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棘刺母猴”這個故事,鐵匠說了什麼道理?嚇得雕匠連夜逃跑

導讀:

衛國雕匠說能在荊棘尖刺上雕刻出一隻母猴,燕王便用三十里封地供養著他。鄭國鐵匠趕來指出雕匠的漏洞,導致衛國雕匠連夜逃跑。兩人誰是誰非?韓非講這個故事有何意義?

韓非“棘刺母猴”這個故事,鐵匠說了什麼道理?嚇得雕匠連夜逃跑

韓非子講的《棘刺母猴》

韓非是戰國時期韓國貴族,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

韓非將老子的“”,商鞅的“”,申不害的“”和慎到的“”集於一身,倡導專制主義理論,為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思想,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韓非子善於用寓言故事體宣揚他的思想主張,著有《韓非子》五十五篇,全書文筆犀利,推理透徹,內涵豐富,故事生動,《棘刺母猴》就是其中一個典故。

韓非“棘刺母猴”這個故事,鐵匠說了什麼道理?嚇得雕匠連夜逃跑

燕王用三十里封地供養一名雕匠

燕王徵巧術人,衛人曰:“能以棘刺之端為母猴。”燕王說之,養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欲觀見之。”客曰:“臣請之舍取之。”,因逃。

燕國位於今天北京、河北、天津以及遼寧地區,因為偏安一隅,所以燕國在中原爭霸時不是很給力。

但燕國派出荊軻,幹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於是大家對燕國頓時有了印象。

那時候燕國手工業非常發達,尤其在青銅、鐵騎、陶器、骨器、皮革、兵器等方面頗有成效,燕王是一位手工藝品收藏專家,下令徵召各種藝術珍品。

一個衛國人跑來對燕王說:“王,我能在荊棘刺尖上雕刻出一隻母猴。”

燕王一聽大喜,說如果你能在棘刺尖上雕出母猴,我就給你三十里封地

衛國人暗喜,卻說:“君王想看到這隻母猴,半年內不能到後宮住宿,不能喝酒吃肉,然後挑一個雨後初晴的日子來欣賞我雕刻出來的母猴。”

韓非“棘刺母猴”這個故事,鐵匠說了什麼道理?嚇得雕匠連夜逃跑

半路殺出鄭國鐵匠

燕王相信了衛國人說的話,立刻用三十平方里的食邑供養他,然後坐等看他在棘刺尖上雕刻出的母猴。

燕王重賞衛國雕匠的事件迅速傳開了,或許出於同行相忌,有位鄭國鐵匠跑來對燕王說:“我是一名鐵匠,我不會雕刻,但我會做雕刻用的削刀,因此我知道一個道理——

被雕刻的東西一定比削刀大,衛國人說他能在棘刺上雕刻出一隻猴子,那麼他使用的削刀一定比棘刺小。大王不妨看看他的削刀,是否真的小到足以在棘刺尖上雕刻東西的程度?”

燕王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就叫衛國人把削刀帶去給他看。衛國人謊稱回家取削刀,然後連夜逃跑了。

韓非“棘刺母猴”這個故事,鐵匠說了什麼道理?嚇得雕匠連夜逃跑

衛國雕匠是騙子嗎

棘刺母猴被望文生義為一種艱難的營生,或者是一個不合情理的欺騙行為。從直覺上判斷,這個故事八成是假的。

1、我們且先不計較削刀的大小問題,以當時的雕刻技術而言,要在一根棘刺上雕刻一隻母猴似乎不可能。

2、但是請大家注意:雕匠說的是“母猴”,如果沒有“小猴”,何以證明是“母猴”?衛國雕匠如果沒有兩把刷子,怎麼敢自己增加難度?

3、當然,就算雕匠真把母猴雕刻出來了,那時候沒有放大鏡和顯微鏡,燕王用什麼辦法看到這隻母猴?難道雕匠想演一出中國版《皇帝的新裝》

4、而且,如果燕王為棘刺母猴這個小玩意就賜給雕匠三十里封地,那他豈不是昏君了。當然,我們也可以轉換角度來思考:或許燕王是用一個類似“千金市馬骨”的故事,來提振本國日益衰落的手工業也未可知。

韓非“棘刺母猴”這個故事,鐵匠說了什麼道理?嚇得雕匠連夜逃跑

小故事藏著大道理

人們習慣性會認定雕匠是騙子,那麼鐵匠真是打假英雄嗎?我看未必。

鐵匠和雕刻匠雖然都是手藝人,但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門類。俗話說,隔行如隔山,鐵匠是幹粗活,雕匠是幹細活,兩人未必瞭解對方的工作技藝。

鐵匠指出削刀應該小於產品的邏輯並不成立,就像我們熟知的《核舟記》以及個人用印章,它們的雕刻工具往往大於作品本身。又如我們使用的毛筆,難道就寫不出比筆頭更小的字嗎?

如果鐵匠的邏輯成立,我們就不可能創造出納米科技,因為我們看不清製造它們的工具。

至於雕匠為什麼要逃?一則很可能他的確是在欺騙燕王;二則是他的作品沒有完成,現在鐵匠橫生枝節,自己百口莫辯,除了逃命別無他法。

韓非“棘刺母猴”這個故事,鐵匠說了什麼道理?嚇得雕匠連夜逃跑

一派狐言:

其實韓非子是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誡君王,治理國家不要僅僅去追求結果,也要關注施政過程,這樣才不至於被下屬矇騙。

秦始皇只希望聽到萬里長城竣工的消息,他哪裡知道長城底下埋藏了多少屍骨,就是這些忽略導致秦朝二世而亡的命運。

棘刺母猴是一個大與小,因與果,愚與智的較量,帶有一定的邏輯性,非常具有學術討論價值。

韓非通過棘刺母猴在警醒我們:認識一件事物是否成立,不要光偏聽偏信一面之詞,要是要從因果關係上去作邏輯性推理。而邏輯思維,正是我們這個民族嚴重缺乏的智慧,使得中華民族在科研和創新領域長期滯後於社會發展。

林語堂先生認為:“在中國,邏輯從來也沒有被髮展成一種科學,所以他們也不仰仗邏輯,而是靠自己或許是更健全的庸見”。

中國文人士大夫把譯經、《墨經》和《韓非子》這類書視為奇技淫巧束之高閣,從而埋頭於史書典籍皓首窮經,讓中華民族長期信奉教條主義和中庸之道。

棘刺母猴或許不能引起那些迷途君王的注意,但它卻在浩如煙海的綱常倫理中閃現出一點邏輯之光,即便只是滄海一粟,也足以彰顯出它的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