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崇拜李白,李白崇拜谁,你知道吗

李白是在中国历来的诗人中受到人民普遍热爱的一位。提起他的名字,在我国很少有人不晓得。李白是那样的熟悉,以至于闭上眼都能想象出他的模样。我们为什么会热爱李白?因为无论是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还是他“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刻苦学习的精神;无论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奔放气魄,还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屈的人格;无论是他“我亦为君饮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倾”的率真,还是他“孤高绣衣人,潇洒青霞赏”的飘逸和洒脱;李白都让我们深深折服。李白折服我们却也被别人折服着,你知道是谁吗?


我们崇拜李白,李白崇拜谁,你知道吗

一. 李白的第一个崇拜对象鲁仲连

李白有多崇拜鲁仲连

鲁仲连是李白在事业上最为崇拜的人物,李白对他的崇拜一点也不亚于我们对李白的崇拜。“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谁道大山高,下却鲁连节”“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日不受赏,羞于时人同”“恨无左军略,多愧鲁连生”;“鲁连善谈笑”,李白的很多首诗都是为鲁仲连而作,可见鲁仲连在李白心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李白为什么崇拜鲁仲连

鲁仲连何许人也?竟让我们狂妄自负的大诗人崇拜到如此地步!

鲁仲连(约公元前305年-约公元前245年),又名鲁连,尊称"鲁仲连子"或"鲁连子",中国战国末期齐国人。此人长于阐发奇特宏伟卓异不凡的谋略,却不肯作官任职,愿意保持高风亮节。

鲁仲连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曾经替平原军说服了魏的将领新垣衍,打消了尊秦为帝的举动。此间难得的是鲁仲连不是有求于平原君,他只是为了正义凭借口才之强,说服了执拗的新垣衍。平原君要赏鲁仲连,鲁仲连却笑着说:“所谓贵于天下之事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他终于没有受赏,反倒辞却平原君,再也没有见面。做的第二件事是,燕军守着聊城,田单怎么也攻不下,鲁仲连便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入城中,这封信竟感动了燕军,聊城就攻下来了。田单又要给鲁仲连官做,但鲁仲连却又逃开了,逃到海上。他说“吾与富贵而拙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李白曾感叹道:"我也是和他一样淡泊坦荡的人呀,事了拂衣去,功成身退是我们共同的志向。"

李白平生疏散人,绝不耐烦,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只能是做说客、策士之流。他羡慕平地一声雷的人物,绝不愿意去磕头作揖求取功名,而是希望有人来请,忽然出山,忽然立功,从容轻易从政。最后功成而退,远祸藏身。而鲁仲连包括了李白所说的一切资格,既是说客,又是策士,既是平地一声雷,由平凡而参与政治,又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这正是李白向往的呀。

我们回看鲁仲连的一生也不由得佩服,既主张正义,又有才干,既获得了成功,又得到了自由。更重要的是,鲁仲连的结局逃到海上,李白作为道家子弟,海上正是神仙家向往的地方,合乎道家的思想。无怪乎我们的大诗人李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们崇拜李白,李白崇拜谁,你知道吗

李白如何崇拜鲁仲连

鲁仲连既为李白最理想的从政人物,所以李白的从政史可以说是模仿鲁仲连史

1.做食客

李白二十多岁开始离开家乡从事政治活动,他流浪于襄汉、洞庭、扬州、汝海之间过着“食客”的生活。他到处拜谒地方长官和卿相显贵,倒真有点像鲁仲连了。只是却没有什么建树,还时常遭到毁谤,“食客”做得也不安稳。

2.平地一声雷式的从政模式

李白真正踏上政治的舞台已经42岁了。李白的一位叫吴筠的道教徒朋友,被唐明皇宣诏入京了,吴筠就推荐了李白。唐明皇也可能早听说过李白,三次邀他入京。这对李白来说就是平地一声雷呀,这也是他理想的从政模式,虽然“游说万乘苦不早”,但有机会像鲁仲连一样施展才能,还是很令他得意的。他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洋洋得意的往长安去了。

