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好在什么地方?

蓝天马大师


《围城》好在什么地方?

好在语言精练、幽默,又通过引人入胜的语言描述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实钱钟书并非小说家,他是个大学问家,他写《围城》就是为了嘲讽中国传统意义的文人。他自己说过:“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围城》好看吗?好看。看懂了吗?肯定都看懂了,故事情节没什么难度,语言诙谐,处处都在抖机灵。我们看这本书根本不用费神为主人公的命运转折操心,这本身就不是情节性小说,钱钟书依靠自己强大的语言能力和博学让一部情节普通的小说变得格外好看。

可是除了好看,大部分人都没看懂。《围城》就是小说中的西昆体,钱老先生学识如渊,他随时随地丢出的小包袱都隐藏着大量的用典和比喻。他以“不说破”的方式,全面吐槽了当时的文化圈子和涉及到的社会形态。

他的用典和比喻,都是在读者未必清楚的情况下给扔了出来,他比喻嘲讽的对象,都是当时民国时期文化圈子里的形形色色人物。

知识不渊博,难懂用典深意,自己不处在当时文化圈子深处,也并不懂他嘲笑的是谁,讽刺的又是谁。必须要在那个圈子里面有了真实的摸爬滚打,看到《围城》里面各种高深莫测的笑话,才会心领神会,莞尔一笑。

杨绛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其实是读不懂书的。”

不知人无以读书,《围城》就是一部要先了解人生,更要有足够学识才能真正读懂的书。

当然,钱先生并没有让它高深莫测到晦涩艰难,他漂亮的文字表达能力让我们这些没有办法阅历当时情境、学识又是门外汉的人一样地看得兴高采烈、心旷神怡。

《围城》是语言型的小说,字字句句透着作者的抖机灵和蔫损。那些散布于小说中的各种各样的金句,带给读者从未有过的阅读快感。便是看不懂钱老先生的真正意味,文字的奇峰迭起足以让我们觉得淋漓酣畅。

比如写他乡遇故知。方鸿渐在大街上遇见一个老乡,这个老乡并没有向他诉苦,也没有借钱的意思,于是“又放心、又感慨”。 这个“放心”,真是妙趣横生又无比贴切。它真实的反映了普通人的心态,不要付出的感慨虽然显得有点虚伪,总归还是比要借钱给人家舒坦。

又比如文中和唐晓芙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

方鸿渐被灌醉大吐,还赔了眼泪鼻涕和胃液。但他没有想身体受损,没有埋怨灌酒的人,也没有其他,而仅仅是想着“幸亏唐小姐不在这儿。”

不愿意喜欢的人看见自己的怂样——这不就是爱情。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围城》这本讽刺小说虽然成书于40年代中后期,描写的是抗战期间在那个动荡年代中国文人的浮世绘。“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钱钟书夫人杨绛女士给了本书最精辟的注释。

《围城》自从出版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1960年代,旅美汉学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本书作出很高的评价,直至1980年重印。

那这部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十几个版本且并不太厚重的小说到底好在哪里呢?

1、文笔幽默讽刺,妙喻连篇,妙语连珠

《围城》通篇文笔幽默讽刺,特别是哪些比喻,这是《围城》里面用到最多的修辞手法。简直是妙喻连篇,妙语连珠。小说中的比喻生动又很形象,标新立异,而惟妙惟肖的比喻,给这个以悲剧为结尾的小说,带来了无数的喜剧元素。比如在小说的一开始,由于鲍小姐的赤身裸体的描写:

“那些男学生心头起火,口角流水,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又有人叫她局部真理,因为真理是赤裸裸的,……”

这类比喻书中随处可见,讽刺的比喻裹挟着文字力透纸背,让人拍案叫绝。所以《围城》的成功显示了钱钟书机敏独特的想象力和扎实的语言能力,小说的成功一大半得益于文本形式的语言魔力。

2、人物刻画辛辣,不留情面

《围城》塑造了数十个中国旧文人形象,方鸿渐的气高学浅、未求专攻;苏文纨的老成世故,内热外冷;赵辛楣的外表世故、内心醇厚;唐晓芙的开朗伶俐、自然本色;孙柔嘉的外表柔顺、心机内敛。……每一个人鲜明活脱,有个性也有共性,每个人都在城里或城外,都在荒唐地在城里进进出出,好不热闹。

《围城》内外的人,每个人之间也存在着无形的围墙。每个人在人与人之间的墙内外竟可能去掩饰自己,用墙去保护自己,生怕人家进来把自己看得通透,一道道围墙硬生生的把人性隔开。人们在围墙上贴满了各种楚楚可怜,满腹经纶;人人道貌岸然,个个善良完美。比如买假文凭,娶个洋太太,婚前装个清纯,婚后成为丑陋,人性的缺点在每个劫难面前就暴漏无遗。《围城》中的人物就是生活在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之中,通过对小说人物进行了不留情面的刻画和揭露,借此来讽刺现实社会人们丑陋的一面。

3、鞭挞荒诞的现实社会

从文学形象的角度来看,《围城》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围城所描述的年代,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东方的,西方的,好的,坏的文化在中国这个乱世中混杂弥漫,影响了当时众多的知识分子,一大批的学者,纷纷开始崇洋媚外,到国外去留学。人们普遍认为,出一次国,就像镀了一层金。金子的价位总是很值钱的,既能提高身价,也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那怕去买一张假的外国文凭。

