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能同時進入文武二廟?

絕世神僧大輪明王


諸葛亮文可以治理國家,武可以南征北戰,據此完全有資格同時進去文武二廟。下面聽小童給一一道來!

諸葛亮進入文廟的理由

一、《隆重對》的提出

君選臣,臣擇主。劉備三顧茅廬,給諸葛亮交了一張滿意的答卷;諸葛亮提出《隆中對》,同樣回贈個劉備一張漂亮的答卷。

《隆中對》是諸葛亮給劉備提出的總體戰略規劃。諸葛亮首先分析當前天下實施,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北方;孫權歷三世積累,佔據長江之險,劉備不能同曹操、孫權抗衡。荊州地理位置優越,佔據荊州北越長江可伐曹操;順江而下,可抵東吳;逆江而上,可得益州。諸葛亮給劉備規劃先取荊州、益州,成三足鼎立之勢。等天下有變,劉備可兵分兩路,一路出荊州,一路出秦川,可圖天下!

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劉備規劃了戰略藍圖,劉備正是憑藉《隆中對》的規劃,步步為營,建立了蜀漢政權。

憑藉《隆中對》,諸葛亮完全可以進階成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所以《隆中對》完全可以成為進入文廟的門票。

二、治理國家,提供後勤保障

三顧茅廬後,在劉備逝世前,諸葛亮三件事展現出了其卓越的治理國家的能力,奠定了諸葛亮文臣的基礎。

①出使東吳

曹操窮追不捨,劉備到夏口時,已是危難之極。諸葛亮及時出使東吳,促進孫劉聯盟,演繹了精彩的赤壁之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礎。

②制《蜀科》

劉備取益州後,為了改善“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局面。諸葛亮、法正等人制定《蜀科》。《蜀科》的制定及實施,大大改善了益州的社會風氣,為劉備漢中之戰提供物質保障。

③負責後方管理,提供後勤保障

取益州時,龐統隨劉備出謀劃策;奪漢中時,法正隨劉備征戰,諸葛亮一直在後方提供後勤保障。劉備所佔的川蜀地區,土地貧瘠,所以後勤保障是重中之重。諸葛亮出色的完成後勤保障任務,展現了其卓越的治理能力。

《先主傳》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

三、《出師表》《誡子書》

諸葛亮的代表作《出師表》、《誡子書》等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等器具,諸葛亮成為忠臣和智慧的象徵。

諸葛亮進入武廟的理由

一、治軍理念

諸葛亮在《論薦劉巴》中親言:“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若提鼓,會軍門,使百姓喜勇,當與人議之耳。”諸葛亮治軍有其自己一套方法。

諸葛亮治軍理念為注重法令、講究信用、賞罰分明。現存的《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可以再現諸葛亮治軍嚴格。

二、南征蠻夷

諸葛亮南征蠻夷,堅持“伐心為上”原則,七擒孟獲,使南方終諸葛亮一生都沒有大的叛亂,為諸葛亮安心北伐提供了保障。

三、北伐曹魏

諸葛亮為了克復中原,五次北伐。雖然最終無功而返,北伐失敗的原因多因素造成的,例糧草缺乏、蜀道之難、劉禪昏庸、蜀國整體勢力等因素造成。不過諸葛亮在北伐過程中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綜述:

諸葛亮無論在“文”方面,還是在“武”方面,為蜀漢政權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給後人留下了文武雙全的印象,所以諸葛亮進文武雙廟一點也不為過!


童眼看世界0


諸葛亮關於他的事蹟和傳說很多,草船借箭、六出祁山、罵死王朗等故事,無一不是家喻戶曉,儘管有些略顯誇張,但諸葛亮的確很有能力,歷朝歷代都有大批粉絲。

有人說,真實的諸葛亮並沒有那麼厲害,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自古對他的評價都很高,就連唐朝名將李靖對諸葛亮都極為推崇,若非有真才實學,豈能達到如此境界。身為文臣,諸葛亮相當合格,謀略方面登峰造極,忠心耿耿無可挑剔。

身處亂世,郭嘉、賈詡等人都有跳槽的經歷,諸葛亮卻沒有,一生只追隨劉備一人,不離不棄,詮釋了“忠臣不事二主”的道理。康熙如此稱讚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就連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對諸葛亮亦是讚不絕口。

雖然多次北伐均未成功,卻不能就此否定諸葛亮的軍事才華,畢竟當時蜀漢國力較弱,與曹魏差距太大,換成誰都完不成滅魏大任,諸葛亮能保全蜀漢那麼多年實屬不易。唐朝時就將諸葛亮列為武廟十哲之一,與戰神白起、兵仙韓信旗鼓相當,明朝時又因為丞相之位又進入文廟,實至名歸。


無心140102310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為什麼諸葛亮能同時進入文武二廟?