李白到长安,排场不小,传说唐明皇,降辇步迎,亲为调羹。说什么“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意思是您是老百姓,可是您的大名能让我也知道了,如果不是平素道德高尚,如何能到这样。唐明皇给了李白“翰林供奉”的职务。所谓“翰林供奉”,是唐朝有一才一艺的便可以供奉内廷的一种从官。唐明皇表面上似乎很看重他,实际上不过拿他来玩弄而已。

3.迅速立功,赶快飘然而逝

他在长安的建功立业无非就是起草《出师诏》《答番书》,当然还做了一件很风流很脍炙人口的事就是写《清平调》三首。那时宫里有牡丹盛开,争奇斗艳,皇帝和杨贵妃便乘着夜深在园里赏花、饮酒作乐。皇帝忽然觉得旧歌词不能表达这种目前的情趣,于是让大音乐家李龟年专请李白做几首新歌出来 ,当时李白正处于醉酒状态,不过立刻答应了,而且立即交了卷。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首新歌词当时就被唱了,杨贵妃非常高兴,从此后唐明皇就高看李白了,对他格外优待,并想要重用他,但最终没用得到重用。其中原因大概和李白傲视权贵,嘲弄当时最有势力的太监高力士有关吧。

李白在宫廷里就这样混了一阵子,诗人特有的敏感很快让他有所醒悟了。他本是自由疏散之人,在这里受拘束。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异常险恶的局面李白是不容易应付的,尤其像李林甫那般狡诈的老官僚,还有为李白脱过靴子的高力士,就连一般的权贵也嫉妒他、排挤他。李白是一个空有单纯抱负的人,不要说斗不过他们,连看懂他们玩的一些小把戏都不容易。李白曾想像鲁仲连一样迅速立功,赶快飘然而逝的理想没有机会得到实现

4.漫游不忘鲁连志

李白在长安不过三年,便又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这一次消耗了十年左右光阴的漫游,让李白对盛唐统治者的面目认识得更清楚了,但此刻李白已是54岁的人了,李白老了。但他还是跃跃欲试的找机会实现“欲济苍生”的理想。

李白55岁那一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趁机蹂躏中原。安禄山在755年11月在范阳起兵,第二年6月就攻入长安。唐明皇不抵抗,逃到了四川,太子退到灵武(今宁夏的南部)。李白对唐明皇的不抵抗,认为非常不妥。他写下有名的政治讽刺诗《蜀道难》。“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心情非常沉重,他认为应该收复中原。但时局让他看不到一线曙光,理想渺茫,但也没忘了,要做鲁仲连。“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仍留一支箭,未射鲁连书。”

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带领妻子避祸江西庐山。他对安禄山的行径十分痛恨,他祈望唐王朝早日匡复,只恨自己不知如何出力。此时,唐玄宗对天下作了简单的划分;太子李亨守住黄河流域,另一个儿子李璘被封为永王守住长江流域。而李白所处的庐山正在李璘的管辖范围。李璘知道李白的大名,偶尔知道他的躲藏之处,便派人邀他下山加入幕府。这让

李白又看到了实现他学鲁仲连的理想的希望,他一口就答应了,还“誓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

不曾想,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唐明皇成了太上皇,这给李璘带来了大麻烦。此时李璘正遵照父亲的指令在襄阳、江夏一带招兵买马,准备挥师东进,不想传来哥哥指令,要求他撤回成都,侍卫父亲。李璘没有听,就被李亨认为蔑视帝位,故意抗旨,便安排军事力量逼近李璘,李璘兵败,逃亡途中被杀,罪名是反叛朝廷、图谋割据。李白也成了叛军的一员被捕入狱,后被流放夜郎。虽流放途中被赦还,但李白很苦闷,因为他的志向得不到伸展,此时李白已经是59岁的人了,一切抱负眼看就要化作幻影 ,但仍没忘了当鲁仲连,“君草陈琳檄,我看鲁连箭”。

