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寫《孤憤》

魯仲連浮海後20年,有韓非子,在秦滅韓的戰禍中,綻放了最後的生命。

韓室貴胄,“憤青”韓非子

1.韓非積弱的“祖國”

戰國有“七雄”。韓國可能是七雄中被蹂躪的最慘的強國了。

除了建國初期滅鄭的勝利,韓國100多年的歷史,幾乎是一部血淚斑駁的戰敗史。

僅《史記 韓世家》記載的韓國戰敗記錄,就高達40多次。

韓非寫《孤憤》

韓國救國“奇策”:鄭國渠。前246年,鄭國赴秦鼓吹修渠,以虛耗秦國力。結果反倒促成關中糧食增產

戰國後期,秦、楚兩國不斷蠶食韓國的土地,後來韓國不得不對秦國

納地效璽,請為藩臣

但是秦國的目標是統一天下,韓國最終沒能逃過被改為秦郡縣的命運。

2.熱血貴族,有學術造詣的“憤青”

就學於名師

韓非的老師,是儒家的著名人物,荀子。

我們知道,荀子是主張,人之初,性本惡的。

人是靠教育和環境來約束的,道德只能約束有道德的人。

韓非深受荀子的影響,並積極尋找解決人性本惡的社會方案。

此外,韓非還遊學列國,積極尋找救國良方。

韓非寫《孤憤》

荀子雕塑

政治主張得不到應用

韓非作為韓國王室,希望改變國家現狀,積極提出政治主張,屢次上書求用,但並沒有受到任用。

他看不慣當時國家積貧積弱還不求改變,僵化的貴族利益集團尸位素餐,國家屢次戰敗的慘烈後果卻由平民和被迫當兵的士卒承擔,等等一系列不合理的現狀。

相比於現在的憤青和公知,噴子和鍵盤俠,只會喊口號、帶歪樓,韓非,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末代貴族。

韓非寫《孤憤》

韓非像

集黃老儒法之大成

《史記》和《資治通鑑》介紹了韓非作《孤憤》《五蠹》等名篇的背景:

疾治國不務求人任賢,反舉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實之上,寬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冑之士,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

簡單說呢,戰國時期,東方六國:

治國理政時,不能唯才是舉,反而讓蠅營狗苟的人位居上流。

平時歌舞昇平,靠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氛圍粉飾太平,真到了危難時刻,反倒讓老實人頂上去,肉食者退,靠俠士平民士卒身付危難。

結果就是,養的人不能用,用的人沒受到合理的待遇。

事情過後呢,又是一個循環,這些蠅營狗苟之輩,仍然佔據朝堂。

韓非寫《孤憤》

前233年,韓國派韓非赴秦求和,韓非死在秦國。3年後,秦收韓地為郡縣。

尤其是在韓國快被秦國滅亡時,屢次上書不得任用的韓非,被派往秦國求和,被寄以國家存亡之厚望。

骨感的現實,印證了韓非對社會的印象,刺激了他,創作出《孤憤》《五蠹》等闡述自己政治思想的名篇。

後來,大家對韓非學術成就的評價,歸結為

集法家之大成,歸本於黃老

“韓非之問”——2000年未根除之痼疾

韓非所深惡痛絕的現象,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屢次重現。可以說,時至今日,我們的局部地區,局部領域,仍然存在這樣的現實,成為至今未能根除的痼疾。

韓非寫《孤憤》

東晉時期,流民帥成為邊防將領和北伐將領的重要來源。後來,平民劉裕在撲滅天師道叛亂中,崛起成為開國帝王

不爭氣的“文官集團”

比如兩晉交替,士族佔據社會上流,用九品官人制限制社會階層流動,但面臨戰事,靠流民帥和民間義士守衛疆土、北伐中原、撲滅叛亂。

歷兩宋,到明朝,甚至發展到“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惡劣境地。

遠看《水滸傳》《紅樓夢》,近看古代官場電視劇,對照史籍,沾親帶故-裙帶下的政治生態,“遇事躲出去,事了胡漢三又回來了”,幾乎成為古代中國的常態。

就連蔣介石,也把“下野”的套路玩得一溜夠。

韓非寫《孤憤》

朱熹像

法治之花,應該盛開

韓非的“法”,是中央集權、六親不認、嚴刑峻法,固然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

但韓非與時俱進的政治主張,卻沒有落後。

法治思想的進步和發展,也足以給我們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

一次一次社會公共事件,總是在給我們提供改變的“契機”。

希望我們能趕緊抓住“契機”,不要一次次讓老實人吃虧。

韓非寫《孤憤》

戰國後期七雄形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