“仿佛有亚当,夏娃那片树叶的功能,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给掩盖起来”。

《围城》中所叙述的连个克莱登大学名称都是假的,因而“野鸡大学”这一名称应运而生。在《围城》中还虚构了东方大学、东美合众国大学,联合大学、神玄大学等诸多花10美元便可买到的立案注册学校。小说的这一情节安排被视作是对中国部分知识分子插科打诨、崇洋、自私、虚伪、软弱、动摇等性格心理的特别讽刺,是《围城》讽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假文凭的事情在娱乐圈炒的沸沸扬扬,其实何况在娱乐圈,就在文化界也是如此啊,方舟子所揭露的假文凭事例不胜枚举。当下持假文凭的人比方鸿渐更具时代特征:到西方发达国家转一圈拿个文凭无论质地如何,回国后就成了高官厚禄的敲门砖,那些众多的“爱尔兰”人都赚的盘满钵满。

方鸿渐由于学历问题只能当个讲师。虽然课堂教学还算成功,但教师在晋级上不看课堂只唯文凭却是理所当然。现在不也还是如此么?书中方鸿渐等在晋升方面对校长更是唯唯诺诺,点头哈腰,各自有各自的心事,都不想在职称上被另有生分。作家把这种现象描绘成“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回到我们当下社会,升迁提拔在很多单位部门不还是如此这般吗?

静下来一想,虽然《围城》这部作品记录的时代与今相差七十多年,但我觉得书中众多的故事就是今天发生的事。

好了,喜欢这个答案就点赞、转发、关注吧!

谢谢!


知行锵锵


钱钟书的《围城》 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幽默的语言,风趣的讥讽描绘出平凡人在良知与邪恶思想挣扎中,产生思理想与现实的冲击,形成心里的围城,产生困惑和无奈的人生婚恋境遇。

在阅读《围城》时,读者领略到属于中国人特有的风趣,幽默感。钱老先生,在许多地方都用了打比方,比如说当方鸿渐要从副教授升为正教授的时候,他把这比喻成像姨太太转成正房那么难?又比如离家久了,回家很生疏,就好像半生的器具,回锅要煮一会才会熟。还有那句”婚姻像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去。”更是为读者广为传诵,成为大家渴望踏入婚姻的殿堂,又想改变平淡无波澜的婚姻状况的一个传神默契的表述。这种幽默风趣又平白易懂的讲述,却能引发人读者的深思,语言看起来浅白,但是更能令人深省与读者产生共鸣。

虽然钱老先生的语言非常的浅白幽默风趣,但是小说的内涵深邃,发人深省。整篇文章以围城为主线,描述主人公婚恋生活,工作处世的三重围城围绕困顿的人生。

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是那种带着玩世的立场处世又有点良知的知识分子,就构成了他第一圈围城,傲慢心。心高气傲,不切实际,他盼望做个大人物,但脾气欠缺圆滑世故,彷佛就决定了他的平凡之路。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城,是他的虚荣心。为了有面子他买了假学位。方鸿渐究竟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以前,他也问问良知,他为本身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贩子,要看契据。以他本身的口吻,便是说了假话,还要讲良知。撒谎就撒谎嘛,讲了良知这假话就变得不正经了。既然讲良知,就爽性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知了,就爽性把学位发扬光大吧!“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做个大人物并非每个人都有本事的。然则他照样盼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盼望本身可以或者使家翁感到灿烂门楣;买了文凭,又感到有损品德。两端不着岸,只能憋屈做个副教授。

方鸿渐平生的第三圈围城,对婚姻缺乏责任心。他在处理爱情婚姻情感时持玩世不恭的立场。他的婚姻就像一座城池把他围困其中。小说揭示婚姻是一场修行,修行好了,懂得磨合,将自己磨成和氏璧,而修行坏了,就只能分道扬镳,且憎恨世俗。

世上多半的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末一点的良知,有那末点的虚荣。他们随处做君子,又不得随处防备君子。他们也晓得世道的艰险,然则乐在其中。他们在道德的底线徘徊,试探去转变,就彷佛方鸿渐想晓得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本身的公平同样。熟不晓得,人家早就设定了圈套等他踩进去。

《围城》的文学价值就是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重视的,却又触手可及的真实社会现象,使广大读者角色代入,反思人生。

《围城》是一部现代《儒林外传》,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钱老先生用幽默风趣,轻松诙谐的笔锋描述出人生百态,小人物的百种无奈,人都困在自己的心造的围城里。小说说的不仅仅是男女婚姻的事,而是揭示人的内心的枷锁。书中最经典的那句话,可以理解为”人心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








和雅妙音


《围城》的好,是我们总是对未曾拥有的感兴趣。总觉得未知的才是好的。

很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也有很多人,在把自己关进围城里,丧失了斗志,丢失了梦想。

而正确又舒服的态度,应该是:我很知足,但我不放弃探索和努力,始终对未知与新事物操持好奇心!


爱就码码字


《围城》最好的地方肯定是语言。作者喜欢掉书袋,读者也喜欢看他掉书袋,这在小说创作领域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围城》的立意也是很深刻的,但是语言的魅力会掩盖作品其他的优点。

模仿《围城》的作品也不少,但成功的实在是不多,韩寒的《三重门》算得上佳作。毫不奇怪,《三重门》最大的特色也在于语言。


纸屑轻舞


崇尚哥们读《水浒》;

喜欢词句看《围城》。








刘牛428刘昌荣


《围城》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这种讽刺基于时代的和人性的的原因,也基于钱钟书个体的原因。


超级英雄无谓巅峰


巜围城》好在人在城里,心在城外。


平安行者3


看了好几遍《围城》,印象最深的就属书中的比喻。比喻是在两个不同事物之间找到其相似之处,而且事物差距越大,越能显示比喻之精妙。钱锺书就总能在两个看似完全不搭界的事物之间,找到这个这精妙的联系。


电影看得停不下


读了才知道,没读过的人,跟他解释不清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