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扇綸巾”到底指的是諸葛亮還是周瑜?你怎麼看?

屎蛋君


羽扇綸巾是溫文爾雅儀態從容的樣子,常形容大將軍指揮作戰淡定、瀟灑、從容。

成語羽扇綸巾可查文獻首次出自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赤壁為兵家必爭之地,結合《赤壁懷古》首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顯然東坡君沒有特指任何人。可以是諸葛亮、周瑜、曹操、關羽等一切在赤壁征戰過的文臣武將,按照考古學的物證論斷:東坡君已不可考誰如此戎裝。

各種小說多用來形容諸葛亮,如同“紅臉關公百年曹賊”,皆為戲曲形象。

《殷芸小說》:"武侯(諸葛亮)與宣王(司馬懿)泊兵,將戰,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見武侯,乃乘素輿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軍隨其進止。宣王嘆曰:'真名士也'。"

《太平御覽》卷七 晉 裴啟 《語林》:" 諸葛武侯 與宣王在渭濱將戰, 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指揮三軍。"

如果您把小說當作歷史真相,顯然羽扇綸巾特指諸葛亮。

歷史沒有真像,僅殘存一點哲理,觀照當下人生。


正經一本每日一篇正解實用國學文化;

分享國學、哲學、心理學、社會行為學正能量;

關注個人成長、團隊建設,共同探討修為之道。

歡迎添加關注,評論、分享、留言、探討、收藏、轉發。


正經一本


我先解釋一下什麼叫羽扇綸巾。“羽扇”是指用鳥羽製成的扇子; “ 綸巾”是指古代用青絲帶做的頭巾,又名諸葛巾,為古人扎頭的常用裝飾。“羽扇綸巾”是指拿著羽毛扇子,戴著青絲綬的頭巾。形容態度從容。

那麼“羽扇綸巾”到底是指諸葛亮還是周瑜呢?文學界也是一直有爭論的。按民間大眾理解的形象是指諸葛亮,就是因為一部小說《三國演義》。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大了,書中諸葛亮總是以“羽扇綸巾”的形象出現,所以後世的戲曲、評書等均以“羽扇綸巾”做為諸葛亮的形象,這個形象也一直在民間流傳。因此一提到“羽扇綸巾”大家馬上想到諸葛亮。

“羽扇綸巾”又是如何和周瑜聯繫在一起的呢?是因為蘇軾的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寫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很明顯這首詞是蘇軾讚揚周瑜在赤壁大戰中擊敗曹操。那麼詞中周瑜是“羽扇綸巾”,為什麼一個武將也是羽扇綸巾呢?是因為東漢時期,羽扇綸巾是一個很普遍的裝束,並非僅指諸葛亮,也並且僅指文人。

蘇軾是北宋時期的,那我們看比《念奴嬌•赤壁懷古》更早期的作品是怎麼描述諸葛亮的。據東晉時期裴啟寫的《語林》中記錄:“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指揮三軍。”還有南北朝時期殷芸寫的《殷芸小說》中寫到:"武侯與宣王泊兵,將戰,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見武侯,乃乘素輿,葛巾,自持白羽扇指麾,三軍隨其進止。宣王嘆曰:'真名士也'。”(武侯指諸葛亮,宣王指司馬懿)兩部作品中寫的諸葛亮是“葛巾”、“羽扇”,雖然和“羽扇綸巾”意思相同,但是用字不同,也沒有組合到一塊。可見“羽扇綸巾”這個詞是蘇軾最早使用的,並隨著《三國演義》(明代羅貫中著)的出現,“羽扇綸巾”這個詞逐漸用到了諸葛亮身上。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羽扇綸巾”按民間大眾思維是指諸葛亮,按這個詞的出現時間來看,最初是指周瑜。


博超講堂


"羽扇綸巾"到底指的是諸葛亮還是周瑜?你怎麼看?

可以肯定的說"羽扇綸巾"是指的周瑜。

這句出自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

全詩是:

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有些版本是"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笑談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從整首詞來看,這首詞是作者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遊赤鼻磯後,仰望西邊赤壁,心潮澎湃,情感憤發而作的一首懷古抒情的作品。詞中借緬懷三國時,江東周瑜破曹軍的千古功業,感嘆自己空有報國之心,而無法實現的苦悶心情。

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懷古,抒自身,將景色、人物、思想情感融匯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完整的畫面。全詞意境開闊,感情奔放,充分表現了赤大戰中周郎的卓越戰功,藉以言志。

最後發詩人發出了"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若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嘆。

因此"羽扇綸巾”是指周瑜無異,與諸葛亮並無一點關係。況且整首詞並未提及諸葛亮。

這是我的理解,不能因為諸葛亮曾經參與赤壁大戰的謀略,和《三國》中諸葛亮常常的裝束而妄下結論。

況且作者懷古"懷"的是赤壁指摔在破曹的"周郎"。

如有不同的理解,歡迎參與討論。


高樓避愁


這個問題本來不是問題。

中國絕大多數的人一直都印象,羽扇綸巾是諸葛亮。

有人看見蘇軾《赤壁懷古》詞中,有一句寫周瑜"羽扇綸巾",便以為羽扇綸巾指的是周瑜。

請問,蘇軾看見過周瑜嗎?

