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皇上同意伍次友可以把苏麻喇姑带走,而伍次友却婉拒了,为什么?

茶香竹影闲扯淡


皇帝看中的女人,即便让你带走,可你真就有福消受么?不过,《康熙王朝》中的这段“恋情”,还真是挺耐人琢磨的。

伍次友是二月河在小说《康熙大帝》里虚构出来的人物,后来又被搬到了《康熙王朝》的荧幕上。既然历史上没有原型,那么我们就从二月河的笔下去寻找蛛丝马迹。

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先看伍次友的为人,因为为人处世的方式与思考、决定的行为是分不开的。

伍次友可谓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化身。

所谓知识分子,才气是必须的。出身书香门第的他自幼饱读经典,河岸、客栈的几个场景都使他才气毕露。能让化名龙儿的康熙拜师,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

当然,才气只是一方面。对于文人来讲,有才只是初阶的要求,以“德”为代表的文人气节才是知识分子所推崇的鲜明特征。这里的“德”无非体现在家国两个方面。所谓“家”即是孝,伍次友进京的主要原因就是父亲被圈地逼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他对圈地的看法,也深化了对时局的认识。而所谓“国”在当时既可理解为忠君,更可理解为心怀天下苍生的爱民。在科举考试中不畏权贵,以《圈地乱国论》抒发自己的情怀,尔后与康熙相识更是直言天下时局,甚至提出了撤藩的主张与措施。

德才兼备的伍次友,并不是个迂腐的酸秀才,而是潇洒旷达。敢在公共场合对时局高谈阔论,颇有几分豪气。后来在金殿上知道康熙的真实身份后,“龙儿”喊了一半都能生生变成“龙——主万岁”,也体现了他的应变能力。

从伍次友的际遇来看,也是传统文人的理想路子。空有一肚子学问却名落孙山,眼看报国无门又得伯乐赏识,自己的政治理念得以实现。惩治圈地、撤三藩在当时不能不说是大动作,后来也证明是名扬青史的康熙早年政治活动,奠定了康熙一代明君的地位。而且退隐后有徒弟延续自己的思路和抱负。

以文安天下,伍次友实现了所有文人的终极理想。然后呢?

文人骨子里那份淡泊名利出来了。理想实现后虽说有些无奈,但纵情山水,归隐田居,著书立说的出路,也是古代文人的选择。伍次友的形象真可谓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

传统知识分子的思维决定了伍次友的选择。就这样一个理想的传统知识分子,伍次友的思维标签已经昭示了他的选择。

离开是必须的。朝廷的环境也让他不自在。派系林立,斗争暗涌并不适合这种直言直语的性格。那个在客栈指点江山的书生,并不适合在这金殿下常驻。功高震主,兔死狗烹在历史上时常上演。康熙称他“布衣天子”,明珠也领悟了杀意,早就深知伴君如伴虎的伍次友,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伍次友倾心苏麻喇姑吗?

早在“霞乃云魄魂,蜂是花精神”上就已经吐露心声。但他虽潇洒旷达,却也不是那种性情中人。苏麻喇姑与康熙青梅竹马他不会不知道,康熙也曾有意的点拨暗示“无论你是要人,还是要物,你都可以说出来,有话现在就说,晚了朕可能会后悔。”

但知识分子骨子里是有分懦弱的,他又不是李云龙。尽管他不畏强权,但终有软弱的地方,这个软弱就是苏麻喇姑。即便康熙不似曹操疑心病,当时也不如后代文字狱兴盛,也即便他有功于朝廷。但这已经成为了他俩之间的隔阂。他不会没有揣测过跟皇帝抢人、皇帝同意放人是什么后果,但他最后只能以一句“一无所求”潇洒的转身。


史海烂柯人




伍次友人才出众,赢得了苏麻喇姑地欣赏。这个事情,康熙看出来了。

本来,康熙是喜欢苏麻喇姑的。但,看到了伍次友和苏麻喇姑仿佛互有情愫,康熙不淡定了。

当康熙提出,让伍次友把苏麻喇姑带走时,伍次友却拒绝了,这是为什么?

