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是秦國完成大一統的基礎?韓非:商鞅變法是有缺陷的

序言:

春秋戰國作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已經衰弱成一個小國,根本無力主導此時中原大地上的政治秩序,各諸侯國開始各自擴張領土,戰爭迭起,以強欺弱,恃大並小,最終形成了七國稱雄的競爭格局。

這個時期,各國君主面對時局的把握不同,也會採納不同的治國策略,正所謂:一策興邦,失計亡國。

而該如何強大國家,也成為了有志向的君主不得不思索的問題,不過好在他們都找到了強國之道,那就是變法。

說到變法,總繞不過去商鞅,秦國之所以能攻滅六國,商鞅變法是基礎,正如東漢王充曾評曰:商鞅事孝公,為秦開帝業,那麼韓非為何說商鞅變法是有缺陷的?

本篇飛魚從商鞅說起,進而聊聊韓非對於商鞅變法的評價是否中肯。

商鞅變法是秦國完成大一統的基礎?韓非:商鞅變法是有缺陷的

商鞅

商鞅對秦之“功”。

(商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三見秦孝公,分別闡述了“帝道”、“王道”、“霸道”的治國方略,但秦孝公選擇了見效最快的“霸道”,正如《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帝王之道)久遠,吾(秦孝公)不能待,那麼什麼是霸道呢,說白了就是以嚴法治民,讓人民為君主全心全意的“服務”。

既然確立了治國思想,接下來就是要以霸道為核心進行變法,但是秦孝公又“恐天下議己”,於是就讓商鞅和守舊派的甘龍、杜摯進行了一場辯論賽,結果商鞅以振聾發聵之音說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讓秦孝公下定了變法的決心。

商鞅變法是秦國完成大一統的基礎?韓非:商鞅變法是有缺陷的

商鞅和孔子

商鞅變法先後兩次的具體措施,可以歸結為: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軍功制;令民為什伍,實行連坐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等,可以說商鞅的變法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就連民風民俗也有規定,即“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

縱觀商鞅的變法,我們可以看出,商鞅第一次變法的重心在政治方面,而第二次重心就轉到了經濟方面,兩次變法使秦國取得了“秦人富疆,諸侯畢賀”的成效,這也是為何說商鞅變法是秦國強大之根本的原因,國家的強大是綜合實力的提升,而經濟因素是基礎,商鞅變法就是穩定並且發展了這個“基礎”。

後世評商鞅之“過”。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史記·商君列傳論》(司馬貞《索隱》曰:刻,謂用刑深刻。薄,謂棄仁義,不悃誠也)

商鞅是一位譭譽參半的人物,正如上述引用,就是司馬遷對於商鞅的評價,此外太史公還認為商鞅“少恩”,司馬遷的評價,是基於商鞅變法中的“重刑罰”,即用嚴苛的法令來強化對民眾的管理,使其為君主服務,這亦和商鞅提出的“霸道之術”想吻合。

商鞅變法是秦國完成大一統的基礎?韓非:商鞅變法是有缺陷的

司馬遷祠

除了司馬遷的評價外,西漢時期其他的人對於商鞅的評價也並不高,如賈誼說:商君遺禮義,棄仁恩,並心於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出自《漢書·賈誼傳》),再如董仲舒亦說:至秦則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出自《漢書·食貨志》)。

那麼為何西漢對於商鞅的評價會是一邊倒向“毀”呢,這是因為西漢取秦朝而代之,無論秦朝是否施行了“暴政”,對於這些人來說,是必須要持批判態度,才能得到統治階級的認可。

但這些人都把秦國和秦朝混為一談,把商鞅變法和秦始皇及秦二世的施政打上了因果的關係,可見這些人的政治傾向十分明顯,這也就導致了對於商鞅評價的非客觀性,也正是因為此,商鞅逐漸變成了秦王朝暴政的“替罪羊”。

商鞅變法是秦國完成大一統的基礎?韓非:商鞅變法是有缺陷的

秦朝時期壓榨民力大興土木

我們如果把目光再回到戰國末年,此時出現了一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那麼在他的眼中商鞅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除卻王朝的意識形態,他的評價是否客觀公正呢,我們來看看。

韓非眼中的商鞅及商鞅變法。

今境內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韓非子·五蠹》

韓非是一位不世出的曠世奇才,他的思想不僅繼承了商鞅,還融合了申不害的“術”,所以是當之無愧的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活動的年代距離商鞅在秦國變法,僅僅過去了幾十年,所以他對商鞅及商鞅變法的評價是最有說服性的。

正如上述引用《韓非子》的言論,則是說明了商鞅變法在韓非的那個年代,已經是家喻戶曉了,作為商鞅“法治”的繼承者,韓非亦渴望有朝一日能像商鞅一樣,施展自己治國安邦的才華,陳奇猷的《韓非子·新校注》中更是指出:在韓非心中,商鞅是“聖人”。

