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北京人說話也有口音?能舉例說一說嗎?

阿菠蘿808


中國現在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而真正的老北京人所說的話屬於北京官話的京師片,流傳於北京市區,有400年的歷史。北京話說起來帶有明顯的兒化尾音,有人把北京話的濃重口音稱為“京片子”、“京腔”。其實嚴格來說,北京官話並不等於普通話,而北京方言則更是與普通話存在不少差異。

老北京官話味兒不重好學,老北京土話味重,而且還要加上語氣、兒化音。

比如:今天,北京話得唸作今兒個

比如:昨天,北京話得唸作昨兒個

比如:出去,北京話得唸作出切兒

比如:金魚,北京話得唸作金魚兒

比如:鴨梨,北京話得念做煙兒梨

比如:散步,北京話叫做遛彎兒

比如:情人,北京話叫做傍尖兒

比如:男人,北京話叫做老爺們兒

比如:大柵欄,北京話得唸作大石爛兒

還有一些老北京的土話,你從發音或字面的意義,根本就無從理解。

比如:大耳帖子。意思是賞你一巴掌。

例句:就你這德性還想出頭,先嚐嘗大耳帖子吧!

比如:慫蛋包。是形容一個人特別窩囊、不硬氣。

例句:別當個慫蛋包,誰再罵你你就還回去!

比如:拌蒜。形容走路費勁,倆腳互相拌,身體不平衡。

例句:隔壁的老王打出生就腿腳兒不好,老拌蒜。

比如:刷夜。就是在外面過夜。

例句:你昨兒個又上哪兒刷夜去了?

比如:砸窯。意思是為了不與大家分享,偷偷的藏起來。

例句:那個東西你放哪兒了?是不是又偷偷砸窯兒了?

比如:

這程子。指這一段時間的意思。

例句:這程子一直沒見你,去哪兒了?

到了本世紀初,隨著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進入北京,真正北京話的兒化音和老北京的土話正在不斷減少,甚至有的已經陸續消失,說著一口流利北京話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就此問題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留言,感謝您順手關注點贊。


李易陽風水命理


我父母都是老北京人,我本人都快70歲了,那麼我父母說話應該沒受現代那些雜七雜八的外來話影響。我母親家在北城寬街,我爸家在南城虎坊橋,憑我聽我是聽不出他們二老說話有什麼不一樣,主要是天天聽太熟悉了。但是有個習慣他們不一樣,我媽喜歡上炕盤腳,幹什么都在炕桌上。我爸則全然沒這個習慣。


曾經的勇士


北京順義區的本地人,說的話不同於普通話。年輕人說話接近普通話,但也略有不同。老人們的口音那就太重了,和普通話存在很大的不同。他們說話都帶兒話音。把你稱您,說話就先說"您"

比如:普通話問“你有什麼事啊"?

順義人就這麼問“您有啥事兒啊?

把出去走走說成是“溜達溜達"

還特別愛說這句“這都哪跟哪兒啊”

把“人”念“人兒”讀(re)

把“別再瞎說了”說成是“別瞎逼逼”

把“你幹啥去”說成是“您幹嘛去呀”

把“你想幹啥就幹啥"說成是“該幹嘛幹嘛”。

把“你想怎樣”說成是“你想怎的”

等等等等。反正記得北京人說“您”還要帶“兒”話音就對了。年輕人基本上說的話更接近普通話,而老人們說話的地方口音還是非常的濃重。記得剛開始到順義李橋鎮時,我要租房住,找到一大娘家。我問她有空房出租沒?大娘一開口我都嚇了一跳。這北京本地人怎麼說話這個味呀,還真不好懂,聽著感覺怪怪的。也正是從哪時我才知道了,北京話不等於普通話。

普通話是以正宗的北京官話為標準,而老百姓們講的話並不是標準的官話,而是有很濃重的河北地方腔調,被大家稱之為“京片子"。

以上就是我對北京本地話的理解,有不對的地方,敬請諒解。


南山來客34780


只有二環裡出來的才是真正北京人,其他郊區都是河北劃分來的,根本不是北京的


超大漢堡3


純粹地道的北京話有著明顯的口音,一聽就能聽出來。雖然發音很接近普通話,但是跟普通話的味兒不一樣。普通話是一種規範語言,講求方正、簡單、直接、準確,沒有過多的兒化音,沒有含義模糊的詞,每一個詞每一個音節都有明確的漢字對應,一段話下來,往往有平鋪直述的刻板感覺。而北京話不是這樣,北京話比普通話要隨意得多,而且有生活經驗的積澱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普通話的生活化,情調、樂趣充實其中。

北京話兒化音多,不過這也不是北京話特有的現象,其他北方方言裡面也有不少,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古代先民們的生活態度,樂觀與輕鬆。有些詞,不加兒化音,感覺平淡無味,加了兒化音,就感覺柔和了一點,也輕鬆了一點,樂趣了一點。