伍次友看出康熙也喜欢苏麻喇姑,这没办法争



伍次友是个聪明人,绝对不糊涂。康熙对苏麻喇姑的那份情,伍次友看得清清楚楚。

和皇帝争一个女人,伍次友不仅不敢,而且也不想。苏麻喇姑自然很出色,但苏麻喇姑对伍次友很欣赏,对康熙也不错。

如果苏麻喇姑只是对伍次友一个人好,也许伍次友会下决心答应,但并不完全是。

面对各种不确定,伍次友答应了,不见得过得幸福,而且会得罪了康熙这个当时权势滔天的人。

伍次友的选择,从后面来看是对的,因为苏麻喇姑临死时说:一生只爱过康熙一个人。

伍次友判断康熙是在试探




康熙同意伍次友把苏麻喇姑带走,伍次友没敢答应,因为君心难测。

如果康熙是在试探,那么伍次友答应了,可能就进入了万劫不复之地,可能会被康熙百般刁难。毕竟,想从君王的手中顺利带走自己心爱的女人,难度太大了,因为君王也喜欢。

确实,康熙很像试探的样子,如果不是试探,直接赐婚不就得了?直接赐婚,苏麻喇姑和伍次友都无法拒绝了,一段姻缘就直接促成了。

康熙的行为,说明了他有犹豫,有依恋。伍次友的表现,让康熙满意。伍次友的表现也符合他的人设。

伍次友对苏麻喇姑的感情,并不是占有,在一起也不见得幸福



伍次友对苏麻喇姑有没有喜欢?那是有的。但,绝不是占有,他也不想占有。

苏麻喇姑地位尊贵,是皇帝身边的人,习惯了那种生活。而伍次友更喜欢闲云野鹤般的日子。两人的生活经历差距太大,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在一起非常不容易。

另外,苏麻喇姑出自蒙古贵族,而伍次友是汉人中的才子,两人恋爱容易,一起生活,也是有各种困难。

苏麻喇姑和伍次友就算在一起,日子未必幸福。



经过各种考虑,伍次友最终拒绝了,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别人。


(欢迎关注,欢迎交流,文明评论,不喜勿喷)


蓝风破晓


跟皇帝抢女人,不要命了?

首先,伍次友在跟苏麻喇姑第一次见面以后,大概就对苏麻喇姑一见钟情了,而苏麻喇姑也喜欢伍次友,康熙也看出来了。

但是,我们看,伍次友在处理这种微妙关系的时候,是非常谨慎的。除了小动作之外,没有其他表现,他是克制的,因为他还没搞懂苏麻喇姑跟康熙到底是什么关系?

仅仅是一个小侍女小宫女呢,还是皇帝未来的女人?

其次,苏麻喇姑对伍次友动心,这是显而易见的,头次倒茶差点摔了杯子,后来她又送了亲手纳的千层底老布鞋给伍次友,康熙能不知道?

苏麻喇姑对伍次友的爱表现得更大胆一点。或许是她跟康熙太熟了,动了凡心,或许是她被伍次友这样的才子吸引住了。

毕竟她在深宫里,面对的男人,除了康熙之外,不是侍卫,就是太监,都是一些粗糙大汉和娘娘腔,像伍次友这样的大才子,哪个少女不爱?

但是,最后的最后,龙儿的西洋镜打破以后,康熙的真实身份显露以后,伍次友进宫以后,听了康熙一番慷慨陈词和宏图大志以后,伍次友突然明白,他跟苏麻喇姑不可能了。

先不说康熙是不是真的喜欢苏麻喇姑,单单是康熙那恐怖的野心和好胜心,就令伍次友脊背发麻,恐惧万分。

康熙这样的人,怎么会容许身边的女人被一个穷秀才吸引去,康熙怎么会容许自己败给一个穷酸儒生?

