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被時刻保護的機制,想讓孩子變得堅強,需要進行挫折教育

前言

馬克思說:"播種行為,未來就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未來就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最終收穫命運。"

孩子年幼時的行為和經歷決定了孩子的習慣,在不同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慢慢開始形成不同的性格,最終走向人生不同的命運。但是在當今的兒童教育中,存在著一種普遍的現象—孩子始終處於被保護狀態,不知道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困難,不知道在挫折面前如何自處。這與家長對孩子的保護不無關係,任何時候,孩子都是處於被保護狀態的,當家長認為孩子可能面臨危險,多數家長會主動在孩子面臨危險之前解決問題,家長害怕孩子在面對挫折的過程中受到傷害,也不願意讓孩子在年幼時就感受到處於困境中的人的痛苦。

面對孩子被時刻保護的機制,想讓孩子變得堅強,需要進行挫折教育

家長總是擔心孩子受到傷害,但是,孩子總有一天會面臨挫折和困難,比如進入校園之後成績不如想象中好,比如想做的事沒能完成、想得到的東西沒能得到......

如果讓孩子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去面對困難,獲取孩子會哭,或許會按照自己不夠成熟的想法去做事,這樣就可能會造成不良影響。調查顯示,沒有經歷過挫折也沒有面對過困難的孩子在進入校園之後,往往會在無意中做出一些傷害別人的事,比如因為別人的優秀而產生嫉妒心理,甚至因為自己遇到困難而責怪他人。

  • 何為家長對孩子的挫折教育?

家長對孩子的挫折教育是指,家長作為教育者,讓孩子在受到教育的過程中遭受到一定的挫折,讓孩子在挫折中受到激發,其潛能得到開發,最終達到增強抵抗挫折的能力。

從古至今,能夠在一定領域有所建樹,能夠現在一定的高度上的人,智力上通常不是最頂尖的,但在生活中受到過挫折,並且在挫折中不斷成長。自認為聰明的人往往會選擇逃避困難,選擇一些更加簡單的途徑,而這樣的途徑,往往會使人喪失機遇。所以,生活中過於聰明的人往往總是平庸,而直面困難的人往往走得更遠。

如果讓孩子接受一定的挫折教育,孩子就能在成長過程中懂得如何用恰當的方式面對困難,在遇到難題時懂得如何採取措施解決問題。當然,挫折教育並不是指,把孩子扔在一個複雜的環境中讓其自由發展,挫折教育並非只是讓孩子過過苦日子,也不只是讓孩子幹一點苦活意識到累,挫折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孩子在遇到困難時的的堅韌品質。只有在挫折面前學會堅強勇敢,在遇到困難時有戰勝的決心,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

面對孩子被時刻保護的機制,想讓孩子變得堅強,需要進行挫折教育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呢?

面對孩子被時刻保護的機制,想讓孩子變得堅強,需要進行挫折教育

首先,家長應該理解,挫折教育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家長對孩子的挫折教育,應該分不同的階段進行,孩子並不能在短時間內就掌握面對挫折的方法,也並不能快速懂得如何從困難中成長,如果在孩子面臨挫折時家長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孩子往往不能理解,也不會進行思考。想要讓孩子真正地在挫折中受到教育,就要循序漸進、一步一步來。

  • 第一階段是幼年階段,在孩子出生時就開始,在學會基礎的行走站立等技能後結束。

這一時期並不是讓孩子接受困難,而是讓孩子相信家長、讓孩子對家長有一定的依賴,創造出良好的家庭環境。這一階段是為挫折教育打下基礎的階段,這時候的孩子尚且年幼,沒有記憶,甚至難以完成最簡單的活動,家長要儘可能給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為未來的良好溝通打下基礎。

