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義從”如流星般隕落,側面看公孫瓚是窮兵黷武還是以戰養戰

公孫瓚是東漢末年的諸多諸侯之一,還一度成為北方最大的諸侯,對外以強硬的態度,抗擊北方諸多的遊牧民族,憑藉著手下的騎兵作戰,威震邊疆,這支騎兵就是非常著名的“白馬義從”,在與袁紹對峙的時候,公孫瓚早已經名聲在外,在最初的幾次交鋒裡,公孫瓚都是順風順水的,打得袁紹狼狽不已。

但我們可以發現隨著戰事的進一步發展,公孫瓚軍隊卻呈現出後繼乏力的態勢。出現這個問題我覺得是公孫瓚的後勤補給上出現了問題,導致了公孫瓚的後繼乏力,最後讓自己也丟了性命,曾經名震邊塞,北方最大諸侯,為何如此迅速的衰敗,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請聽嘩嘩君為您詳細介紹。

“白馬義從”如流星般隕落,側面看公孫瓚是窮兵黷武還是以戰養戰

公孫瓚

1 公孫瓚威震邊塞

公孫瓚本身是貴族子弟,但因為母親的出身不好,所以自己也沒有得到太多的資源,全靠自己打拼,光和年間(178年-184年),朝廷從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徵發三千精銳騎兵交給了公孫瓚統帥,這就是“白馬義從的原型了”。

“白馬義從”如流星般隕落,側面看公孫瓚是窮兵黷武還是以戰養戰

公孫瓚:字伯珪

公孫瓚就以這三千騎兵追討張純等反賊,立下赫赫戰功,公孫瓚於是被朝廷封都亭候,統領兵馬去守護邊境。當每次敵人來襲,公孫瓚立馬就像打了雞血一樣,打遊牧民族就像打仇人一樣,一度打到半夜。

《後漢書》曰:“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乃畫作瓚形,馳馬射之,中者輒呼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白馬義從”如流星般隕落,側面看公孫瓚是窮兵黷武還是以戰養戰

烏桓擾民

從此之後烏桓都很害怕公孫瓚了,不敢再來進犯。公孫瓚與身邊善於騎射的人都是騎的白馬,相互間排兵佈陣,自號“白馬義從”。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黃巾爆發,公孫瓚又率領騎兵所向披靡,大敗黃巾軍,這些都使得公孫瓚聲名大震。也讓他的心理產生了一些變化,逐漸變得自傲

2 公孫瓚“白馬義從”消耗嚴重

我們前面說了,在曹操、袁紹等輩還不成氣候的時候,公孫瓚就已經有了不錯的實力了,靠著他的王牌軍隊,所到之處敵人只有投降的份,但是多年的征戰,也讓這支軍隊過度的疲倦了,嘩嘩君覺得有這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第一個是連年戰爭,第二個是騎兵裝備補充不及時。

“白馬義從”如流星般隕落,側面看公孫瓚是窮兵黷武還是以戰養戰

白馬義從連年征戰

我們先說一下連年戰爭,看下公孫瓚的時間線,從統領騎兵開始,到被袁紹擊敗,公孫瓚的騎兵幾乎每年都在作戰,沒有停息過,不停的和遊牧民族打仗,再到後來的打黃巾,接著和自己的上司劉虞鬧不和,甚至兵戎相見。

作戰一直順風順水,讓公孫瓚的自信心極度膨脹,讓騎兵的損耗是非常大的,而公孫瓚實行的的政策,隨意讓手下士兵搶掠百姓,讓的百姓怨聲載道,讓騎兵的補充遇到了很大的問題,經過多年的征戰後,我覺得此時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已經消耗得七七八八了。

第二是騎兵裝備補給不及時,我們都知道的,騎兵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戰馬,那三國時期戰馬從哪來呢?基本都在草原和涼州地界盛產戰馬,公孫瓚想要保證“白馬義從”的威懾力,就必須要時刻的補充戰馬進來才行。