伍次友知道,伴君如伴虎,今天康熙用他时,虽然张口闭口先生,可是回过头来,必然会打压和敲打,更何况还是抢了自己女人的人?伍次友害怕了。

后来的周培公,李光地,命运不都是跟他预料的一样吗?周李二人,前半生为康熙立下汗马功劳,一个平三藩,一个收台湾。最后呢?周培公病死于冰雪纷飞的辽东,李光地贬绌于孤悬海外的小岛。



伍次友如果真的抢了苏麻喇姑,他的命运,恐怕比周李二人更惨。

别忘了,周李二人也只是遭人嫉妒,伍次友的主张却是实实在在把满清勋贵都得罪遍了。康熙要整治伍次友,找借口不要太容易!


嵩山派左盟主


历史上的苏麻喇姑经历了五代皇帝,其比康熙大42岁,为孝庄皇后的侍女,比虚构的伍次友大了25岁,所以从年龄而言,与《康熙王朝》剧中所述有明显不符。因此,依据剧情戏说伍次友为什么不带走苏麻喇姑的感情瓜葛。

01伍次友头脑是非常清醒的

剧中,康熙皇帝在宫中接见伍次友,当伍次友随苏麻喇姑见到皇帝后,昔日的“龙儿”已不是他可以随便言语之人,当康熙欲封其官职之时,苏麻喇姑在外面仔细听着,高兴的表情非常明显,可听到伍次友不愿做官时,苏麻喇姑就气哼哼的说:“让他走吧,快走吧。”其言其情康熙看的非常清楚。

而当苏麻喇姑出去时,伍次友回头看着苏麻喇姑,连康熙喊他都没听到,康熙也清楚伍次友是喜欢苏麻喇姑的,康熙的醋意是非常明显的。

这时,康熙对伍次友说:“你要什么赏赐,人和物都可以,快点,一会儿,朕可要反悔了。”伍次友斟酌后说:“没有”康熙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又说:“以后遇到什么倒霉的事可以找朕。”

当苏麻喇姑拿着包袱送伍次友的时候,康熙说:“允许你送到宫门。”到宫门后,伍次友与苏麻喇姑的对话非常清楚的说明了伍次友是清醒的。

苏麻喇姑问:“为什么不向皇帝要我?”伍次友说:“虽然我没有分清龙儿就是皇帝,但我看出来了,皇帝是喜欢你的。”“如果他是龙儿,我可以争,可他是皇上,我不争了。”“他会恩将仇报,即使现在放过我们,将来也不得安宁。”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当伍次友知道龙儿是康熙皇帝之后,其之前对康熙的高谈阔论治理天下之道已经触动了朝中许多大臣的利益,他要绑上皇帝这架战车,以后的难处会很多,也许会成为众矢之的,这是他不愿做官之由。又想到自己与苏麻喇姑的感情之事,肯定捅了康熙的肺管子,皇帝喜欢的女人,自己还敢惦记,那纯粹是找麻烦。鉴于此,伍次友立即辞别康熙,快速离去,他那还敢带走苏麻喇姑,不想活了吗?

02康熙皇帝不会将苏麻喇姑赏给伍次友

苏麻喇姑与康熙从小在一起,再说苏麻喇姑对康熙还有救命之恩,康熙对苏麻喇姑的信任是无人能比的,把这样自己喜欢的信任之人赏给伍次友,相信只是试探而已,如果伍次友不识时务,提出要苏麻喇姑,康熙也会想办法除掉伍次友,而让苏麻喇姑也不会想到是皇帝做得,这点事情对康熙来说很简单。

康熙对苏麻喇姑的喜欢是非常明显的,在接下的一集中就求孝庄答应娶苏麻喇姑,孝庄还是向着康熙,就同意了,而苏麻喇姑对康熙的要求也是抵触的,也许有伍次友之事在前,对康熙有点怨恨,可又不敢说出来,于是用孝庄在她刚到康熙身边的话回绝了康熙,康熙也是没有办法,这也注定了苏麻喇姑一辈子不能嫁人,谁敢娶皇帝的女人。