面對孩子被時刻保護的機制,想讓孩子變得堅強,需要進行挫折教育

  • 第二階段是在孩子學習站立、行走等基本技能的時候。

一般情況下,孩子在一到三歲期間,會開始學習掌握簡單的生活技能,家長要儘量讓孩子獨立完成生活中孩子能夠做到的事情,如果孩子能夠獨立行走,家長就讓孩子儘量獨立行走,稍微長大之後,家長可以嘗試讓孩子學會自己料理日常生活,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行為習慣。前兩個階段是孩子尚且沒有記憶、沒有形成一定的思維的時候完成,這時候家長只需儘量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基礎行為習慣、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讓孩子感受到家庭是可信賴的,就算是完成了。

面對孩子被時刻保護的機制,想讓孩子變得堅強,需要進行挫折教育

  • 第三階段是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之後,這個階段中,孩子會接受到更多的東西,也能獲取更多的信息,這時候孩子開始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

家長應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並且讓孩子學會分享、學會幫助別人,也學會保護自己。在幼兒園階段,家長對孩子的保護和管制應該逐漸放鬆,孩子需要獨立完成的事情,家長就不要給出幫助。慢慢讓孩子意識到,在家庭中產生的依賴心理,並不適用於家庭之外的事情,讓孩子學會獨立完成一件事,並且在完成後給予一定的讚揚,只要孩子有足夠的自信心,在面臨困難的時候,就不會產生過度恐懼的心理。

  • 第四階段是學前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初入課堂,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並且有強烈的求知慾。

不少孩子在幼年時有<strong>"打破砂鍋問到底"

的習慣,這是人對世界的好奇心,也是人瞭解世界的方式。但是許多孩子在這一階段並沒有得到很好地引導,多數家長和老師總是直接給出事情的結果,並不會告訴孩子過程,並且在孩子因為好奇而提問時,直接進行反駁或命令孩子不要再提問。這樣的教育方式使孩子養成一種定勢思維——如果我不知道,老師或者家長會告訴我的,如果他們沒有告訴我,我不知道也沒關係。

這是挫折教育中失敗的一面,想要了解卻不能瞭解,就是當今受到嚴格保護的孩子會面臨的第一個挫折,家長此時不應該直接告訴孩子最後的答案,更不應該在孩子產生好奇時,因為問題過於簡單而貶低孩子。提出問題,是孩子思考問題的表現,這是意識到挫折的第一步,此時,家長應該引導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如果家長自己不懂得如何回答,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閱資料、試驗觀察等。

面對孩子被時刻保護的機制,想讓孩子變得堅強,需要進行挫折教育

這是幼年時期的挫折教育,這一時期的孩子簡單又懵懂,家長可以適當引導孩子,使孩子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學習習慣,在遇到問題時懂得通過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

面對孩子被時刻保護的機制,想讓孩子變得堅強,需要進行挫折教育

其次,如果孩子過於順利,可以適當製造挫折

受到家庭條件、自身智力條件的影響,有一些孩子生而擁有更好的資源,在學習和生活中很少遇到挫折和困難。

調查顯示,在順境中長大的孩子,處於順境中時,尚且能夠應對自如,但如果處於逆境中,遭遇了前所未見的挫折,便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喪失處於順境時的遊刃自如,更有甚至因為一兩次挫折而放棄自己,不想再好好面對生活。

  • 家長做法

對於長期處於困境中的孩子,家長可以認為設置挫折障礙,處於順境中的孩子往往缺乏對於逆境的忍受力,也缺乏如何扭轉局勢的洞察力。家長意識到孩子處於順境中過久時,應給孩子設置一定的挫折障礙,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比任何人都優秀,認為沒有什麼事情是自己不會的,家長就可以找到孩子不擅長的一面,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身上的不足。

  • 老師做法

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很聰明,沒有什麼題目能難倒他,

老師則可以在試題中增加難度,讓孩子人為地遭受挫折,在遭受挫折的同時,引導孩子深入瞭解相應的知識,讓孩子變得更加有耐心和韌勁,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增加忍受挫折的能力。

