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高考生:在线上课避免“雨过地皮湿”


 【案例二】

  线上教学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与依据,尤其是在高三面临升学需求的背景下,明确本专题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从而确保“质”和“量”的实现。既要不走形式,确保一课、一专题、一模块“讲透管会”,避免“雨过地皮湿”;也要分析备考总量,引导学生体认“知识系统树”。线上教学不拖沓不“炒冷饭”,及时评估整体学生学习效果,精准落实个体答疑和帮扶策略,帮助后进生及时解困,从而避免个体延宕整体的困局。返校上课后,关注先前的线上学习效果,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延伸强化等。

  虚拟课堂不是照搬现实课堂,也不是耗时耗力给师生“增负”。而是注重学情分析,优化重组教材,通过技术变革带来的优势,引领学生认知学科的本质属性,提升核心素养,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的。减负增效首先要理解课堂设计应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回归点。走出“学生会还要讲,学生不会却未讲”的怪圈。

  从教学实践看,录播有时间的提前量,往往质量较高,并可在录播中暂停播放,从而及时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直播的效率高,尤其是教学对象多元情况下,可以节省环节上的精力耗费。以“文字跟帖”为特点的虚拟课堂,网站组织结构清晰,适合在线测试和作文讲评,能够及时反馈测试结果和数据分析,学生大篇幅的文字互动强,不受时间的限制,记录和评价功能突出。线上答疑时,可采用“文字跟帖”的虚拟课堂或微信平台等,此类平台具有记录功能,不用纠结即问即答,时间允许时交流即可。

  高三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其关键并不止于成业,更体现在成人。18岁的词典里,理应有迈入成年的觉解和体悟。将关注时事外化为学习成果,比如语文可写一首诗歌《最美的逆行》,数学可对疫情发展作数学建模,英语可积累像“COVID”等和疫情相关的词汇,地理可分析武汉的地理位置对疫情发展的影响,生物可关注冠状病毒的相关知识等。愿考生可以整理心情积极乐观,管控时间优化成长,理性备考注重落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