03 伍次友娶苏麻喇姑不符合旧有礼治。

伍次友尽管与康熙有过教导之事,但必经伍次友的地位是卑微的,既然他不能做官,也根本没有娶苏麻喇姑的资格。苏麻喇姑作为孝庄皇后的陪驾侍女,也是康熙的启蒙老师,与皇家的关系血肉相连,这也是苏麻喇姑希望伍次友做官的理由。

只有伍次友做了大官,娶苏麻喇姑才合礼制,否则,一介平民怎么可以娶她。而且苏麻喇姑多年在皇帝身边,了解和掌握诸多国家机密之事,康熙不可能把她外放,所以,就是康熙忍痛割爱将苏麻喇姑赏给伍次友,也由于伍次友拒绝做官而失去了机会。

总之,尽管伍次友是剧中虚构的人物,他与苏麻喇姑产生了感情纠葛,识时务,看透时局是剧中给他的定位,如果他屈服于当时的一切安排,那么,就失去了本剧赋予他的抨击时弊,不同流合污的重任,所以,伍次友不带走苏麻喇姑是必然性事件。


娱乐大会场


《康熙王朝》中,自带书生气的伍次友一出场就吸引到含苞待放的苏麻喇姑。两个人在短暂的风花雪月后,就草草收场。即使康熙同意伍次友可以将苏麻喇姑带走,他也情愿哑巴吃黄莲。

两个人虽然情投意合,身份却不对称

伍次友才华出众,却只是一个穷困潦倒又没功名的书生。在科举盛行的时代,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伍次友的才能需要康熙的认可方能变现。可是伍次友偏偏又比陶渊明还清高,不愿与官员同流合污,甘守清贫。

苏麻喇姑是一位蒙古人,从小就在皇宫中长大,即使只是下人,却也锦衣玉食,自带几分富贵的气质。走出宫门,苏麻喇姑也是上流社会的人(孝庄家的奴才,出来后基本上都飞黄腾达)。

历史上,婚姻特别讲究门当户对,到了元明清还出现了民族之别。一个是汉人,是民间的“鸡头”;一个是蒙古人,是宫廷的“凤尾”。在封建礼法社会,他们之间有一道天然的难以逾越的鸿沟,注定无法修成正果。伍次友有自知之明,知难而退。这种类似情形在《雍正王朝》,邬思道与年秋月身上也上演过。

当皇帝的情敌,后果可想而知

康熙与苏麻喇姑是青梅竹马,伍次友直到后来才出现。横刀夺爱?当隔壁老王?这都不是正人君子的伍次友干的事。


康熙已经对苏麻喇姑表白了,伍次友如果再带走苏麻喇姑,康熙就要收回成命,帝王的颜面往哪摆?这点人情世故,伍次友还是懂的。

连孝庄太后都十分喜欢苏麻喇姑这位萌妹子,甚至可以将她当孙女对待,并有意撮合她与康熙。伍次友想与苏麻喇姑在一起,还需要太后点头才行。他最敬佩的女人是孝庄,他不愿也不敢违背老祖宗的心意。


又有谁能保证康熙说的是真心话?帝王心术深不可测,皇帝说话经常半真半假、虚虚实实(白帝城托孤,刘备还说君可取之呢,诸葛亮敢接受吗)。万一康熙只是试探或客套,不仅自己没好果子吃,反而会连累心上人。不管为了自己全身而退,还是为了保护苏麻喇姑,伍次友都只能万言拒绝。


秋媚读史


开什么玩笑?苏麻喇姑那可是少年康熙的第一个女神,伍次友要是真“笑纳”了,那以后天涯海角就剩下逃命了!



《康熙王朝》这段感情戏的安排,让整个故事更加丰满,但看过之后,却只能叹息:无情最是帝王家。

伍次友意气风发指斥方遒,他侃侃而谈的神采,饱满的精神状态,还有面对鳌拜党羽的大无畏气度,都吸引着情窦初开的苏麻喇姑。

伍次友如此精明的人物,怎能不知道苏麻喇姑的情意,又怎么能对如此佳人无动于衷?非不愿也,是不能啊!想想两人真在一起的后果,最幸福的就是满世界的躲避康熙的寻找,说不定两人还没走出北京城,康熙就会在后悔之下给他们追回来!