適當製造挫折,並不是時時刻刻給難孩子,如果孩子已經意識到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並且已經在自我改善,家長此時就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鼓勵和信心,而不是在孩子正在面對挫折的過程中,給孩子製造更多的挫折。適當的挫折能幫助孩子成長,但過多的壓力會抑制孩子的成長。

面對孩子被時刻保護的機制,想讓孩子變得堅強,需要進行挫折教育

人為製造挫折,是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過於順利並且產生驕傲心理時,可以實施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給孩子一些不必要的挫折<strong>,"無端生事"一樣的挫折,並不能幫助孩子成長,反而有可能觸發孩子的逆反心理,不願意相信家長。

面對孩子被時刻保護的機制,想讓孩子變得堅強,需要進行挫折教育

最後,當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家長要點到為止

大多數孩子都不是始終的順境中成長的,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難以克服的問題,總會經歷一些猝不及防的事。當孩子在學習或生活過程中遇到挫折時,家長要"點到為止"地幫助孩子,從方法上引導孩子,讓孩子有一定的啟發,知道問題的根源所在,但解決的過程還是要讓孩子自己完成。能夠自己克服困難,孩子才能在挫折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父母的良苦用心;家長也不要嫌棄孩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走彎路",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在孩子解決之後,"點到為止"地提醒孩子。

面對孩子被時刻保護的機制,想讓孩子變得堅強,需要進行挫折教育

在問題得到解決之後,孩子往往是高興的,但是並不會過多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時候家長要引導孩子進行總結,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為什麼會成功,如果下一次面對同樣的問題,是否知道該如何解決。有了足夠的經歷和足夠的總結,孩子才能在以後遇到困難時,主動地、勇敢地去面對困難。

在挫折教育過程中,家長儘量不要給孩子總結失敗的原因。有調查顯示,如果一個人的關注點始終在為什麼失敗上,他或許會注意到下一次不要產生同樣的行為,但下一次他大概率還是會失敗。這是因為,只關注失敗的人,關注不到成功。

面對孩子被時刻保護的機制,想讓孩子變得堅強,需要進行挫折教育

  • 引導孩子總結經驗,不是引導孩子總結為什麼失敗,而是讓孩子能夠理解事物的經過,並且從這樣的經過中找出聯繫,找到達到成功的目的和途徑。

遇到挫折、遭遇失敗,對於孩子來說,不是壞事,因為孩子有足夠多的時間去成長,有足夠多的時間去體會,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引導孩子走向更好的方向,而不是讓孩子看到更差的那條路。

總而言之,挫折教育,並不是把孩子往一個又一個的不熟悉的環境裡扔,也不是讓孩子去疾苦的地方體驗體驗生活就結束,<strong>完整的挫折教育,是讓孩子能夠體會到挫折,知道挫折到來時,自己應該怎麼辦,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應對,在戰勝困難之後,又應該怎樣吸取經驗,應該怎樣在下一次面臨同樣的事情時能做得更好。

對於家長來說,孩子要保護,但不能讓孩子始終被矇蔽,看不到一丁點困難,順境中成長對孩子來說是舒服的,但我們大多數人,一生中必然遭遇挫折和失敗,如果孩子對挫折毫無理解,不懂的如何面對,那麼在未來與挫折相遇的那一天,孩子就會變得很痛苦。

在孩子尚在襁褓中時,就讓孩子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當孩子開始脫離家長、獨自完成一些小事的時候,家長就要注意規範孩子的行為了,好的行為能幫助孩子日後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孩子步入校園之後,良好的習慣能夠收穫一份堅韌向上的性格,在孩子長大成人後,唯有同時擁有毫不膽怯的心和充分的理智,命運之神才會降臨孩子身上。

面對孩子被時刻保護的機制,想讓孩子變得堅強,需要進行挫折教育


結語

家長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守護神,同時也是孩子性格養成的把關人。保護是每一個家長對孩子的私心,但想要孩子成為更好的人,就要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懂得如何面對困難,懂得如何在困難中做出改變。唯有懂得如何扭轉敗局,人才不怕輸,才會走向最終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