《明史》對他的評價是“恭儉有制,勤政愛民”。

雖然他只在位18年,但是卻被稱為“弘治中興”。

明孝宗,在位期間,雖然和太祖、成祖相比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但是他在關心百姓疾苦,體恤百姓方面是做的最好。

例如,他在位十八年,由於自然災害比較頻繁,所以光賑災和免賦不下六十次,另外每年還有不同程度的減免。

在位期間,非常注意減少對百姓的騷擾,減輕百姓的負擔。

能積極妥善處理官宦和豪強在侵佔百姓的事件。

在位處就處理了一批奸臣小人,任用劉大夏等這樣的賢臣,同時注意抑制外戚。

甚至在武功方面,擊敗吐魯番,收復嘉峪關以西土地,經營哈密,防備蒙古。

終弘治一朝,階級矛盾得到了緩和,人民生活改善,對外沒有大的戰爭,對內沒有大的內亂,名臣賢士層出不群。

孝宗皇帝為人寬厚,特別是他作為皇帝一生只娶張皇后一人,在封建皇帝裡面是唯一一個,就令人稱讚。

晚明學者朱國楨曾評價:“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如果孝宗皇帝多在位20年,明朝後來也就不會那麼快覆滅。


渭繚子


最喜歡秦朝秦始皇,雖然秦朝是短命王朝,而且還而施行暴政,因為他最大貢獻是完成統一六國。這是劃時代的進步,有了統一政權,就能促進民族融合,有利於各項事業的發展。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等。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治制度基本格局,被譽為“千古一帝”。

嬴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後回到秦國。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獨攬大政。重用李斯、尉繚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統一之後,秦始皇認為自己功過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


應對現實者


在中國歷史上幾十個朝代,幾百位皇帝中,不乏一些明君,明帝。筆者本人喜歡秦始皇嬴政,小天下面介紹一下秦始皇,及的他的功績,各位同仁朋友看一下秦始皇是一個什麼樣的明君。

秦始皇嬴政簡介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稱趙政、祖龍等 。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
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嬴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後回到秦國。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獨攬大政。
重用李斯、尉繚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秦始皇功績:

1,統一六國,開創帝制,建立中央集權的政府。

公元前247年,嬴政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在故都雍城舉行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滅六國後,以王號不足以顯其業,乃稱皇帝,是為秦始皇。並繼續執行孝公變法以來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強君主專制,削弱舊貴族勢力,提拔由軍功而上升起來的貴族。秦帝國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仍維持西周的“王有”土地制,而變“王有”為“國有”。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監察百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秦王朝建立的這套中央集權機構的政權機構,以後一直被歷代王朝所仿效


2,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加強中央統一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廢除分封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將地方治理權收歸中央,這是秦朝的一大創舉。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設守、尉、監(監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掌監察事宜。秦始皇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一郡。

秦朝以前,周天子推行的是分封制,將天下分成若干個小國,分封諸侯治理。周天子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通過任命諸侯治理全國,實際上,是將地方治理權給了諸侯,一旦諸侯國做大,便會威脅周天子的統治。周朝立國八百年,但實際上由周天子掌權的時間不過二百年,其餘六百年則是諸侯紛爭。


秦始皇鑑於分封制的弊端,在統一全國後便推行郡縣制,由皇帝任命郡縣長官治理地方。郡縣長官要定期向皇帝述職,定期進行升遷調動,這樣一來,對全國的治理權就掌握在了中央,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對國家的統一和穩定起到促進作用。

秦末天下大亂,項羽推行的是周天子的分封制,最終以失敗告終,而劉邦稱皇帝,推行郡縣制,確立了漢朝四百年江山。

郡縣制和皇帝制造就了中央集權的政府,為我國的統一做出巨大貢獻,這是秦始皇一大功績。

3,統一度量,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貨幣

(度量)秦始皇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單位標準,淘汰與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頒佈的標準器上再加刻詔書銘文,或另行製作相同的標準器刻上銘文,發到全國。與標準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在田制上,秦王朝規定6步(合今230釐米)為尺,240步為一畝。這一畝制以後沿用千年而不變。
(文字)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筆劃簡省的優點,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劃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最終進行總結。制定出一種新字體,這便是“隸書”。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效率。


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中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車同軌)戰國時期,各國車輛形制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為制,一車可通行全國。修建馳道,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二說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
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行同倫)