只是鲁仲连的箭始终没有发的机会。永王璘的事件是李白最后的一次政治活动,李白的政治生涯基本上到这时已经接近尾声。最后李白依着他的族叔李阳冰,住在当涂。宝应元年四月,代宗立,收罗贤人。便拜他为左拾遗。可是命令刚下不久,李白就在当涂死了,时年62岁。李白一生模仿鲁仲连的的政治理想终于陷入幻灭之中了。


我们崇拜李白,李白崇拜谁,你知道吗


二. 李白的第二个崇拜对象谢脁

“如果说鲁仲连是在政治上李白最崇拜的一个人,那么谢脁则是在文艺上他最崇拜的一个人。”

何以见得李白崇拜谢脁

谢朓是永明诗人的代表,在当世就享有盛名。梁武帝萧衍说:"三日不读谢(朓)诗,便觉口臭。"名重一时的刘孝绰也很推崇谢朓。"常以谢诗置几案间,动静辄讽味"(《颜氏家训·文章》)。杜甫说"谢朓篇堪讽诵"(《寄岑嘉州》),李白更是经常提起谢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清人王士稹《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李白的确对谢脁崇拜得很认真,从没有一位诗人让李白如此赞赏。李白晚年从夜郎被赦回以后,便徘徊在宣城的附近,因为谢脁曾在宣州任过太守,宣城有谢脁的足迹所在。李白死后的墓,就在谢朓常去的青山之旁。李白追怀谢脁的诗中《宣州谢眺楼 饯别校书叔云》犹在耳侧。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我们崇拜李白,李白崇拜谁,你知道吗

李白为什么崇拜谢脁

谢脁为什么会让我们自负的大诗人李白如此崇拜呢?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谢脁这个人。

谢朓,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东昏侯永元元年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死狱中,时年36岁。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沈约曾经评价他的诗说,二百年来,无此诗也!现存谢朓诗二百多首,其中山水诗的成就很高,观察细微,描写逼真,风格清俊秀丽,一扫玄言余习。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且佳句颇多。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等,至今脍炙人口。

李白对于谢脁的崇拜,最主要的原因跟他的诗的风格有关

李白在他的诗歌《古风》当中,有对文艺的见解。“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他提出了一个文艺标准即“清真”。何为“清真”?“清”就是不浊。所以说潇洒;“真”就是不虚饰,不矫揉造作,是不随和流俗。说到“清”谢脁当之无愧。李白曾有诗说,“中间小谢又清发”,其中“小谢”就是指的谢脁,“清”就是指谢脁的诗风。

李白对“清真”的推崇和道教有关。李白是在道教上有所修为之人,知道顺应自然乃天下大道。顺应自然才会“清”,才会“真”,否则就会失去“清真”。而谢脁的诗里恰就有李白所说的“清”。


我们崇拜李白,李白崇拜谁,你知道吗

3.李白对谢脁的超越

李白的诗比谢脁多了份真

由于时代的缘故,谢脁的诗里“清”则有之,“真”却还没有充分的表现出来。李白的诗就显然极其真,这一点李白远远走在了谢脁前面。

例《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四

小妓金陵歌楚声,家僮丹砂学凤鸣。

我亦为君饮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倾。

“我亦为君饮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倾。”恐怕从来没有诗人会把内心对人的怨和不满写得这么露骨。他坦率直爽的个性展露无遗。这是李白诗歌内容上毫不掩饰的真,李白因为真而可爱。

李白的真还表现在诗歌的技巧上。他的诗浑然天成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两人对着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李白的诗明白如话,自然到让人惊叹的地步,这和李白刻苦学习民歌也有很大关系。

李白的诗比着谢脁的诗多了份豪气

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的诗所取材歌咏的对象多半是雄大壮阔的,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读他的诗,让人感觉豪情万丈。韩愈曾对李杜称赞:“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沿着偶像谢脁的足迹,一步步走向诗歌的巅峰。

我们崇拜李白,李白崇拜谁,你知道吗


结语

“李白在事业上想追踪鲁仲连,结果并没能如鲁仲连那样得意。他在文学上称赞谢朓,造诣却远远超过了谢脁万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