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取媚洋人、靠拢西方,明治时期的日本人也是拼了

日本明治维新后,一切向西方靠拢,为了取悦洋人,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1879年,因为改约失败,新上任的日本外务卿井上馨向政府提议,建造一栋豪华欧式迎宾馆用以招待欧美宾客,在博得列强好感的基础上,再行改约计划。

1883年,历时3年、耗费巨资的“鹿鸣馆”落成,这也是日本官方第一座大型西式园林建筑。

此后,日本政府的达官贵人和外国官员、富商经常带着小姐、太太们在这里大摆酒宴或举办晚会、舞会,有时甚至笙歌不绝,彻夜狂欢。

1887年与列强改约谈判期间,首相伊藤博文更是多次在鹿鸣馆和首相官邸举行各种社交活动。


为了取媚洋人、靠拢西方,明治时期的日本人也是拼了


某次,伊藤博文在官邸举办化装舞会,应邀而来的各国外交官及宾客有400多人出席。

为给众人助兴,伊藤博文不惜以首相之尊而扮成“威尼斯商人”,内务大臣山县有朋则扮成“奇兵队”队员,内大臣三条实美的夫人扮作乡下姑娘,外务卿井上馨也当场献演曲艺节目。

这一晚,种种不堪、庸俗与浅薄激怒了众多无缘与会的京城中人,有骂他们“烛光冲天、丝毫不顾重税下沦为饿鬼的苍生”的,有抨击其“贵族式的欧化”的,也有嘲讽晚会“羡杀、笑杀、惊杀、恼杀了整个首都”的,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

日本近代史上有一个名词叫“鹿鸣馆时代”,即官方主动提倡衣食住行乃至语言文化全部“西化”的年代,而最热衷于此的政要莫过于前面那位主角伊藤博文。

据说,伊藤博文并不信仰基督教,但他没事却常常往教堂里跑,目的无他:以示“开化”耳。


为了取媚洋人、靠拢西方,明治时期的日本人也是拼了


伊藤博文如此表现并不奇怪,早在美国考察期间,即由他主笔撰写了明治政府之后的一个工作要点:

“我东洋诸国现行之政治风俗,不足以使我国尽善尽美。而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业,尽皆超绝东洋。由之,移开明之风于我国,特使我国国民起速进步至同等化域。”

在此精神指导下,明治政府不仅颁布法令移风易俗,而且日本天皇及政府官员也都带头示范,令西方文明之风强行吹进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此前,日本男子留长发挽成大髻,貌似道长模样,武士还佩双刀;而日本少女喜欢往脸上刷白粉,已婚妇女则染黑牙甚至有剃眉的做法,这些稀奇古怪的风俗,和中国的男辫子、女小脚颇有得一拼。

明治维新后,城里人变化最快,他们剃掉长发换成西式短发分头(有的连胡子也模仿洋人),加上各式礼帽和西洋伞,新派人物们常在街头招摇过市,顾盼自雄,那些不懂开化的乡下人自然是避之唯恐不及了。


为了取媚洋人、靠拢西方,明治时期的日本人也是拼了


在此影响下,城里女人们也很快焕然一新,明治皇后1873年即以真眉毛和未涂黑的牙齿示人。到19世纪末,城里已很难看到旧时长发,不过传统风格在乡间仍盘踞多年。

戴季陶清末时留学日本,据其观察,当时的乡下农夫和藩主武士虽说早已脱离了主从关系,但老一辈人听见藩主的名还是崇敬得和鬼神一样。

旧藩主从东京回到他以前所统治的地方,老百姓们依旧“伏道郊迎”,旧治下的武士们依旧执臣僚权节。

直到二三十年后,老藩主渐渐死了,袭爵的人和旧藩属地方毫无关系,地方上的人没有直接受过封建的压制束缚,也没有受过他的恩惠。到这个时候,封建观念才渐渐淡泊下来,可见“因袭”是颇不容易除去的。

社会风俗的演化也是如此,就像清末开始的剪辫与放足运动,尽管政府三令五申,但到民国二三十年代,一些偏远地区仍有留长辫者,缠足在西北地区更是普遍化,以至延安时期仍在颁布禁止缠足的命令。

服装的变化最容易观察,也让日本换了个新模样。明治维新后,政府官员、公务员、教员等全部规定改穿西装(尽管他们回到家中仍穿传统和服),军队和学校也都改穿西式制服。

不得不说,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近代日本的这一切确实令人感到面目一新。

参考:苏珊.B.韩利:《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