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劉備的君臣之情——以茶代酒,敬武侯

從《出師表》便能看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之情:


諸葛亮與劉備的君臣之情——以茶代酒,敬武侯

前後出師表是諸葛亮北伐曹魏時,兩次上陳後主的文章,現今文史學家認為後出師疑點重重,但前出師表的真實性毋庸置疑,其言辭懇切、憂國憂民,故有「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一語。


至於前出師表中有哪些重點呢?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褘、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勤,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褘、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戮允等,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好的,全文太長,相信很多人跟劉禪一樣沒認真看,小巖在此提供懶人包,諸葛亮講這麼多,重點條列如下:


一:我說阿斗,我陪你爸打拼時你才剛出生呢!

出師表中一共出現了13次「先帝」,卻只有7次「陛下」,但這明明是寫給「陛下」劉禪的出師表啊!可以多點尊重、多點包容嗎?

孔明說不行,你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願意為一個傻皇帝賣命嗎?“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阿斗啊,那不是因為你,是因為你老爸!

諸葛亮與劉備的君臣之情——以茶代酒,敬武侯

蘇軾評出師表道:“簡而盡,直而不肆。”

小巖倒覺得超放肆啊!一般來說絕對不可能這樣對國君說話,每句開口閉口都是先帝,正面的解釋可以說是緬懷劉備、情意真摯;負面的解讀就是拿劉備出來壓劉禪啊!反正你小子聽老子的就對了。

這也證明了劉備託孤,那句「彼可取而代之」並非純屬虛構,劉禪確實事事都讓孔明做主,畢竟他知道劉禪只是個掛名總裁,諸葛亮才是現在劉皇叔夢想專賣店的最高執行店長啊!


二:忠言總是逆耳,但請你認真聽啊!

承上所述,諸葛亮這篇用字實在是有點太過直接了,以他的聰明才智、文學造詣,一定可以修飾得更委婉漂亮才對,經過小巖從小看柯南訓練出來的推理能力,相信真相只有一個:為了怕劉禪看不懂,恐怕非得這樣寫才行。

請看,“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軍事問向寵就對了;

“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政事問郭攸之、費禕、董允就對了;

至於“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更是一針見血,諸葛亮也算是看著劉禪一路長大,他肯定比你比我都還要了解阿斗,這麼說自然有其原因。

歷史上的劉禪並不是個弱智的昏君,從各種資料上來看,後主就像是一張白紙,能夠學好、也能學壞,於是諸葛亮再三交代、多次提醒,陛下應該多親近這些忠誠賢能的人,當諸葛亮在世時,劉禪確實很乖,任用忠良之士,這也是蜀漢得以撐下去的關鍵(然而孔明死後,後主似乎就忘了這些叮嚀,越來越親近宦官黃皓,所以各位知道為什麼看出師表會哭了吧……)。


諸葛亮與劉備的君臣之情——以茶代酒,敬武侯


三:如魚得水的內幕!

終於說到重點了,相信大家都很關心這個問題,劉備平常跟孔明一起吃飯、一起睡覺都聊些什麼呢?出師表上有記載!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讓各位失望了,他們討論的是東漢昏庸的漢桓帝、漢靈帝,漢末因外戚、宦官問題,以及皇帝無能,導致諸侯割據、民不聊生,而劉備與諸葛亮每次說起無不痛心,可見他們兩個熱血青年常常議論時事,並得到結論:“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唐太宗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造就有名的貞觀之治,如劉備得天下,孔明竭誠輔佐,百姓們是不是能夠早幾百年過好日子呢?

<strong> 自古知音難尋,劉備跟關羽、張飛當然是戰場上過了命的交情,但真正能夠了解他抱負,能夠心靈相通、相知相惜的人,想必也只有孔明瞭。

<strong> 遙想這兩人曾經同榻而睡、徹夜不眠,共同編織著這個國家未來的藍圖,自從隆中對後,赤壁大勝,佔荊奪蜀,漢中稱王,竟一步步接近原本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


諸葛亮與劉備的君臣之情——以茶代酒,敬武侯

<strong>看!我們就快做到了!我們的仁義果然能夠行遍天下!