請問,羅貫中看見過周瑜嗎?

請問,史書中有記載周瑜羽扇綸巾嗎?

通通沒有。

那憑什麼就從蘇軾的一句詞(詩詞是充滿虛構借代和誇張的),就說羽扇綸巾是周瑜呢?

羽扇綸巾是文人儒者的服斾。諸葛亮是文人儒者。所以諸葛亮著羽扇綸巾合理。

武將一般著戎裝。周瑜是武將。武將一般是不會穿著綸巾,揮著羽扇的。

蘇軾寫周瑜羽扇綸巾,是一種藝術手法,突出周瑜的風流瀟灑,並不是實寫。

試想,一個武將,騎著戰馬,腰挎寶劍,手持長槍,卻又身著儒士的綸巾,另一隻手搖著羽扇,是一副什麼形象!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羽扇綸巾指的是周瑜。

1、詞出自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公瑾是周瑜的字,掌管東吳重兵,吳中皆呼為“周郎”,與詩詞的其它內容呼應。

2、羽扇是用鳥羽製成的扇子; 綸巾是古代用青絲帶做的頭巾,又名諸葛巾,為古人扎頭的常用裝飾。詞的意思是拿著羽毛扇子,戴著青絲綬的頭巾。

擴展資料:

1、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身體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2、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遠大,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漢朝太尉之職,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3、《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蘇軾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此處壯麗的風景使作者感觸良多,更是讓作者在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的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因寫下此詞。

4、《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北宋詞壇上最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通篇大筆揮灑,卻也襯以諧婉之句,英俊將軍與妙齡美人相映生輝。


愛藝術的小天使


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羽扇綸巾“應該是指周瑜無疑。

  •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從這五句看,是一個完整的意思,不能分割。前三句寫周瑜的瀟灑風度,是襯托,後兩句寫周瑜作戰時的具體表現,是實寫是主體。如果只有前三句寫周瑜,後面又跳到諸葛亮身上,顯然說不過去。而且這首詞的上闋"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也指明瞭所懷的重點是周瑜。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首先是諸葛亮奔走斡旋,使孫權有決心抗曹,完成了孫劉聯軍的大局,諸葛亮更像一個戰略家。周瑜是赤壁之戰軍事上的真正指揮者,蘇軾被貶黃州時,十分苦悶,感慨周瑜年少得志也是自然。

為什麼一提到”羽扇綸巾",一般人都認為是諸葛亮呢?這應該主要是受到了《三國演義》和戲曲舞臺上人物形象的影響。正像我們一提起曹操,就想到戲曲舞臺上那個白臉奸臣一樣,實際上並不完全符合事實。

"羽扇綸巾“是諸葛亮的典型形象特徵,"綸巾",古代用絲帶做的頭巾,後來諸葛亮戴過類似的頭巾,稱“諸葛巾“,這不能說明是諸葛亮的特殊裝束,其他人也用過,不是為諸葛亮一人設置的。

總之,”羽扇綸巾“到底指誰要結合文學作品的本身來看。 蘇軾的《赤壁懷古》一詞中,肯定是指周瑜。但由於諸葛亮"羽扇綸巾"的經典裝束深入人心,在一些場合代指諸葛亮也不違和。


秋水長天H


大家好,我是泉泉小先生!

“羽扇綸巾”到底指的是諸葛亮還是周瑜呢!愛好三國,且讀過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特別是喜歡鑽鑽牛角的我不知不覺就想搞清楚!讀到這裡的條客們相信你們也是一樣。

小時候還沒有看過三國演義的時候,父親常和我講三國裡的故事,真是有聲有色,讓我聽的如痴如醉,有勇冠三軍的名流將領,還有運籌帷幄的智謀之士;‘諸葛亮’在我心中的三國英雄榜裡能排在前三!他手持羽扇,頭戴綸巾,能於三軍陣前罵死‘王朗’,能於‘新野’城外火燒曹軍,能深入彝越‘七擒孟獲’,能於白帝城外設下陣法驚走陸遜。這樣的人,真是百年難遇啊,如果他生在現代,我估計得巴巴的前去拜師。

