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高考生:在線上課避免“雨過地皮溼”


 【案例二】

  線上教學應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導與依據,尤其是在高三面臨升學需求的背景下,明確本專題在學科知識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從而確保“質”和“量”的實現。既要不走形式,確保一課、一專題、一模塊“講透管會”,避免“雨過地皮溼”;也要分析備考總量,引導學生體認“知識系統樹”。線上教學不拖沓不“炒冷飯”,及時評估整體學生學習效果,精準落實個體答疑和幫扶策略,幫助後進生及時解困,從而避免個體延宕整體的困局。返校上課後,關注先前的線上學習效果,從而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補充延伸強化等。

  虛擬課堂不是照搬現實課堂,也不是耗時耗力給師生“增負”。而是注重學情分析,優化重組教材,通過技術變革帶來的優勢,引領學生認知學科的本質屬性,提升核心素養,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目的。減負增效首先要理解課堂設計應以學生的問題為出發點和迴歸點。走出“學生會還要講,學生不會卻未講”的怪圈。

  從教學實踐看,錄播有時間的提前量,往往質量較高,並可在錄播中暫停播放,從而及時回應學生提出的問題;直播的效率高,尤其是教學對象多元情況下,可以節省環節上的精力耗費。以“文字跟帖”為特點的虛擬課堂,網站組織結構清晰,適合在線測試和作文講評,能夠及時反饋測試結果和數據分析,學生大篇幅的文字互動強,不受時間的限制,記錄和評價功能突出。線上答疑時,可採用“文字跟帖”的虛擬課堂或微信平臺等,此類平臺具有記錄功能,不用糾結即問即答,時間允許時交流即可。

  高三是人生的關鍵時期,其關鍵並不止於成業,更體現在成人。18歲的詞典裡,理應有邁入成年的覺解和體悟。將關注時事外化為學習成果,比如語文可寫一首詩歌《最美的逆行》,數學可對疫情發展作數學建模,英語可積累像“COVID”等和疫情相關的詞彙,地理可分析武漢的地理位置對疫情發展的影響,生物可關注冠狀病毒的相關知識等。願考生可以整理心情積極樂觀,管控時間優化成長,理性備考注重落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