看!再看那第一句“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整個就是催淚,我敢說文末“臨表涕泣”並非虛言,諸葛亮自然是哭著寫下出師表的。

看官們現在知道盡管有許多反對意見,為什麼孔明仍執意北伐了嗎?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strong>沒關係的,你辛苦了一輩子,也該好好休息了,你安心看著吧!

<strong>哪怕有千萬人阻擋,當初我們說好的約定,就讓我來替你實現!

<strong>

諸葛亮與劉備的君臣之情——以茶代酒,敬武侯

現今有許多翻案文章,認為諸葛亮不擅用兵、北伐誤國,小巖忍不住想再替孔明講話,或許他在臨陣作戰的本事不及內政的才能,但這麼一說,你有認真想過孔明到底有多厲害嗎?

文學上是散文名家,武功上名成八陣圖,發明上有木牛、流馬、連弩等等,北伐雖未能成功,卻以蜀地一州之力,打得坐擁九州的魏國不堪其擾、經濟困乏,絕對是千年難得一遇的軍政全才。

《三國志》一句「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常常被放大解讀,但不應斷章取義看待,陳壽也說明了蜀漢北伐的難處,以少敵多,實在難以與兵多將廣的曹魏相抗,《蜀書‧諸葛亮篇》處處都可以看見對於諸葛亮的崇敬。

當然,史書記載的未必就是真理,小巖所說的也未必就是真相,總之我們應該多看、多聽、多思考,再得到自己的結論,只聽一家之言是很危險的。

除了看生前功績,其實死後反而最能看清楚一個人的價值,有人曾問歷經過諸葛亮為丞相時的小吏,丞相可以跟誰相比呢?答曰:“諸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歿後,不見其比。”他在位時,百姓安樂,沒什麼特別的,但他死後才知道,以後再也遇不到像丞相這樣的人物了。

諸葛亮死後,並不是劉禪或其他人主動立祠,正是每年百姓自發地祭孔明、拜孔明,後主迫不得已才建了武侯祠──

繼承了劉備的浪漫、劉備的仁義、劉備的愛民,萬古雲霄一羽毛,沒有別人,僅此一位。

諸葛亮當年拿自己跟管仲、樂毅相比,看似驕傲,然則實在太過謙虛了!

文章寫到了尾聲,看故事的讀者們大概也只剩下一個疑問,為什麼諸葛亮願意鞠躬盡瘁、犧牲奉獻、把自己搞得如此狼狽?


諸葛亮與劉備的君臣之情——以茶代酒,敬武侯

怎麼會有這樣的結局!?天才都是不努力不看書就考一百分這樣才帥嗎!

身為浪漫夢想派作者,小巖認為原因非常簡單,早從諸葛亮第一次見到劉備就得到答案了,而他最後再次確認了這個答案。

<strong> 因為有一種知遇之恩,有一種命中註定,叫劉備與諸葛亮。


《三國志‧先主傳》曰: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許多翻案文章與陰謀論總愛猜想劉備與關羽不合、劉備對諸葛亮並不全然信任,小巖在此不願多作評論,陳壽為蜀漢後期大臣,他自己所聞所見,肯定比現代空穴來風的諸多說法可信多了,「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我想這十個字道盡了玄德與孔明的感情。

當然,歷史本來就有許多空白之處,人們可以自由想像,有人認為白帝託孤是一種測試,然而,在我的想像中,那一夜的故事是這樣的:

“他們都走了吧?孤只怕撐不過今夜了,孔明,你坐過來……”

諸葛亮壓抑情緒,依言坐近劉備身側。

孤有話……不,我有話要說,咱們像從前一般講話就好,老實說,你怪我嗎?

諸葛亮搖了搖頭,劉備伸手抓起他的手,握住,力道卻相當微弱。

方才那一席話,絕不是要試探你……

我明白、我明白,你別動,好好歇著。”諸葛亮很清楚劉備想說什麼,果然就像從前一樣,他們兩人無需太多言語就能瞭解對方心意。

好……你的才能遠勝曹丕十倍,今天之後,軍政大權就交給你了,天下蒼生就交給你了,答應我,好嗎?

太犯規了,諸葛亮忍不住在心中回嘴,你這麼說,我這輩子還忘得了你嗎?