当然,康熙也可能是大度的,真心想成全他们。但伍次友和苏麻喇姑肯定不会这么想他们一定会心惊胆颤度日如年,这就是心理作用吧

但苏麻喇姑的命运其实在入宫时就已经注定了,或者成为“宫花寂寞红”的白头宫女,或者成为勾心斗角的后宫嫔妃中的一员。伍次友,只能永远的存在记忆中了。

苏麻喇姑是明智的,既然不能和心爱的人浪迹天涯,那就做超然于后宫众多女人之外的皇帝的“姐姐”,这反而让她成为后宫中最有地位和权势的女人!



毕竟,她是少年康熙的女神啊!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康熙自然要对她青眼有加!

少年情怀总是诗,不过伍次友、康熙和苏麻喇姑三人的这首爱情诗都有些凄婉!


李飞叨


与其说康熙同意伍次友把苏麻喇姑带走,倒不如说康熙是在试探苏麻喇姑对自己爱,也是在试探伍次友为人处世的眼光和政治谋略,如果伍次友真的开口向康熙要走苏麻喇姑,他们的结局真的会像伍次友说的那样不得善终吗?

为什么说康熙是在试探伍次友的为人处世的眼光和谋略呢?

在康熙招伍次友进宫的那一刻起康熙的试探计划已然开始。

“无论你是要人,还是要物,你都可以说出来,有话现在就说,晚了...朕可能会后悔”

康熙先是以礼相待,而且通过前几次以龙儿的身份和伍次友盘膝坐谈,以茶代酒的高谈阔论,说尽天下事,谈尽人生路。

从明朝到清朝,从皇帝到大臣,从官吏到平民百姓,康熙帝无不赞同伍次友的观点,在这一点上他们两个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康熙更为敬重的是伍次友竟然放着功名不要,反而写下一篇宏文-论圈地乱国,不畏权贵,公然弹劾朝廷元勋鳌拜,“论文”令人深思。

伍次友说康熙:知人,知面,却不一定不知心,知礼,知事,却不一定知史,历史上凡是臣强主弱的时候,就一定会有祸乱发生,臣越强,主越弱,祸乱就来的越早越大。

也正是伍次友的论圈地乱国激发了康熙不得不除鳌拜而后快的坚定信念,为除鳌拜送上的虽然是一纸文书,却可抵得上天降数十万大军。

明朝气数已尽,大清如日中升,改朝换代,消除战争,乃是百姓幸事,只有那些遗老遗少才痛不欲生。

这一点体现了伍次友的政治谋略过人。

伍次友不能爱美人,情愿“不爱江山”,准确的说应该是为了女人放弃权贵。

但是康熙此次试探的最主要的是在私而不是在公,康熙更想知道伍次友是否会为了自己喜欢的女人而对大清和自己不忠。

无论皇上多么礼贤下士,我仍然觉得天威当头,仿佛芒刺在身,块石在喉,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快意人生了。

我本布衣,不愿进皇宫高堂,还请皇上放我重归江湖,我愿在民间开学讲道,为皇上教化人心。

伍次友的一番话让康熙“爱莫能助”,虽求贤若渴,但康熙懂得凡是强求不得,尤其是人心。

伍次友和苏麻因一双鞋而“私定终身,两情相悦”,可惜有情人终没能成眷属。

“你为什么不向皇上要我,你说啊,为什么不要我?”