至於詞彙的不同,就無需多言了,那些詞彙也可以用普通話去讀,但是讀出來的味兒不一樣。在此重點討論的是音,是味道,而不是詞。

北京話跟任何方言都不一樣,或者說比任何方言都高一個檔次。因為北京話是古代匯聚了全國的精英人材,長期生活在一起,形成的一種既標準,又文雅,又生活化的語言。而且,古代北京作為首都,天子腳下,高官遍地,平時人們交流起來需要格外的藝術化才行,不然很容易惹上麻煩。久而久之,這麼一套藝術化的語言,尊重人,推崇人,熱情又含蓄拐彎的語言就磨礪出來了。

北京話裡面,帶有一種自然的官腔,細品起來,會感覺有一種高大上,一種格局,一種氣魄在裡面,同時還有點委婉含蓄,不時的會一語雙關,耐人尋味。

北京話裡面,還有一種市井腔。因為古代北京不僅是政治文化中心,還是經濟中心。古代北京有很多的老字號,大生意,大買賣,而且這些生意人還得經常跟高官打交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官味市井味兼具的語言。以前朝廷裡面的北京話跟大街上的北京話是不完全一樣的,朝廷用語官味更重一點,衚衕用語市井味更重一點,生活味更重一點。不過官員也會說衚衕話,說什麼話會根據場合進行調整。

北京話裡還有一點豪放腔。當然了,這也得分什麼人說,多數還是向溫和靠攏,對這個味道是有所屏蔽的,但有的人說出來,確實有點帶那個勁兒。這也是歷史的原因,因為清朝後期有不少的紈絝子弟,由於他們的存在,北京話久而久之就融合進了這麼一個味道。有時候北京人說點帶痞味的話,其實也並沒有什麼惡意,人家的語言就是那樣,僅此而已。這種味道,聽習慣了會感覺也挺豪放,蠻有趣的。

北京話可以說是一項非常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需要傳承,因為蘊含的東西太多了,都是歷史的積澱,文明的積澱,人文的薈萃。其實很多方言消失了都不要緊的,因為太土,文明程度太低。北京話是萬萬不能消失的,因為北京話承載著高度的文明,擁有著深厚的底蘊。


秦客逸民


北京與河北天津接壤,與內蒙山西遼寧相臨,歷史上區劃曾多次變動。富於韻律感多兒化韻的老北京話只限於北京三環以內的老北京人會說。遠郊區縣有的地界不但有口音且相當濃重。像延慶平谷就口音很重,有的勝過外地人。順義區內與平谷交界的一些村口音也很重,而且特色鮮明。不但音色不一樣而且四聲音調也與常規不同。比如把一聲字讀成二聲。像“香”就讀作xiáng,香著呢讀作xiángzhīnē。


弓心月苑


看了大家的回答,那些說有些地方的北京人說的話不是標準的普通話的人肯定不是北京人,首先北京話不是普通話,北京人說的是北京話,按照普通話標準北京話是不合格的,北京話和別的地方的語言一樣稱之為地方方言,普通話是以北京音為基礎的,但在北京地區不說北京音的是平谷和延慶,順義懷柔雖說北京音,但在說話順序上有區別,比如回家不說回家說家走,昌平地區說話和北京話沒區別,外地人基本區分不出來,但北京人一聽就知道,說話比較硬不柔和


李家呆


吃了麼您嘞~

想去看看衚衕兒

自己個兒……

北京人最典型的口音估計就是兒化音了,雖然我家不在北京,但也是北京城附近的一個小城市。

閒時去北京城裡看一看,聽一聽皇城根下的老北京說話的聲音,實在是太享受。

我對所有城市裡老一輩兒的生活有著異常的喜愛,那是可以窺探到時間的最直接的選擇。

《早餐中國》《紀實72小時(中國版)》都有拍攝到北京,您可以看一看。再不濟,微博關注 一些北京的土著大v,看一看定位北京的實時圖片,都是極好的。推薦@衚衕童年 他拍的照片都是很實誠的北京胡同兒~



聽西洛說


北京的地域相當大,遠郊區口音有的很明顯不同於標準的普通話,比如延慶,密雲,平谷等地最為突出。這裡僅就京南大興農村的某些口語舉例說明:哥哥說成格格(音,後一字輕聲),姐姐說成結借,跑說成rao一聲,踢說成周(音)比如踢足球說成zhou足球,昨天不叫昨天說“夜le個”或“夜兒個”,凡此等等,很多


東華舊夢


北京人說話口音的話就是拉長音,兒化音比較重。如果您跟北京人接觸有的時候聽不懂那是方言,北京人尤其是四九城裡的老人北京方言比較重,初識可能聽不懂什麼意思。口音的現在好多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c6afc35849624054ab14d11af448998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