如今,對三國的瞭解越來越深,對人物的理解也越來越客觀,不僅僅侷限在那本人人熟知的《三國演義》中了,比如,我對周瑜的看法越來越不同,以前的看法是片面的,覺得周瑜是一個小氣的人,愛生氣的人,度量不大。其實不然,能做到東吳大都督,總管東吳軍事的人,怎麼可能是小說描寫的那般度量的人呢,必定是有其不同凡響的地方不是。真實的周瑜是一個儒將,不像張飛呂布那種純粹的武夫,他才華橫溢,報讀兵書,並不亞於諸葛亮,有些地方甚至要更加的突出,他日常的著裝除了偶爾的鎧甲裝束以外,基本上也是手持羽扇,頭戴綸巾,氣度不凡。

描寫周瑜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蘇軾寫的,也是描寫周瑜最接近三國時代的一個朝代,其可信度最大,說明周瑜和諸葛亮一樣,“羽扇綸巾”都是日常的裝束。

羅貫中先生對周瑜的描寫我們可以作為飯後閒談,那是因為小說故事情節的需要,並非事實,我們還是要尊重歷史,給周瑜一個公正的評價,學習他的過人之處!大家覺得呢。請關注泉泉小先生,謝謝!


泉泉小先生


“羽扇綸巾”在《三國演義》中是描寫諸葛亮的形象專用語言,指諸葛亮應該沒有疑問。劉備三顧草廬初見諸葛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感。”再看第七十三回,武鄉侯罵死王朗中的描述:門旗影下,中央一輛四輪車,孔明端坐車中,綸巾羽扇,素衣皂絛,飄然而出。第一百四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見木象魏都督喪膽。司馬懿只見蜀軍軍中“擁出一輛四輪車,車上端坐孔明,綸巾羽扇,鶴氅皂絛。”書中這幾段對諸葛亮形象的描寫,可謂極致。

蘇軾的《赤壁懷古》詞中也有“羽扇綸巾”的詞句,應是作者藉以頌揚周瑜的儒將風度而用

。而“羽扇綸巾”一詞特指諸葛亮的儒雅形象是不容置疑的。


用戶李森


"羽扇綸巾"自然是指的周瑜。

將這句放在原文中看。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句用小喬出嫁來烘托當時周瑜的春風得意。天下最美的女孩子在最美的年紀嫁給了周瑜,可見周瑜是何等的意氣風發。所以說是: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這句才是描寫周瑜最精妙的地方。羽扇綸巾是什麼,那是東漢末年人們穿的休閒裝。周瑜面對著曹操的百萬大軍,根本就沒把他們放在眼裡,盔甲都不穿了,穿著便服就來了!這是何等的氣邁,何等的雄姿英發?所以後一句,"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周瑜的形象一下子昇華了。

蘇軾這樣誇周瑜,其實是為了欲揚先抑。"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連英雄如周瑜一般的人物都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更何況我蘇軾呢?所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將自己的情懷寄託于山間明月,寄託於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一瞬間達到了境界的昇華。


文史漫談


愚見認為,是周瑜而非諸葛亮。

"羽扇綸巾"之語,出自北宋蘇軾的著名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該詞原文是: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飛灰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在這首詞中,蘇軾首先寫了"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接著又寫了"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然後才寫到"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分明就是說:正值娶小喬不久、意氣風發的周瑜,"手搖著羽扇,頭戴著綸巾,談笑之間",很淡定地指揮著赤壁大戰,取得了致曹操大軍"灰飛煙滅的勝利。細讀該詞,從頭到尾,沒有一個字與諸葛亮有關。

究竟是誰指揮的赤壁大戰?蘇軾所寫,是符合歷史實況的。根據陳壽所著《三國志》等史書記載,指揮赤壁大戰的,確實是周瑜而非諸葛亮。那麼,為什麼會有題主所問之類的疑問呢?我估計可能與《三國演義》、以及根據《三國演義》改編的許多戲劇有關。因為羅貫忠演繹的《三國演義》,以及據其改編的許多戲著,存在著嚴重的尊劉抑曹貶他人傾向。圍繞著赤壁大戰,為諸葛亮虛構了許多情節。例如:舌戰群儒,動員東吳君臣與劉備聯兵抗曹;草船借箭,為東吳籌備急需的箭矢;軍帳議事,與周瑜共謀以火攻妙計破曹;設壇祭天,為火攻曹軍借來必需的東風;等等。似乎組織和指揮赤壁大戰的,全是諸葛亮所為。同時,《三國演義》和相關戲劇中,手搖鵝毛扇與頭戴綸巾、身穿八卦長袍,又都是諸葛亮獨有和必備的特殊形象。所有這些,在中國的影響太大了,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因此,一見到"羽扇綸巾"四字,就自然與諸葛亮聯糸起來,不由產生了題主所問之類的疑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