【一】

諸葛亮的《出師表》流傳千古,是忠貞的結晶品。表現了對劉備的知遇之恩,是無比忠誠肝腦塗地,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為了劉備的託孤貢獻了自己的一切。諸葛亮忠於劉備忠於蜀國,更是忠於自己的職責,忠於自己的承諾,因為劉備託孤的事情要他一統天下,還於舊都。

諸葛亮說“臣盡股肱之力繼之以死”。這也是諸葛亮堅持北伐的重要因素,更是諸葛亮後半生一切活動的精神力量。

諸葛亮擁戴正統,匡復漢祚的春秋大義,高度契合了中國儒家傳統思想的最高政治倫理。

【二】

諸葛亮入蜀後,政權穩固民心所向。行法嚴格國民悅服。用命民盡其力而下不怨。《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總結諸葛亮平生功業時也有評價,“行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誡明也”。

諸葛亮執法嚴格之前,首先是明法,明令公佈哪些事情是該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該做的,明白的告訴大家,法令的要求是什麼,這樣大家才有所遵循。古代能明法統治是少有的,經常都是老百姓不知不覺犯了法。

【三】

“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足趕神明”當馬謖違反禁令失守街亭,諸葛亮沒有因為對馬謖的栽培賞識而徇私枉法。不僅是揮淚斬馬謖,而且上書後主劉禪請自貶三等。主動將街亭戰敗的責任歸咎於自己。臨邢前,馬謖留遺言說“馬謖雖死,無恨無怨”。

諸葛亮做到了讓所有蜀漢的人們對自己敬仰有加。一千七百年過去了巴蜀大地還能看見白巾纏頭的農民,追問緣由很多人會說,是祖先傳下來的是為諸葛亮戴孝,子孫相延直到今天。

綜上所述:

諸葛亮能同時進入文武二廟,與諸葛亮對劉備以及劉備託孤的忠貞不渝死而後已的精神,以及諸葛亮對蜀國的治理。一心北伐想完成劉備託孤一統天下的諾言。

想了解更多諸葛亮的故事,《三國志》可以翻翻看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1859587979856547"} --}

歷史愛好者LING公主


白雲山水居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諸葛亮能同時進文武二廟,是因為他是三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首先他是一個政治家,在選擇跟劉備的時候,他就註定是一個政治家了。因為只有政治家才能在研判天下大勢以後,才選擇陣營。

這裡有個事件,就是他決定跟隨劉備,才在第一次劉備吃閉門羹以後,開始思考著名的“隆中對”,這是他給劉備設計的戰略方針,後來,諸葛亮就是沿著這個思路來運作蜀國的發展的。

其二,他是一個軍事家,自跟隨劉備以來,大仗小仗,數以百計,都離不開他的運籌帷幄,事實證明,他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以少勝多對於他來說,就像家常便飯 但他又從來不打無把握之仗。

就是他在人生最後的時光裡,也是在戰場上,最後可以說是死在了戰場上。為蜀國流盡了最後一滴血,耗盡了自己最後的一分力。

諸葛亮是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所以能進文武二廟。


白雲山水居


軍事家的評判基準,戰績是一部分,軍事理念是另一部分,而對後來戰事的影響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諸葛亮對後來軍事的影響僅此於兵聖孫武。

喏,兵聖孫武,本身幾乎無戰績,可誰能否認他的兵聖地位??韓信白起則只有戰績,他們的軍事理念幾乎空白。但是誰能說他們不是一流軍事家?

而諸葛亮在三國中軍事是最頂尖的,即便曹老闆也不敢說軍事勝諸葛。更別提偽娘鼻祖司馬懿。那是被諸葛亮爆出翔的貨。

對未來戰事的影響,諸葛亮有兵書(兵書二十四篇),有八陣,(李靖岳飛等變態人物的陣法均習自武侯八陣),有軍事發明(對付騎兵的地釘,連弩,木牛流馬等等)

能夠自創兵書的絕對是一流軍事家,有著八陣,還有軍事發明,他不能進武廟還真是奇了怪了。


御前帶刀侍衛


唐朝時諸葛亮入選【武廟十哲】自有其道理。“磚家”們的論據多來自《三國志》中的:【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要知道,奇謀只是軍事的一部分,不能完全代表軍事,軍事起碼包括治軍、實戰、奇謀。

首先,諸葛亮治軍是【天下奇才】級別。此話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其營壘親口所說。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其次是實戰方面。蜀小國耳,諸葛亮伐魏屬於以小搏大卻能屢戰屢勝。

戰績如下:建興八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建興九年,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於是司馬懿退還保營。陳倉之戰實際上是配合東吳的戰略佯攻。

孔明在給兄長諸葛瑾的《與兄瑾言治綏陽小谷書》中:【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重,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入。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扳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至於街亭之戰,《三國志》原文【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郃所破】是馬謖違抗軍令,不存在諸葛亮指揮上的問題,至多算用人不當。況且第一次北伐本就是出奇兵,致使【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諸葛亮雖“奇謀為短”倒也不是不會用奇。是馬謖違背諸葛亮的命令才使得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

最後說說奇謀,代表人物當屬“兵仙”韓信。韓信破魏以木罌,破趙以立漢赤幟,破齊以囊沙。每每出奇制勝。然而,高收益往往意味著高風險。韓信運氣夠好,如果當年陳餘聽從了李左車的建議,韓信就可能會有全軍覆沒的風險。





一筆三石


文有出師表,武有隆中對。

為文,更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為武,更有聯吳抗曹,七擒七縱孟獲,出岐山重創曹軍。

諸葛一生,仰不愧於天,忠君報國,更加符合統治階級主流思想。


伊林傍水


1,他是一個思想家,政治家。此謂之文。

2,他是一個軍事家。六出祁連山,是讓他有跟漢武帝一樣“窮兵黷武”色彩的一件重大事情。所以他的諡號為“武”,謂之“武鄉侯”。



我愛吃蘭州牛肉麵


只有諸葛亮和杜預同時進了文廟和武廟。

兩人的文韜武略和對文人武將的影響都比較大。


爺死奴


文能治國,武能安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