“行同倫”就是端正風俗,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秦朝也給予相當的重視。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來到泰山下。這裡原是齊國故地,號稱“禮儀之邦”。
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 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則對當地盛行的淫泆之風,大加鞭笞,以殺姦夫無罪的條文來矯正吳越地區男女之大防不嚴的習俗。
(貨幣)

秦始皇採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
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
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
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4,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匈奴。

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北築長城。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於匈奴是遊牧民族,其騎兵活動範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

萬里長城不是他開創的,他只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東西橫貫西吉、固原、彭陽三縣。在固陽縣城北7公里處的色爾騰山上,一條蜿蜒的巨龍盤亙靜臥於崇山峻嶺之間。遠遠望去,雄偉壯觀,氣勢非凡。這就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秦長城。

5,北擊匈奴,南征百越

(北擊匈奴)

戰國時期中原各國忙於征戰,無暇北顧,匈奴經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為解除匈奴對秦的威脅,秦始皇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春,蒙恬統主力軍從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北出長城攻其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寧夏固原東南)出長城攻其西。匈奴敗逃。秦遂取河南地(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縣,移民墾守。

因匈奴不斷來攻,次年秋,秦始皇覆命蒙恬軍又北渡黃河,取高闕(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攻佔陽山(內蒙古烏加河北的狼山、陰山)、北假(烏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匈奴不敵,向北遷徙。為鞏固河南地區,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內蒙古包頭市西北)。這場反擊戰,解除了匈奴貴族的侵擾與破壞,“悉收河南地”,使今河套內外,大河南北的廣大地區,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擺脫了兵禍的災難。(南征百越)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統一中原的大業之後,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始皇帝二十九年(前218年),命大將屠睢和趙佗率50萬大軍,發動了征服嶺南越族的戰爭。

秦軍兵分五路,經廣西北部的越城嶺、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餘干等地,向兩廣地區的越族進軍。其中,攻佔番禺的這支秦軍最為迅速。他們經九嶷要塞,順北江而下,直達珠江三角洲地區,並佔領了番禺。戰爭前後相持達三年之久。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囂和趙佗再次進攻百越各部族。秦軍勢如破竹,很快擊潰了今廣西等地的西甌族和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族的反抗,整個嶺南地區從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

綜上所述是秦始皇的五大功績,秦始皇是筆者心中喜歡的皇帝,是筆者心中的明君。不要忘了,漢承秦制,若是你覺得漢朝有偉大之處,那你就必須要承認秦始皇的偉大。秦始皇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感謝您的觀看,瞭解更多歷史知識,歡迎關注。


帝天陌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古代王朝,皇帝眾多,我最喜歡的是隋朝的隋文帝楊堅。

楊堅,鮮卑小字為那羅延(金剛不壞),鮮卑姓氏為普六茹,普六茹鮮卑姓氏是其父楊忠受西魏恭帝所賜的。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楊堅在位期間,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

統一全國後,楊堅勵精圖治,開創了輝煌的“開皇之治”。結束了自西晉末年到隋統一前近300年的分割割據狀態,實現了自秦漢以來中國的又一次統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發展。

  政治方面,楊堅結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將被改成鮮卑姓的漢人大臣以及府兵將領(以及其所轄府兵)恢復漢姓。複姓,代表漢化的主流,終究戰勝了鮮卑化的逆流。表明府兵不再是一支胡人的軍隊,而是一支名副其實漢人或者夏人的軍隊。軍與民的胡漢之分,至此消除。也表明關隴貴族集團事實上名義上都是關隴地區的一個漢人集團。

  另外,楊堅廢除九品中正制,改為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是為唐代三省六部制之藍圖。中書、門下兩省負責詔令的起草和封駁,尚書省負責政務的管理。尚書省又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

  軍事上,楊堅改變府兵制初設時,兵農分離情況。轉變為和平時期府兵耕地種田,並在折衝領導下進行日常訓練;戰爭發生時,由朝廷另派將領聚集各地府兵出征的“兵農合一”的制度。

  經濟上鑑於五胡亂華以來南北分裂達二百七十年之久,民生困苦,國庫空虛。故自開皇九年(589年)統一天下後,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於魏晉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於是於開皇五年(585年)下令實行大索貌閱(即按戶籍上登記的年齡和本人體貌進行核對,檢查是否謊報年齡,詐老詐小。)。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結果查獲沒有戶籍的百姓達165萬餘口,其中丁壯44.3萬人,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