商鞅變法是秦國完成大一統的基礎?韓非:商鞅變法是有缺陷的

《韓非子》

你或許會說,既然帶有了感情色彩,那麼韓非對於商鞅變法的評價不就失去了客觀?其實不然,因為韓非對於商鞅變法是客觀的,不僅肯定了商鞅變法中的優點,還指出了商鞅變法中的缺陷。

《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記載:公孫鞅之法也重輕罪,重罪者,人之所難犯也;而小過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無離其所難,此治之道,意思是說商鞅法令的輕罪重罰,會讓人們改掉小錯而不敢犯重罪,這合乎治理國家的原則,這就是對商鞅變法的肯定。

韓非認為商鞅變法中存在的缺陷。

上文我們已經說到了韓非對於商鞅變法的評價是客觀的,也指出了變法存在的缺陷,那麼韓非所指的“缺陷”究竟是什麼呢?其一,是尚法不尚術,其二,以爵授官制度不利於國家的治理。

  • 我們先來說說尚法不尚術。

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韓非子·定法》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有所區別的,比如說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我們暫且刨開慎到的思想,單論申不害和商鞅的思想,在《定法篇》中,韓非就把商鞅和申不害的思想比作人們維持生命的必需品,食物和衣服,進而引申出上述引用,也就是說“術”和“法”是缺一不可的。

商鞅變法是秦國完成大一統的基礎?韓非:商鞅變法是有缺陷的

戰國時期的竹簡

對於“法”,我們比較好理解,那麼什麼是術呢,說白了,就是君主用來駕馭臣子的“權術”,讓臣子不敢矇蔽君主,我們就來說一則關於申不害強調的“術”在韓昭侯身上的運用。

有一次韓昭侯讓手下去縣裡巡視,手下回報說見到有小黃牛在南門外吃禾苗,於是韓昭侯就召集手下大臣,對他們說,官府已經嚴令在禾苗生長期不準牛馬入田,但是有些官吏卻不當回事,於是就讓官吏去查究竟哪些地方存在這種現象。

“三鄉”的官吏經過調查就把存在牛馬吃禾苗的地方給報了上來,但是韓昭侯卻說,沒有報全,再讓官吏細查,又經過一番查看,官吏們發現了南門外有小黃牛在吃禾苗,這件事情之後,官吏們就再也不敢在韓昭侯手下為非作歹了,正所謂:吏以昭侯為明察,皆悚懼其所而不敢為非(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

商鞅變法是秦國完成大一統的基礎?韓非:商鞅變法是有缺陷的

動漫中的韓非

說完了申不害的“術”,我們接著說韓非認為商鞅尚法不尚術帶來的“弊端”,那就是“故戰勝,則大臣尊;益地,則私封立,主無術以知奸也”,意思是說,君主不尚術,就會無法駕馭臣子,無法分辨忠奸,而導致出現權臣,繼而威脅君主的統治。

  • 我們再來說說以爵授官制度。

以勇力之所加而治者智能之官,是以斬首之功為醫、匠也。——《韓非子·定法》

商鞅變法而設立的軍功制,是以殺敵人數來受爵的,而這些爵位是可以用來換取官職的,正所謂: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

意思是斬敵一個賜爵一級,想要做官的話,能擔任俸祿為五十石的官,殺敵兩個,賜爵二級,想要做官就能做俸祿為一百石的官。

商鞅變法是秦國完成大一統的基礎?韓非:商鞅變法是有缺陷的

商鞅變法

韓非進而以醫者,匠者為喻,認為讓殺敵的勇者為官,就好比讓這些勇者去當醫生和工匠,結果必然是“則屋不成而病不已”,因為善於在戰場上廝殺的勇士未必就能當好醫生和工匠。

同理,韓非亦認為讓這些勇者做官也未必就能稱職,因為能把官做好的人需要的是智慧和才能而不是勇氣和力量,韓非說的有道理嗎?當然有,文臣治國,武者為將,而商鞅的這套以爵賜官,說白了就是否定了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在治國方面的才能,長此以往,勢必會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飛魚說:

商鞅變法是秦國完成大一統的基礎,韓非說商鞅變法是有缺陷的也並無道理,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能得知,韓非確實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僅肯定了商鞅變法中的進步,也指出了商鞅變法中的不足。

說到這,或許有人會說了,既然商鞅變法是有缺陷的,為何還能爆發出讓秦國攻滅六國的威力呢,這是因為

以“耕戰”為核心的商鞅變法,能在戰國亂世最大限度的集中國家的財力、物力、人力以應對戰爭,但是秦國攻滅六國後,依然沿用這套理論治國,弊端就會顯現。

商鞅變法是秦國完成大一統的基礎?韓非:商鞅變法是有缺陷的

秦始皇像

正如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所曰: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韓非的法家思想,是秦始皇備受推崇的,因為他提出的“重法重術”,能最大限度地加強君主集權和專制,這也就解釋了秦始皇為何看了韓非寫的《孤憤》、《五蠹》等著作為發出“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出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感嘆了。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商君列傳》、《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史記·秦始皇本紀》、《漢書·賈誼傳》、《漢書·食貨志》、《韓非子·五蠹》、《韓非子·定法》、《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