伍次友虽然没有纳兰明珠那么“擅长官场”,没能识出龙儿就是皇上,但是他却看出了康熙的心思,更重要的是这个喜欢苏麻的男人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至高不上的皇上,自己只是一介布衣,又有何能力能和皇帝挣女人呢?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伍次友读懂了康熙的本意,如若是钱财官位康熙一口便可答应,而且康熙也答应让其出任吏部侍郎,官居三品,并且赐其为太子少保,上书房帝师。

晚了...朕可能会后悔

但是这些都不是伍次友想要的东西,他想要的恰恰是康熙最不想给,也不愿意给的女人-苏麻。

康熙虽然看出伍次友对苏麻有情,而苏麻对伍次友也是有意,但是偏偏这个女人也是康熙最在乎的一个女人,自古以来皇帝都是爱江山更爱美人,何况这个女人还是和自己青梅竹马,朝夕相处。

正如伍次友临别时对苏麻所说的一样,皇上也是人,也会恩仇必报,如果说当时伍次友开口要走了苏麻,康熙当时也会同意,因为君无戏言,但是事后他们的日子也会像伍次友所说的那样即使康熙现在放过他们,将来也是不得安宁。

自古唯有杀父之仇和夺妻之恨不能忍,更何况是皇上看中的女人呢?

我是追溯历史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康熙帝是喜欢苏麻喇姑的,这个《康熙王朝》上有交代。包括康熙的祖母孝庄文皇后也曾对苏麻喇姑说皇上不光是主子还是爱人,这个说法已经很明显了,苏麻喇姑只能做皇帝的女人不能下嫁其他人。

伍次友一介布衣虽是帝师但不能名正言顺

苏麻喇姑虽然对伍次友比表达了爱意,伍次友也非常喜欢苏麻喇姑但是伍次友还是拒绝了带走苏麻喇姑。就当时伍次友的身份看虽然是帝师虽然康熙帝非常仰慕他的才学,但还不至于到可以抢皇帝喜欢的女人送。

在康熙帝接见天下神人收复台湾的最大功臣姚启圣时曾说道:自己有两样东西不送人,一个是自己看过的书再就是自己喜欢的女人。说道这里康熙内心的想法已经非常明确了,那就是自己喜欢的女人是不会送人的。

虽然康熙帝年幼,但是伍次友已经发现了他的少年老成。虽然长在深宫虽然幼年继位但是这个皇帝有才能了不起。因此身为布衣有熟知帝王之学的伍次友是不会造次的,明哲保身才是生存之道。

苏麻喇姑的一生非常传奇

历史上的苏麻喇姑也是个非常传奇的人物,蒙古族出身的她是孝庄文皇后的陪嫁侍女,只不过她的一生书写了很多的传奇。首先来说她非常的长寿她的一生历经清初四位帝王活了九十多岁。

其次作为侍女可以抚养皇子,清朝后宫有规定嫔妃以下是不可以抚养皇子的,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后去世后康熙准许她抚养皇十二子胤祹,而胤祹也是康熙帝诸子中最长寿的一位,也和苏麻喇姑的教育抚养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电视剧上的苏麻喇姑和历史上出入是很大的,电视剧的苏麻喇姑年龄和康熙帝差不多但历史上是差接近四十岁的,而且苏麻喇姑在历史上确实未曾出嫁死后康熙帝以妃嫔的规制让她和孝庄太后合葬这都是给予了极高待遇。

不论从哪方面说和皇帝抢女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作为谋士是知天命的。因此伍次友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带走苏麻喇姑的,因为这是他不能去做的一件事。


秋雨鲁北说历史


《康熙王朝》主要讲的就是康熙在位60多年的风风雨雨,大多都是男人之间的争斗,感情戏不多,不过康熙、伍次友和苏麻喇姑三个人的感情纠纷还是很精彩的,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伍次友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书生,满腹才华又忧国忧民也不畏权贵,在《圈地乱国论》中直言圈地的危害,敢于和鳌拜等权贵斗争,淡泊名利又过得无比洒脱,可是在面对化名婉娘的苏麻喇姑的时候却洒脱不起来了,他和苏麻喇姑互相倾心,都幻想着可以携手一生一世。

总觉得他们两个人的相遇和邬思道和秋月有点像,都是才子佳人之间的互生爱慕,不过秋月就更悲惨了,一生都不为自己而活,一颗棋子没用的时候就被弃了,但是苏麻喇姑的结局却好多了,她是孝庄的贴身侍女,深得康熙信任,康熙甚至还装模作样地让伍次友可以带走苏麻喇姑:

无论你是要人,还是要物,你都可以说出来,有话现在就说,晚了...朕可能会后悔。

康熙都表态了,伍次友却说了句自己一无所求,他真的是一无所求吗?那肯定不是的,他喜欢苏麻喇姑,他想要带苏麻喇姑走,但是他读书也没有读傻,看出了皇帝也喜欢苏麻喇姑。

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他和皇帝去争夺一个女人?除非他自己不想活了,还有他也看出皇帝是真心喜欢苏麻喇姑,苏麻喇姑跟着皇帝锦衣玉食,要比跟着自己四处漂泊幸福得多,最好的爱就是付出和成全了,所以他放弃了。

苏麻喇姑来自科尔沁草原上一个牧民家庭,家里很穷,可是运气很好,那就是被送进科尔沁贝勒府中做了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的侍女,布木布泰也就是后来的孝庄文皇后,一生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特别是和孙儿康熙的感情很深,是历史上一个传奇人物。

苏麻喇姑一直伴随在她身边,对孝庄也是忠心耿耿,主仆二人早已经成了亲人,苏麻喇姑的地位自然不会低。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康熙帝出生,能干聪颖的苏麻喇姑受孝庄的指派去照顾康熙,苏麻喇姑又陪着康熙出紫禁城外避痘,“赖其训迪,手教国书”,一来二去中康熙对这个姐姐有了依赖,但是当时的苏麻喇姑只是把他当做弟弟一样看待,并没有其他感觉,她喜欢的是伍次友。

苏麻喇姑对伍次友是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她喜欢这个才子,她记住了伍次友穿的鞋子是多大,给他缝制了一双新鞋子,一针一线里面可都是深情了,伍次友当然也喜欢苏麻喇姑。

可是伍次友那时候以为苏麻喇姑只是龙儿身边的侍女婉娘了,从他知道康熙的和苏麻喇姑的真实身份之后,他们两个人就不可能有结局了,他们门不当户不对,因为苏麻喇姑不是一般的侍女。孝庄太后也看不上伍次友,康熙曾经请求孝庄给伍次友和苏麻喇姑赐婚,孝庄太后立马就拒绝了,说伍次友连吴应熊都比不上,为啥比不上了?吴应熊的爹是吴三桂,伍次友就一介草民。

康熙身份暴露后,还是希望伍次友留在身边,但是伴君如伴虎,伍次友还是喜欢闲云野鹤般的日子,要和康熙告别了,康熙很感激他给自己出谋划策,就问他想要什么,要人还是要物,都可以给伍次友,苏麻喇姑也在偷听着,她多么想和伍次友在一起了,伍次友当然也想,可是还是说了句:“谢皇上隆恩,在下一无所求。”

苏麻喇姑抱怨伍次友为啥不要自己,伍次友当然想要苏麻喇姑,但是他不敢要,也不能要,康熙少年老成,有着一般人没有的心机,他也就这么说说,要是伍次友真的要,他未必会答应。

康熙对伍次友的评价很高:

此人虽是一介书生,但目光远大,雄视古今,可算是一个布衣天子啊。你要多动动脑子。

康熙给了伍次友布衣天才的评价,还让明珠立马去办这件事情,自古以来,天无二日,世无二主,明珠都听出了康熙要杀伍次友,只是在苏麻喇姑的反问下,康熙又否认了,伍次友这么聪明的人,哪里还敢要苏麻喇姑了?

