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需平衡“盈利”與“讓利”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A股上市銀行總市值佔全部上市公司總市值約16.56%,利潤總額佔全部上市公司利潤總額約39.01%。2019年前三季度,我國商業銀行實現淨利潤1.65萬億元,同比增長9.19%。另外,A股上市銀行近三年數據顯示,商業銀行利潤約17%用於繳納所得稅,23%用於普通股股利分配,剩餘的60%全部用於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銀行利潤來源於實體經濟,大部分又用於補充銀行資本,並通過資本的槓桿作用,擴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最終反哺實體經濟,促進經濟平穩發展。”人民銀行在近日發佈的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以專欄的形式討論了商業銀行的利潤增長問題,既肯定了銀行利潤增長的積極作用,又提出了向實體經濟讓利的要求。

降成本依舊是當前貨幣政策關注的重點,《報告》提出,在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傳導機制的基礎上,銀行應當“適當降低對短期利潤增長的過高要求,向實體經濟讓利”。事實上,此前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在《2019年貨幣政策回顧與2020年展望》一文中就提到過,“壓減銀行向大企業貸款的利潤,通過利潤驅動倒逼銀行將更多金融資源轉向小微企業”。

2019年,人民銀行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要求,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逆週期調節,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推動信貸結構持續優化,以改革的辦法疏通貨幣政策傳導,千方百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從新LPR的實行情況來看,自2019年8月改革開展以來,四季度,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較三季度下降22個基點,其背後有LPR引導因素,也有季節性因素的影響。總的來說,LPR改革為實體經濟的融資環境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而在備受關注的普惠小微貸款領域,信貸也實現了“量增、面擴、價降”,民營企業和製造業融資條件明顯改善。數據顯示,2019年12月份,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12%,較2018年高點下降了0.48個百分點。

不過,需要看到,當前國內外經濟都處於調整期,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又疊加了新冠肺炎疫情因素的影響,實體經濟更需要呵護,更需要銀行業金融機構有所讓利。

本文源自金融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