臣……我必定竭盡全力、效忠貞之節。

“那我代替黎民百姓向你道謝了。”劉備低下頭,他明白他強加給諸葛亮的是多麼重的擔子,“能夠擁有你,是大漢的榮幸,也是備的榮幸──我未完成的志向就託付給你了。”

劉備說著語聲漸弱、手鬆了開來,諸葛亮心頭一揪,連忙撲上前去。


諸葛亮與劉備的君臣之情——以茶代酒,敬武侯

“還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面說的話嗎?”劉備眼神中沒有了剛才的光采,像是神智不清,喃喃自語。

“記得,自然記得。”

諸葛亮撫著劉備微弱的脈搏,淚如雨下,他當然記得,就是眼前這個人給了自己知遇之恩,給了自己能夠寫下璀璨一生的舞臺。

我們討論過幾千次、幾百次的未來了,只要是你說的未來,我就相信能夠實現,你、你再說一次給我聽聽?”劉備的聲音細不可聞。

──未來,未來?眼前這個人如果死了,還有什麼未來可言呢?

那年你才二十多歲,你說荊州可取,於是取之,你說益州可謀,於是謀之,我始終相信你的預言,正如你始終相信我的志向,於是三分天下… …

劉備既愧疚又悔恨,如果不是夷陵一戰自己燒掉了大半江山,復興漢室或許仍有機會,但他這一放手,諸葛亮將面對何等的難關、何等的煎熬啊!劉備幾乎已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他當然不能說出口。

從以前到現在,論文,劉備比不過簡雍、孫乾、伊籍、法正、諸葛亮;論武,比不上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老實說,如果他不能帶給別人夢想,他根本一無所有,他幾乎什麼也做不到。

於是,劉備能做的只有這件事,也是最後一件事。

你看不到未來了嗎?孔明,那你閉上眼睛,換我說給你聽。

劉備想起了當年討伐黃巾賊時,原本一個個眼中黯淡無光、在日常生活困頓中抬不起頭來的人們,在他號召之下,朝著同一個目標前進,大夥看起來都閃耀著光芒,這並不是他的功勞,因為人本來就應該是生而擁有夢想的。

即使這個夢想太過遠大、太過艱難,連劉備自己都難以相信,他還是得說服跟隨他的人相信。

結束了,終於結束了,你看,四處升起的不是戰火,而是裊裊炊煙,百姓安樂,禮法合宜,你看……你看到了嗎?這畫面,多美。

劉備的聲音如此微弱,終至消失。

別忘了,我們的約定,我再問你一次,就像那年初次見面時,讓我再問你最後一次……

然而,這最後一句<strong>「你有夢想嗎?」,劉備沒能夠說完。

223年,蜀漢開國皇帝劉備逝世。

接下來,亡國恐怕就在一瞬之間──

劉備過世的兩年間,南中叛亂,蜀漢經夷陵之戰元氣大傷,北方曹丕稱帝,東面孫權稱王,自命正統的季漢轉眼就面臨滅國之禍,但諸葛亮遣使與東吳修好,225年南征,深入不毛,平定內亂,227年上出師表,準備第一次北伐,隔年奪得武都陰平兩郡,正面交鋒大勝司馬懿,其後繼續多次北伐,壯志未酬,死於軍中。


諸葛亮與劉備的君臣之情——以茶代酒,敬武侯

而蜀漢一直存活到了263年,直到劉禪當年12月向曹魏投降。

諸葛亮與劉備的君臣之情——以茶代酒,敬武侯

繼承劉備、諸葛亮浪漫與兵法的姜維,窮途末路之際,仍不曾放棄夢想,最後叛亂失敗戰死。

在劉備、諸葛亮、姜維之後,此一派別正式滅亡,僅存在人們的心中。

然而從223年到263年,三國之中孱弱的蜀漢,從滅亡危機中撐了下來,竟能夠支持整整40年,不得不說是奇蹟。

至於看官們認為是劉禪的恩德、或是諸葛亮的功勞,小巖這邊就不多作評論了。

試想當年尚未替諸葛亮立祠時,每逢年節,大批民眾竟在路旁就地跪拜他、追思他──這個真實的畫面想來就讓人鼻酸。

<strong> 小巖雙手離開鍵盤,起立一鞠躬。

<strong>最後以茶代酒,敬武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