  隋初經歷南北朝長期的戰亂,民生疲弊困苦,故楊堅接納司馬蘇威建議,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其後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楊堅在位時代之富饒既非重斂於民,究其原因,與全國推行均田制有關。此舉既可增加賦稅,又可穩定經濟發展,且南朝士族亦漸由衰弱至於消逝。均田制能順利推行,對隋前中期的經濟發展收益甚大。

  加上隋代以關中作為本位,關中糧食短缺,需依賴關東漕運接濟,故楊堅於洛州等地設立常平倉等官倉,貯存關東運來糧食,建廣通渠,便利關中漕運。又於民間設義倉,人民捐納糧食以防凶年。

  在地方行政方面,文帝鑑於南北朝政區劃分繁雜隨意,地方行政交錯混亂,支出龐大,楊堅遂於開皇三年(583年),盡罷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使國家地方行政漸上軌道。誠如學者錢穆所言:開皇之治的成功,簡化地方行政機構是一個基本因素。據統計楊堅時期朝廷開支減省三分之二,地方官府之開支減省四分之三,全國於行政之經費,大約是南北朝時期開支三分一而已。故隋國庫之豐積,不無原因。



havesummer


中國古代歷朝皇帝我個人比較欽佩漢高祖劉邦。正如毛澤東主席說:“老粗出人物。”劉邦出身草根,一老粗者,卻用智慧贏得了天下。

這也使我不禁想起韓非子說的一句話:“下君者盡己之能,中君者盡人之力 ,上君者盡人之智。”

下面我的一篇國學文章總結了一下劉邦的人生智慧,現分享給大家:

漢高祖劉邦的人生智慧

(張清義談國學智慧)

薩孟武先生說,在中國歷史上,奪取帝位者不外兩種人,一種是豪族,如楊堅、李世民。一種是流氓,如劉邦、朱元璋。

我們知道,英雄爭天下,定江山,大多是靠一個“賭”字。

豪族敢賭,是因為本錢大,輸得起。

流氓敢賭,是因為沒有本錢,輸不怕。

劉邦就是一個輸不怕的流氓,他什麼也沒有,就有膽量。如果這樣簡單地評論劉邦,肯定有失偏頗。因為一個有膽量的流氓不可能從卑賤者蛻變成高貴者,更不可能從“泗水亭長”變成千古一帝。所以劉邦身上肯定凝聚了人生的大智慧,值得一一細數,慢慢盤點。

面對歷史長河,如果我們渚岸望江,就會看到無數帝王將相隨著滾滾逝水被浪水淘盡。這些帝王或昏庸,或聖明。劉邦當然屬於聖明帝王,他是帝王之星中最耀眼的一顆,因為他即是流氓,又是流氓中的英雄。他不僅有膽量,而且有膽識。

下面逐一談談劉邦的人生智慧,也就是分析一下劉邦為什麼本來一無所能,最後卻無所不能,本來勢力弱小,最後卻贏得天下的具體原因:

1、劉邦懂得人性,知道分享的重要。

我們知道楚漢之爭,也就是劉邦和項羽之爭。這裡我們反思一個問題:

劉邦很粗俗,出身卑微,並且慢而侮人,就是喜歡罵人,高興罵,不高興也罵。

項羽出身貴族,重視禮數,並且有仁愛之心。韓信說他“恭敬慈愛”,陳平說他“恭敬愛人”,王陵說他“仁而愛人”,看法真可謂一致。

兩個人的反差如此之大,劉邦反而贏得了天下。這裡面的玄妙也正是我們談的智慧,下面我們就從人生智慧角度看看劉邦是如何做事的:

首先說,劉邦能做到知人。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瞭解人,而是他深知人性的最大優點和弱點。他明白,自己要得天下做皇上的同時,其他人也想封妻廕子光宗耀祖,所以他慷慨封賞。手下將軍把一座城攻下來,他會馬上把這座城封賞給這位將軍。所以跟隨劉邦的人都能感受到他“春風風人,夏雨雨人。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恩情。劉邦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很明白,所謂的得天下,就是得人心。這種“有飯大家吃,有衣大家穿,有錢大家賺,有財大家發”的想法和做派,在中國就是最大的得人心。

而項羽在這方面遠不如劉邦,他充其量給下屬來點小恩小惠,自己卻拼命樹立個人英雄形象,經常賣弄自己的權威。

高起和王陵總結說,劉邦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劉邦派人攻城略地後把城池賜給他。項羽手下打了勝仗不論功勞,攻下城也不給好處。所以韓信說項羽是婦人之仁。

