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大清国是谁玩完的?慈禧:这个黑锅不应该我一个人背


大清国是谁玩完的?慈禧:这个黑锅不应该我一个人背


说到大清王朝的覆灭,人们自然想起那个两次垂帘听政,把持大清朝政并登上权位最高峰的女人——慈禧太后。

都说因为慈禧的瞎搞,不顾大清垂暮之力,一味贪图享受,弄得大清国乌烟瘴气,最终留下一个烂摊子丢给了孤儿寡母,她死了,大清也完了。

大清朝的覆灭,慈禧固然有责任,但是这个“大罪”,不应该她一个人来承担。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清国上下的那些官员,难道就没有责任?在慈禧之前的咸丰和同治两个皇帝,就没有责任?慈禧自己的侄子兼外甥的光绪皇帝,难道就没有责任?

我们先来捋一捋慈禧太后与道光、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光绪、宣统的关系

慈禧是道光帝的儿媳妇,是咸丰皇帝的贵妃,咸丰皇帝有记载的后妃共有18位,其中皇后三位,两位是死后追封的。皇贵妃两位、贵妃两位、妃四位、嫔四位、常在三位。咸丰皇帝的皇后:孝德皇后、慈禧太后、慈安太后。

同治的母亲是慈禧,两人是母子关系。

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亲妹妹,光绪的父亲是爱新觉罗奕譞(醇亲王,道光帝第七子)。

也就是说,光绪既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她的外甥,两重亲戚关系。

至于慈禧与宣统皇帝的关系。一句话:亲外甥。因为同治是咸丰(道光四子)的儿子,光绪是醇亲王奕儇(道光七子)的儿子,宣统是光绪亲弟弟载沣的长子。 溥仪的祖父奕譞的嫡福晋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胞妹。溥仪的母亲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的养女。奕儇过世时,载沣8岁,因醇亲王“世袭罔替”而承袭为醇亲王。载沣承袭醇亲王后,18岁开始在朝廷上效力,后任阅兵大臣。慈禧懿旨将心腹权臣荣禄之女,又是慈禧认作养女的苏完瓜尔佳氏,指配给载沣为嫡福晋。

自同治皇帝开始,慈禧太后可以说把晚清的几个皇帝,实际上都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因此,所有人都认为,大清王朝之所以覆灭,完全是因为慈禧惹的祸。大家之所以会这么认为,也不是没有道理。

毕竟慈禧一手把持朝政,却不是为了天下百姓着想,而是为了自己的享受,怎样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加舒服。

于是用银子大修园林,为自己的生日几经折腾,铺张浪费。

可是,凭借她一个女人,真的能够败光一个朝廷吗?

显然有些悬乎。事实上,清朝的覆灭并不是慈禧一个人的错。其实从乾隆皇帝还在的时候,清朝就已经开始衰败了。

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早期确实有所作为,可是晚年的施政,可以用“糊涂”两个字来概括。滥用权臣,闭关锁国,这两件事就足够导致大清国力的衰败。


大清国是谁玩完的?慈禧:这个黑锅不应该我一个人背


到了嘉庆皇帝手上,大清朝国库空虚,武力不振,鸦片开始进入中国,并在权贵之间开始流行。

嘉庆皇帝是个智力平庸的人,拿下了权臣和珅,是他一生最出彩的地方,尽管他努力施政,可是大清并没有起色。

道光帝接下的,是千疮百孔的大清,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其才略有限,社会弊端积重难返。

众所周知,古代皇帝几乎都面临着挑选皇位继承人的困扰,毕竟这事关王朝延续与亿兆黎民,不可不慎重。所以不仅要选出才德兼备的皇子,还需四肢健全、身体健康、耳聪目明。唯有如此,继任者才可以担当起统治天下的重任。

道光皇帝在选接班人的时候,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并没有将皇位交给才能卓越的皇六子奕訢,而是遵照祖宗家法,给了身有残疾且资质平庸的皇四子奕詝(咸丰皇帝)。大清国失去了一次难得中兴机会,失去了一根救命稻草。

咸丰皇帝上位后,也一度整顿吏治,重用汉官,平定起义,抗击英法,但是他的身体不行,根本干不了皇帝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要知道,他的老祖雍正皇帝,勤于政务,每天批折子都批到后半夜,这才有了乾隆王朝的大好江山。

身体不行,干不了怎么办?那就便宜了身边的人——那个对政务感兴趣的懿贵人(慈禧),慈禧在批折子的时候,享受到了权力带来的快感,就像吸毒一样上瘾了。

不得不说,慈禧在处理政务上,还是有一套的,让地方办团练镇压太平天国,减少朝廷的负担,就是她给出的主意,是以咸丰皇帝的名义颁发的诏令。这一诏令立竿见影,咸丰一看,不错,干脆交给她去办,自己乐得逍遥自在。

