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写《孤愤》

鲁仲连浮海后20年,有韩非子,在秦灭韩的战祸中,绽放了最后的生命。

韩室贵胄,“愤青”韩非子

1.韩非积弱的“祖国”

战国有“七雄”。韩国可能是七雄中被蹂躏的最惨的强国了。

除了建国初期灭郑的胜利,韩国100多年的历史,几乎是一部血泪斑驳的战败史。

仅《史记 韩世家》记载的韩国战败记录,就高达40多次。

韩非写《孤愤》

韩国救国“奇策”:郑国渠。前246年,郑国赴秦鼓吹修渠,以虚耗秦国力。结果反倒促成关中粮食增产

战国后期,秦、楚两国不断蚕食韩国的土地,后来韩国不得不对秦国

纳地效玺,请为藩臣

但是秦国的目标是统一天下,韩国最终没能逃过被改为秦郡县的命运。

2.热血贵族,有学术造诣的“愤青”

就学于名师

韩非的老师,是儒家的著名人物,荀子。

我们知道,荀子是主张,人之初,性本恶的。

人是靠教育和环境来约束的,道德只能约束有道德的人。

韩非深受荀子的影响,并积极寻找解决人性本恶的社会方案。

此外,韩非还游学列国,积极寻找救国良方。

韩非写《孤愤》

荀子雕塑

政治主张得不到应用

韩非作为韩国王室,希望改变国家现状,积极提出政治主张,屡次上书求用,但并没有受到任用。

他看不惯当时国家积贫积弱还不求改变,僵化的贵族利益集团尸位素餐,国家屡次战败的惨烈后果却由平民和被迫当兵的士卒承担,等等一系列不合理的现状。

相比于现在的愤青和公知,喷子和键盘侠,只会喊口号、带歪楼,韩非,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末代贵族。

韩非写《孤愤》

韩非像

集黄老儒法之大成

《史记》和《资治通鉴》介绍了韩非作《孤愤》《五蠹》等名篇的背景:

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

简单说呢,战国时期,东方六国:

治国理政时,不能唯才是举,反而让蝇营狗苟的人位居上流。

平时歌舞升平,靠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氛围粉饰太平,真到了危难时刻,反倒让老实人顶上去,肉食者退,靠侠士平民士卒身付危难。

结果就是,养的人不能用,用的人没受到合理的待遇。

事情过后呢,又是一个循环,这些蝇营狗苟之辈,仍然占据朝堂。

韩非写《孤愤》

前233年,韩国派韩非赴秦求和,韩非死在秦国。3年后,秦收韩地为郡县。

尤其是在韩国快被秦国灭亡时,屡次上书不得任用的韩非,被派往秦国求和,被寄以国家存亡之厚望。

骨感的现实,印证了韩非对社会的印象,刺激了他,创作出《孤愤》《五蠹》等阐述自己政治思想的名篇。

后来,大家对韩非学术成就的评价,归结为

集法家之大成,归本於黄老

“韩非之问”——2000年未根除之痼疾

韩非所深恶痛绝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屡次重现。可以说,时至今日,我们的局部地区,局部领域,仍然存在这样的现实,成为至今未能根除的痼疾。

韩非写《孤愤》

东晋时期,流民帅成为边防将领和北伐将领的重要来源。后来,平民刘裕在扑灭天师道叛乱中,崛起成为开国帝王

不争气的“文官集团”

比如两晋交替,士族占据社会上流,用九品官人制限制社会阶层流动,但面临战事,靠流民帅和民间义士守卫疆土、北伐中原、扑灭叛乱。

历两宋,到明朝,甚至发展到“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恶劣境地。

远看《水浒传》《红楼梦》,近看古代官场电视剧,对照史籍,沾亲带故-裙带下的政治生态,“遇事躲出去,事了胡汉三又回来了”,几乎成为古代中国的常态。

就连蒋介石,也把“下野”的套路玩得一溜够。

韩非写《孤愤》

朱熹像

法治之花,应该盛开

韩非的“法”,是中央集权、六亲不认、严刑峻法,固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

但韩非与时俱进的政治主张,却没有落后。

法治思想的进步和发展,也足以给我们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次一次社会公共事件,总是在给我们提供改变的“契机”。

希望我们能赶紧抓住“契机”,不要一次次让老实人吃亏。

韩非写《孤愤》

战国后期七雄形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