所以我們總結出劉邦的智慧就是與人分享,與天下人同利。他的對部下封土賜爵,升官發財與項羽對部下噓寒問暖,送湯送飯比較起來,效果可謂天壤之別。

2、劉邦把人看做人世間最寶貴的,與人相處胸襟開闊,不拘小節。馭人之術更是爐火純青,用人時放得開手,整人時下得了手。

《資治通鑑》裡講,劉邦性格豪爽大度,和任何人都相處得很好,包括看門人和低層士兵,一見面就成為老朋友。因為在劉邦眼中,所有人都是財富和資源,唯恐其少,不厭其多。劉邦的大度,不耍小聰明,性格豪爽,從很多事情裡都能看出來。比如他做亭長時,押送服勞役的犯人到驪山去,一路上開小差的人很多。於是劉邦把捆綁犯人的繩子全解開,說:你們逃命去吧。老子也走。什麼亭長、什麼王法、什麼犯人感恩等等問題他都不理會,一件事想幹就幹了。心裡沒有什麼小算盤。

劉邦用人放得開手,已經到了不拘一格的地步。 請看他的手下各色人都有,真可謂英雄不問出生地。你看:張良是貴族,陳平是遊士,蕭何是縣吏,韓信是平民,樊噲是狗屠,周勃是吹鼓手,婁敬是車伕,彭越是強盜。這些人劉邦一視同仁,各盡所長。

劉邦整人也下得去手。他殺了很多功勳卓著的人,如韓信、彭越、盧綰等,還差一點殺了樊噲。下面就樊噲的例子談談,我們看看劉邦在政治需要面前做決定處理人是從來不顧情面,從不會猶豫不決。樊噲是什麼人?劉邦在沛縣時最好的朋友。他追隨劉邦轉戰南北,戰功赫赫。初入咸陽,正是這個樊噲力勸劉邦秋毫無犯,還軍霸上,樹立了劉邦的威望。他還是呂后的妹夫,同劉邦連襟。可見這個樊噲是劉邦至親至愛的人,但當他聽信讒言說樊噲有不臣之心要謀反時,沒有核實情況就讓陳平誅殺樊噲,陳平沒有執行命令,恰逢劉邦受了重傷,此事才不了了之。人雖然沒有殺,但充分可以看出劉邦的毫無情面,該出手時豪不手軟。

3、劉邦能自律,能剋制自己的慾望。

公元前206年,劉邦自武關入秦,進入咸陽。在他面前出現了“官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使劉邦這個流氓混混知道了什麼是奇珍異寶、如花似玉、金碧輝煌,這一切自然使他心神恍惚。但聽了張良的逆耳忠言後,他毅然退出秦宮,還軍霸上。並且對秦人犒勞軍隊的牛羊酒食也沒有接受,樹立了秋毫無犯的形象。

4、劉邦鬥智不鬥勇,他重視智謀的運用,常常集眾人之智。

《韓非子•八經》裡有八題,韓非子在“主道”一題裡講:“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意思是說才能最低的君王事事親力親為,中等才能的君王可以用他人之力做事,上等才能的君王經常集眾人智慧解決問題。

劉邦就是一個智者。一次,他和群臣談論得到天下的原因,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供應軍需,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天下最優秀的人才為我所用,所以我得到了天下。劉邦用了三個大才,換句話說,他也是盡了三人之智,所以我們說劉邦是上君,是大智者。

劉邦是智者,在他一生很多事例當中都可以體現出來。一次,項羽對劉邦說:天下是因為我們兩個爭雄,才不得安寧,不如我們兩個單挑,不連累其他人,誰贏了,天下就是誰的。只見劉邦一臉痞笑,說:劉某鬥智不鬥勇。我們知道,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從這個角度來看,劉邦講戰略戰術是對的,拒絕單挑也不是膽怯。反而項羽卻盡顯“匹夫之勇”,把戰爭當成爭強好勝的打架,這分明就是孩子氣。難怪司馬遷批評項羽“奮其私智”(靠個人英勇),“欲以力爭”(只靠暴力)。

5、劉邦以實用為目的,承認自己無知,虛心採納各種建議,知錯後立即改正。

下面談四件事來看看劉邦在平凡事中的不平凡:

第一件:劉邦對治國安邦的各種禮儀一竅不通,不知禮儀為何物。儒生名士酈食其去拜訪他,他居然大大咧咧叉開兩腿坐在床上,讓兩個女孩為其洗腳。酈食其看到如此場景嚴肅地說:足下既然想誅滅無道暴秦,就不應該對我無禮。劉邦連忙起身,整整衣冠,說:對不起。然後請酈食其上座。

第二件:蕭何向劉邦推薦韓信,講了很多道理。只見劉邦揮揮手,說:好了,好了,不用講了,就讓他做一個將軍吧。蕭何說:你讓他做將軍也留不住他。劉邦說:那就讓他做個大將軍,你讓他進來吧。蕭何說:你這個人向來簡慢無禮,如今要拜大將軍,怎麼像使喚小孩一樣。劉邦聽後馬上承認錯誤,答應選擇良辰吉日齋戒,設壇具禮。

第三件:公元前200年,劉邦對形勢和軍情做出錯誤判斷,他不聽婁敬的極力勸阻,結果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幸虧陳平密計才脫離危險。劉邦班師回到廣武,立即釋放關押的婁敬,向他賠禮道歉,承認錯誤,並封婁敬兩千戶,升關內侯。

第四件:劉邦殺了彭越,屠三族,在洛陽城外處決棄市,並揚言有膽敢收屍者,殺無赦。這時梁國大夫欒布回到洛陽,彙報完出使過程後,撲倒在地,祭拜彭越,並大哭了一場。劉邦勃然大怒,下令將欒布扔進油鍋。欒布一面從容向油鍋走去,一面回過頭來說:“願一言而死。”劉邦說:你講吧。欒布就說:當年,皇上困於彭城,敗於滎陽,項羽之所以不能西進窮追,就是因為彭越大王據守在大梁,與漢聯盟。那時,彭王只要稍微把頭一歪,你就沒有今天了。垓下之戰,沒有彭王,項羽也不會敗。如今天下已定,彭王不該受封享福嗎?現在只是因為一次彭王有病沒有聽從你的調遣,你就說他謀反,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你屠三族,這豈不讓天下功臣人人自危。既然彭王都被你殺了,我活著也沒什麼意思,看來我自己主動跳到油鍋裡吧。劉邦一聽,肅然起敬,下令立即釋放欒布,並拜他為都蔚。

通過以上四件事例,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和項羽有截然不同的地方。項羽不知人,更不自知,一生不肯認錯。兵敗垓下,也要說天要滅他。簡直就是死不認錯。劉邦就不同,不僅知人,而且自知。不管他犯了判斷錯誤和戰略錯誤,他都能承認並積極改正。

今天我們細數劉邦的人生智慧,也是膚淺地泛泛而談。囿於篇幅和認知水平兩方面的原因,我們不可能把這位千古一帝的智慧做詳盡地闡述。但大道從簡,我們在這裡能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我們基本講述了劉邦人生智慧的精髓,一個是我們為劉邦的人品正名。

眾所周知,英才有智慧,以文才為名。雄才有膽力,以武略為名。英才為宰相,雄才為將帥。劉邦之所以從草根流民到至高統治者,一舉打破出身和世襲的傳統,靠的就是他不僅兼備了英才和雄才,還具備了偉大的人品。

自從《厚黑學》出現,劉邦就成了人品不好的代名詞。劉邦的人品一直不被看好,最多誇他一句拯救黎民於水火。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甚至發出了“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的感嘆。

談到這裡,我們不得不對劉邦的評價提出質疑。其實在這裡我們需要冷靜下來,不人云亦云,只要做一下簡單的推理,最後就能發現司馬遷對劉邦的評價還是客觀準確的,他稱劉邦為“大聖”,話句話說,劉邦就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他開創了偉大的事業,所以他必須有偉大的人格,人格偉大,人的品行肯定值得讚譽。如果不認同這個觀點,就會違犯帝王之道,就會錯誤地推斷出:偉大的事業是一個人品不端的人造就的。


張清義聊家教


我想是宋仁宗吧,他也許沒有開疆拓土的雄心壯志,但是宋朝在他的治理下繁榮穩定,經濟文化空前絕後,是中國最好的時代之一。

據元代盛如梓的《庶齋老學叢談》記載:宋仁宗在位期間, 後宮嬪妃很久沒有升遷, 屢屢向仁宗提出申請, 仁宗總是推託說沒有先例, 大臣們不會答應。妃子們不信, 仍然向仁宗討封, 仁宗也不推辭, 取來彩箋寫上某宮某氏轉任某官, 到了發放官俸時, 妃子們各自拿出御筆要求加薪, 宮廷財務部門卻一律不予理睬。妃子們失望之下, 當著皇上的面將御書撕毀。

宋仁宗實實在在地執掌最高權力達30多年, 是個思維、智力正常的皇帝, 他完全可以將權力的鋒芒運用到極致, 從而為所欲為, 從心所欲。可是為何仁宗皇帝的“金口玉言”竟然那樣的不值錢?