但是女人终究是女人,在处理政务上有不到之处,可是她聪明,不懂的地方可以学,而且很快就把帝王之术学到手了。

大清国从此控制在了慈禧的手里,长达几十年。

咸丰死后,朝廷主要分为三股政治势力:其一是顾命大臣势力,其二是帝胤势力,其三是帝后势力。慈禧勾结奕訢发动北京政变,除掉了顾命大臣,牢牢抓住了权力。但是她是个女人,没法学武则天那样登基,怎么办呢?不是自己有个与咸丰皇帝的儿子吗?正好继位,自己和东宫太后一起垂帘听政。


大清国是谁玩完的?慈禧:这个黑锅不应该我一个人背


同治皇帝六岁登基,到十八岁亲政,这十二年间,都是坐在龙椅上当傀儡,期间所有的政务都是慈禧办理的,慈安太后只有点头的份。不得不说,慈禧还是有些手段的,帝王之术运用得炉火纯青,把大清朝处理得不错。

清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同时兴办洋务新政,清朝后期出现了一个政治稳定的时期,史称“同治中兴”。

“同治中兴”其实是慈禧的功劳,她也知道要改革,所以支持洋务运动。

慈禧一看儿子长大成人了,就想还政,让儿子来管理大清,可是同治皇帝犯了一个错误,不该和母亲的关系闹得那么僵。他从小就生活在母亲的高压之下,过得很郁闷,什么事情都是母亲做主,他连半个不字都不敢说。好容易亲政了,终于可以扬眉吐气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了,可是他并不急于施政,亲政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备受慈禧宠爱的太监安德海。安德海九岁的时候就净身入宫,因为自己脑袋瓜机灵,又能及时捕捉到主子心里想的什么,所以慈禧和咸丰皇帝都非常喜欢他,安德海在皇宫里人五人六的,有时候不把同治皇帝放在眼里,偶尔还告一下同治皇帝不安心读书偷偷出宫游玩的黑状,所以同治皇帝恨他。

由此可见,同治皇帝小心眼,没有帝王的广阔胸襟,不管怎么说,安德海那么做,是出于对大清的忠心。(实际上,安德海除了卖弄一下权术,贪污一点银子外,并无太多的过错,罪不至死。更何况,有他陪着慈禧,整日开心,慈禧也懒得过问朝政),如果同治皇帝抓住安德海违规的把柄加以利用,进而取悦慈禧,而不是借丁宝桢的手杀掉,那么,大清的历史也许会改写了。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慈禧见同治皇帝授意丁宝桢杀掉安德海,女人的妒心使她变得疯狂,也不管什么儿子不儿子了,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不但收回了权力,而且控制儿子的私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精力无处发泄的同治皇帝只能出宫发泄,后果就是染病而死。

同治皇帝的悲哀,就悲哀在他的小心眼上,如果他大气一点,凡事多考虑一下,多一点忍耐。大清朝也会改写。

还是那句话,历史没有如果!

同治皇帝一死,光绪皇帝继位,他四岁登基,照样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他同样是一个傀儡皇帝,大清朝的权势在慈禧的手里。

区区一个女人,能够应付那么多势力,而且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老谋深算的家伙,以及那些亲王牢牢控制住,其心计已经登峰造极。

大清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压在了光绪皇帝的身上。光绪皇帝比同治皇帝好一点点,这一点点就在于他对慈禧的忍耐上,你要管我的私生活,我没有意见,你要帮我处理朝政,我也没有意见,反正,你说什么我都同意。

光绪一天天长大,终于到了亲政的年纪。


大清国是谁玩完的?慈禧:这个黑锅不应该我一个人背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看到了希望:光绪是个好孩子!得了,把权力给他吧,我也该歇歇了,有李莲英整天陪着,也不乏闷。

反正交代了一句,国事交给你了,但是遇到重大的事情,你还是要告诉我一声。

光绪也很听话,早请示晚汇报,弄得慈禧非常满意。

光绪也励精图治,要当一个好皇帝,所以在得到慈禧同意之后,与一些变法的人走得很近。(慈禧是支持改革的,也同意变法,要不然,光绪根本没有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见面的机会)

在这里,不得不说维新派人士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所提倡的维新条款,也都让慈禧看过并征得认可。

所以维新开始了。

不料康有为等人认为光绪皇帝作为大清的皇帝,不应该处处受制于后宫老女人慈禧,必须设法把真正的权力抓到手,必要的时候发起宫廷政变,囚禁慈禧。

光绪当然不敢那么做,但是康有为等人很快联系上了手握重兵的袁世凯,认为只要能够得到袁世凯的支持,则大事可成,为此,光绪皇帝还秘密几次召见袁世凯,制定了一系列围攻后宫的计划,来了一场豪赌。不但给了袁世凯密诏,还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交给了袁世凯。

可是他们忽略了袁世凯的为人,忽略了袁世凯与荣禄的关系。

几个维新党人和年纪轻轻的光绪,哪里能够玩得过老谋深算的慈禧呀?光绪皇帝的这场赌博,注定是输的。

就这样,大清复兴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这么失去了。

如果光绪一直忍着,熬到慈禧死去,那时候,权力归在他一人身上,他想怎么做都行。可是他操之过急。

所以,大清灭亡的罪名,其实不该慈禧一个人扛,他们几个也有责任啊!

(大家如果觉得我讲得有道理,支持一下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