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寧賴氏祖祠

興寧賴氏祖祠

宗祠,即祠堂、宗廟、祖廟、祖祠,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我國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徵。宗祠制度產生於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中心。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傳統的民族。在每個家族中,往往都有一個場所來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舊時的每個家族都會有本家族的祠堂,並給它取一個名號,這個名號就叫"堂號",目的是讓子孫們每提起自家堂號就知道本族的來源,紀念祖先功德。

據興寧賴氏族譜記載,明朝初年朝美公五世裔孫賴天賦於明洪武元年至洪武四年(1368--1371)任興寧主簿時,先後有叔侄兄弟堂兄弟十六人從福建永定湯湖村等地遷徙至興寧置地創業,並在此開基,繁衍生息。這批先祖們包括天賦公本房共有十七位,即十七支系在興寧迅速蕃衍,開枝散葉,遂成當地一大旺族。至清康熙年間,這十七支系的裔孫們感念先祖創業艱辛,合力在興寧城中興建宗祠,供奉十七位先祖及其派下的列祖列宗,名曰“賴氏祖祠”。祠堂佔地面積約四百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堂布局,石柱木樑、外牆為堅固的三合土,內牆為土木結構,門樓上用青石鐫刻著雋永的“賴氏祖祠”四個大字,上方嵌築著據稱是御賜的“恩榮”兩個鎏金大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