我從仁宗身上看到了某種“權力約束”的內在自覺性, 他還通過制度性安排而加以固化。當時有個專有名詞叫做“內降”, 也就是皇帝的手詔, “內降”只有通過朝廷的審批認可才能生效。當時杜衍擔任吏部侍郎和樞密使, 常常不買皇帝的賬, 將他不認可的“內降”攢到十多份就拿去還給皇帝。

一次, 仁宗感慨地對諫官歐陽修說:“外人知道杜衍封還內降的事嗎?殊不知那些原本有求於聯, 卻因杜衍會阻攔而中止的人, 要遠遠多於他所封還的。”

正是他的自覺性,仁宗在位期間,政治清明,出現了許多名臣。


歷史研究課


古代王朝我最喜歡的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代君主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原因如下:

1.生於帝王之家而長於艱難困苦。朱棣16歲就藩北平,39歲起兵靖難,在北平的二十多年拱衛著大明的千里北疆。“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出於行伍。”朱棣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培養出來的最為成功的接班人,老爸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但自己如果不爭氣,自己沒有完成一個王者的蛻變,能力才幹不達標,即使到了王的位置,你也是坐不穩的,朱棣身上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值得後世管理者認真思考。

2.爭分奪秒,勤勉工作。朱棣在位二十多年,編纂《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營建北京城、推動大航海、五徵漠北、降服安南、設置奴兒干都司,這些功績裡面的任何一件拿出來,都可以名垂青史,用二十多年時間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國家治理工程,作為管理者該向他學習什麼?珍惜時間,創造條件,埋頭苦幹,才是正兒八經的王道,空談不可行,自怨自艾更不是可取之道。

3.因才用人,廣聚人才,聚天下之才而用之。領導水平的高低是由身邊的人決定的,永樂一朝文臣武將雲集一堂,宣德皇帝一朝的“三楊”均為永樂遺臣,世上永遠都有千里馬,而缺的恰恰是伯樂,朱棣就是一個很好的伯樂,優秀的管理者必須是一個出色的伯樂,善於團結人才,善於領導人才。

我個人認為,終大明276年國運,永樂大帝之才幹在其父朱元璋之上,排大明第一,我國數千年之歷史,永樂大帝僅次於秦皇、漢武、唐太宗而已。






紅日初升之教育的人生


要說最喜歡的還是雍正吧,畢竟辮子戲太多了,說到皇帝不由得想到了他,而且他也真的足夠勤政!而且他確實也是推行了不少與民生相關的好政策:攤丁入畝改土歸流,耗羨歸公。這些政策在當時確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舉扭轉了康熙留下的財政赤子。康乾盛世如果沒有雍正在中間給拾遺補缺,也不會有什麼康乾盛世!而且他用人也不拘一格,對屬下調教的也好,他的心腹李衛,年羹堯,田文鏡都是當世的名臣。

作為一名封建君王,他也有侷限性,大型文字獄導致文化發展受到抑制,民智不開。重農抑商,導致了商業凋敝貨物流通率低。避關鎖國導致中斷了與外界交流的機會,不能及時與世界接軌,間接導致了中國的落後。



言之不語


明朝的朱棣時期和東漢的光武帝劉秀是漢族生活最幸福的時代,兩朝均重拳反腐吏治清明,公平正義,官場沒有腐敗,所以沒有官紳魚肉百姓的現象。兩朝對外開疆拓土對外保持攻勢,所以沒有蠻族入侵,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安全得以保障。尤其是明朝是科舉武舉的輝煌時期,許多平民子弟得以鯉魚跳龍門改變命運實現人生的理想。東漢經營陸上草原沙漠絲綢之路,明朝開海洋絲綢之路商業發達白銀從國外流入大明和東漢,因此老百姓生活富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