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二十六:中國遼夏金元諸代的佛教1


佛教之二十六:中國遼夏金元諸代的佛教1

佛教之二十六:中國遼夏金元諸代的佛教1


(1)遼地佛教的流行及其特點


  遼朝是以契丹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在進入中原以前本無佛教信仰,而流行原始巫教。唐末,遼太祖統一契丹諸部,並注意擴大經略,延攬漢族人才,同時也就吸收了漢地當時盛行的佛教。唐天覆二年(公元902 年),太祖在龍華州(今內蒙古翁牛特旗)" 始建開教寺" ,標誌著佛教正式進入遼地。以後,遼朝歷代帝王基本堅持扶植佛教的政策,特別是遼聖宗耶律隆緒(公元982 年-1030年在位),興宗耶律宗真(1031年-1054 年在位)和道宗耶律洪基(1055年-1100年在位)崇佛最甚。


  在帝王的推動和表率下,遼地佛教事業蓬勃發展。不過比起大體同時期的宋王朝,遼朝佛教又有其特色。


  遼地佛教中華嚴宗最為發達,覺華島海雲寺的海山法師,是早期代表人物。海山生卒年月不詳,興宗時人,俗姓郎,早年曾中進士,後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對華嚴宗有深刻的研究,寫過許多註疏。他宣講《華嚴經》,與當朝貴族多有交往,興宗賜號" 崇祿大夫,守司空,輔國大師"。鮮演( -1118 年),是另一位華嚴學僧,深受道宗皇帝的賞識,延請他為大開龍寺講主," 特授圓通悟理四字師號"。他也留有許多研究華嚴宗的著作,當時" 高麗外邦,僧統傾心,大遼中國,師徒翹首," 是中外矚目的華嚴名僧。另外,道宗皇帝本人也是著名的華嚴學者。


  密宗在遼地也很流行。由於沒有嚴密的綱常禮教的制約,故密宗的傳播未遇到很大阻力,覺苑和道殿是遼代密宗的代表人物。他們" 專攻密部" ," 志弘咒典" ,寫有許多介紹密宗的著作。道殿著《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試圖調和顯、密兩派矛盾。他說:" 無畏來唐,五密盛行於華夏,……暨經年久遠,誤見彌多,或習顯教,輕誣密部之宗;或專密言,昧黷顯教之趣。……今乃不才,雙修顯密二宗,略示成佛心要。庶望將來,悉得圓通。" 在他們的推動下,遼地各種密教經典和密咒都很流行。


  相對而言,宋代佔絕對統治地位的禪宗則很不發達,門庭冷落,寺院數變,勢力不昌。


  


(2)西夏的贖經、譯經與佛事


  西夏是以党項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地處我國西北。党項本是一個文化相對落後的民族,唐朝黨頂受吐蕃的壓迫而內遷,開始大量接受漢文化,也開始接受佛教。宋仁宗天聖八年(1031年),党項首領李德明正式向宋朝提出賜經的要求," 丁未,定難節度使李德明遣使來獻馬七十匹,乞賜佛經一藏,從之。" 西夏立國以後,又有5 次向宋朝提出" 以馬贖經"。宋朝考慮到佛教" 揉化人心" 的作用,一一從其請,有時還退還其馬,免費贈送。這樣佛教文獻便大量流入西夏。


  取得大批佛經後,西夏王朝便組織大批人力譯經。根據現存的一些西夏佛經發願文及經文前木刻版畫可知,西夏的譯經場借鑑了漢族譯經的經驗,除了譯主,還有證義、度語、筆受、潤文等一批助譯人員,而且譯經僧中,党項、回鶻、吐蕃、漢等民族成分皆有。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西夏從景宗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年)至崇宗天祐民安元年(1090年)的53年中,共譯出佛經3579卷,在國內各民族中是譯經速度最快的。這除了因為西夏引進的大藏經本已相當系統完備外,也與西夏統治者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許多經文題下注有皇帝御譯,皇后御譯等字眼,有些版畫上還有皇帝、皇后親臨譯場指導譯經的圖象,說明西夏統治者對佛教信仰之虔誠,支持之有力。


  關於西夏佛教活動的情況,官方正式文獻缺乏記載,僅在現存佛經前的發願文中,記錄了當日佛事之盛況。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的發願文載:為發行此經,羅太后一次度僧三千員,齋僧三萬五百九十員,施佛像、佛經、佛珠八十萬幅、部、串,又舉行了曠日持久的大法會,做大乘懺悔一千一百四十九遍,散囚五十二次,設貧六十五次,放生羊七萬七百七十九口,大赦一次。一次佛事便如此糜費,對於地處西北落後地區的西夏來說,肯定是一次沉重負擔。類似的佛事還有很多,固然從思想上有鞏固王朝統治的作用,但也必然加速了帝國經濟的衰落。


  西夏佛教宗派流行的情況不詳,僅能從現存的經文種類來推斷,西夏地區有禪宗、華嚴宗,淨土宗以及密宗流行。因為這些宗派所崇奉的主要經典在西夏都有譯文,並廣為流傳。西夏僧人地位很高,許多被封為國師,出入宮禁,成為帝王的顧問和助手,對穩固社會秩序起了很大作用。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