第一,伍次友觉得康熙所谓的要人要物都可以也许是试探自己的,不是真的愿意把苏麻喇姑嫁给自己,自己当然也得表态别无所求保命要紧了,不敢和皇帝抢女人。

第二,伍次友看出了康熙也喜欢苏麻喇姑,还是真心喜欢,觉得苏麻喇姑跟着皇帝总比跟着自己一个穷书生要强多了,他觉得自己给不了苏麻喇姑幸福,还是理智地选择放手。

第三,根本原因是他们也不可能在一起,满汉通婚,康熙同意,孝庄太后也不会同意,苏麻喇姑对孝庄这么忠心,不会违背孝庄太后的懿旨,他不想苏麻喇姑到时候因为自己为难。

伍次友和苏麻喇姑相爱却又不能相守,伍次友不得不浪迹天涯,云游讲学,于1712年病逝,孤苦一生,苏麻喇姑就好多了,她毕竟是孝庄太后和康熙信任的人了。

孝庄太后下旨要苏麻喇姑做康熙的妃子,康熙喜滋滋的,但是苏麻喇姑不乐意,她说皇帝是自己的弟弟,估计也不愿意卷入宫廷纷争吧,佟皇后与鄂贵妃的早逝让她心寒。

苏麻喇姑选择遁入空门,带发修行,要是其他女人抗旨估计就是惹来杀身之祸了,但是孝庄太后和康熙都没有为难她,还是尊重了她。

不过很戏剧的就是,苏麻喇姑后来写了一封信,说自己这辈子只深深爱过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自己的弟弟康熙,但是康熙是自己的主子她说不出口,不过写完信又烧掉了。

这件事情要怎么评价了?只能说伍次友让苏麻喇姑心动过,可是看尽人间烟火后发现自己心里最重的人还是康熙吧,只是康熙给不了她想要的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情,那也只能拒绝了。


湘西小木鱼


《康熙王朝》中,苏麻喇姑化身面试官婉娘,伍次友一句“霞乃云魄魂,蜂是花精神”尽显才情,也获得了苏麻喇姑好感。

在后来的相处中,两人互生情愫,那么康熙大帝同意伍次友可以把苏麻喇姑带走,而伍次友却婉拒了,为什么?

有书君以为《康熙王朝》中的伍次友有如汉之张良,既懂谋略,又知进退。所以伍次友有九曲玲珑心,知道这水有多深,也知如何保全自己。

首先,皇上同意伍次友可以把苏麻喇姑带走,并不是赐婚,其中必有蹊跷。

伍次友深谙伴君之道,皇上如若真心成全伍次友与苏麻喇姑的姻缘,便会直接赐婚,沒必要大费周章,私底下同意伍次友把苏麻喇姑带走。

很显然皇上心中有苏麻喇姑,虽然年龄差距大,但这份依赖已成习惯,他不是心甘情愿放苏麻喇姑走的。

伍次友知道这其中的道理,皇上让他带苏麻喇姑走,只是在试探伍次友对自己的忠心,也在试探伍次友是否视男女私情胜过身后的功名。

聪明过人的伍次友当然不会落人口舌,故婉拒了康熙这份好意。

其次,孝庄太后曾下旨封苏麻喇姑为德妃,苏麻抗旨不尊。

一个曾经连皇帝都不接纳的女子,如果伍次友把她带走,岂不是打了皇上的脸,伍次友不能带走,也不敢带走。

他一要顾全皇上的尊严,二要顾虑苏麻喇姑的幸福和性命。

伍次友心知肚明,苏麻喇姑拒绝孝庄封的德妃,便是拒绝了皇上。

自己何德何能比皇上更得一人心,挑衅皇威,那会祸害一个家族的,也会祸害深爱的人,爱一个人就不能害了她。

所以伍次友权衡利弊,带走苏麻喇姑便会害了她,因而选择婉拒康熙的好意。

再次,伍次友已看出皇上喜欢苏麻喇姑,他不敢和皇上争。

剧中,苏麻喇姑追问伍次友,为何不带她走,伍次友直言,皇上喜欢上了苏麻喇姑。

他不敢和皇上争,皇上也是人,也会恩仇必报,今天会放过你我,未必以后也会如此,将来必定不得安宁。

伍次友不爱功名利禄,宁做一介书生,得知龙儿即皇上,便不再为皇上的老师,请求辞行。

他对苏麻的爱也在心上,不是占有。辞行时虽舍不得,但他知道天下无数有情事,世间满眼无奈人。这份爱他只能存于心底,悄悄把它带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