“白馬義從”如流星般隕落,側面看公孫瓚是窮兵黷武還是以戰養戰

白馬義從

一般的戰馬年限在3-5年的樣子,而公孫瓚征戰了這麼多年,他其實並不富裕的,他對手下都非常的扣門,就更別指望經常替換新的戰馬了。這是有記載的:

公孫瓚一別將被圍,公孫瓚不肯相救,說:“救一人,那以後眾人都會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戰。現在我不去救他們,他之後被圍困的將士就會自我勉勵。”

3 公孫瓚的“龜縮防禦”戰略

在公孫瓚和袁紹的對峙階段,公孫瓚一度打得袁紹求饒,建安三年(198年),袁紹向公孫瓚求和,但是公孫瓚此時已成驕兵,斷然拒絕了,讓得袁紹只能背水一戰,發生了扭轉公孫瓚命運的界橋之戰。

袁紹令顏良、文丑為先鋒,各引弓弩手一千,亦分作左右兩隊;令在左者射公孫瓚右軍,在右者射公孫瓚左軍。再令麴義引八百弓手,步兵一萬五千,列於陣中。袁紹自引馬步軍數萬,於後接應。

公孫瓚由於太順利了,絲毫不把麴義放在眼裡,自信心極度膨脹,直接下令讓白馬義從正面對麴義發起衝鋒。大家可能不知道,趙雲當時就在公孫瓚的手下,但是據史書記載,趙雲並沒有入選白馬義從,沒有得到公孫瓚的重用,如果他能重用趙雲,可能結果會不一樣也說不定。

後來趙雲跟了劉備,中間也不是直接跟從的,直接去無疑於劉備挖牆腳,劉備肯定不會這樣做,趙雲因為自己的哥哥去世,他回去奔喪,但是,要知道,奔喪用不了太多時間的,如果公孫瓚能重視趙雲,他也會去找他回來。

但從他對手下被圍,都不去救的性格,怎麼可能去找回趙雲,直到他199年他自焚而死。公孫瓚自己沒有識人之明,也是自己滅亡的一個原因之一。

“…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臨陳斬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

結果就是以往無往不利的騎兵,被早有準備的麴義軍後面的千張強弩齊發,一瞬間就讓白馬義從損失慘重,王牌軍隊都失敗了,直接導致軍心大亂,頓時間全軍混亂,袁紹軍乘機掩殺,讓公孫瓚大敗。

“白馬義從”如流星般隕落,側面看公孫瓚是窮兵黷武還是以戰養戰

界橋之戰:公孫瓚人生的轉折點

本來在此之敗後,公孫瓚還有機會的,可惜的是他沒有爭霸天下的心思,只想安於現狀,從此之後他就只顧自己享樂,前面說了,他連自己手下被困了也不去救,漸漸的人心就散了,他身邊再無可用之人,等到袁紹打來的時候,方知大勢已去。

總結

白馬義從從輝煌到沒落,時間非常的短暫,最主要的原因其實還在公孫瓚自己身上,在經歷了界橋之敗後,本可東山再起,可是卻自暴自棄,也可以說白馬義從的失敗,都是因為公孫瓚個人的失誤,後來蜀國的五虎上將趙雲也曾在公孫瓚手下,卻得不到重用。

他在那場戰鬥中,有幾個很嚴重的錯誤!

1、輕視對手,看到對方兵少,以為不足為懼。

2、自私自利,對手下不上心,戰馬裝備得不到補充。

3、用輕騎去對戰弩兵正面進攻,實際為愚蠢。

公孫瓚太過依賴這支輕騎部隊,因為前期的作戰讓這支部隊威震塞外,讓匈奴這樣的驍勇善戰的輕騎世家都聞風而逃,但是經過一次失敗,就讓公孫瓚一蹶不振了。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玻璃心”。

公孫瓚因為自傲,沒有一舉拿下袁紹,後又因為殺了劉虞,失了民心,只一次失敗就讓他兵敗如山倒,最後因為自私自利,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最後用自焚這種方式在歷史長河中黯然收場。



參考文獻:

《後漢書》

《三國演義》

《三國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